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剖析教育与人文精神、体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分析我国“人文”体育教育的现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目标,提出了高职体育教育应结合体育情感教育、美育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公民意识教育、职业适应性教育等五个方面开发具有人文精神实质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 体育教学 人文精神
一、 人文精神与教育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1]阿伦·布洛克认为人文主义一词是西方历史上的一种关于人的问题的认识、解释,同样教育本身也是对人的一种培养。在西方,从智者学派提出的“七艺”教育直到今天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人文主义依然成为了西方教育的传统。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已是人们崇尚真理、理性和科学精神的时代性标志。从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到夸美纽斯的“泛智论”、洛克的“白板说”,一直到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对“科学知识”的追求贯穿了西方现代教育史的始终。可见,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更注重对理性、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信仰。某种意义上,这种对科学的重视和对科学现象、规律的研究促成了自然科学的繁荣,带来了西方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同时,由于忽视对人的道德的培养和对个性的无限追求也造成现代西方的许多社会问题。与之相反的是,从我国先秦时期儒家“仁者爱人”释义了儒学的精神实质伊始,至其后董仲舒的“性三品”、魏晋的玄学、宋明理学“礼与性”,都表达了对于人本身的关照,其追求“内圣”从而造就了儒家的“人学”之说。与西方人文主义教育关注人的权利与个性自由不同,儒家教育更是一种道德修养与规范的教育,这种教育系统缺乏对人的科学精神的认知与培养。于是,不同的教育理念促成了两种迥异的结果,西方的科学精神造就了人的创新精神与科学精神,甚至是法制意识,带来西方社会近现代以来的科技优势。而儒家的道德规范促成了“礼仪之邦”,却失去了“科学巨人”的地位。
东西方教育的发展历程揭示:科学教育与道德养成是社会健康发展与“人的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人文精神以其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制高点,关注人的个体发展与自我完善的兼顾,强调人的自我价值与合理诉求之间的平衡,既体现了科学精神的创造性又凸显了道德修养的塑造性,是对人性的珍视,诠释了现代教育的真义。人文科学界要正视现在重科学、轻人文的现实。
二、体育教育与人文精神
体育是学校教育体系下的一门技术性学科,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竞技、活动或者运动等等,也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技能传授或体育知识与理论学习,其更为重要的蕴意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育人,从而达成体育塑造人的品格、锻造人的身体、健康人的心理的目的,促成受教育者以完整的人格魅力和一定高度的思想境界体现做人的水准。从而,体育可以理解为:体育是一门追求人格与技术融合的“增值技术”,即是科学和人文融合的技术,而不是那种缺少思想、缺乏理性和人性的技术。
现实中,人们通常满足于侈谈人文精神,满足于人文精神的表象,缺乏对人文精神的文化历史语境和基本内涵的明确与理解,界定的缺失和理解的偏颇导致了人文精神自身的畸变,以至于这一术语竟然蜕化为某种理论的机械应用与填鸭式的概念灌输,也产生了一定的等级观念、迷信思想。目前,高职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大纲内容偏于实用性、趣味性、活动性方面,在目标上依然以“身心健康”“终身体育”等为主,尽管在教材选用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个体发展和自我潜能的开发,也兼顾了地域特、民族特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某些层面,但是总的来看依然只做到了有限的、表面的形式。人文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上,必须将人文精神落实到课程目标上才能成为体育教学实践的准绳,成为大纲注定、教材、教案编写的依据,最终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操场-学生”的教学模式,而是更加注重于课堂的生动与效率,如多媒体教学、快乐教学与学习、创新与启发式教学等等,这些新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材呈现形式等都是对人的一种关怀,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属于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时代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历史精神、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和实践精神是其内在本质规定性中的体现。在教育事业大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结合当前教育的时代特征、历史发展脉络,具有实践性的、科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
三、人文精神在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现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物质追求”成为了我们的主题词,对广大学生的人文胸襟和道德境界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为了避免重蹈西方社会的后尘,避免经济发展速度与人文发展水平的断裂,避免高校培养出一大批的技术官僚,我们的教育和学科教育更应注重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人文情怀,避免人文教育过于功利化、工具化。
(一) 我国“人文”体育教育的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就出现了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研究课题,如1995年的《高等体育专业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省级课题。但是时至今日,人文体育教育无论在研究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依旧缺乏体系,人们在观念认知到实际操作上总是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学方式缺乏创新。高校体育教学长期以来基本上是“按照讲解与示范、学生练习、纠正错误、巩固与提高”的教学流程和模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固定的模式必然会束缚教师体育教学的创新精神,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与人文精神相悖。其次,教学目标依然是重视技能、技术,注重能力与体育素质的培养,带有明显的体育功利思维,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第三,教学内容单一。尽管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开展了体育俱乐部、选项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但依旧存在重体育知识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轻学生体验、个人意志与情感等人文精神的培养。第四,体育评价的片面化导致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片面理解和功利化的行为应对,造成了学生在体育价值观、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等内在的素质都多少存在问题。第五,理念陈旧,观念有待于转变。大学离不开人文教育,体育教育与人文的交融是培养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学要充分发挥体育课实践性强的优势,努力探索人文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之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2]
