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把学生培养成创造性的人才,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主要包括创造精神、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品质三个方面。创造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创造个性品质决定了人们能否自觉增强、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所以更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在众多人格特征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和意志力是创造个性的核心品质。在教学中,发挥学科教学的综合功能,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品质,完全是可行的。
一、自信心
1 赏识为主,唤起自信心
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多以鼓励、赏识为主,要留心注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把握评价时机。如胆小学生的一次大胆发言,差生的一次正确回答,学生的一次次质疑、反问等等,都要及时表扬,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唤起学生的自信心。
2 暗示、诱导,树立自信心
面对问题,当我们暗示学生一定能行、一定能解决时,学生就会增强信心,努力认真地去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上《春蚕》一课,理解文中的“照例”一词时,我就用肯定的语气对学生说:“你们的理解能力很强,读读上下文,就会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马上愉快地接受了这种暗示,认真地读起来。没过一会,一双双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只要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自己获取知识易于树立起自信。
诱导是指运用别人成功的事例,启发学生向别人学习,从而树立自信心。如《一定要争气》一文写到,童弟周成功后激动地想:一定要争气。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一位平时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动情地说:“我并不比别的同学笨,只要我认真努力地学习,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3 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无济于事的。”教师应利用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生觉得“我能行”。比如,在回答问题上,就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选择难易适中的问题让其回答。
二、探索欲
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欲,就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听众;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1 诱导学生质疑问难
陶行知强调在教学中要诱导学生质疑问难,教育学生要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质疑问难的能力与习惯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培养,这一问题不容忽视。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教材中的问题因素,精心设疑,以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索欲。如《借生日》一课,本课课题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好奇,所以板书课题后,我马上引导学生质疑:“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结果学生踊跃发言,提了不少问题。接着,我启发学生认真看书,答案就在书中。学生立刻专注地读起书来,学习真正成了主动探究的过程,学习效果是显著的。
2 鼓励求变
在课堂上,面对问题不能只满足一种方法、一个答案,要寻求多种方法、多种答案。要经常问问“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还有别的方法吗”等等,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鼓励学生去思索、去探寻。
比如识字教学中,对于字形的识记,方法很多。基本的有笔画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加一加”法、“减一减”法。这些确实是方法,但千万不可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这几种方法中,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索,想想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方法。不管什么方法,只要能帮助记住字形,教师就应给予肯定。
三、挑战性
创造的前提是向传统的观念和做法挑战,敢于说“不”,向人们已司空见惯的东西发问。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见解,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有价值的答案。《乌鸦喝水》一课,乌鸦用聪明的办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我引导学生思考:乌鸦的办法是不是最好、最聪明的办法?还有什么办法也能让乌鸦喝到水?有一位学生说:“乌鸦的办法并不聪明,太麻烦了。它可以找来一根吸管,像我们喝可乐一样喝到瓶子里的水。”有的学生说:“乌鸦可以把瓶子斜着,就能喝到水了。”……学生想出了不少办法,体现了他们敢于挑战的精神。
四、意志力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研制电灯的过程中,共实验了7000多种材料,遭受了8000多次失败的挫折,但是他凭着顽强的意志取得了最后的成功。在挫折面前,意志对成功起着重大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塑造了不断战胜逆境、困难,不懈追求的人物形象。《一定要争气》中,身处逆境却刻苦钻研,最后终于攻克了科学难题,完成了外国人认为很难办的事的童第周;《爱迪生》中,不顾一切困难和危险,顽强做实验的爱迪生等。这些形象都是小学生坚定信心和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挖掘这些素材,并且把握好时机,巧妙渗透,让学生去领悟、体会,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懂得在困难、挫折面前,应该知难而进,自觉磨炼自己的意志,从而战胜挫折,获得成功。
一、自信心
1 赏识为主,唤起自信心
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多以鼓励、赏识为主,要留心注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把握评价时机。如胆小学生的一次大胆发言,差生的一次正确回答,学生的一次次质疑、反问等等,都要及时表扬,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唤起学生的自信心。
2 暗示、诱导,树立自信心
面对问题,当我们暗示学生一定能行、一定能解决时,学生就会增强信心,努力认真地去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上《春蚕》一课,理解文中的“照例”一词时,我就用肯定的语气对学生说:“你们的理解能力很强,读读上下文,就会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马上愉快地接受了这种暗示,认真地读起来。没过一会,一双双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只要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自己获取知识易于树立起自信。
诱导是指运用别人成功的事例,启发学生向别人学习,从而树立自信心。如《一定要争气》一文写到,童弟周成功后激动地想:一定要争气。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一位平时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动情地说:“我并不比别的同学笨,只要我认真努力地学习,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3 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无济于事的。”教师应利用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生觉得“我能行”。比如,在回答问题上,就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选择难易适中的问题让其回答。
二、探索欲
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欲,就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听众;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1 诱导学生质疑问难
陶行知强调在教学中要诱导学生质疑问难,教育学生要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质疑问难的能力与习惯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培养,这一问题不容忽视。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教材中的问题因素,精心设疑,以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索欲。如《借生日》一课,本课课题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好奇,所以板书课题后,我马上引导学生质疑:“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结果学生踊跃发言,提了不少问题。接着,我启发学生认真看书,答案就在书中。学生立刻专注地读起书来,学习真正成了主动探究的过程,学习效果是显著的。
2 鼓励求变
在课堂上,面对问题不能只满足一种方法、一个答案,要寻求多种方法、多种答案。要经常问问“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还有别的方法吗”等等,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鼓励学生去思索、去探寻。
比如识字教学中,对于字形的识记,方法很多。基本的有笔画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加一加”法、“减一减”法。这些确实是方法,但千万不可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这几种方法中,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索,想想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方法。不管什么方法,只要能帮助记住字形,教师就应给予肯定。
三、挑战性
创造的前提是向传统的观念和做法挑战,敢于说“不”,向人们已司空见惯的东西发问。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见解,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有价值的答案。《乌鸦喝水》一课,乌鸦用聪明的办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我引导学生思考:乌鸦的办法是不是最好、最聪明的办法?还有什么办法也能让乌鸦喝到水?有一位学生说:“乌鸦的办法并不聪明,太麻烦了。它可以找来一根吸管,像我们喝可乐一样喝到瓶子里的水。”有的学生说:“乌鸦可以把瓶子斜着,就能喝到水了。”……学生想出了不少办法,体现了他们敢于挑战的精神。
四、意志力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研制电灯的过程中,共实验了7000多种材料,遭受了8000多次失败的挫折,但是他凭着顽强的意志取得了最后的成功。在挫折面前,意志对成功起着重大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塑造了不断战胜逆境、困难,不懈追求的人物形象。《一定要争气》中,身处逆境却刻苦钻研,最后终于攻克了科学难题,完成了外国人认为很难办的事的童第周;《爱迪生》中,不顾一切困难和危险,顽强做实验的爱迪生等。这些形象都是小学生坚定信心和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挖掘这些素材,并且把握好时机,巧妙渗透,让学生去领悟、体会,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懂得在困难、挫折面前,应该知难而进,自觉磨炼自己的意志,从而战胜挫折,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