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相声面面观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zhi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王悦阳(记者)
  嘉宾|王汝刚(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市曲艺家协会主席)
  葛明铭(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相声专业委员会主任)
  高龙海(资深相声演员,上海曲协相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李国靖(品欢相声会馆著名演员)
  赵松涛(田耘社著名演员)
  张文泽(百领社著名演员)
品欢相声会馆金岩与李国靖堪称黄金搭档。

  对比一下上海的情况。2006年之后,上海也做了不少探索,我们曾经在雅趣茶馆成立俱乐部,但是昙花一现,没有坚持下来。他们(赵松涛)坚持下来了,至今已有八年。他们是一帮小伙子,年轻人,在上海慢慢有影响了。一是他们利用很多现代的网络手段;二是上海演出市场与观众本身有需求,因此他们确实吸引了一批上海人,尤其是大学生。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我们抓住了年轻人,就抓住了希望。另外,上海曲艺家协会很关心相声的发展,一点一滴地关心、帮助,水到渠成地成立了专业委员会。这都是对海派相声有极大促进作用的。   我觉得,上海相声的香火就从没有中断过,但曾有潮起潮落,这很正常。现在我觉得又走到了十字街头,在发展壮大中我们有不少困难,热闹之后,应该看到这里面有虚火。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冷静下来,确定今后的方向。

各不相同的生存之道


  主持人:据我所知,田耘社是近年来上海文艺舞台上较早出现的一支队伍,一群年轻人打起了传统相声的大旗,在这座以吴方言为主的城市中发展。八年来一路走过,有着怎样的体会?
  赵松涛:田耘社在2004年11月11日成立,最开始就是通过网络,召集组织一批相声爱好者,在家里举行沙龙。2005年,我们开始感到仅仅孤芳自赏很不够,我们要走出去。但是进市场还不现实,因此选择了高校这条路线。进高校开相声专场,做讲座。2006年走进剧场,刚开始在大柏树一个老仓库,跟一帮玩话剧的朋友借场地,从每月一场发展到每周一场。那时很艰难,依靠网络、高校、朋友圈来宣传,地方又偏僻,有时候几乎没有观众,我们就拿起快板走到街上,招揽观众。后来逐渐形成自己的一个圈子,2007年进入打浦桥文化中心表演,在那里我们做了一年,每周一场,还算不错,开始有了媒体报道。
李国靖表演快板。

  2008年表演进入北站文化中心,从这里开始奠定了现在上海各相声活跃群体的基础。我们在那里演了三年,形成专业的表演团队,形成了一定的节目数量,培养了一定的观众群体。然后团队又分出一些支脉,有的演员也创建了自己的团队,各团队开始创作有各自特点的相声。2011年北站停演,我们转移到北新泾文化馆,并且与上海评弹团的吴新伯老师展开合作,定期举办“京腔吴韵”专场演出,算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2012年,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在上海少儿图书馆开办俱乐部,打算在演员培养与观众培养上下足功夫。每星期有一个下午,大学生、白领来俱乐部学演相声,我们则帮助修改、排练。这样一来,好的演员逐渐吸收到团队里,同时培养一批比较具有专业素养的观众,形成有质量的观众队伍。
  主持人:田耘社的艺术风格是什么?目前繁荣背后所面临的问题又是什么?
