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高校俄语学习者在俄语学习过程中常常发生俄汉语码转换现象,对此现象的研究对俄语教学、言语实践等领域而言具有重大的价值。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三个视角入手对俄语学习者的俄汉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试在多维视角下构建更加立体直观的语言模型。
关键词: 语码转换;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功能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H1,H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174-02
一、俄语学习者俄汉语码转换简述
语码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任何符号系统,包括方言、语体和语域。1 作为在社会语言学界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问题,不同学者对语码转换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定义。根据社会语言学家克雷欣的定义,简而言之,语码转换即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言语使用者根据交际环境从一种语言(方言、语体)至另一种语言(方言、语体)的转化。2 除语码转换之外,部分研究者还用语码混合这一术语来等同替代语码转换。但语码转换与词汇借用有着明显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对于中国高校俄语学习者而言,俄汉语码转换是俄语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之一。根据上述语码转换的定义,俄汉语码转换即为俄语至汉语或汉语至俄语的转化。由于俄语与汉语在文字、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本质性差异,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俄语学习者们而言,熟练掌握俄语并顺利进行俄汉语码转换具有一定难度。
中国高校俄语学习者的俄汉语码转换具有语域局限性。在我国对于绝大多数高校的俄语学习者而言,通常首先习得汉语,而英语和俄语则为后天习得的语言。因此,在家庭语域、朋友语域等等特定规范化语境中高校俄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基本为汉语。而俄汉语码转换这一过程因俄语学习者所处的交际环境的语言单一性被囿限于教育语域中,换言之,高校俄语学习者的俄汉语码转换现象多发生于俄语教师授课的俄汉双语课堂环境中。
中国高校俄语学习者的俄汉语码转换还具有转换制约性。中国高校俄语学习者并非熟练的俄汉双语者,因掌握俄语的熟练程度不够,母性对俄语学习的干扰,受话者的语言能力以及语码转换情景的限制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俄语学习者的语码转换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表达障碍,而这种表达障碍多见于汉语至俄语的单向转换过程中。
此外,中国高校俄语学习者的俄汉语码转换还具备另一独特性,即语码转换因情景要求兼具主动性与被动性。学习者有时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俄汉语码转换,具有主动性,而有时则应教师要求进行俄汉语码转换,具有被动性。后者主要多见于俄汉互译的口语练习情景中。
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涉及到社会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可以从多维视角入手对俄汉语码转换进行研究,如社会语言学视角,心理语言学视角以及功能语言学视角等等。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入手应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同时得到的研究结果也具有差异性。
二、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俄汉语码转换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兼社会现象,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与社会语言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因此研究语码转换便可首先从此处切入。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我們可以从身份确定、交际情景与交际话题等三个影响因素入手对高校俄语学习者俄汉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剖析。
社会身份、角色、地位等是影响交际者言语选择的社会性因素。高校俄语学习者的社会身份关系模式主要为两种:学习者——教授者,学习者——学习者。学习者与教授者之间的俄汉语码转换中通常俄语为主语码,汉语为次语码;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俄汉语码转换中俄汉语码的主次关系则与之相反。学习者在教授者对话时通常首选俄语作为交际语言,在特定需求下再进行俄汉语码转换,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进行对话的优先语言则为汉语。
