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为方向,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浅谈如何充分挖掘教材,关注文本语言形式,依托练笔设计,激活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落实语言文字的实践与运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表达;练笔;迁移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儿童都有天生的模仿才能,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可以提高表达能力。但是模仿的对象只能是形式,不能是内容,否则就近乎抄袭而非习作了。学生在平时习作中常常会有意识地积累素材,教师在课堂中也极力从内容入手开启学生的思路,但这些充其量只是素材的激活和选材的指导,素材并不等于内容。阅读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表达的范本,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引导学生认识文本的表达方式,并依托练笔设计,落实语言文字的实践与运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句式迁移练笔
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并捕捉对句式的感觉。对于文本中语言优美、表现力强、表达效果好的语句,教师可以从语言积累、写法迁移、思维训练等不同角度展开教学。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有很多的连接词,如第一自然段“是……也是……”,第三自然段“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第四自然段“不但……还……上自……下至……所以……”。针对这些句式,首先,让学生发现它们的特点,品味连接词的好处,这样紧扣文本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本的内容和层次。其次,引导学生根据连接词的提示,挖空背诵,交给学生背诵的方法,提高记忆效率。最后,出示课外搜集的圆明园中其他物品的图片以及校本作业,让学生看着图片用连接词说话,进一步巩固句式练习,达到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的目的。这样的练笔有助于解决学生日常习作中存在的语序混乱、重复的问题。同样,《白杨》一课可让学生仿照课文句式,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连接词,夸夸祖国的建设者或保卫者。教师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运用关联词语表情达意,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典型句式的迁移训练不但实现了对课文中经典句式的有效吸纳和练习,而且学生在模仿中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让学生切切实实地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提升了语言表达的兴趣和能力。
二、构段迁移练笔
段落是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侧重段式规律的把握体会,包括一段话的内容及叙述顺序,体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揣摩构段的方法,发挥段落在语言中的价值和作用。某些课文构段方式典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掌握这种构段方式。
如《走遍天下书为侣》课文中的第7自然段,作者应用“首先……然后……还会……最后……”这样的叙事结构将读书顺序交代清楚。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揣摩这一行文形式的层次性与条理性,易于学生掌握、学习作者的读书之法。再根据本班的学情,学生在写关于自己的读书方法时,常有句子干涩、语言贫乏,“胸中纵有千缕情”却表达不清的情况。本课的随堂练笔我就定位于让学生先模仿“首先……然后……还会……最后……”的叙事结构练习说话,说说你个人独特的读书方法;再实现积累内化并拓展课外,将小练笔设置为“你一个人独自旅行选择一样东西陪伴,你会选择什么?请尝试用上‘首先……然后……还会……最后……’这样的叙事结构写一写” 。这种练笔不仅能让学生在写作时更加有条理性,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黄山奇石》一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介绍了黄山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读,同桌配合读,让学生感受到句子间存在的特殊关系。课后再让学生仿照这种写作方法,经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写一写黄山上其他石头的特点。
三、谋篇迁移练笔
如果只局限于句段,忽视篇章,练笔也将显得支离破碎。随着学段的升高,学生应逐步建立篇章把握的意识,通过理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等方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典型课文,加以点拨,引导体悟,让文本为学生的选材和谋篇引路。
如《新型玻璃》这一篇课文用并列的形式介绍了五种玻璃的作用及特点。在教学时我发现段落之间的衔接及首段话题的引出方式都不一样,有的以事件导入,有的从特点导入,有的从假设导入,有的从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引入,所以,我以此为契机把几种导入方式放在一起来读,接着进行练笔,要求学生以《新型XX》为题写一篇文章,用上不同的引入方式,学生先讲后写,效果良好。《手指》一课(施茂枝《課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开头总写五个手指的特点:“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围绕这句话的意思,写了五个手指,具体说明这个特点。最后,总结从五个手指中感悟到的道理。这种谋篇的方式,一般称为总—分—总。然后,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一种事物,模仿《手指》谋篇的方法,来说明课文中所感悟的道理。《秦兵马俑》一课中运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构段方式写写自己熟悉的某处景观。如此,学生既学会了“总—分—总”和“总—分”这样的谋篇布局方式,又发展了语言,一举多得。
四、写法迁移练笔
在阅读教学中找准了训练点,就如同架起了一个微型的习作指导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的方法,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
《珍珠鸟》一课主要是写珍珠鸟与“我”之间的亲密接触而产生的信赖。文中大量语句写了珍珠鸟的动作、神态来表现这种亲密关系。练笔可设计:“你也有过动物朋友,你们的关系好吗?是怎么相处的呢?你能抓住神态、动作来写写某一种小动物,突出你们之间的关系吗?”《鱼游到了纸上》(2014年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这堂课,教师着力想教会学生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在描写人物动作神态时可以加上“作者的联想”,这样能够将人物的思想感情描写得更加具体。教师首先通过课文实例让学生明白这种表达方式,在通过其他例子加深体会,最后让学生进行练笔,让学生将这种表达方式运用于自己的习作当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重新进行了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技能和熟练技巧的培养,明确“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而将练笔指向表达,锁定句式、构段、谋篇、写法等,充分把握了教材中的训练点,把语文知识、方法、技能等本体性教学内容提上日程,使课堂处处是作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独特作用,尊重了学生个性,对学生言语创生力起着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施茂枝.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表达;练笔;迁移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儿童都有天生的模仿才能,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可以提高表达能力。但是模仿的对象只能是形式,不能是内容,否则就近乎抄袭而非习作了。学生在平时习作中常常会有意识地积累素材,教师在课堂中也极力从内容入手开启学生的思路,但这些充其量只是素材的激活和选材的指导,素材并不等于内容。阅读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表达的范本,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引导学生认识文本的表达方式,并依托练笔设计,落实语言文字的实践与运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句式迁移练笔