  赵松涛:每个团队演出都会根据角儿的特点来做,带团队的方式也不一样。我还是以传统相声为主,我跟孩子们讲也是先继承后发展,传统底子不牢,谈创新发展都如空中楼阁。
  我觉得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铁杆观众数量不多。我们研究过,大致有四类观众:第一,观众带着相声概念来的,喜欢找原汁原味的东西,但数量不大;第二,以郭德纲现象为主导的,以娱乐为目的的观众,他们追求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新的茶馆相声风格,可以无厘头的招笑风格居多,可以没有思想、内容,但是一定要加强娱乐性。这部分观众数量很大;第三是家庭式的观众群体。我在剧场给观众一个概念:享受快乐的时候不能一个人,要拖家带口。于是在我的剧场形成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北方也不多见:带着孩子、老人一起听相声。所以,我要求三个月节目不能重样。第四类,就是“生坯子”,没怎么听过相声。
  我就在思考怎样留住这批观众,我对团队要求是传统功底一定要有,也许你演不好,但是一定要知道该怎么演。这样上台后心里有底,所谓相由心生,心里没底,心虚,观众都看得出来。我要求演员每天都从贯口练起,自己把气儿换匀实了,就进步了。田耘社以边演边教的形式在促进形成专业观众。比如,演完《黄鹤楼》我会告诉观众这是腿子活,下次再演,观众就懂了,成为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观众也就坐得住了。
  少儿图书馆的相声俱乐部一开张,我办了场演出,来了很多评弹、京剧界的老师,其中也有不少新观众。开场前我们就教观众怎么叫好,怎么叫返场,一鞠躬一抬头,就得把演员叫住,这样排练了两次,让老观众带新观众,把场子弄热了,后面就好演。我希望观众能在听相声的环境中,感受相声的魅力。
  主持人:作为海派相声的活跃人物,你不仅与评弹演员等一起进行南北艺术交流,更在上海青年观众群体的开发上下了功夫。这些年,你几乎走了各个上海的高校,不知效果如何?
  赵松涛:田耘社一直坚持走进大学校园做相声的讲座。我明白,做大学演出是看不到即时利益的,但却是一种长期的投资。我到大学演出不是培养相声演员的,而是在大学生的“心灵书架”上放进一本“中国曲艺相声艺术”的书,将相声的概念植根于大学生的潜意识中。也许几年后就能产生一些相声的铁杆观众。就像这一次,我在上海财经大学讲课,一进去,学生给我鼓掌。我一看只有21个人,我把窗子打开,快板打起來,段子说起来,场子就热闹了,两小时后,变成60多个人。讲座结束,我邀请他们来看演出,只要报学校报名字就免费进场看,结果数下来有近20人来,我很欣慰了。
  主持人:除了品欢相声会馆与田耘社,新兴而起的百领社也是后起之秀。从经营理念、办社思路到培养观众,百领社又是走的怎样的道路呢?
  张文泽:我的路子跟赵老师走的路子不太一样,主要针对职场的相声爱好者,通过媒体宣传、熟人介绍以及挂靠人力资源公司等途径招生,现在已经有很多爱好者在百领社学习。我们自去年9月份成立,年底在兰心有7场演出,今年9月份又成立了百领社相声俱乐部,俱乐部的概念是培养职场相声爱好者,包括公司高管、行政领导、大学老师以及外国人士等等。学员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学习语言的艺术——外国人通过这一途径学习中文,因为相声是对老百姓语言的提炼和升华,幽默、实在。职场人士通过这一途径锻炼演讲能力与语言能力。而大学教授、讲师等,在这里学习的就是语言的节奏,以提高语言艺术的魅力。目前我们每十人一班,进行小班教学,除了上课之外,还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们在传统架构的基础上,以自己生活中的素材编写新的内容和段子,而老师则会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调整加工,形成完整的、来源于学生们现实生活的相声作品。每一班学习结束后都有汇报演出。我觉得,我们的优势就是白领精英有很大的社会资源,他们会带来一大批观众,比如一个公司的领导,上台演出时就能带来上百位观众,以此类推,滚雪球的效应会越来越大。

相声的创作问题

  主持人:相较于近来异常火爆的品欢相声会馆,田耘社所走的道路与之并不完全相同。从传播方式来看,品欢完全立足剧场,并且形成了固定的观众群、良好的口碑与不错的票房。而田耘社则在高校传播、社区巡演中求得自身的发展。从作品上来看,品欢的相声原创作品多,也更为现代化。田耘社则完全立足传统,哪怕是对观众叫好、鼓掌的表达,也尽量还原于传统方式。这样多元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上海相声艺术的良性竞争与茁壮成长。具体到创作问题,各位你们觉得上海观众喜欢什么样的相声,和北方相声有哪些不同?
