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说:“史学必须是以人为中心的,里面跳动着现实的生命”。但当前我们大多数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找不着“人”,看不到“人”,丢了“人”,人的缺失缺位,会导致历史教学的底色退化。经过近半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历史教学要避免过分关注精英人物,帝王将相和成人,眼睛多向下看,历史上的“儿童”需要走进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今天的儿童也需要更多地去了解历史上他们的同龄人。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儿童不能缺席”这一主张,我们希望通过基于儿童史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建设,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使教师在课程中体验自我的价值,使历史校本课程在发展中不断丰富素材,最终使历史教学充满“儿童味”。
一、变革:基于儿童史进行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使用的实践探索
(一)明确了六个建设目标
开发“童趣课程”,创生“童乐课堂”,培养“童真学生”,形成“童心教师”,衍生“童味文化”,树立“童味品牌”。通过将儿童史的相关理论与研究的学术成果引入中学历史教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使用,搭建“基于儿童史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使用”的学校课程框架,推进“基于儿童立场”的课堂教学转型,培养更富有童心的教师队伍,造就具有生命活力的学生,同时提升学校文化品牌的确立与内涵发展。
(二)形成了六大实施理念
第一,在开发中谋划童味。即在建设的意识上我们要求各基地校和实验校牢牢坚持六个建设目标,心中有历史上的“人”,眼中有课堂上的“人”。教师立足儿童史的视角,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校本课程建设。
第二,在课程中构建童味。即在建设的体系上,要通过常规课渗透式,选修课专题式,活动课探究式形成一定的基于儿童史的校本课程体系,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童趣盎然。
第三,在教学中张扬童味。即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童心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充满童趣的课程,步入充满童趣课堂,走入童真的天地,激发学习动力,释放学生的潜能,开启心智,从而乐学善学,使学生享受生活和学习的乐趣。
第四,在活动中体验童味。即在教学的活动环节,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和感受,关注师生之间的关系,关注学生内部的动机和自信,借助儿童史学术成果,拉近历史上的人与现实中人的距离。
第五,在发展中形成童味。即教学的落实上,要用自己的童心唤醒学生的童心,用自己的童真滋养学生的童真,用课堂的童趣激活学生的童趣。落实核心核素,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六,在评课中体现童味。即在教学的反馈上,特别是评课环节,要倾听学生的评价和感受及心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让学生自由客观表达。同时也让我们明确学生期待在课前能够调查他们想知道哪些儿童史的内容,如果学生能指出课堂存在的问题,在后期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继续进行改进。让“以生为本”的理念真正在历史课堂上落地生根。
(三)浓缩了一个开发模型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个开发模型,即基于儿童史的“1 X”课程群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建设。其中“1”指的是按照时空标准,选择并运用某一阶段儿童史相关研究学术成果引入中学历史教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如中国近代史,或为了落实某一学科核心素养选择能达成目标的儿童史学术成果,如家国情怀。“X”则指的是在选择某一阶段儿童史相关研究学术成果后,形成子系列的课程群。
(四)演绎了三种使用范式
在使用和教学实践操作中,我们演绎了三种使用范式。常规课渗透式或散点式,即在现行历史教科书进行教学时引用或插入与该课相关的儿童史内容进行教学;选修课专题式,即围绕某一话题或主题进行儿童史教学,比如洋务运动期间《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幼童》,抗日战争时期《拯救抗战难童》等以专题的形式相对集中地讲述儿童史;活动课探究式,即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儿童史内容进行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比如《抗日烽火中的儿童》,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童工和儿童立法、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儿童等。
(五)细化了具体操作步骤
1.前期做好准备工作
第一步,研读申报书,明确内涵。进一步明确课题的阐释,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第二步,搜集学习学界研究儿童史的相关成果,主要是期刊与专著。在搜集学习中我们发现学界关于儿童史的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五大方面(物质生活,家庭及家族生活,学校生活,闲暇或业余生活,劳作),儿童史的研究史料分为四大类型(训示性或指导性史料,描述性或纪录性材料,实证性或技术性史料,艺术性或想象性史料)。第三步,搜集学习学术成果引入教学实践进行操作的相关成果;第四步,搜集进行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相關成果;第五步,进行校情分析和学情分析,选择适合本校进行开发与使用的阶段内容和教学范式。
2.制定课程教学目标
如果是渗透式教学,我们则要求将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现行的课程标准相结合;如果是专题式教学,由于脱离了教材,因此,我们则要求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出发,把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如家国情怀)作为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3.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
基地校或实验校结合本校实际,按照时空标准,明确“1”的指向,选择适合本校能够开发的特定历史阶段,将儿童史研究成果引入中学历史教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在选择的时候,尽量避免追求大而全,应聚焦在小切口进行。
4.研读史料聚焦主题
基地校或实验校结合本校实际,按照时空标准,明确“1”的指向后,比如中国近代儿童史,搜集学习该阶段的相关学术成果(学界关于近代儿童史的研究内容,包括儿童教育,儿童保护,儿童被认知,儿童自身研究),以便心中有数和有的放矢。在繁杂的学术成果选取能为己所用适合本校实际需要的材料。
5.确定主题心中有标
