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豆雪蕊,女,汉,山东省聊城市人,四川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02
魏晋时期是社会非常黑暗、动荡的年代,文人寻不到在仕途中的光明大道,转身寄情于山水之中,寻找志同道合、让自己身心得以满足的人士,在美丽的山水之中畅谈幽情,《兰亭集序》就是在几十个文人春季的集会后,作者有感而发创作的极富哲理性的名作,作者在文章中清醒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生死、生命的哲学思考,感悟人生、宇宙自然的真谛。
一、纵情山水,放飞心灵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说“抽烟是为了咳嗽,喝酒是为了头晕”,这话听着着实很实诚,但却是一种很自在、潇洒的态度。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却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说作者坐在亭间真意不是为了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可见山中的风景足以让士人们“极视听之所娱”。
大自然的美景不仅能洗涤人们虚荣浮躁的心,还能让世人们得到心灵的寄托。王羲之和朋友们在会稽山阴之兰亭聚会,“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中享受没有丝竹管弦之乐的流觞曲水,在大自然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宣泄快然自足的情绪,从宇宙自然中汲取生命的哲理,寻求一种极简的生活状态,淡雅人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士人们的压抑感、无奈感无处宣泄,也许只有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才能获得暂时的安静和松弛,于是士人们转身从宇宙自然中寻求一份超凡脱俗,在观赏自然中体悟人生道理。在会稽山阴之兰亭王羲之“仰观”、“俯察”之间,感万物之盎然,宇宙之博大,欢愉之情和至真至深的理趣溢于言表,纵情自然山水中并体味人生宇宙,拨动天地之弦,吟唱生命的强劲之音,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纵情山水,放飞心灵”,这在当今社会依然是奏效的。深处美丽的山水中,不仅能缓解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让人的精神获得短暂的解脱,在旅途中往往给人带来难以言表的快乐。无论是美丽的自然景色、还是有趣的风土人情,都会给人带来全新的领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早在宋代伟大的诗人陆游就对他的子女提出了这样的殷切期望,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我想这样的道理对于现代人来讲,同样是需要的,如果想要感受到宇自然的神奇魅力,我们必须也要将自己置身于山水之中,看风吹竹叶,听水流潺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心灵怎能不得到安静与放松呢?必能领悟到王维笔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即便“水穷”又何妨,等“云起”时,依然会有“柳暗花明”的豁然期待。
二、“生亦何欢,死亦何哀”
生死是我们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谁都无法逃避。“群贤”们在无限的宇宙中,作为沧海一粟,感受山水之乐,在山水之中领悟生死。佛家有言:“生亦何欢,死亦何哀”。时间流逝,人生短促,我们是坦然接受,还是奋力挣扎?
秦始皇帝为了得到永生,派徐福带领千名童男童女去仙山寻找灵药,或许这是一个传说,但是古代皇帝对长寿的渴求是显然的,为了稳固的权利,千方百计地遍访长生不老药。时代发展到现在,人们依然在为延长生命做着不懈的努力,克隆技术的发展似乎已经使人们可以永世存在下去,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我们也从中可以看到世人担心生命的結束的那种恐慌和不定。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依然未能像王羲之笔下的“群贤”们一样,不再为实际生命的长短而耿耿于怀,以博大的心胸容纳万物。敢问世人又有几人能如此豁达呢?人是如此渺小,无论怎样的快乐愉悦都阻挡不了岁月的流面容的苍老,死神的降临。对人而言,永远不够用的只有时间罢了。
