浅析《格萨尔》史诗传播中的生命力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en_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格萨尔》史诗,不但在藏族群众中家喻户晓,而且流传范围也比较广。通过浅析《格萨尔》史诗及其在甘南地区的传播来解读史诗传播所依据的内在生命力;《格萨尔》史诗以佛教文化价值和苯教文化价值的优异面在民间融合后,形成具有普世价值思想的一种热爱和平、反对暴力,且积极向上、追求自由的民族精神。它不但是藏民族对于理想生活的美好憧憬,而且也是向往在一种由强力保障的公平社会下,可以自由的生活在以信仰慈悲为怀的佛教为终极目标的极乐世界,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佛教以慈悲为道德榜样,逆来顺受的消极思想。
  【关键词】《格萨尔》;传播; 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I29 【文献标识码】A
  一、《格萨尔》史诗中体现的价值观念
  黑格尔说“史诗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书’或‘圣经’。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这样绝对原始的书,来表现全民族的原始精神。”《格萨尔》史诗就是深刻体现藏民族精神世界的“传奇故事”,读懂了《格萨尔》史诗也就读懂了藏民族。
  国内著名的格萨尔研究学者降边嘉措教授对于《格萨尔》史诗的核心价值提到:“在这部史诗里,通过格萨尔这个古代英雄的光辉形象,深刻地体现了生活在世界屋脊之上的藏族人勤劳智慧、万难不屈、自强不息、勇于开拓、敢于创造的民族精神。”
  王兴先教授在《格萨尔·论要》中把《格萨尔》史诗所体现的思想内涵概括为以下三方面:“‘抑强扶弱、为民除害’是《格萨尔》全部思想内涵的基础;崛起奋发的民族精神是《格萨尔》史诗的思想灵魂;爱国统一思想是《格萨尔》史诗的主旋律。”
  以上是专家学者总结出的《格萨尔》史诗所体现的价值观念。那么说唱《格萨尔》史诗的艺人又是怎么认识及理解《格萨尔》史诗的呢?为此笔者专门采访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格萨尔》说唱艺人才布扎,现摘一段采访笔录如下:
  笔者:为什么以前当地的群众喜欢听《格萨尔》的说唱?
  艺人才布扎:以前这里主要的娱乐活动是唱歌、跳舞、说唱史诗。在婚庆或喜庆聚集很多人的时候都要唱歌和说唱史诗,它也就是最大的娱乐形式之一。在内容方面,史诗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喜好,比如喜欢讲英勇的年轻人就听唱史诗中的英雄事迹和战争中的英雄赞歌;喜欢弄词讲理的中年人就听唱史诗中富有哲理的优美谚语及理论性的歌诗;喜欢和平与慈悲为怀的老人就听唱《地狱救妻》等讲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史诗部本。因此在《格萨尔》史诗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喜好。
  笔者:《格萨尔》史诗传承千年的核心你认为是什么?
  艺人才布扎:《格萨尔》史诗至今尚未失传,是因里面包含着各种知识,有非常吸引人的方面,例如英勇、教育、慈悲、实践等。在《格萨尔》史诗中所传达出的谚语,都包含着生命的真理,给人以精神上的力量,因此它能流传至今。就我来说,把格萨尔史诗形容成一个文化宝库也是不为过的。在流传千年的格萨尔史诗中包含着藏族民间的习俗、谚语。在史诗中,不但有表现勇气的,而且也有表现慈悲的。所以给我的感触是,格萨尔所传达出来的文化精髓,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个层面中都是相当契合的。
  从这段采访笔录中可以发现,艺人与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史诗说唱艺人的才布扎在长期的说唱过程中体会到的感受,就是群众喜欢《格萨尔》史诗的原因所在,也就是《格萨尔》史诗传播中依托的生命力。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格萨尔》史诗已经发展到并不仅仅是赞颂民族英雄;而是通过格萨尔大王这个人物,那些才华横溢的民间史诗艺人在传唱过程中,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不断传唱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史诗部本,而这些部本中体现出的就是当时藏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及价值取向。是一种深刻反思佛教以慈悲为道德榜样,逆来顺受的消极思想对于百姓及民族未来的影响。向往有政治与军事强力保障的和平、公正的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在史诗主人公格萨尔大王的身上可以看到藏族历史上对弘扬佛教有重大贡献的赞布及大王的身影。
