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共和主义者对罗尔斯自由观的误读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oba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廷·斯金纳与菲利浦·佩迪特是当代著名的共和主义理论家。根据他们的观点,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础乃是一种独特的自由观。从这一立场出发,他们对其他学者(尤其是自由主义者)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作为自由主义领军人物的约翰·罗尔斯也受到了批判。在斯金纳看来,罗尔斯忽视了公民美德的作用和必要性,从而过分强调了人的自私倾向和包容这种倾向的制度设计,并进而支持一种对公民生活实施最少干预的国家。而在佩迪特看来,与共和主义的“无支配”自由观不同,罗尔斯持有的是一种消极的、“无干涉”的自由观。后者满足于实际干涉的阙如,而前者则要求能够抵御专断干涉的保障。然而,两人的批判均是建立在对罗尔斯著作的误读之上的,因此不能成立。
其他文献
地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体系的核心,价格传导效应比资本利率和工资率更显著。地权市场滞后导致的要素价格扭曲使中国经济长期处于低水平扩张的产业低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营性”地权的市场化流转由于受土地固定区位空间的限制,难以形成要素集聚和产业协同优势,更面临着城乡规划冲突、产权冲突和城乡土地价格双轨制下福利和利益分配的损失。“地票”交易是基于城市土地国有产权的基本制度框架,以稀缺性的建设用地指标为交易对象,将集体资产嵌入国有土地的定价体系,通过“资产性”地权交易在集体资产价值获得实现的同时,实现了城乡建设用地
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成立于2001年4月,是在浙江财经学院的发展、改革过程中,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经过重组、优化而设立的二级学院。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组建于1986年的企业管理教研室。1991年,
儒学对于工具理性的培育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全盘西化派”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而现代新儒家给出的答案却是肯定的。认同工具理性而拒斥科学主义,可以说是现代新儒家的共识。梁漱溟以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指陈传统儒学缺失工具理性的弊端。冯友兰认为中国文化缺失工具理性的问题,并非不可以解决。熊十力重申“内圣外王”并重模式,希望化解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紧张。牟宗三把工具理性的意涵突出出来,主张由“内圣”开出“新外王”,即开出科学和民主来。在如何处理儒学与工具理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现代新儒
普兰丁格使用模态逻辑S5及其可能世界语义学作为论证工具,并运用可能世界、世界索引性质、个体本质和示例等基本哲学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辩明极大伟大性、极大美德性及全能、全知和道德完美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证明上帝的存在。这一本体论证明的最大贡献在于摆脱了康德式"存在不是谓词"的责难。它不但在形式上是有效的,而且更为形象直观,极大扩展了本质主义学说的内涵。但其主要前提的可靠性并未得到有力证成,至大可能性的模态直觉辩护需要更详尽的澄清,至大的可能性属于相对模态,绝非形而上学模态,二者不可等同视之;它使用的
王俊豪通过对城市公用事业分类研究,发现整个城市公用事业存在许多竞争空间,而在竞争性领域,民营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效率。他认为,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有巨大的潜在空间,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改革可实行分类民营化政策。戚聿东、范合君认为,“十二五”时期要把竞争化改造作为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的主攻方向,形成有效竞争格局,同时需要把运营模式改革与竞争模式改革作为着力点。齐兰和郑少华认为,未来全球金融监管具有综合监管、无缝监管、系统性风险监管、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等新态势,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必须采取诸如调整金融监管模式、扩大金融监
唐朝前期,由于国势强盛,很多周边部族整体或“慕道来归”或“从化内附”,而散居的小规模“蕃夷”更是遍布贞观十道各地。对于大规模的内附部众,唐朝以羁縻制度统之。沙州依城而设的粟特人村、登州一带遍布山区的新罗人村则表明,唐王朝将散居的附贯蕃人的治理纳入县一乡一村(里)系列的行政体系之下。从唐初新推行的“村”制度的实施情况看,唐朝对正州地区归化部众的管理有章可循,归化部众没有“治外法权”性质的特权,所谓“侨民村”的自治情形在唐朝制度上则是不存在的。这些事实说明:对内地正州地区已经附贯的蕃人,在制度管理上已与土著百
丰富的新石器考古揭示中国境内文明起源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天下万国的壮观场面。部族混合杂处与相互交融冲突最活跃的“中原”是当时最先进的地区,长江流域屈居其后。经小统、中统,至秦始皇灭六国,以中原为核心实现“大一统”的局势就水到渠成。实现“大一统”之后,历史的空间运动并没有停止。依靠着“大一统”特有的空间广阔优势,中国古代社会历经多样艰难,周旋于巨大的空间里,用新的发展弥补旧有的不发展,活力始终不衰。说两千年里中国的历史时间“超稳定”地凝固在一个节点上停滞不动,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借用社会结构变迁理论来说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教育规划纲要》的研制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凝聚全党全社会智慧的一次生动实践,是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范例。其中,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组织了由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500余名专家学者组成的11个重大战略专题调研组,先后对l1个战略专题的36个子课题、20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充分吸收了
在古典解读成为“大众事件”的时代,如何解读古典也成为社会问题。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解释学,将传统解释学的“含义”“解释”推进为“意义”“理解”,赋予解释学以人文主义精神,但陷入“解释”与“理解”或科学与人文的“二‘解’纠结”。古典解读承载着基于“传统”认同的建构社会合法性的特殊文化使命。古典解读的过程,也是社会的文化同一性和文化合法性重新认同和建构的过程。面对全球化的冲击,迫切需要进行解释学的当代推进,以为基于共同文化认同的新的社会共识的达成提供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基础。“和解”是继“解释”和“理解”之后古
关于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各种教科书都归之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殊不知,这一提法的首倡者恩格斯只是在举例子的语境中才这样说的。因为,马克思自我认定的一大发现——“无产阶级专政”,就没有在恩格斯的“两个伟大发现”说中占有位置。所以,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对马克思盖棺论定的评价是,有“永垂科学史册的许多重要发现”。相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而言,马克思至少有七个伟大发现:(一)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研究路径;(二)劳动;(三)人类社会历史的工艺学基础;(四)无产阶级专政;(五)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