学习者的俄汉语码转换现象可以根据交际情景而划分出几种类型。美国语言学家甘柏兹将语码转换划分为情景式语码转换和喻意式语码转换。情景式语码转换随言语情景转换而产生,而喻意式语码转换则是交际双方为调整角色关系而将一种不相适用的语码使用至特定情景之中。在这两种语码转换类型之外还可以划分出第三种——会话式语码转换,即在一句话中嵌入其他语码。
之于情景式语码转换,我们可以设想出一个情景:两位俄语学习者在课间用汉语讨论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之后请教外教,两人换用俄语与外教进行探讨,三人间的对话皆用俄语进行。在这一场景中进行的便是汉语至俄语的情景式语码转换。在这一场景中因第三会话者的语言限制而使以汉语为主的会话情景转换为以俄语为主的会话情景,语码也随会话情景的转变而产生转换现象。
对于喻意式语码转换,我们可以构建出这样一个言语模板:在以俄语为主教学的课堂上,学习者在练习俄语熟语翻译时,穿插入了一句或几句幽默调侃的中文翻译,完成了俄语至汉语再至俄语的多次语码转换。在这一喻意式语码转换过程中,语码转换通过句间转换的方式进行,制造了强调的效果,达到了引起注意的目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会话式语码转换主要体现为句内转换,例如以下会话案例:在课堂上俄语教师通知道:“本学期的课程Социолигвистика将于本周结课,考察形式为每人在规定期限内上交一篇与本学期所学内容相关的курсовая работа,我将审阅同学们的论文,然后进行评分。”同学们回应道:“Хорошо. 我们一定按时完成作业。”在这一会话过程中,俄语作为次语码被嵌套在汉语语句中,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简练便利功能,有利于明确会话者的意图,精准传达说话人的信息。
交际话题性质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语码转换现象的发生。例如以下谈话:
学习者A:今天有场电影还不错,可以一起去看吗?
学习者B:可以。但是有个小问题没有搞清楚,你能给我讲解什么是Морфология吗? 学习者A:Хорошо. Морфология---это наука о системах форм слов и о частях речи как лексико-грамматических классах слов.
学习者B:Ясно. Спасибо!
学习者A:Пожалуйста.
在以上言语场景中,因生活性话题转换至学术性话题,学习者便自发进行了汉语至俄语的语码转换,顺利完成了交际行为。在俄语学习者的生活和学习中此类转换现象比比皆是。
三、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俄汉语码转换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从一种语言过渡到另一种语言(外语)最普通的情况是从计划到计划实现转换规则的替换。3 与其他领域的学者对语码转换的研究相比,心理语言学家对语码转换的研究重点放在双语者的认知心理过程,尤其是在语码转换模式下的言语感知、言语识别处理以及言语生成等过程上。4 在心理语言学视角下我们对高校俄语学习者的俄汉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
高校俄语学习者对汉语和俄语的感知能力是不同的,普遍而言,对汉语的感知能力要强于对俄语的感知能力。在语码输入过程中,俄语学习者的汉语语码输入速度最快,俄语语码的输入速度较慢,而在汉语俄语混合语码输入时速度则最慢。由于对于高校俄语学习者而言,汉语是先天习得的語言,因此学习者拥有较完备成熟的心理词典,在言语感知过程中能够快速将言语声学信号与心理词典中的语言单位一一对应。而在感知俄语语码时,由于在学习者心中并未形成完备成熟的心理词典,因此对自身心理词典之外的词汇无法感知,减缓了言语输入速度。在混杂着汉语语码以及俄语语码的语码转换过程,俄语学习者需要交替使用两套心理词典,言语感知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课堂环境中,俄语教师常常交替使用俄语和汉语进行授课,在俄汉语码交替的节点上俄语学习者往往略有停顿迟疑,同时用于理解含有语码转换的句子所花费的时间也较单一语码句子更多。
在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研究俄汉语码转换还需要分析俄语学习者的语码识别模式和语码处理机制。在学习者的头脑中汉语和俄语的语言系统分别独立,同时又相互影响。学习者的头脑中存在一种自觉单向对应机制,例如,学习者往往用汉语音位系统中的某些音位等同替代俄语音位,但事实上俄语和汉语的音位系统并不是对应的。在输入俄语语码时学习者会自觉提取词汇在心理网络中进行俄语至汉语的语码转换。这是因为在学习者的心理网络中汉语语码的激活水平要高于俄语语码的激活水平,因此学习者习惯性在心理网络中输入俄语语码再转换成汉语语码后用汉语思维系统进行理解。