伊壁鸠鲁说:“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这话说得极有道理。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卫计委联合拍摄的纪录片《人间世》是一部10集大型医疗深度纪实片,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即便是为歌功颂德的主旋律,是站在解决医患矛盾的立场,但它着实让我们了看到生命的珍贵而又脆弱?创作者用庄子的书名作为纪录片的片名,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其要向世人传达的东西。纪录片中的镜头里除了生老病死,也包含了世间百态,充满了真实、温暖、无奈、悲哀,面对手术时做与不做的抉择困境,虔诚祈祷却换不回生机的痛苦,都隐藏在片子里。现代医学在对抗疾病、起死回生方面固然有了很大的进步,换心、换肾手术已成现实,但也仍有其到达不了的医学限制。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人所具有的强烈的求生本能,导致我们对死亡的抗拒和过分轻视,但生命终究会走向衰退、消逝,有时甚至是猝不及防的终结,但总有人不自知,始终在轻视自己的生命,只要疾病未缠身便可肆意挥霍,这是多么令人可悲可叹!生命,有的时候脆弱如玻璃,有的时候坚硬如磐石,敲人心弦。常听人说,年轻的时候拿命挣钱,年老时则是拿钱买命,这或许是作为人世间平凡一员的你,真实的写照。只想郑重的再说一次请认识到生命的宝贵,珍惜身边的人,或许“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并非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而是因为人总是拗不过你所面对的现实的一种无奈之举。生老病死,每一件都是难看而尊严尽失的事,人生就是这么无奈。
我赞叹古人们“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气度,不愿追求名利,选择饮酒醉卧、抚琴赴死,这是一种放纵,是一种无奈。陶渊明甘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田园生活,也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王羲之将心中的放浪不羁寄托于山水,用书法线条抒发自己的郁结。古人们的率性而为、放浪形骸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士人们深重的压抑与苦闷,只能在酒色、药石、音乐、药石等方面,找寻灵魂的寄托。
“死生亦大矣”,生死变化最无常,最让人无可奈何,谁能坦然面对生死变化而不纠结呢,毕竟生命是如此短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眼巴前的事情都未能妥善做好,如何先一步去考虑人的长寿短寿?日子是用来过的,事情是用来做的,长寿短寿不是用来日夜担忧的。时常听人讨论,你用的什么面膜,我的法令纹无论如何也是消不下去了……看来,女人们在乎的还不是长寿短寿问题,重要的是自己当下是否还依然美丽!
人就像是被液压器碾压过的海绵,即便薄如纸翼,依旧可以回弹如初。世人常说,既然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那么就去增加生命的厚度。人生的道路上,有太多的液压器之类的障碍,但有几个是被真正打垮的呢?人是一种异常能坚持的物种,心中总会自我安慰道,有什么是过不去的,有什么是可以让人一击便一蹶不振的,这样的打击或许随时会有,但人从未被击垮,可以甘于平凡,但却不甘于平凡的溃败。未必是因为人生来就如此坚强,而是人的韧劲是所向披靡的。
三、及时行乐,畅享人生
《庄子·知北游》中写道:“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忽然而已。”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白驹过隙般,倘若不及时行乐,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脸上尽是苍老的痕迹时,最终是否只会徒留自己孤单的身影在湖面成双呢?这足以让人心痛不已,后悔没有“及时行乐,畅享人生”。唐代大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言,诚然,人活于世上就要尽情地享受欢乐,不要使自己的酒杯只对着月亮,在与朋友们的觥筹交错之间,享受当下的生活。
哲学上说,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时间流逝后,已是物是人非。无论贫者、富者,都拥有幸福生活的权利。人心浮躁的当下社会,人们已拥有众多及时享乐的路径,只有拥有一颗及时行乐的心态,才能享受当下的生活。富贵之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下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直至身体跨倒再无法享受财富为他带来的益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待自己太“狠”,很有钱,却舍不得吃穿用,等他们老了,再想好好吃穿用,已经力不从心了。人们因为“不舍”会造成很多的浪费,美丽的东西不用它,平白冷落,便是糟蹋,美丽的衣服不穿,搁置衣橱,等身材变形走样后,再美丽也是枉然,只能增加叹息而已。一个人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年纪,什么样的处境,都应该把握机会,在该笑的时候大声地笑,该快乐的时候快乐,像古人一样“放浪形骸之外”,追求心中的满足,毕竟只要“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不仅做到了跨越古今的思索,还超越无限的未来,对自然、社会、人生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魏晋时期的文人士子们,在乱世之中,便有了强烈的生命的觉醒意识,无论是对世事无常、生命短暂的慨叹,还是直面生死、人事变迁的勇气,都是值得我们所赏识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02
