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年逾古稀的老翁,我从出生到现今将近跨了一个世纪,从民国年间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新年,每一个时期的“年味”都让我回味无穷、感慨万千。近年来,我创作了围绕“年味”的10余幅风俗画,纪念老“年味”、讲述老“年味”,以传承“我们的节日”——春节。
我记忆中的“年味”
我记忆中的“年味”是我家乡流行的一句话“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农历冬月开始,农家以好的饲料“款待”家猪,把猪攒的胖胖的、肥肥的。进入腊月,开始杀过年猪,杀猪当天宴请亲朋、感谢好友、共享亲情,年味也渐浓。腊月初八这天,农家用五谷混合煮粥享用,以盼来年能丰收,也纪念神农尝百草之恩。腊月十六,家家户户“打扬尘”,即年内最徹底的大扫除,做好辞旧迎新准备。大年三十“封印”和“守岁”。各家挑水满缸、封秤、封斗、不倒垃圾,以佑新年不出财,来年财源茂盛、财物安全。新年团圆饭后,少幼均叩拜尊长,长辈散发“压岁钱”给小孩,举行“接灶”“谢土”等仪式,合家围火炉达旦不眠“守岁”,以喻守护一年的劳动果实。新春期间,亲戚朋友互相串门探望,带上猪肉、点心,接待者打酒买肉、热情招待。大年初一讲究诸多,男女老幼身着新衣,焚香祭神,“抢宝”(吃汤圆)后,按历书“喜神”方向出门游转,互道喜庆祝贺之语,各家族到祖坟地,上坟、挂纸,祭奠故人。正月十五,活动丰富,元宵节城乡花灯竟放,鞭炮助兴,游人彻夜喧闹,以期焰火消毒、防百病。十五偷青幽默风趣,亲朋好友结伴到别人家田地“偷”菜取青,农家不仅不干涉,还望有人“光顾”,以预防百病除冬,全年丰收吉祥……
老“年味”让人感受到家家讲时节、讲规矩、讲家教,注重什么能说、什么能做、人人心中装着讲究、准则和尊重。尊老爱幼、整洁卫生、勤劳持家、崇尚感恩、共享和谐的传统美德尽显于老“年味”中。
逐渐淡化的“年味”
随着物质生活丰富和时代变迁,“年味”逐渐淡化,我认为有好的一面,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
生活富足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富起来,“年味”的吃、穿、行都发生着大变化。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的东西,现在随时能买到、吃到,过年的饮食,也从过去的大油大荤变为今天的精雕细琢和追求健康;人们着装颜色和样式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过年着新衣甚至被年轻人视为“傻帽”;出国旅游成为过年的一大亮点……
洋节冲击了。现在部分年轻人对中国自己的年节表现出过够了、厌倦了,以过圣诞节、万圣节、西方情人节等节日为时髦。作为一名老翁,看着红衣白胡的圣诞老人和光怪陆离的鬼脸,看着年轻人过洋节的兴奋和洋节在中国浓厚的商业氛围,我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和担忧。
画图讲“年味”
我认为,别人的习俗、文化多么有趣,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失。
令人欣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他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不可替代。”
其实传统的“年味”最能串连家庭、家教和家风,就让传统年味去传递文化的记忆和温度。
为了我心中这份记忆和温度,我用绘画展示了我记忆中的“年味”,让当代年轻人体会、感受“我们的节日”可以怎么过,“我们的节日”有哪些家风、家教和讲究,让下一代懂得珍惜和感恩,重新寻味记忆中的味道。崇尚积极向上、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和谐友善的传统美德,让我们的“年味”醇厚浓郁而悠远流长。
我记忆中的“年味”
我记忆中的“年味”是我家乡流行的一句话“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农历冬月开始,农家以好的饲料“款待”家猪,把猪攒的胖胖的、肥肥的。进入腊月,开始杀过年猪,杀猪当天宴请亲朋、感谢好友、共享亲情,年味也渐浓。腊月初八这天,农家用五谷混合煮粥享用,以盼来年能丰收,也纪念神农尝百草之恩。腊月十六,家家户户“打扬尘”,即年内最徹底的大扫除,做好辞旧迎新准备。大年三十“封印”和“守岁”。各家挑水满缸、封秤、封斗、不倒垃圾,以佑新年不出财,来年财源茂盛、财物安全。新年团圆饭后,少幼均叩拜尊长,长辈散发“压岁钱”给小孩,举行“接灶”“谢土”等仪式,合家围火炉达旦不眠“守岁”,以喻守护一年的劳动果实。新春期间,亲戚朋友互相串门探望,带上猪肉、点心,接待者打酒买肉、热情招待。大年初一讲究诸多,男女老幼身着新衣,焚香祭神,“抢宝”(吃汤圆)后,按历书“喜神”方向出门游转,互道喜庆祝贺之语,各家族到祖坟地,上坟、挂纸,祭奠故人。正月十五,活动丰富,元宵节城乡花灯竟放,鞭炮助兴,游人彻夜喧闹,以期焰火消毒、防百病。十五偷青幽默风趣,亲朋好友结伴到别人家田地“偷”菜取青,农家不仅不干涉,还望有人“光顾”,以预防百病除冬,全年丰收吉祥……
老“年味”让人感受到家家讲时节、讲规矩、讲家教,注重什么能说、什么能做、人人心中装着讲究、准则和尊重。尊老爱幼、整洁卫生、勤劳持家、崇尚感恩、共享和谐的传统美德尽显于老“年味”中。
逐渐淡化的“年味”
随着物质生活丰富和时代变迁,“年味”逐渐淡化,我认为有好的一面,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
生活富足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富起来,“年味”的吃、穿、行都发生着大变化。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的东西,现在随时能买到、吃到,过年的饮食,也从过去的大油大荤变为今天的精雕细琢和追求健康;人们着装颜色和样式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过年着新衣甚至被年轻人视为“傻帽”;出国旅游成为过年的一大亮点……
洋节冲击了。现在部分年轻人对中国自己的年节表现出过够了、厌倦了,以过圣诞节、万圣节、西方情人节等节日为时髦。作为一名老翁,看着红衣白胡的圣诞老人和光怪陆离的鬼脸,看着年轻人过洋节的兴奋和洋节在中国浓厚的商业氛围,我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和担忧。
画图讲“年味”
我认为,别人的习俗、文化多么有趣,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失。
令人欣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他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不可替代。”
其实传统的“年味”最能串连家庭、家教和家风,就让传统年味去传递文化的记忆和温度。
为了我心中这份记忆和温度,我用绘画展示了我记忆中的“年味”,让当代年轻人体会、感受“我们的节日”可以怎么过,“我们的节日”有哪些家风、家教和讲究,让下一代懂得珍惜和感恩,重新寻味记忆中的味道。崇尚积极向上、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和谐友善的传统美德,让我们的“年味”醇厚浓郁而悠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