在俄汉语码转换过程中输入和处理完语码后便是进入生成语码的阶段。含有俄汉语码转换的言语生成过程比较复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自我定位、对汉语和俄语的词汇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交际者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模式等。我们可以将语码生成过程细分为五个阶段:动机阶段、构思阶段、内部编程阶段、词汇语法展开阶段和外部言语阶段。5 在第一阶段中,学习者在输入汉语或俄语语码信息后会产生对应语码的表达需求。构思阶段是学习者确定所要表达信息的时段。进入内部编程阶段后俄语学习者明确所要表达信息的内容、顺序和方式。在词汇语法展开阶段学习者通常会用惯有的汉语思维方式进行俄语语码的解析整合,这种干扰会随着学习者对俄语掌握程度的提升而减弱。在最后的外部语言阶段中学习者将已成型的语码通过语音、文字等形式表达出来,在内部言语阶段中俄语语码的转换受到来自汉语语码的干扰,同样在外部语言阶段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较明显的汉语语音对俄语语音的同化现象。
四、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俄汉语码转换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立者。他在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中提出了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三类功能: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语篇元功能。在人际元功能方面他指出,语言是反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和手段,由语气、情态和语调等范畴体现。在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我们对俄汉语码转换的研究重心放在了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与如何实现这些社会功能之上。
首先,在互动层面展开来讲,俄语学习者进行俄汉语码转换在某些特定情景中具有填补语言空白的功能。语言是交际过程,是交际双方互动的过程,而交际双方互动的基础在于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语境或模式。6 在交际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某种思想或者概念只存在于某种语言中,而不存在在另一语言之中,当持有这两种语言的会话者相互接触时,就自然产生了语码转换现象。7 俄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体系,存在着很多交集之外无法对应的文化术语和专有名词,这时进行俄汉语码转换就能填补语言的空缺,消除交际障碍。在高校俄语学习者的交际过程中,这一功能多体现在以俄语为主语码,以汉语为被嵌入语码的句内转换中。例如俄语学习者在向外教介绍中国相声时说道:В китайской комедии есть термин“捧哏”—— это смешные слова или мимика. 基于上述语境中学习者的认知,“捧哏”这一文化术语只存在在汉语认知系统中,无法在俄语认知系统中进行词汇匹配,因此用句内语码转换的方式弥补了这一语言空缺。
其次,在角色层面上俄语学习者在转变会话双方关系,改变交际者之间的情感时也会进行俄汉语码转换。例如,在俄语学习者的实践学习中,在与学习汉语的俄罗斯人进行对话时,进行汉语至俄语的语码转换能够让俄罗斯人感受到对方对自己母语的兴趣和爱好,达到拉近交际双方距离和增强交际双方亲切感的效果。
此外,在评价层面上在交际过程中进行俄汉语码转换能够实现有效舒缓语气,规避矛盾的功能。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两位同学在生活中调侃对方时,一位同学说道:“恕我直言,你有时实在太ленивый”。对方回答道:“你不仅ленивый,而且тупой”。在此场景中,对话双方用句中语码转换的方式将中文的“懒惰”和“笨拙”替换为俄语的“ленивый”和“тупой”,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贬义词汇给人带来的冲击力,能够巧妙地避免误会的产生。
五、结语
我们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三个视角入手分别对高校俄语学习者的俄汉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究,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会话分析视角、语用学视角等其他角度切入。但是不论在哪一种视域下分析学习者的俄汉语码转换都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多维视角下的俄汉语码转换模型,这样才能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其本质特性。
参考文献
[1] 李经纬,陈立平.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5):337-344.
[2] Беликов. В. И., Крысин. Л. П. Социолингвистика[M].Москва,2001.
[3] 赵秋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俄语教学[J].现代外语,2003(3):319-325.
[4] 高君,戴炜华.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1):15-19.
[5] 陈姗.俄语话语生成的心理过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25-35.