魏晋时期是社会非常黑暗、动荡的年代,文人寻不到在仕途中的光明大道,转身寄情于山水之中,寻找志同道合、让自己身心得以满足的人士,在美丽的山水之中畅谈幽情,《兰亭集序》就是在几十个文人春季的集会后,作者有感而发创作的极富哲理性的名作,作者在文章中清醒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生死、生命的哲学思考,感悟人生、宇宙自然的真谛。
一、纵情山水,放飞心灵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说“抽烟是为了咳嗽,喝酒是为了头晕”,这话听着着实很实诚,但却是一种很自在、潇洒的态度。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却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说作者坐在亭间真意不是为了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可见山中的风景足以让士人们“极视听之所娱”。
大自然的美景不仅能洗涤人们虚荣浮躁的心,还能让世人们得到心灵的寄托。王羲之和朋友们在会稽山阴之兰亭聚会,“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中享受没有丝竹管弦之乐的流觞曲水,在大自然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宣泄快然自足的情绪,从宇宙自然中汲取生命的哲理,寻求一种极简的生活状态,淡雅人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士人们的压抑感、无奈感无处宣泄,也许只有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才能获得暂时的安静和松弛,于是士人们转身从宇宙自然中寻求一份超凡脱俗,在观赏自然中体悟人生道理。在会稽山阴之兰亭王羲之“仰观”、“俯察”之间,感万物之盎然,宇宙之博大,欢愉之情和至真至深的理趣溢于言表,纵情自然山水中并体味人生宇宙,拨动天地之弦,吟唱生命的强劲之音,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纵情山水,放飞心灵”,这在当今社会依然是奏效的。深处美丽的山水中,不仅能缓解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让人的精神获得短暂的解脱,在旅途中往往给人带来难以言表的快乐。无论是美丽的自然景色、还是有趣的风土人情,都会给人带来全新的领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早在宋代伟大的诗人陆游就对他的子女提出了这样的殷切期望,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我想这样的道理对于现代人来讲,同样是需要的,如果想要感受到宇自然的神奇魅力,我们必须也要将自己置身于山水之中,看风吹竹叶,听水流潺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心灵怎能不得到安静与放松呢?必能领悟到王维笔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即便“水穷”又何妨,等“云起”时,依然会有“柳暗花明”的豁然期待。
二、“生亦何欢,死亦何哀”
生死是我们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谁都无法逃避。“群贤”们在无限的宇宙中,作为沧海一粟,感受山水之乐,在山水之中领悟生死。佛家有言:“生亦何欢,死亦何哀”。时间流逝,人生短促,我们是坦然接受,还是奋力挣扎?
秦始皇帝为了得到永生,派徐福带领千名童男童女去仙山寻找灵药,或许这是一个传说,但是古代皇帝对长寿的渴求是显然的,为了稳固的权利,千方百计地遍访长生不老药。时代发展到现在,人们依然在为延长生命做着不懈的努力,克隆技术的发展似乎已经使人们可以永世存在下去,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我们也从中可以看到世人担心生命的結束的那种恐慌和不定。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依然未能像王羲之笔下的“群贤”们一样,不再为实际生命的长短而耿耿于怀,以博大的心胸容纳万物。敢问世人又有几人能如此豁达呢?人是如此渺小,无论怎样的快乐愉悦都阻挡不了岁月的流面容的苍老,死神的降临。对人而言,永远不够用的只有时间罢了。