(二)人文精神在体育教育中的体现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目标,高职体育教育应结合体育情感教育、美育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公民意识教育、职业适应性教育等五个方面开发具有人文精神实质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
1.体育情感教育:学生体育自觉是人文精神体育课程成功的基石,而自觉是建立在情感认同与理性判断之上的自我意识。同时,集体主义、个人和集体荣誉感、道德教育也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情感教育范畴。
2.美育教育:与艺术教育、文学作品鉴赏等对美的感知有所不同,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向往美、追求美,并通过自身的身体塑造美、展现美、创造美,追求自身的个性美,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3.创新精神教育:创新是体育教育的目标,也是人文精神的内涵之一。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内容一直是个难题,其关键在缺少现成的学科教材、参照案例、参考讲义等。体育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关键点在教师,取决于教师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师如何引导、激发、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及教师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形式、教材选择、课件呈现、教学节奏等方面的处理能力。
4.公民意识教育:人不仅仅是单个的个体,而且是社会大家庭里的成员。在国家概念下,人也不仅仅是居民,更应该是在法律框架下享有个人权利并承担社会义务的公民,培养公民的公德意识、法制与民主意识是公民建设的目标。公民意识是现代文明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一,也是体育教育培养未来准职业人的目标要求。
5.职业适应性教育:高职院校是培养准职业人的摇篮,职业教育是大教育体系下最为活跃、最贴近社会需求的教育,面对多变的社会环境与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的市场化经济、日趋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激烈的市场与人才竞争机制、高速发展的科技水平等等,这些都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强化职业适应性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体育恰恰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军科.人文精神的理论内涵及其本质特征[J].宁夏党校学报,2006(1):63.
[2]黎文普. 论人文精神与大学体育课程教育[J]. 体育科技,2012(4).
【关键词】高职 体育教学 人文精神
一、 人文精神与教育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1]阿伦·布洛克认为人文主义一词是西方历史上的一种关于人的问题的认识、解释,同样教育本身也是对人的一种培养。在西方,从智者学派提出的“七艺”教育直到今天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人文主义依然成为了西方教育的传统。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已是人们崇尚真理、理性和科学精神的时代性标志。从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到夸美纽斯的“泛智论”、洛克的“白板说”,一直到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对“科学知识”的追求贯穿了西方现代教育史的始终。可见,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更注重对理性、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信仰。某种意义上,这种对科学的重视和对科学现象、规律的研究促成了自然科学的繁荣,带来了西方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同时,由于忽视对人的道德的培养和对个性的无限追求也造成现代西方的许多社会问题。与之相反的是,从我国先秦时期儒家“仁者爱人”释义了儒学的精神实质伊始,至其后董仲舒的“性三品”、魏晋的玄学、宋明理学“礼与性”,都表达了对于人本身的关照,其追求“内圣”从而造就了儒家的“人学”之说。与西方人文主义教育关注人的权利与个性自由不同,儒家教育更是一种道德修养与规范的教育,这种教育系统缺乏对人的科学精神的认知与培养。于是,不同的教育理念促成了两种迥异的结果,西方的科学精神造就了人的创新精神与科学精神,甚至是法制意识,带来西方社会近现代以来的科技优势。而儒家的道德规范促成了“礼仪之邦”,却失去了“科学巨人”的地位。
东西方教育的发展历程揭示:科学教育与道德养成是社会健康发展与“人的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人文精神以其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制高点,关注人的个体发展与自我完善的兼顾,强调人的自我价值与合理诉求之间的平衡,既体现了科学精神的创造性又凸显了道德修养的塑造性,是对人性的珍视,诠释了现代教育的真义。人文科学界要正视现在重科学、轻人文的现实。
二、体育教育与人文精神
体育是学校教育体系下的一门技术性学科,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竞技、活动或者运动等等,也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技能传授或体育知识与理论学习,其更为重要的蕴意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育人,从而达成体育塑造人的品格、锻造人的身体、健康人的心理的目的,促成受教育者以完整的人格魅力和一定高度的思想境界体现做人的水准。从而,体育可以理解为:体育是一门追求人格与技术融合的“增值技术”,即是科学和人文融合的技术,而不是那种缺少思想、缺乏理性和人性的技术。