[6] 陆春光.人际元功能分析法述评[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6):138-141.
[7] 江姗.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4):182-183.
关键词: 语码转换;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功能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H1,H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174-02
一、俄语学习者俄汉语码转换简述
语码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任何符号系统,包括方言、语体和语域。1 作为在社会语言学界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问题,不同学者对语码转换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定义。根据社会语言学家克雷欣的定义,简而言之,语码转换即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言语使用者根据交际环境从一种语言(方言、语体)至另一种语言(方言、语体)的转化。2 除语码转换之外,部分研究者还用语码混合这一术语来等同替代语码转换。但语码转换与词汇借用有着明显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对于中国高校俄语学习者而言,俄汉语码转换是俄语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之一。根据上述语码转换的定义,俄汉语码转换即为俄语至汉语或汉语至俄语的转化。由于俄语与汉语在文字、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本质性差异,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俄语学习者们而言,熟练掌握俄语并顺利进行俄汉语码转换具有一定难度。
中国高校俄语学习者的俄汉语码转换具有语域局限性。在我国对于绝大多数高校的俄语学习者而言,通常首先习得汉语,而英语和俄语则为后天习得的语言。因此,在家庭语域、朋友语域等等特定规范化语境中高校俄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基本为汉语。而俄汉语码转换这一过程因俄语学习者所处的交际环境的语言单一性被囿限于教育语域中,换言之,高校俄语学习者的俄汉语码转换现象多发生于俄语教师授课的俄汉双语课堂环境中。
中国高校俄语学习者的俄汉语码转换还具有转换制约性。中国高校俄语学习者并非熟练的俄汉双语者,因掌握俄语的熟练程度不够,母性对俄语学习的干扰,受话者的语言能力以及语码转换情景的限制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俄语学习者的语码转换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表达障碍,而这种表达障碍多见于汉语至俄语的单向转换过程中。
此外,中国高校俄语学习者的俄汉语码转换还具备另一独特性,即语码转换因情景要求兼具主动性与被动性。学习者有时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俄汉语码转换,具有主动性,而有时则应教师要求进行俄汉语码转换,具有被动性。后者主要多见于俄汉互译的口语练习情景中。
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涉及到社会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可以从多维视角入手对俄汉语码转换进行研究,如社会语言学视角,心理语言学视角以及功能语言学视角等等。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入手应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同时得到的研究结果也具有差异性。
二、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俄汉语码转换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兼社会现象,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与社会语言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因此研究语码转换便可首先从此处切入。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我們可以从身份确定、交际情景与交际话题等三个影响因素入手对高校俄语学习者俄汉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剖析。
社会身份、角色、地位等是影响交际者言语选择的社会性因素。高校俄语学习者的社会身份关系模式主要为两种:学习者——教授者,学习者——学习者。学习者与教授者之间的俄汉语码转换中通常俄语为主语码,汉语为次语码;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俄汉语码转换中俄汉语码的主次关系则与之相反。学习者在教授者对话时通常首选俄语作为交际语言,在特定需求下再进行俄汉语码转换,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进行对话的优先语言则为汉语。
学习者的俄汉语码转换现象可以根据交际情景而划分出几种类型。美国语言学家甘柏兹将语码转换划分为情景式语码转换和喻意式语码转换。情景式语码转换随言语情景转换而产生,而喻意式语码转换则是交际双方为调整角色关系而将一种不相适用的语码使用至特定情景之中。在这两种语码转换类型之外还可以划分出第三种——会话式语码转换,即在一句话中嵌入其他语码。
之于情景式语码转换,我们可以设想出一个情景:两位俄语学习者在课间用汉语讨论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之后请教外教,两人换用俄语与外教进行探讨,三人间的对话皆用俄语进行。在这一场景中进行的便是汉语至俄语的情景式语码转换。在这一场景中因第三会话者的语言限制而使以汉语为主的会话情景转换为以俄语为主的会话情景,语码也随会话情景的转变而产生转换现象。
对于喻意式语码转换,我们可以构建出这样一个言语模板:在以俄语为主教学的课堂上,学习者在练习俄语熟语翻译时,穿插入了一句或几句幽默调侃的中文翻译,完成了俄语至汉语再至俄语的多次语码转换。在这一喻意式语码转换过程中,语码转换通过句间转换的方式进行,制造了强调的效果,达到了引起注意的目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会话式语码转换主要体现为句内转换,例如以下会话案例:在课堂上俄语教师通知道:“本学期的课程Социолигвистика将于本周结课,考察形式为每人在规定期限内上交一篇与本学期所学内容相关的курсовая работа,我将审阅同学们的论文,然后进行评分。”同学们回应道:“Хорошо. 我们一定按时完成作业。”在这一会话过程中,俄语作为次语码被嵌套在汉语语句中,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简练便利功能,有利于明确会话者的意图,精准传达说话人的信息。
交际话题性质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语码转换现象的发生。例如以下谈话:
学习者A:今天有场电影还不错,可以一起去看吗?