在搜集研读特定阶段(即“1”)史学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所要引入开发的“X”(子系列的课程群),这样有的放矢,在任务驱动下再次搜集研读与“X”相对应的学术研究成果。将学术成果不断内化,删繁就简,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 6.依托成果优化教学
第一,基于教材,整合资源。尽管儿童史学术研究成果弥补了教材观点和理论的滞后性,但历史教学毕竟不等同于学术研究,它所达成的是国民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相对浅显。如何将较为深奥的史学理论和新的儿童史史学研究成果适时适度地运用于历史基础课程?我们认为贵在整合。
第二,学术成果融入课程,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在全面把握儿童史学术研究成果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如何将学科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即如何利用儿童史学术研究成果优化课堂教学,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第三,从历史认知角度重组资料,突出教学重点。比如成都市泡桐树中学谢慧老师为突出教学重点,她通过设计学习“内忧外患,渴望光明”了解留美幼童出洋留学的背景,掌握洋务运动及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通过学习“赴美留学,采撷火种”,从工业文明之洗礼、学习生活之蜕变两个环节,认识留美儿童发生的深刻变化。
第四,围绕核心概念精选素材组织探究,突破教学难点。成都市泡桐树中学谢慧老师为突破教学难点,她通过设计学习“褒贬不一,何去何从?”分析材料,留美幼童“蜕变”及各方对幼童们的变化的不同评价,从而归纳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艰难。通过数字故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感悟留美幼童是中国近代化的“火种”,为中国近代化做出巨大贡献。
二、认识:基于儿童史进行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使用的影响作用
通过近一年的探索实践,我们认为《基于儿童史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最重要的影响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优化课堂教学是引入儿童史学术成果的目的和归宿
这里的“优化”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优化,借助儿童史学术研究成果,站在专业的制高点上,能使教师利用新的史观,以新的视角分析教学内容,用学术成果缩短学科与课程标准及其教科书之间的距离,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师精选儿童史研究成果素材和新观点,按照教学设计的呈现,按照学科认知整合教学内容,设置既反映核心概念本质又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好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而且,还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将研究者对历史的认识转化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提升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的能力。
(二)学习效果是衡量引入儿童史进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史料研习是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史料实证是五大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也是当前高考能力考查的重要内容。加之高考的历史专业化趋势不断凸显,历史高考命题中心运用学术研究新成果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考查成为常态,尤其社会生活史中涉及儿童教育等学术热点迫切需要我们研究新史料。基于儿童史的校本课程建设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引进新材料,契合学术热点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及高考应对的实际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前测后测等方式洞察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的变化。
(三)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是成就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专家型教师应该是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把握最新学术研究动态并能把学术研究成果有效运用于教学的教师。基于儿童史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建设,一个重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目前实践的效果看,老师们要更好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然会主动关注学术动态,积极汲取史学研究的成果,丰富自己的史学素养,拓宽自己的史学视野,提高自己学术教学的胜任力。应该说,基于儿童史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建设给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专业发展平台。
三、展望:基于儿童史进行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使用任重道远
第一,处理好教科书教学与专题式教学的关系。基于儿童史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建设,如果是专题式教学,务必做好知识的前置和补充,否则会造成知识的混乱和时空错位。龙泉中学谢丹老师在执教《儿童:成长、保護与发展---罗斯福新政中的儿童福利》一课时,提前对罗斯福新政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讲解,为处理好上述难题做出了较好的示范。
第二,处理好该段儿童史与该段历史的主流特征的关系。我们有时候运用学术研究成果可能是脱离正史的,甚至是与教材观点相悖的,这时候需要我们在进行开发前,首先自己做到史论的论证与补充,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选择的学术成果应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逻辑及科学的推敲,不能是一家之言。
第三,处理好繁杂与聚焦的关系。我们依托儿童史的学术成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切记要删繁就简,以点带面,不能面面俱到,所选择的的材料一定是能落实核心素养,达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力,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史料,课程设计不能造成史料的堆砌。
