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越中到甬上——证人书院讲会与明清学术转型

来源 :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bolove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晚明到清初、从越中到甬上、从刘宗周到黄宗羲,“证人书院”讲会的变迁是明清之际从理学到朴学的学术转型之中一个重要个案。晚明刘宗周等人越中证人书院的“证人会”旨在体证“性命”,故重“内圣”之学;清初黄宗羲等人甬上证人书院的“讲经会”,旨在通过讲会的论辨疏通经典文句、寻绎典章制度之学以经世济民,故重“外王”之学。甬上证人书院讲会虽然以承继刘宗周蕺山之学为己任,其制度与内容也有越中证人书院讲会的影响,但是其学术重心却从“义理”转向了“考据”,最终造就了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清代浙东经史学派。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有一种以“舍人”为名的官职,其名源于战国时对私人宾客的称呼,秦汉以降成为官称。“舍人”指称对象的正式化程度不断提高,本文称之为舍人的“公职化”。本文引入“编任资格”这一概念,试图考察以下两个变化:其一,舍人“编任资格”的变化,即“舍人”这一称谓被纳入到官僚组织之内,进而由侍从官职扩展到行政官职;其二,称“舍人”之官种类的变化,即魏晋南北朝时很多官以“舍人”为名,而唐宋以后转而减少。前者展示了官僚政治演进中私人依附关系向公共行政关系转变的过程,后者展示了官僚政治演进中新设官职与候选形式的关系。
《明史·职官三》(中华书局点校本)“钦天监”条云:“每岁冬至日,呈奏明岁《大统历》。”其后小字云:“成化十五年改颁明岁历于十月朔日。”按:文中所载呈历时间有误,其后小字亦存歧义,而王颂蔚《明史考证捃逸》及黄云眉《明史考证》对此均未察纠。
《醉古集——甲骨的缀合与研究》(简称《醉古集》)是林宏明博士(现为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副教授)382组甲骨缀合成果之汇编和对这382组进行考释、研究的专著。①书名中的“醉古”谐音“缀骨”,并取“沉醉古代文化”之义,反映了作者的学术兴趣和态度。该书体例完备、内容丰富、发现甚多,作者继承他的老师蔡哲茂先生著录甲骨缀合图版及开展相关研究的方法,发扬光大、后出转精,注重拓本的清晰和完整、摹本的准确和美观,并深入阐述缀合所得甲骨材料对于文字考释、甲骨断代、商史研究之意义,以期促进学界若干疑难问题之解决。披览此书,
《左传》襄公十三年载楚共王“未及习师保之教训而应受多福”,杨伯峻先生注曰:“此时共王年幼,未必真能习学古礼古训,故自云未及习教训。”李世佳撰文认为此说不确,“习”应训为“常”,这句话应理解为“其接受师保教训时间短暂,没有常从进而便习、习染”。这样的观点似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后汉书·班固传》载:“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后汉书》卷四〇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34页)。“诣校书部”,《后汉书》中仅此一见,检诸典籍,我们发现此四字尚有两种异文。
一、我刊暂不接受电子投稿,作者投稿请赐打印稿。打印稿寄至“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编辑部”,邮编:100732。 二、来稿请控制在2万字以内。文稿应有内容提要(2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文章的英文标题。
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是秦汉王朝建立以来中国古代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不同文化的交融,是中国古代边疆开发的主旋律;各民族成员的共同努力,为中国古代边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国家在开发边疆和治理边疆方面也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模式。对于这一历史现象的考察,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有助于认识不同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活动和作用,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国家在治理边疆过程中的政治考虑,从而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认识。本专栏刊发的5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探
顺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强制沿海居民向内地迁徙,以遏制郑成功等沿海反清势力,断绝其物资支援及周旋的社会空间。当时偏北沿海地区,只是迁移海岛居民而已,江浙地区较为严格,福建、广东地区最为惨烈,沿海居民基本全部内迁三十里至五十里不等,私出界外者处死,造成大量人民流离失所乃至死亡。粤东地区则在康熙元年(1662)实施第一次内迁之后,又于康熙三年(1664)前内迁基础上再迁,到康熙七八年才得清政府下令允许回迁,遭遇尤惨。迁海事件所涉一般事实,已经学者一再研究,尤其是潘莳、谢国桢、马楚坚等学者较早
《元史》卷六五《河渠二》“吴松江”条载:“至治三年(1323)……高治中会集松江府各州县官按视,议合浚河渠……上海县十四处,计四百七十一里,该工千二百三十六万八千五十二,日役夫二万六千一百三十四,人日支粮二升,计二十四万七千三百六十一石四升,六十日工毕。”(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636页)按:此处上海县日役夫数“二万六千一百三十四”,应作“二十万六千一百三十四”。
《唐六典》:“六日陇右道,古雍、梁二州之境,今秦、渭、成、武、洮、岷、叠、宕、河、兰、鄯、廓、凉、甘、肃、瓜、沙、伊、西、北庭、安西,凡二十有一州焉。东接秦州,西逾流沙,南连蜀及吐蕃,北界朔漠。”今传诸本皆同。细加寻绎,秦州为陇右道诸州之一,陇右道“东接秦州”岂不辞意重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