  高龙海: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独脚戏剧本在报纸上发表时,就叫“上海相声”。可见相声是全国粮票,独脚戏、滑稽戏是地方粮票。但我们的传统相声是北方文化的沉淀,不是上海人所能了解的,上海人熟悉的是洋涇浜英语、黄包车、广东人的上海话、金陵塔等等。因此,在演出中完全保留北方传统的相声不是不需要,而是理解的人不多,还需要更“接地气”。比如把老北京话、老天津话改成上海人听得懂的普通话、方言,甚至是不标准的上海话,都能造成喜剧效果。总的来说,北方艺术形式在上海有一定的接受障碍,但是上海的特点是兼容并蓄,有容乃大。好比各地美食在上海都能找到一席之地一样,上海人对相声一点也不排斥,关键是看你怎么说。
  张文泽:谈到相声创作问题,我认为任何一个作品不存在南北之别,除非特定的地点环境,比如天津、北京观众就喜欢听老段子以外,全国都是一样。在传统相声、传统手法基础上,一定要融入新东西,融入现代生活。现在再把袁世凯出殡的段子拿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演出,都是没有动脑子的拿来主义。因此,我们的相声,素材都来自学员,来源于他们的生活,职场、家庭等等。这样的作品一定是接地气的,是他们熟悉的,有利于他们自己表演。马季、姜昆等老前辈都说过相声表演要说、创两手抓。哪怕是一段传统相声,都要根据演员自己的特点拆分、改编,达到二次创作。如果旧段子里完全是新的内容就更好了,行话叫做“旧瓶装新酒”。
  李国靖:相声创作一直是比较闹心的事儿。我看主要是选材问题,包括时代背景、敏感话题等等,选不好就可能走入误区。第一,相声作品的选材要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甚至要从反面看问题。事实证明,很多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背后有很多可以挖掘的题材,真相往往与我们知道的情况恰恰相反。我认为写相声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要过于文学化,相声的语言就应该像哥俩在胡同口聊天。第二,相声创作的立脚点:创新要在继承之后创新,熟练掌握相声的技巧才能写出好相声。第三,现在的相声缺少理论的总结与支持,实践多于理论。由于相声的口传心授,很多技法得不到完整的流传,渐渐消失。第四,相声的本质属性不能发生改变,以前的相声作品是寓教于乐的,而现在的很多相声作品是寓教于教。这是我看完今年相声大赛最大的感触,为了教育而教育。要保持相声的本质和青春不变,相声才能长久。第五,相声的创作还是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到老百姓中去。

相声热的思考与总结


  主持人:回归到最近一年多来所出现的相声热现象。作为曲艺界的专家、领导,如何面对繁荣,加以思考和总结,让海派相声走上更为理智、良性发展的道路?
