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桑代克首次提出了社会智力的概念,开拓了智力领域的一块新土地,并激起了诸多心理学家对社会智力的研究热情。本文主要从儿童社会智力的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字:社会智力 儿童社会智力 儿童社会智力差异性
1 社会智力的定义
1920年,桑代克首次提出了社会智力的概念。虽然社会智力概念的提出距今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界定的视角不同,研究者对社会智力的定义也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取向的定义:(1)基于行为表现的定义:该观点根据行为的后果进行界定,认为社会智力是个体社会能力的有效性或适宜性,即认为社会智力是在人际关系中采取明智行为的能力或与人融洽相处的能力等。(2)基于社会认知的定义:此类概念内涵比较狭窄,仅仅从对社会信息加以解释的角度定义,将社会智力看作是译解社会信息的能力。(3)社会认知与行为表现整合的定义:此类概念纠正了以往偏重于认知或行为的一个方面的倾向,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认为社会智力是一种理解人际情境中人们包括自己的感受、思想和行为,以及据此做出恰当反应的能力。总之,虽然研究者们对社会智力的定义仍难以达成共识,但他们基本上都认为社会智力是一种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2 儿童社会智力的特点
2.1 儿童的社会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叶斌(2003)认为,抽象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走下坡路,而社会智力、情感智力则有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增长。这比较符合人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现实情况。社会智力发展并不是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期间既有平稳发展的时期,也可能会出现发展延迟或停滞的时期。
2.2 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福曼(1999)对260名学生的研究表明,男生言语智力、实践智力的自我评定高于女生,而社会智力的自我评定却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儿童社会智力的自我评定存在显著性别差异,除社会焦虑外,女生在社会智力其余4个维度及总体水平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具体原因可能是由以下三个因素造成的:首先,女生社会敏感性比较高;其次,女生言语表达能力比较强;最后,女生身心成熟比较早。
3 儿童社会智力的影响因素
3.1 师生关系影响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说,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常常以教师的行为、品质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倾向于把老师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态度理想化,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典范(高玉祥,1989)。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和师生关系会影响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
3.2 同伴关系影响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的适应价值。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邹泓,1998)。简言之,同伴社会支持能够发展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提高儿童理解和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能力,缓解和克服与人交往的紧张心理,有利于儿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进而能够促进和提高儿童的社会智力水平。
3.3 家庭因素影响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
家庭中影响儿童社会智力的因素非常多,在这里主要说一下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家长与孩子间的代际血缘关系,它既是儿童最早的人际关系,也是交往时间最长、最频繁、最为稳定的一种关系。积极的亲子关系,会使儿童感到被爱与被尊重,使他们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有积极、乐观的认知和期望。不良的亲子关系,则容易使儿童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不良认知和消极体验,并影响他们与同伴或教师的交往,致使他们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也较为消极(叶子等,1999)。由于亲子关系的好坏会影响儿童对人际交往的认识、情绪、体验和期望,所以它必然会对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产生影响。
3.4 儿童个体因素影响社会智力的发展
3.4.1 社会观点采择影响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
通俗地讲,观点采择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或“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社会观点采择在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能够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观点采择有利于儿童社会信息的沟通,有助于调整儿童对自身的评价与反应,便于儿童理解人际关系,影响儿童的社会行为,推动儿童的道德发展,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等。
3.4.2 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
自我效能感是儿童自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个体对所面临的环境中的挑战能否采取适应性行为的知觉或信念,反映的是个体对环境的控制感。经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能够显著地预测儿童的社会智力水平。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儿童对自我以及自己与人交往能力的看法,从而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情境中能主动与他人交往,关且在发生人际交往冲突时,个体也能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进而采取恰当的行为。
4 结语
社会智力培养应具有全员性,而不是专为少数社会智力低下者设计的补救措施。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提高儿童社会智力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将社会智力培养看作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和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素质教育,应在课程设置、制度保障、校风建设等方面,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会智力培养工作。教师在培养儿童社会智力方面,应该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应该关爱学生,并及时与家长沟通。
参考文献:
[1]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刘在花,许燕.社会智力评估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3,11
[3]刘在花.儿童社会智力[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5
[4]柳夕浪.社会情境与社会智能训练[J].教育研究,1998,10
[5]叶斌.从社会智力到情感智力—对社会智力与情感智力理论的探讨[J].心理科学,2003
[6]叶子,庞丽娟.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
[7]张文新.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8
