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夫子在几千年前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今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也有类似的感受,有道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说明人多智慧广,办法多。所以我们今天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提倡讨论互动的教学方式,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普遍采用上课时:“老师堂上讲,学生台下听,作业互相抄,考试乱作答。”这完全是应付考试的教学方式,搞得教师喊累,学生懵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受到严重的挫伤,提高教学质量无从谈起。
我们只有注重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感知、思想品德教育与人生观才有它的实际意义和积极作用。灵活的讨论式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促进性的开拓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讨论式教学法,我主要通过以下渠道进行:
一、确定讨论式教学法的原则
1.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学虽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它却否定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教学活动过于简单化,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使得学生过于拘谨,从众心理等较为严重。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实施,其最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实施讨论式教学既是课程实施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在课堂上,讨论活动的开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课堂活动为中心的主要教学形式,针对某些问题或课文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2.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以往的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而讨论式教学更能激发、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互动性,特别有助于养成学生动脑想、动手记的好习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能调动起来了。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
1.合理安排活动场所,营造民主的讨论氛围。心理学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的讨论氛围。
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激发学生讨论兴趣。讨论的题目不应拘同于一般的问答题,它需要我们在研究学生道德水平、生活水平,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讨论题目不仅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他们有话可说。讨论题目难易要适中,要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新颖性。如在教学《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时,由于我们的学生都属于未成年人,这节课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课堂上我首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结合你们的生活实际,你们觉得,我们未成年人都应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父母不应该把我们养大成人”;有的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隐私,父母、老师不应该私自扣留和拆看我们的信件”;有的说:“我每年的压岁钱都被父母收了,我觉得这是不对的,这些钱是亲朋好友给的,应该属于我自己所有。”学生们对这些结合生活实际的问题兴趣盎然,虽然他们在讨论时语言不够精练,表达不够准确,但是他们却能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说出心里对自己应享有的权益的最深刻理解。这样,既拓宽了思路也提升了他们的认识。这要比老师口干舌嗓地讲,学生心不在焉地听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得多。
3.善于捕捉课堂亮点,把握讨论时机。常言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讨论,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角度想,抓住学生在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讨论。具体说来,就是学生在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最好都能开展讨论。
三、开展思想品德讨论式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本人对课堂开展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时间不长,在实际过程中既有体会,也发现不少问题,因此,在实施课堂讨论式教学法的同时,根据自己碰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讨论式教学法,应该像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就是老师要放下架子,以热情、友善和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和家长作风,让学生在平和愉快的氛围中学有所得。
2.教师作为课题讨论的组织者,要以诚心对待学生,采用抛砖引玉等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尽快使学生进入讨论课题的角色,并使其作出出色的表现。
3.在讨论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不能放任自流,随便听之任之。相反,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要做好课前准备,起到一个“暗线引领”的作用,及时合理调控讨论过程,使一堂讨论课获得最大的成功。
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是本人教学实践中的尝试,是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从传统常规教学观念的教学更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丽琳,宗军.讨论教学实践争议[J].1998(1).
[2]《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研究[M].2004.
我们只有注重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感知、思想品德教育与人生观才有它的实际意义和积极作用。灵活的讨论式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促进性的开拓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讨论式教学法,我主要通过以下渠道进行:
一、确定讨论式教学法的原则
1.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学虽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它却否定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教学活动过于简单化,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使得学生过于拘谨,从众心理等较为严重。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实施,其最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实施讨论式教学既是课程实施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在课堂上,讨论活动的开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课堂活动为中心的主要教学形式,针对某些问题或课文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2.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以往的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而讨论式教学更能激发、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互动性,特别有助于养成学生动脑想、动手记的好习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能调动起来了。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
1.合理安排活动场所,营造民主的讨论氛围。心理学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的讨论氛围。
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激发学生讨论兴趣。讨论的题目不应拘同于一般的问答题,它需要我们在研究学生道德水平、生活水平,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讨论题目不仅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他们有话可说。讨论题目难易要适中,要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新颖性。如在教学《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时,由于我们的学生都属于未成年人,这节课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课堂上我首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结合你们的生活实际,你们觉得,我们未成年人都应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父母不应该把我们养大成人”;有的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隐私,父母、老师不应该私自扣留和拆看我们的信件”;有的说:“我每年的压岁钱都被父母收了,我觉得这是不对的,这些钱是亲朋好友给的,应该属于我自己所有。”学生们对这些结合生活实际的问题兴趣盎然,虽然他们在讨论时语言不够精练,表达不够准确,但是他们却能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说出心里对自己应享有的权益的最深刻理解。这样,既拓宽了思路也提升了他们的认识。这要比老师口干舌嗓地讲,学生心不在焉地听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得多。
3.善于捕捉课堂亮点,把握讨论时机。常言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讨论,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角度想,抓住学生在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讨论。具体说来,就是学生在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最好都能开展讨论。
三、开展思想品德讨论式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本人对课堂开展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时间不长,在实际过程中既有体会,也发现不少问题,因此,在实施课堂讨论式教学法的同时,根据自己碰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讨论式教学法,应该像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就是老师要放下架子,以热情、友善和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和家长作风,让学生在平和愉快的氛围中学有所得。
2.教师作为课题讨论的组织者,要以诚心对待学生,采用抛砖引玉等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尽快使学生进入讨论课题的角色,并使其作出出色的表现。
3.在讨论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不能放任自流,随便听之任之。相反,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要做好课前准备,起到一个“暗线引领”的作用,及时合理调控讨论过程,使一堂讨论课获得最大的成功。
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是本人教学实践中的尝试,是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从传统常规教学观念的教学更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丽琳,宗军.讨论教学实践争议[J].1998(1).
[2]《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研究[M].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