  高龙海:相声热对我而言,实在来得太及时,也太让我高兴了。同时,引起我思考的有这么三点:第一,我们这支松散型的队伍是否符合观众与市场的长远需求。第二,假如剧场不改革,盈利完全附着于剧团,剧团压力过大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不光相声,滑稽戏、独脚戏都将走向死胡同。剧场往往不管剧团死活,有钱就能进,没钱,电梯不开,灯光不打。现实是:老百姓不吃饭很要紧,不看戏无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观众有自己的选择余地,相声就变得举步维艰。剧场不改革,尤其对松散型的相声演员,对没有家底的相声剧团,非常困难。这些相声演员,全凭一张嘴,一句一句说到今天,我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专职相声演员”。与专业演员不同,他们全靠嘴吃饭,很不容易,困难比想象的还多,我一直与他们一起摸爬滚打,非常了解他们的处境,就是因为热爱相声,为了相声的明天,拿青春赌明天。在一两百人的小剧场,几千块钱的进账,全靠自己养活自己。第三,传统相声的移植与改编等探索都在进行,但根本的一点不能忘:相声要走正道、出精品。三俗的东西是很逗乐,但是没有思想内涵,注定不是经典,早晚有一天自己会走进死胡同。现在上海的相声队伍,最大的特点,走正道,抓基本功,排段子。在台上不做鬼脸,不胡说八道。另外,上海的相声要接地气,在保留原有北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上海的元素。
  葛明铭:我很欣喜地看到——上海的相声走着“错位发展,各有特色,百花齐放”的道路。比如金岩、李国靖,主打剧场,而张文泽主攻白领,赵松涛则面向大学生……总的来说,现在上海相声属于“初级繁荣”,但是发展并不平衡,市场份额有大有小。当然,这很正常。
  现在的相声作品创作要去下基层,体验生活有几种途径:第一,无时无刻不关注生活;第二,具有专题性的采访和体验;第三,组织性的体验生活、下基层。这三点,无论是相声、小品、独脚戏、滑稽戏,所有的曲艺演员都应当遵循,只有生活才是作品的来源。
  此外,我们不能满足现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们有两大问题,一是创作问题,二是团结问题。在创作问题上,我们所面临的是创作多、精品少,我观察总结了一下,目前的创作多是碎片化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包袱或许能让人哈哈一笑,但从整个作品来看,往往意义不大,甚至让人毫无印象,更别说什么启发或借鉴了。我们应当努力做到滑稽老前辈周柏春所说的那样:“回到家里,想想还要笑;过了三天,想想还好笑。”这就是一种回味。所以说,鲜有完整的精品力作,是问题之一;第二是团结问题,这是市场体制利弊的体现,我们需要通过团结来克服市场体制所带来的困境。要像某些北方曲艺演员那样,抱成团,共进步。
  另外,上海相声要树立起自己的理论旗帜,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从内容属地化与语言语貌本土化两大方面进行提升和总结。
  总的来说,上海相声要做三方面的努力:第一,上海相声需要有领军人物出现;第二,上海相声要出精品力作;第三,制造相声事件或是文化事件,例如大规模的比赛或是艺术论坛、曲艺高峰会等等,以此创造属于海派相声自身的影响力。
  王汝刚:葛敏铭说得很好。我觉得,目前上海的相声应该总结为“初步繁荣,健康发展”。我不同意前不久某媒体上所说的“上海相声走上了优胜劣汰的道路”,从目前来看,远远还没到那样的地步。因此,对我们来说,领军人物的推出、文艺新人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对此,我们曲协可以做些有益于相声发展的事件,比如出一个命题——“我要结婚”,展开相声作品的征集活动,每一家都出两档作品,再通过专家评审,组成一台节目,以获得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为新人与新作品提供成长的空间。
  我所说的问题,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入流”,出人、出戏、创造文化事件之余,入流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曲协要团结起这些相声创作的专业队伍,争取使海派相声的队伍,加入到上海文艺创作的主流中去。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只要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他就是上海文艺的主流,就是协会、文联为之服务的对象。这样,海派相声才能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有更大的作为与发展。[栏目由上海市文联与新民周刊社每月联手呈现]
其他文献