  二、甘南藏区的文化环境与《格萨尔》史诗的传播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中的一个,位于甘肃南部,紧靠四川北部、青海东南部,属三省交界之地。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藏族人民从吐蕃王朝分裂后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与动乱,慢慢形成了民亦盗盗亦民,盗民不分的社会,在如此弱肉强食的环境下也就培育出尊尚英雄与勇者的价值取向,解放前期个别地区还有赞赏和敬佩强盗的习俗。这也为藏传佛教在甘南地区的深度传播带来了契机,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希望与久违的和平。
  《格萨尔》史诗在甘南藏区的传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出自拉卜楞寺的《地狱救妻》。而这部也是《格萨尔》史诗中佛教说理最多的一个部本,主要讲述的是格萨尔大王把爱妃阿达拉姆及十八亿受难魂魄救出十八层地狱的故事。通篇运用诙谐的语言和有理有据的唱词,批评和揭露当时作恶多端的伪君子,憧憬和描绘出在佛教价值观下构建和平、幸福社会。
  然而,在甘南地区的藏族民众身上似乎都带有如同《格萨尔》中矛盾的性格特征,他们都是崇信以慈悲为怀的佛教,平时口中念的是六字真言,行善是他们最高的目标,这也被他们认为是在为来世修福分。而在草山纠纷或触动利益时,他们完全是另一面,暴躁的脾气与同仇敌忾的勇气,对待另一方的凶残,一点都不像相信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佛教徒。在他们的心中眼中只有部落与部落联盟,没有民族与国家的概念,为了部落的集体利益他们甘愿抛洒热血;这与《格萨尔》史诗中众英雄为了保卫岭国的疆土浴血奋战、誓死保卫的心态与表现如出一辙。
  我们无法确定是《格萨尔》史诗中体现的价值观影响了藏族人民,还是藏族人民固有的价值观影响了《格萨尔》史诗。可以肯定的是,《格萨尔》史诗中的这些价值观念,在宗教信仰自由,法律法规健全的当今社会,已不符合社会的价值取向,但史诗中向往的有政治与军事强力保障的和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却是实现了的现实,其中体现的自强不息、勇于开拓、敢于创造的民族精神仍然值得提倡,而且永远也不会失去它对于社会的正能量。   三、《格萨尔》史诗传播依托的生命力
  《格萨尔》史诗中尚武精神是其中的核心精神之一,藏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民族,这与他生活的恶劣地理条件有分不开的关系,生活资料的匮乏,使得藏民族不得不在大自然取得生活必需品时付出更多的劳动。而这正好体现在了保护各自利益的战争中,《格萨尔》史诗就是说唱艺人记录下的在曾经发生过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史。正是因为《格萨尔》史诗的尚武精神,在甘南藏区四分五裂的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中有了它非常好的生存空间。
  在《格萨尔》史诗中所涉及的藏族民间信仰、生产生活等民俗活动的记载非常翔实,足以涵盖藏族民间的所有方面,丰富到可以说无所不包,就拿史诗中的神灵来说,从天界的天神、“年”界的山神、水中的龙神及各种各样的精灵恶魔,都为研究藏族古代社会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在人物塑造方面整部《格萨尔》史诗贯彻始终的是那种充满自信与阳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无论是格萨尔大王还是众英雄,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他们狂放、傲慢追求个性而又服从于集体,对于为集体利益献身的牺牲精神在史诗中推崇到极致。而且在女性地位普遍较低的社会环境下,《格萨尔》史诗却唱出了像阿达拉姆这样勇气、胆识、气魄都使人敬佩的女英雄。
  《格萨尔》史诗在文化娱乐种类比较单一的社会环境下,作为一种较大的娱乐形式,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这种现象也从《格萨尔》史诗传播的地域和民族中可以发现,土族、蒙古族地区也有与藏区相同的文化环境,以及有符合其价值取向的社会结构。而且《格萨尔》史诗最特别的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民众都能够找到各自喜欢的题材。《格萨尔》史诗正是凭借这诸多特色而被如此众多的民族和群众所接受并传唱,并且形成本民族的《格萨尔》史诗。
  四、小结
  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格萨尔》史诗,不但在藏族群众中是家喻户晓,而且广泛地流传在周边的其他民族当中。它以顽强的生命力支撑着传承到现代社会,而这生命力似乎无法捕捉又无所不在。究其核心可以概况为:首先,《格萨尔》史诗不仅仅是一部赞颂英雄的英雄史诗,而且体现了藏族古代先民走过的艰辛道理,包含了藏族民间所有的民俗文化。读懂了《格萨尔》史诗也就读懂了藏民族。其次,《格萨尔》史诗传唱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大公无私的民族精神,它不但是藏民族对于理想生活的美好憧憬,而且是向往在一种由强力保障的公平社会下,自由的信仰慈悲为怀的佛教为终极目标的极乐世界。最后,《格萨尔》史诗是普通民众最爱的一种娱乐节目,它不但有完整的精彩故事,而且有各种曲调的唱腔体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听艺人的精彩说唱犹如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1:108.
