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中历史教学发生深刻的变革,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不再是以往的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启发者。因此,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技能,营造思考型和交流型的课堂氛围,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素养。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自主意识 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求知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中心,也是主动的学习者,而教师是学习的“协助者”和“引导者”,其任务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其中自由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基于此,我就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建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发挥课堂,激发学生探究乐趣
历史情境创设的意义在于:它能将与教学相关的各种信息通过视听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置身于一种积极的历史学习氛围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产生积极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从而促进历史教学的进一步进行。因此,历史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还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活泼紧张的氛围中不断开发其学习潜力。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主要分为问题情境创设和史料情境创设两种形式。
首先是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激发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例如在“西周宗法制”的教学中,我便结合教材中资料拓展部分提供的一段材料:“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设计了几个问题:(1)这段材料表现了中国古代的哪种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最核心特点是什么?(2)材料中为什么会有“家国亲情本是一体”这种现象?(3)分析材料中反映的政治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哪些深远影响?对于我们当下的生活又有哪些启示?这三个问题前后连接,层层递进,且完全概括这节课的内容,学生阅读材料以后,不仅不会对问题产生焦虑感,反而有更多的探究乐趣。
除此以外,很多极具批判性的问题创设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比如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但现在市场离不开私有经济的存在,这是不是否定了三大改造的意义;现代青年应当怎样正确看待并继承五四精神;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等,这些问题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培养其存异、求真的思维。
其次就是史料情境的创设,史料情境创设指的是通过展示图片史料、文字史料、历史视频甚至文化遗产等,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而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文本知识,当学生的大脑中形成画面感,他们对历史的掌握就更加深刻。例如我在讲解“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这一课时,就采用史料情境创设的手法,通过提供一些绘画作品的比较,让学生辨别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及印象主义绘画风格的不同;通过提供一些文学作品的经典描写片段,让学生从自己认识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各自特色;通过播放各种风格的音乐,学生不仅感受并欣赏了美妙的音乐,而且真切体会到各种音乐流派的风格与不同之处。这些史料情境的创设就如同将真实的历史还原给学生看,提供给学生最直观、最深刻的印象,是任何语言描述都无法替代的。
因此,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起情境的创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发挥历史多元性,完善课后作业,启发学生探究思维
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多元化的学科,它通过思想与考察去解释丰富的历史,因而极具探究性。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历史学科的这一特性,在课后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将教材与一些史学言论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探究性的作业,相信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利于其历史思维和探究思维的形成。
例如在“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课的教后作业设计中,我便结合史学界一直有分歧的“谁打败了日本”这一话题,设计了一个题目:1945年我国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针对此事件,重庆的一家报刊刊出了一则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谜底是“打一中国古代名人”。最后出现三个谜底:苏武、屈原和华佗。据此,我给出几个问题:(1)你如何理解“苏武”和“屈原”这两个谜底?(2)你能否解释“华佗”的含义?(3)请根据你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自己设计一个谜底,并说明你设计的緣由。这个作业既好玩又不失深度,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联想,不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又如“辛亥革命”这一课的教学,在设计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我看到一段教材中提供的材料:“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而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基于此,我设计了几个探究性的问题:(1)什么叫历史转型,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2)君主立宪制和君主专制有哪些方面的不同?(3)你怎么看待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请结合史实谈一谈你的看法。(4)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转型的开始?这四个问题的设计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先解答基本的史实概念,然后完成探究性的作业,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基础,而且能够保证留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探究。
因此,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应当处处体现出探究性的原则,当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时,教学就达到目的。
总之,新时代的教育以学生为主导,我们教师要积极领受这一时代观念,转变思路,不管在课上还是在课后,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创造条件让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自主意识 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求知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中心,也是主动的学习者,而教师是学习的“协助者”和“引导者”,其任务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其中自由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基于此,我就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建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发挥课堂,激发学生探究乐趣
历史情境创设的意义在于:它能将与教学相关的各种信息通过视听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置身于一种积极的历史学习氛围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产生积极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从而促进历史教学的进一步进行。因此,历史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还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活泼紧张的氛围中不断开发其学习潜力。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主要分为问题情境创设和史料情境创设两种形式。
首先是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激发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例如在“西周宗法制”的教学中,我便结合教材中资料拓展部分提供的一段材料:“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设计了几个问题:(1)这段材料表现了中国古代的哪种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最核心特点是什么?(2)材料中为什么会有“家国亲情本是一体”这种现象?(3)分析材料中反映的政治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哪些深远影响?对于我们当下的生活又有哪些启示?这三个问题前后连接,层层递进,且完全概括这节课的内容,学生阅读材料以后,不仅不会对问题产生焦虑感,反而有更多的探究乐趣。
除此以外,很多极具批判性的问题创设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比如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但现在市场离不开私有经济的存在,这是不是否定了三大改造的意义;现代青年应当怎样正确看待并继承五四精神;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等,这些问题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培养其存异、求真的思维。
其次就是史料情境的创设,史料情境创设指的是通过展示图片史料、文字史料、历史视频甚至文化遗产等,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而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文本知识,当学生的大脑中形成画面感,他们对历史的掌握就更加深刻。例如我在讲解“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这一课时,就采用史料情境创设的手法,通过提供一些绘画作品的比较,让学生辨别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及印象主义绘画风格的不同;通过提供一些文学作品的经典描写片段,让学生从自己认识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各自特色;通过播放各种风格的音乐,学生不仅感受并欣赏了美妙的音乐,而且真切体会到各种音乐流派的风格与不同之处。这些史料情境的创设就如同将真实的历史还原给学生看,提供给学生最直观、最深刻的印象,是任何语言描述都无法替代的。
因此,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起情境的创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发挥历史多元性,完善课后作业,启发学生探究思维
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多元化的学科,它通过思想与考察去解释丰富的历史,因而极具探究性。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历史学科的这一特性,在课后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将教材与一些史学言论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探究性的作业,相信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利于其历史思维和探究思维的形成。
例如在“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课的教后作业设计中,我便结合史学界一直有分歧的“谁打败了日本”这一话题,设计了一个题目:1945年我国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针对此事件,重庆的一家报刊刊出了一则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谜底是“打一中国古代名人”。最后出现三个谜底:苏武、屈原和华佗。据此,我给出几个问题:(1)你如何理解“苏武”和“屈原”这两个谜底?(2)你能否解释“华佗”的含义?(3)请根据你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自己设计一个谜底,并说明你设计的緣由。这个作业既好玩又不失深度,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联想,不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又如“辛亥革命”这一课的教学,在设计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我看到一段教材中提供的材料:“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而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基于此,我设计了几个探究性的问题:(1)什么叫历史转型,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2)君主立宪制和君主专制有哪些方面的不同?(3)你怎么看待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请结合史实谈一谈你的看法。(4)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转型的开始?这四个问题的设计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先解答基本的史实概念,然后完成探究性的作业,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基础,而且能够保证留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探究。
因此,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应当处处体现出探究性的原则,当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时,教学就达到目的。
总之,新时代的教育以学生为主导,我们教师要积极领受这一时代观念,转变思路,不管在课上还是在课后,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创造条件让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