经俄罗斯去北欧,最后一站是丹麦。在古高德语中,“丹”为“沙滩、森林”,“麦”为“土地、国家”。今年4月,联合国首次发布“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比较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幸福程度,10分为满分,丹麦获近8分,列首位。网文介绍:“丹麦是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但又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色彩,拥有高科技农业、现代的小规模企业化工业、稳定的货币等特征,同时对国际贸易高度倚赖。丹麦属于世界经济高度发达国家
在老北京的一个胡同的大杂院里,住着4户人家,巧合的是每家都有一对双胞胎女孩。这四对双胞胎中,姐姐分别是ABCD,妹妹分别是abcd。一天,一对外国游人夫妇来到这个大杂院里面,看到她们8个,忍不住问:“你们谁和谁是一家的啊?”  B说:“C的妹妹是d。”  C说:“D的妹妹不是c。”  A说:“B的妹妹不是a。”  D说:“她们三个人中只有d的姐姐说的是事实。”  如果D的话是真话,你能猜出谁和谁是
我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  我觉得我的爸爸很奇怪,他不抽烟不喝酒,每天准时上班,下班回家后就逗我和媽妈笑。有时候,我和妈妈在看电视,爸爸就会在我们面前跳舞,那动作真是太搞笑了,逗得我们眼泪都快笑出来了。  我的妈妈是一个医生,她很讲究卫生,只要某个东西脏了,她就不喜欢那个东西了。有一次,我们吃饭的时候,妈妈看见桌子不太干净,就说:“不吃了!”我和爸爸吓了一跳,爸爸赶紧去拿毛巾把桌子擦了又擦。 
“阴霾笼罩着整个国家,我们走出家门,手拉着手,互相安慰。”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70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里根总统发表演讲——《真正的英雄》,充满力量的话语鼓舞了士气,使经历过国丧的美国重新斗志昂扬。而相对于27年前弥漫在美利坚领土上的无形“阴霾”,如今,中国的近一半国土皆被有形的阴霾笼罩,我们不敢走出家门,因为即便手拉着手,也无法看清对方的面孔,我们无法互相安慰,因
连续三次在省级创新大赛上勇夺金牌,这可是一份骄人战绩,如果创造这份成绩的是一个9岁的小女孩,有没有让你大吃一惊?  在今年的第35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湖南省娄底市三小学生谢妙明凭着作品《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科学节粮我能行》和《鸡蛋遇紫薯变蓝的研究》,分别荣获大赛科技实践活动类一等奖和化学类二等奖,而去年的参赛作品《变矸为肥》、《娄底有个雷击村》,前年的作品《岩石的秘密》,也曾登上一等奖的
事实上,肌肉溶解经常发生,只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它十分轻微而不会威胁到身体健康,甚至你根本感觉不到任何异样。一个太久不运动的人突然慢跑800米,第二天一定会小腿酸痛,这其实就是肌肉溶解症。    火了十年的小龙虾,看样子要败倒在一种疾病的手下,准确地说,是败倒在一个耸人听闻的疾病名称上——“肌肉溶解”。就算如今还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小龙虾与它的关系,但谁会愿意跟这么个听起来十分恐怖的疾病有瓜葛呢?  近
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的现有乱象,其实多年前已露端倪。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乱,让蒙古执政当局猝不及防。  前苏联时期建造的蒙古执政党人民革命党党部大楼这次成了骚乱席卷的中心,持续了一整夜的大火直到7月2日早晨才被扑灭,建筑物全部被烧焦。  表面看,这次骚乱似乎聚焦在政党间的权力斗争上,但事实上,严重的经济衰退才是乌兰巴托骚乱的诱因。蒙古经济结构单一,能源、居民生活必需品主要依赖进口。负责蒙古90%原
近日上海几乎全民怒视着“光头蝎子”。  打量一个人,总得习惯地看看他身后站着多少人——因此,与其说这场怒视是对个体的怒视,还不如是对一种嚣张的怒视,对一种邪恶的怒视,整个城市很久没有这样愤怒了。  自己上错车,却迁怒司机,拿出泰拳式的绝杀,用拳用肘用膝盖生生地把女司机的肋骨撞断、颈椎砸裂,中国的男人,始终没能完胜泰拳却终于完胜了一名中年妇女,可真是天朝“V5呀V5”!倘有生祠,应该直接把他供进去呢
随着某最新品牌矿泉水广告片在央视、各大卫视以及视频网站等多家媒体平台同步播出,立刻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及同行的强烈关注。片中的画面以苏格兰城堡为背景,在优雅而浪漫的音乐衬托下,一位少女从车里走了下来,拿起那个穷困潦倒的老头面前的一瓶该品牌矿泉水。此情此景,自然让人聯想到此矿泉水“水中贵族”的品牌定位。  然而,观众在称赞广告画面唯美、格调雅致的同时,却对里面讲述的故事情节似懂非懂。对此,广告片主创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