  [2]降边嘉措.《格萨尔》与藏族文化[Z].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6:196.
  [3]王兴先.《格萨尔》论要[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龙布才让,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其他文献
【摘要】南音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古泉州府的一种优美、典雅、古朴的优秀乐种。它历史悠久,深受群众喜爱。南音流传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香港、澳门、台湾及南洋诸国闽南华侨聚居地。随着人们对南音审美需求的变化,南音不再只是一成不变的形式。如何让舞美、灯光为其所用,让演员轻松自如地驾驭其中,更让观众视听愉悦,这就对“导演”在传统南音中的创新和起到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导演的职能就是挖掘即将展现之艺术
【摘要】四川以西地区的汉族传统古村落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不可被分隔与取代的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与时间的流逝中陪伴并证明着四川以西地区各种文化的传承与变革和时代转移与变迁。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使得绝大多数古村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惊人变化。加之广大普通群众对历史文化遗产认识严重缺失,不能作出正确的保护措施,从而使得大批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古村落慢慢的从我们身边消失。
【摘要】纵观历史长河,各个时代都是盛况与苍凉相织相错。本文把时代背后的苍凉统称为时代的饥饿性。“饥饿”代表的不仅仅是字面本义,而更多涵盖了其横纵延伸方面。每一个时代,“饥饿”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物质、精神、人性、社会等方面,而随着时代的更迭,“饥饿”的表现形式也不断演变。然而,在本文看来,产生“饥饿”的源头在万千变化中永恒。“饥饿”是各个历史阶段的永恒主题,对于人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对“饥
【摘要】近年来,异族舞蹈在我国很是流行,尤其是来自中东地区的舞蹈犹如旋风一般席卷了中国大陆,2013年央视春晚的肚皮舞《火》的精彩演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火》的亮相为我们逐渐揭开中东舞的神秘面纱,同时也激起了更多舞迷们的热情和弘扬中东舞的决心。而如何在中国引领和发展中东舞,则一直是舞者们苦苦探索的问题。特别是目前中东舞在我国处于发展中时期,面临着太多的抉择和挑战,这个问题也就更加突出了。那么什么是
【摘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所承载的真、善、美等价值观和正能量,其传承和保护在国内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对于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工作者而言,传承和保护“非遗”是自觉,更是责任。本文就安徽博物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方面的实践,从收藏、研究、展示、宣教、文创等方面对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览;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
【摘要】在高效率、高速度、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传统织造西兰卡普的技艺正面临后继乏人,日渐凋零的困境。学者从西兰卡普的传承与现状、西兰卡普图纹艺术的表现形式、图纹元素与装饰性油画在创作上的相互影响与借鉴等方面创新研究,用全新的视角探索西兰卡普的表现方式,并对西兰卡普艺术做出美好展望。  【关键词】西兰卡普图纹;装饰性油画;创新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原生
【摘要】芭蕾基训是舞蹈教学的必须课之一,钢琴伴奏是基训课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新疆艺术学院舞蹈专业近七十年的舞蹈教学中,随着办学层次的细化及教学方向的细分,对基训课的伴奏曲目的要求也有了不同的侧重点和要求,由此,基训课的伴奏曲目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伴奏曲目对舞蹈教学有极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新疆艺术学院舞蹈专业基训课伴奏教材、曲目历年来的变化,分析并思考怎样更好地为舞蹈教学服务,
【摘要】革命历史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本文以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为例,结合新疆维吾尔族青少年群体,探究如何发挥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藏资源优势,开展少数民族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  【关键词】毛泽东纪念馆;少数民族;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国务院颁发的《博物馆条例》明确强调:博物馆就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
【摘要】汉画像石是汉人在墓室、山崖、石阙等以石为地,用刀作笔雕刻的艺术品。这是一种独特的雕刻艺术,简单来说就是在石材上雕刻的画作。这种艺术形式多是古代一些有钱的人家为自己的墓室雕刻的,多半是墓室的主人和家属同画工们一同创作,前者提供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由后者完成雕刻等创作。汉制规定,皇帝和王侯被封后第二年就可以开始建墓,可以用征租税收入的1/3建造墓室。墓室主人生前可以开始营建祠堂、墓室。其实,汉人
【摘要】我国的民间音乐可谓是浩如烟海,贵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音乐更是多姿多彩,除民歌、戏曲外,还有许多民间吹管乐器,如苗族芦笙,布依族勒尤,侗族侗笛等,可谓是种类多多。然而,彝族的莫轰却鲜为人知。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音乐文化异常丰富的民族,每逢彝族重要场合必有莫轰,这是彝族从远古时期一直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本文通过形制、人文背景、功能并与唢呐的异同对比等几个方面阐释彝族莫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