伊壁鸠鲁说:“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这话说得极有道理。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卫计委联合拍摄的纪录片《人间世》是一部10集大型医疗深度纪实片,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即便是为歌功颂德的主旋律,是站在解决医患矛盾的立场,但它着实让我们了看到生命的珍贵而又脆弱?创作者用庄子的书名作为纪录片的片名,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其要向世人传达的东西。纪录片中的镜头里除了生老病死,也包含了世间百态,充满了真实、温暖、无奈、悲哀,面对手术时做与不做的抉择困境,虔诚祈祷却换不回生机的痛苦,都隐藏在片子里。现代医学在对抗疾病、起死回生方面固然有了很大的进步,换心、换肾手术已成现实,但也仍有其到达不了的医学限制。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人所具有的强烈的求生本能,导致我们对死亡的抗拒和过分轻视,但生命终究会走向衰退、消逝,有时甚至是猝不及防的终结,但总有人不自知,始终在轻视自己的生命,只要疾病未缠身便可肆意挥霍,这是多么令人可悲可叹!生命,有的时候脆弱如玻璃,有的时候坚硬如磐石,敲人心弦。常听人说,年轻的时候拿命挣钱,年老时则是拿钱买命,这或许是作为人世间平凡一员的你,真实的写照。只想郑重的再说一次请认识到生命的宝贵,珍惜身边的人,或许“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并非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而是因为人总是拗不过你所面对的现实的一种无奈之举。生老病死,每一件都是难看而尊严尽失的事,人生就是这么无奈。
我赞叹古人们“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气度,不愿追求名利,选择饮酒醉卧、抚琴赴死,这是一种放纵,是一种无奈。陶渊明甘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田园生活,也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王羲之将心中的放浪不羁寄托于山水,用书法线条抒发自己的郁结。古人们的率性而为、放浪形骸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士人们深重的压抑与苦闷,只能在酒色、药石、音乐、药石等方面,找寻灵魂的寄托。
“死生亦大矣”,生死变化最无常,最让人无可奈何,谁能坦然面对生死变化而不纠结呢,毕竟生命是如此短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眼巴前的事情都未能妥善做好,如何先一步去考虑人的长寿短寿?日子是用来过的,事情是用来做的,长寿短寿不是用来日夜担忧的。时常听人讨论,你用的什么面膜,我的法令纹无论如何也是消不下去了……看来,女人们在乎的还不是长寿短寿问题,重要的是自己当下是否还依然美丽!
人就像是被液压器碾压过的海绵,即便薄如纸翼,依旧可以回弹如初。世人常说,既然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那么就去增加生命的厚度。人生的道路上,有太多的液压器之类的障碍,但有几个是被真正打垮的呢?人是一种异常能坚持的物种,心中总会自我安慰道,有什么是过不去的,有什么是可以让人一击便一蹶不振的,这样的打击或许随时会有,但人从未被击垮,可以甘于平凡,但却不甘于平凡的溃败。未必是因为人生来就如此坚强,而是人的韧劲是所向披靡的。
三、及时行乐,畅享人生
《庄子·知北游》中写道:“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忽然而已。”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白驹过隙般,倘若不及时行乐,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脸上尽是苍老的痕迹时,最终是否只会徒留自己孤单的身影在湖面成双呢?这足以让人心痛不已,后悔没有“及时行乐,畅享人生”。唐代大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言,诚然,人活于世上就要尽情地享受欢乐,不要使自己的酒杯只对着月亮,在与朋友们的觥筹交错之间,享受当下的生活。
哲学上说,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时间流逝后,已是物是人非。无论贫者、富者,都拥有幸福生活的权利。人心浮躁的当下社会,人们已拥有众多及时享乐的路径,只有拥有一颗及时行乐的心态,才能享受当下的生活。富贵之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下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直至身体跨倒再无法享受财富为他带来的益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待自己太“狠”,很有钱,却舍不得吃穿用,等他们老了,再想好好吃穿用,已经力不从心了。人们因为“不舍”会造成很多的浪费,美丽的东西不用它,平白冷落,便是糟蹋,美丽的衣服不穿,搁置衣橱,等身材变形走样后,再美丽也是枉然,只能增加叹息而已。一个人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年纪,什么样的处境,都应该把握机会,在该笑的时候大声地笑,该快乐的时候快乐,像古人一样“放浪形骸之外”,追求心中的满足,毕竟只要“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不仅做到了跨越古今的思索,还超越无限的未来,对自然、社会、人生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魏晋时期的文人士子们,在乱世之中,便有了强烈的生命的觉醒意识,无论是对世事无常、生命短暂的慨叹,还是直面生死、人事变迁的勇气,都是值得我们所赏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