学习者B:可以。但是有个小问题没有搞清楚,你能给我讲解什么是Морфология吗? 学习者A:Хорошо. Морфология---это наука о системах форм слов и о частях речи как лексико-грамматических классах слов.
学习者B:Ясно. Спасибо!
学习者A:Пожалуйста.
在以上言语场景中,因生活性话题转换至学术性话题,学习者便自发进行了汉语至俄语的语码转换,顺利完成了交际行为。在俄语学习者的生活和学习中此类转换现象比比皆是。
三、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俄汉语码转换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从一种语言过渡到另一种语言(外语)最普通的情况是从计划到计划实现转换规则的替换。3 与其他领域的学者对语码转换的研究相比,心理语言学家对语码转换的研究重点放在双语者的认知心理过程,尤其是在语码转换模式下的言语感知、言语识别处理以及言语生成等过程上。4 在心理语言学视角下我们对高校俄语学习者的俄汉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
高校俄语学习者对汉语和俄语的感知能力是不同的,普遍而言,对汉语的感知能力要强于对俄语的感知能力。在语码输入过程中,俄语学习者的汉语语码输入速度最快,俄语语码的输入速度较慢,而在汉语俄语混合语码输入时速度则最慢。由于对于高校俄语学习者而言,汉语是先天习得的語言,因此学习者拥有较完备成熟的心理词典,在言语感知过程中能够快速将言语声学信号与心理词典中的语言单位一一对应。而在感知俄语语码时,由于在学习者心中并未形成完备成熟的心理词典,因此对自身心理词典之外的词汇无法感知,减缓了言语输入速度。在混杂着汉语语码以及俄语语码的语码转换过程,俄语学习者需要交替使用两套心理词典,言语感知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课堂环境中,俄语教师常常交替使用俄语和汉语进行授课,在俄汉语码交替的节点上俄语学习者往往略有停顿迟疑,同时用于理解含有语码转换的句子所花费的时间也较单一语码句子更多。
在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研究俄汉语码转换还需要分析俄语学习者的语码识别模式和语码处理机制。在学习者的头脑中汉语和俄语的语言系统分别独立,同时又相互影响。学习者的头脑中存在一种自觉单向对应机制,例如,学习者往往用汉语音位系统中的某些音位等同替代俄语音位,但事实上俄语和汉语的音位系统并不是对应的。在输入俄语语码时学习者会自觉提取词汇在心理网络中进行俄语至汉语的语码转换。这是因为在学习者的心理网络中汉语语码的激活水平要高于俄语语码的激活水平,因此学习者习惯性在心理网络中输入俄语语码再转换成汉语语码后用汉语思维系统进行理解。
在俄汉语码转换过程中输入和处理完语码后便是进入生成语码的阶段。含有俄汉语码转换的言语生成过程比较复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自我定位、对汉语和俄语的词汇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交际者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模式等。我们可以将语码生成过程细分为五个阶段:动机阶段、构思阶段、内部编程阶段、词汇语法展开阶段和外部言语阶段。5 在第一阶段中,学习者在输入汉语或俄语语码信息后会产生对应语码的表达需求。构思阶段是学习者确定所要表达信息的时段。进入内部编程阶段后俄语学习者明确所要表达信息的内容、顺序和方式。在词汇语法展开阶段学习者通常会用惯有的汉语思维方式进行俄语语码的解析整合,这种干扰会随着学习者对俄语掌握程度的提升而减弱。在最后的外部语言阶段中学习者将已成型的语码通过语音、文字等形式表达出来,在内部言语阶段中俄语语码的转换受到来自汉语语码的干扰,同样在外部语言阶段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较明显的汉语语音对俄语语音的同化现象。
四、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俄汉语码转换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立者。他在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中提出了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三类功能: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语篇元功能。在人际元功能方面他指出,语言是反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和手段,由语气、情态和语调等范畴体现。在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我们对俄汉语码转换的研究重心放在了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与如何实现这些社会功能之上。