[8]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
关键字:社会智力 儿童社会智力 儿童社会智力差异性
1 社会智力的定义
1920年,桑代克首次提出了社会智力的概念。虽然社会智力概念的提出距今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界定的视角不同,研究者对社会智力的定义也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取向的定义:(1)基于行为表现的定义:该观点根据行为的后果进行界定,认为社会智力是个体社会能力的有效性或适宜性,即认为社会智力是在人际关系中采取明智行为的能力或与人融洽相处的能力等。(2)基于社会认知的定义:此类概念内涵比较狭窄,仅仅从对社会信息加以解释的角度定义,将社会智力看作是译解社会信息的能力。(3)社会认知与行为表现整合的定义:此类概念纠正了以往偏重于认知或行为的一个方面的倾向,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认为社会智力是一种理解人际情境中人们包括自己的感受、思想和行为,以及据此做出恰当反应的能力。总之,虽然研究者们对社会智力的定义仍难以达成共识,但他们基本上都认为社会智力是一种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2 儿童社会智力的特点
2.1 儿童的社会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叶斌(2003)认为,抽象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走下坡路,而社会智力、情感智力则有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增长。这比较符合人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现实情况。社会智力发展并不是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期间既有平稳发展的时期,也可能会出现发展延迟或停滞的时期。
2.2 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福曼(1999)对260名学生的研究表明,男生言语智力、实践智力的自我评定高于女生,而社会智力的自我评定却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儿童社会智力的自我评定存在显著性别差异,除社会焦虑外,女生在社会智力其余4个维度及总体水平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具体原因可能是由以下三个因素造成的:首先,女生社会敏感性比较高;其次,女生言语表达能力比较强;最后,女生身心成熟比较早。
3 儿童社会智力的影响因素
3.1 师生关系影响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说,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常常以教师的行为、品质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倾向于把老师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态度理想化,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典范(高玉祥,1989)。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和师生关系会影响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
3.2 同伴关系影响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的适应价值。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邹泓,1998)。简言之,同伴社会支持能够发展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提高儿童理解和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能力,缓解和克服与人交往的紧张心理,有利于儿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进而能够促进和提高儿童的社会智力水平。
3.3 家庭因素影响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
家庭中影响儿童社会智力的因素非常多,在这里主要说一下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家长与孩子间的代际血缘关系,它既是儿童最早的人际关系,也是交往时间最长、最频繁、最为稳定的一种关系。积极的亲子关系,会使儿童感到被爱与被尊重,使他们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有积极、乐观的认知和期望。不良的亲子关系,则容易使儿童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不良认知和消极体验,并影响他们与同伴或教师的交往,致使他们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也较为消极(叶子等,1999)。由于亲子关系的好坏会影响儿童对人际交往的认识、情绪、体验和期望,所以它必然会对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产生影响。
3.4 儿童个体因素影响社会智力的发展
3.4.1 社会观点采择影响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
通俗地讲,观点采择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或“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社会观点采择在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能够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观点采择有利于儿童社会信息的沟通,有助于调整儿童对自身的评价与反应,便于儿童理解人际关系,影响儿童的社会行为,推动儿童的道德发展,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等。
3.4.2 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
自我效能感是儿童自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个体对所面临的环境中的挑战能否采取适应性行为的知觉或信念,反映的是个体对环境的控制感。经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能够显著地预测儿童的社会智力水平。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儿童对自我以及自己与人交往能力的看法,从而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情境中能主动与他人交往,关且在发生人际交往冲突时,个体也能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进而采取恰当的行为。
4 结语
社会智力培养应具有全员性,而不是专为少数社会智力低下者设计的补救措施。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提高儿童社会智力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将社会智力培养看作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和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素质教育,应在课程设置、制度保障、校风建设等方面,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会智力培养工作。教师在培养儿童社会智力方面,应该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应该关爱学生,并及时与家长沟通。
参考文献:
[1]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刘在花,许燕.社会智力评估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3,11
[3]刘在花.儿童社会智力[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5
[4]柳夕浪.社会情境与社会智能训练[J].教育研究,1998,10
[5]叶斌.从社会智力到情感智力—对社会智力与情感智力理论的探讨[J].心理科学,2003
[6]叶子,庞丽娟.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
[7]张文新.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8
[8]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