历史课堂里,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人”,我们授业的对象也是“人”。历史中“人”的引入,是为促进课堂中的“人”对历史的认知,激发起对历史的理解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通过《基于儿童史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的研究,我们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学习的快乐,让教师在课程中体验自我的价值,让校本课程在发展中丰富自己的内涵,让教学在转型中优化自己的方式。
一、变革:基于儿童史进行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使用的实践探索
(一)明确了六个建设目标
开发“童趣课程”,创生“童乐课堂”,培养“童真学生”,形成“童心教师”,衍生“童味文化”,树立“童味品牌”。通过将儿童史的相关理论与研究的学术成果引入中学历史教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使用,搭建“基于儿童史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使用”的学校课程框架,推进“基于儿童立场”的课堂教学转型,培养更富有童心的教师队伍,造就具有生命活力的学生,同时提升学校文化品牌的确立与内涵发展。
(二)形成了六大实施理念
第一,在开发中谋划童味。即在建设的意识上我们要求各基地校和实验校牢牢坚持六个建设目标,心中有历史上的“人”,眼中有课堂上的“人”。教师立足儿童史的视角,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校本课程建设。
第二,在课程中构建童味。即在建设的体系上,要通过常规课渗透式,选修课专题式,活动课探究式形成一定的基于儿童史的校本课程体系,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童趣盎然。
第三,在教学中张扬童味。即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童心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充满童趣的课程,步入充满童趣课堂,走入童真的天地,激发学习动力,释放学生的潜能,开启心智,从而乐学善学,使学生享受生活和学习的乐趣。
第四,在活动中体验童味。即在教学的活动环节,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和感受,关注师生之间的关系,关注学生内部的动机和自信,借助儿童史学术成果,拉近历史上的人与现实中人的距离。
第五,在发展中形成童味。即教学的落实上,要用自己的童心唤醒学生的童心,用自己的童真滋养学生的童真,用课堂的童趣激活学生的童趣。落实核心核素,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六,在评课中体现童味。即在教学的反馈上,特别是评课环节,要倾听学生的评价和感受及心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让学生自由客观表达。同时也让我们明确学生期待在课前能够调查他们想知道哪些儿童史的内容,如果学生能指出课堂存在的问题,在后期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继续进行改进。让“以生为本”的理念真正在历史课堂上落地生根。
(三)浓缩了一个开发模型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个开发模型,即基于儿童史的“1 X”课程群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建设。其中“1”指的是按照时空标准,选择并运用某一阶段儿童史相关研究学术成果引入中学历史教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如中国近代史,或为了落实某一学科核心素养选择能达成目标的儿童史学术成果,如家国情怀。“X”则指的是在选择某一阶段儿童史相关研究学术成果后,形成子系列的课程群。
(四)演绎了三种使用范式
在使用和教学实践操作中,我们演绎了三种使用范式。常规课渗透式或散点式,即在现行历史教科书进行教学时引用或插入与该课相关的儿童史内容进行教学;选修课专题式,即围绕某一话题或主题进行儿童史教学,比如洋务运动期间《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幼童》,抗日战争时期《拯救抗战难童》等以专题的形式相对集中地讲述儿童史;活动课探究式,即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儿童史内容进行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比如《抗日烽火中的儿童》,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童工和儿童立法、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儿童等。
(五)细化了具体操作步骤
1.前期做好准备工作
第一步,研读申报书,明确内涵。进一步明确课题的阐释,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第二步,搜集学习学界研究儿童史的相关成果,主要是期刊与专著。在搜集学习中我们发现学界关于儿童史的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五大方面(物质生活,家庭及家族生活,学校生活,闲暇或业余生活,劳作),儿童史的研究史料分为四大类型(训示性或指导性史料,描述性或纪录性材料,实证性或技术性史料,艺术性或想象性史料)。第三步,搜集学习学术成果引入教学实践进行操作的相关成果;第四步,搜集进行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相關成果;第五步,进行校情分析和学情分析,选择适合本校进行开发与使用的阶段内容和教学范式。
2.制定课程教学目标
如果是渗透式教学,我们则要求将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现行的课程标准相结合;如果是专题式教学,由于脱离了教材,因此,我们则要求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出发,把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如家国情怀)作为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3.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
基地校或实验校结合本校实际,按照时空标准,明确“1”的指向,选择适合本校能够开发的特定历史阶段,将儿童史研究成果引入中学历史教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在选择的时候,尽量避免追求大而全,应聚焦在小切口进行。
4.研读史料聚焦主题
基地校或实验校结合本校实际,按照时空标准,明确“1”的指向后,比如中国近代儿童史,搜集学习该阶段的相关学术成果(学界关于近代儿童史的研究内容,包括儿童教育,儿童保护,儿童被认知,儿童自身研究),以便心中有数和有的放矢。在繁杂的学术成果选取能为己所用适合本校实际需要的材料。
5.确定主题心中有标
在搜集研读特定阶段(即“1”)史学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所要引入开发的“X”(子系列的课程群),这样有的放矢,在任务驱动下再次搜集研读与“X”相对应的学术研究成果。将学术成果不断内化,删繁就简,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 6.依托成果优化教学
第一,基于教材,整合资源。尽管儿童史学术研究成果弥补了教材观点和理论的滞后性,但历史教学毕竟不等同于学术研究,它所达成的是国民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相对浅显。如何将较为深奥的史学理论和新的儿童史史学研究成果适时适度地运用于历史基础课程?我们认为贵在整合。