首先,在互动层面展开来讲,俄语学习者进行俄汉语码转换在某些特定情景中具有填补语言空白的功能。语言是交际过程,是交际双方互动的过程,而交际双方互动的基础在于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语境或模式。6 在交际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某种思想或者概念只存在于某种语言中,而不存在在另一语言之中,当持有这两种语言的会话者相互接触时,就自然产生了语码转换现象。7 俄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体系,存在着很多交集之外无法对应的文化术语和专有名词,这时进行俄汉语码转换就能填补语言的空缺,消除交际障碍。在高校俄语学习者的交际过程中,这一功能多体现在以俄语为主语码,以汉语为被嵌入语码的句内转换中。例如俄语学习者在向外教介绍中国相声时说道:В китайской комедии есть термин“捧哏”—— это смешные слова или мимика. 基于上述语境中学习者的认知,“捧哏”这一文化术语只存在在汉语认知系统中,无法在俄语认知系统中进行词汇匹配,因此用句内语码转换的方式弥补了这一语言空缺。
其次,在角色层面上俄语学习者在转变会话双方关系,改变交际者之间的情感时也会进行俄汉语码转换。例如,在俄语学习者的实践学习中,在与学习汉语的俄罗斯人进行对话时,进行汉语至俄语的语码转换能够让俄罗斯人感受到对方对自己母语的兴趣和爱好,达到拉近交际双方距离和增强交际双方亲切感的效果。
此外,在评价层面上在交际过程中进行俄汉语码转换能够实现有效舒缓语气,规避矛盾的功能。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两位同学在生活中调侃对方时,一位同学说道:“恕我直言,你有时实在太ленивый”。对方回答道:“你不仅ленивый,而且тупой”。在此场景中,对话双方用句中语码转换的方式将中文的“懒惰”和“笨拙”替换为俄语的“ленивый”和“тупой”,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贬义词汇给人带来的冲击力,能够巧妙地避免误会的产生。
五、结语
我们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三个视角入手分别对高校俄语学习者的俄汉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究,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会话分析视角、语用学视角等其他角度切入。但是不论在哪一种视域下分析学习者的俄汉语码转换都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多维视角下的俄汉语码转换模型,这样才能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其本质特性。
参考文献
[1] 李经纬,陈立平.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5):337-344.
[2] Беликов. В. И., Крысин. Л. П. Социолингвистика[M].Москва,2001.
[3] 赵秋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俄语教学[J].现代外语,2003(3):319-325.
[4] 高君,戴炜华.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1):15-19.
[5] 陈姗.俄语话语生成的心理过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25-35.
[6] 陆春光.人际元功能分析法述评[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6):138-141.
[7] 江姗.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4):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