现实中,人们通常满足于侈谈人文精神,满足于人文精神的表象,缺乏对人文精神的文化历史语境和基本内涵的明确与理解,界定的缺失和理解的偏颇导致了人文精神自身的畸变,以至于这一术语竟然蜕化为某种理论的机械应用与填鸭式的概念灌输,也产生了一定的等级观念、迷信思想。目前,高职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大纲内容偏于实用性、趣味性、活动性方面,在目标上依然以“身心健康”“终身体育”等为主,尽管在教材选用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个体发展和自我潜能的开发,也兼顾了地域特、民族特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某些层面,但是总的来看依然只做到了有限的、表面的形式。人文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上,必须将人文精神落实到课程目标上才能成为体育教学实践的准绳,成为大纲注定、教材、教案编写的依据,最终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操场-学生”的教学模式,而是更加注重于课堂的生动与效率,如多媒体教学、快乐教学与学习、创新与启发式教学等等,这些新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材呈现形式等都是对人的一种关怀,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属于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时代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历史精神、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和实践精神是其内在本质规定性中的体现。在教育事业大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结合当前教育的时代特征、历史发展脉络,具有实践性的、科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
三、人文精神在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现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物质追求”成为了我们的主题词,对广大学生的人文胸襟和道德境界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为了避免重蹈西方社会的后尘,避免经济发展速度与人文发展水平的断裂,避免高校培养出一大批的技术官僚,我们的教育和学科教育更应注重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人文情怀,避免人文教育过于功利化、工具化。
(一) 我国“人文”体育教育的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就出现了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研究课题,如1995年的《高等体育专业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省级课题。但是时至今日,人文体育教育无论在研究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依旧缺乏体系,人们在观念认知到实际操作上总是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学方式缺乏创新。高校体育教学长期以来基本上是“按照讲解与示范、学生练习、纠正错误、巩固与提高”的教学流程和模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固定的模式必然会束缚教师体育教学的创新精神,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与人文精神相悖。其次,教学目标依然是重视技能、技术,注重能力与体育素质的培养,带有明显的体育功利思维,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第三,教学内容单一。尽管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开展了体育俱乐部、选项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但依旧存在重体育知识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轻学生体验、个人意志与情感等人文精神的培养。第四,体育评价的片面化导致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片面理解和功利化的行为应对,造成了学生在体育价值观、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等内在的素质都多少存在问题。第五,理念陈旧,观念有待于转变。大学离不开人文教育,体育教育与人文的交融是培养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学要充分发挥体育课实践性强的优势,努力探索人文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之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2]
(二)人文精神在体育教育中的体现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目标,高职体育教育应结合体育情感教育、美育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公民意识教育、职业适应性教育等五个方面开发具有人文精神实质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
1.体育情感教育:学生体育自觉是人文精神体育课程成功的基石,而自觉是建立在情感认同与理性判断之上的自我意识。同时,集体主义、个人和集体荣誉感、道德教育也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情感教育范畴。
2.美育教育:与艺术教育、文学作品鉴赏等对美的感知有所不同,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向往美、追求美,并通过自身的身体塑造美、展现美、创造美,追求自身的个性美,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3.创新精神教育:创新是体育教育的目标,也是人文精神的内涵之一。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内容一直是个难题,其关键在缺少现成的学科教材、参照案例、参考讲义等。体育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关键点在教师,取决于教师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师如何引导、激发、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及教师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形式、教材选择、课件呈现、教学节奏等方面的处理能力。
4.公民意识教育:人不仅仅是单个的个体,而且是社会大家庭里的成员。在国家概念下,人也不仅仅是居民,更应该是在法律框架下享有个人权利并承担社会义务的公民,培养公民的公德意识、法制与民主意识是公民建设的目标。公民意识是现代文明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一,也是体育教育培养未来准职业人的目标要求。
5.职业适应性教育:高职院校是培养准职业人的摇篮,职业教育是大教育体系下最为活跃、最贴近社会需求的教育,面对多变的社会环境与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的市场化经济、日趋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激烈的市场与人才竞争机制、高速发展的科技水平等等,这些都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强化职业适应性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体育恰恰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军科.人文精神的理论内涵及其本质特征[J].宁夏党校学报,2006(1):63.
[2]黎文普. 论人文精神与大学体育课程教育[J]. 体育科技,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