第二,学术成果融入课程,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在全面把握儿童史学术研究成果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如何将学科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即如何利用儿童史学术研究成果优化课堂教学,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第三,从历史认知角度重组资料,突出教学重点。比如成都市泡桐树中学谢慧老师为突出教学重点,她通过设计学习“内忧外患,渴望光明”了解留美幼童出洋留学的背景,掌握洋务运动及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通过学习“赴美留学,采撷火种”,从工业文明之洗礼、学习生活之蜕变两个环节,认识留美儿童发生的深刻变化。
第四,围绕核心概念精选素材组织探究,突破教学难点。成都市泡桐树中学谢慧老师为突破教学难点,她通过设计学习“褒贬不一,何去何从?”分析材料,留美幼童“蜕变”及各方对幼童们的变化的不同评价,从而归纳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艰难。通过数字故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感悟留美幼童是中国近代化的“火种”,为中国近代化做出巨大贡献。
二、认识:基于儿童史进行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使用的影响作用
通过近一年的探索实践,我们认为《基于儿童史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最重要的影响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优化课堂教学是引入儿童史学术成果的目的和归宿
这里的“优化”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优化,借助儿童史学术研究成果,站在专业的制高点上,能使教师利用新的史观,以新的视角分析教学内容,用学术成果缩短学科与课程标准及其教科书之间的距离,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师精选儿童史研究成果素材和新观点,按照教学设计的呈现,按照学科认知整合教学内容,设置既反映核心概念本质又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好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而且,还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将研究者对历史的认识转化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提升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的能力。
(二)学习效果是衡量引入儿童史进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史料研习是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史料实证是五大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也是当前高考能力考查的重要内容。加之高考的历史专业化趋势不断凸显,历史高考命题中心运用学术研究新成果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考查成为常态,尤其社会生活史中涉及儿童教育等学术热点迫切需要我们研究新史料。基于儿童史的校本课程建设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引进新材料,契合学术热点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及高考应对的实际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前测后测等方式洞察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的变化。
(三)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是成就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专家型教师应该是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把握最新学术研究动态并能把学术研究成果有效运用于教学的教师。基于儿童史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建设,一个重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目前实践的效果看,老师们要更好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然会主动关注学术动态,积极汲取史学研究的成果,丰富自己的史学素养,拓宽自己的史学视野,提高自己学术教学的胜任力。应该说,基于儿童史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建设给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专业发展平台。
三、展望:基于儿童史进行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使用任重道远
第一,处理好教科书教学与专题式教学的关系。基于儿童史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建设,如果是专题式教学,务必做好知识的前置和补充,否则会造成知识的混乱和时空错位。龙泉中学谢丹老师在执教《儿童:成长、保護与发展---罗斯福新政中的儿童福利》一课时,提前对罗斯福新政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讲解,为处理好上述难题做出了较好的示范。
第二,处理好该段儿童史与该段历史的主流特征的关系。我们有时候运用学术研究成果可能是脱离正史的,甚至是与教材观点相悖的,这时候需要我们在进行开发前,首先自己做到史论的论证与补充,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选择的学术成果应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逻辑及科学的推敲,不能是一家之言。
第三,处理好繁杂与聚焦的关系。我们依托儿童史的学术成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切记要删繁就简,以点带面,不能面面俱到,所选择的的材料一定是能落实核心素养,达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力,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史料,课程设计不能造成史料的堆砌。
历史课堂里,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人”,我们授业的对象也是“人”。历史中“人”的引入,是为促进课堂中的“人”对历史的认知,激发起对历史的理解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通过《基于儿童史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的研究,我们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学习的快乐,让教师在课程中体验自我的价值,让校本课程在发展中丰富自己的内涵,让教学在转型中优化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