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并捕捉对句式的感觉。对于文本中语言优美、表现力强、表达效果好的语句,教师可以从语言积累、写法迁移、思维训练等不同角度展开教学。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有很多的连接词,如第一自然段“是……也是……”,第三自然段“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第四自然段“不但……还……上自……下至……所以……”。针对这些句式,首先,让学生发现它们的特点,品味连接词的好处,这样紧扣文本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本的内容和层次。其次,引导学生根据连接词的提示,挖空背诵,交给学生背诵的方法,提高记忆效率。最后,出示课外搜集的圆明园中其他物品的图片以及校本作业,让学生看着图片用连接词说话,进一步巩固句式练习,达到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的目的。这样的练笔有助于解决学生日常习作中存在的语序混乱、重复的问题。同样,《白杨》一课可让学生仿照课文句式,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连接词,夸夸祖国的建设者或保卫者。教师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运用关联词语表情达意,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典型句式的迁移训练不但实现了对课文中经典句式的有效吸纳和练习,而且学生在模仿中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让学生切切实实地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提升了语言表达的兴趣和能力。
二、构段迁移练笔
段落是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侧重段式规律的把握体会,包括一段话的内容及叙述顺序,体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揣摩构段的方法,发挥段落在语言中的价值和作用。某些课文构段方式典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掌握这种构段方式。
如《走遍天下书为侣》课文中的第7自然段,作者应用“首先……然后……还会……最后……”这样的叙事结构将读书顺序交代清楚。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揣摩这一行文形式的层次性与条理性,易于学生掌握、学习作者的读书之法。再根据本班的学情,学生在写关于自己的读书方法时,常有句子干涩、语言贫乏,“胸中纵有千缕情”却表达不清的情况。本课的随堂练笔我就定位于让学生先模仿“首先……然后……还会……最后……”的叙事结构练习说话,说说你个人独特的读书方法;再实现积累内化并拓展课外,将小练笔设置为“你一个人独自旅行选择一样东西陪伴,你会选择什么?请尝试用上‘首先……然后……还会……最后……’这样的叙事结构写一写” 。这种练笔不仅能让学生在写作时更加有条理性,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黄山奇石》一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介绍了黄山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读,同桌配合读,让学生感受到句子间存在的特殊关系。课后再让学生仿照这种写作方法,经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写一写黄山上其他石头的特点。
三、谋篇迁移练笔
如果只局限于句段,忽视篇章,练笔也将显得支离破碎。随着学段的升高,学生应逐步建立篇章把握的意识,通过理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等方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典型课文,加以点拨,引导体悟,让文本为学生的选材和谋篇引路。
如《新型玻璃》这一篇课文用并列的形式介绍了五种玻璃的作用及特点。在教学时我发现段落之间的衔接及首段话题的引出方式都不一样,有的以事件导入,有的从特点导入,有的从假设导入,有的从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引入,所以,我以此为契机把几种导入方式放在一起来读,接着进行练笔,要求学生以《新型XX》为题写一篇文章,用上不同的引入方式,学生先讲后写,效果良好。《手指》一课(施茂枝《課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开头总写五个手指的特点:“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围绕这句话的意思,写了五个手指,具体说明这个特点。最后,总结从五个手指中感悟到的道理。这种谋篇的方式,一般称为总—分—总。然后,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一种事物,模仿《手指》谋篇的方法,来说明课文中所感悟的道理。《秦兵马俑》一课中运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构段方式写写自己熟悉的某处景观。如此,学生既学会了“总—分—总”和“总—分”这样的谋篇布局方式,又发展了语言,一举多得。
四、写法迁移练笔
在阅读教学中找准了训练点,就如同架起了一个微型的习作指导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的方法,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
《珍珠鸟》一课主要是写珍珠鸟与“我”之间的亲密接触而产生的信赖。文中大量语句写了珍珠鸟的动作、神态来表现这种亲密关系。练笔可设计:“你也有过动物朋友,你们的关系好吗?是怎么相处的呢?你能抓住神态、动作来写写某一种小动物,突出你们之间的关系吗?”《鱼游到了纸上》(2014年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这堂课,教师着力想教会学生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在描写人物动作神态时可以加上“作者的联想”,这样能够将人物的思想感情描写得更加具体。教师首先通过课文实例让学生明白这种表达方式,在通过其他例子加深体会,最后让学生进行练笔,让学生将这种表达方式运用于自己的习作当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重新进行了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技能和熟练技巧的培养,明确“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而将练笔指向表达,锁定句式、构段、谋篇、写法等,充分把握了教材中的训练点,把语文知识、方法、技能等本体性教学内容提上日程,使课堂处处是作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独特作用,尊重了学生个性,对学生言语创生力起着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施茂枝.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