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教师应重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数学现象的体验,通过教学内容的渗透作用,让学生理解并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加于应用并感受数学价值。这些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异常重要,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坏。
一、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得出感悟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实现的。新课标充分强调学生自己的体验性学习,并提出体验性的目標,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调查等一系列活动,要求学生学会用心灵去感悟,能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学中,我挖掘心思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每节课的课前、课间、课后多体验、感知知识点。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因质量单位没有长度单位形象、直观,它无从比划,学生初次理解的确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我做了如下的设计和布置:(1)让学生到市场逛一逛、掂一掂,初步感受物体的轻重,了解知道较重的要用“千克”,较轻的要用“克”做单位;(2)让学生自己称一称,数一数,在有了轻重感觉后,称一称1千克的梨、鸡蛋、苹果等,再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个,进一步感受1千克的质量;(3)让学生自己背一背,估算自己书包的质量,体验出几千克的质量;(4)让学生自己想一想,通过一系列图片的介绍,让学生想象感受1只鸡、1头牛等学生所熟悉的各类动物的质量。整个教学过程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熟悉的事例为教学素材,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习数学,并觉得学而有趣、学有所值。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化理解
自主探究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自己解决和发现新规律,是实行知识的再创造。能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材料,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并对知识进行深化理解,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传统的教育,教师习惯于进行满堂灌,没有唤醒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成了“小绵羊”,缺乏自己的主见和独创性。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开放性地预设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用已有的知识,自己进行尝试,发现、探求新知识,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理解和提高。
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彰显价值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论述,充分说明数学教学的主旨是学以致用,是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价值体现。叶圣陶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教学生善于运用。”只有让学生经历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建构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以此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结合活生生的实例,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在自己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才能体现知识的魅力。
例如,在教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节活动课《纸箱的设计》:某公司要设计一种新规格的硬纸箱(要求:正好能装下24个棱长1分米的小正方体纸盒),请你帮该公司设计出最好的方案?通过让学生自行为公司设计出最好的方案,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让学生极大兴趣地投入实践探索活动。整个设计活动中,我没有要求学生回答如何用24个小正方体能拼成多少个不同的长方体,也没有要求学生计算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学生为了设计出材料最省的方案而自觉地进行表面积的计算,学生在寻找长方体体积不变时,长、宽、高的变化致使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化的规律也在计算中得以发现和明确,这既复习和巩固了长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又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得出感悟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实现的。新课标充分强调学生自己的体验性学习,并提出体验性的目標,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调查等一系列活动,要求学生学会用心灵去感悟,能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学中,我挖掘心思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每节课的课前、课间、课后多体验、感知知识点。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因质量单位没有长度单位形象、直观,它无从比划,学生初次理解的确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我做了如下的设计和布置:(1)让学生到市场逛一逛、掂一掂,初步感受物体的轻重,了解知道较重的要用“千克”,较轻的要用“克”做单位;(2)让学生自己称一称,数一数,在有了轻重感觉后,称一称1千克的梨、鸡蛋、苹果等,再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个,进一步感受1千克的质量;(3)让学生自己背一背,估算自己书包的质量,体验出几千克的质量;(4)让学生自己想一想,通过一系列图片的介绍,让学生想象感受1只鸡、1头牛等学生所熟悉的各类动物的质量。整个教学过程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熟悉的事例为教学素材,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习数学,并觉得学而有趣、学有所值。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化理解
自主探究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自己解决和发现新规律,是实行知识的再创造。能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材料,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并对知识进行深化理解,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传统的教育,教师习惯于进行满堂灌,没有唤醒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成了“小绵羊”,缺乏自己的主见和独创性。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开放性地预设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用已有的知识,自己进行尝试,发现、探求新知识,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理解和提高。
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彰显价值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论述,充分说明数学教学的主旨是学以致用,是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价值体现。叶圣陶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教学生善于运用。”只有让学生经历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建构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以此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结合活生生的实例,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在自己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才能体现知识的魅力。
例如,在教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节活动课《纸箱的设计》:某公司要设计一种新规格的硬纸箱(要求:正好能装下24个棱长1分米的小正方体纸盒),请你帮该公司设计出最好的方案?通过让学生自行为公司设计出最好的方案,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让学生极大兴趣地投入实践探索活动。整个设计活动中,我没有要求学生回答如何用24个小正方体能拼成多少个不同的长方体,也没有要求学生计算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学生为了设计出材料最省的方案而自觉地进行表面积的计算,学生在寻找长方体体积不变时,长、宽、高的变化致使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化的规律也在计算中得以发现和明确,这既复习和巩固了长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又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