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起点。而课堂教学理念的更新则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必修课。现代教育需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舒畅合作的教学氛围,这意味着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关注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作为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知识及能力的提高上。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认真备课,做好充分准备
备课是上课前的一个必要环节,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几年来,我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材就是钻研教材,准确掌握知识点,理清知识结构,把握重点难点。备学生就是必须首先了解学生,这是教学顺利展开的前提。备课的中心是备学生,所以,我们应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品格、方法等各个方面,学生知识的深浅、能力的强弱、品格的好坏、方法的优劣,是教师教学的客观依据。知识是能力增强、品格提高的前提,方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为此,我们要明确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接受度,了解学生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民主兴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开展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如在学因果联系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让学生在对克隆技术利弊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要采用新理念审视、评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充分说明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潜在的能力,确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地成长,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对学生充满信心。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不少老师经常性地抱怨学生的素质差,理解能力差,记忆力差,解题能力差,这也差那也差,甚至在课堂上对所谓的差生轻则予以讽刺挖苦,重则予以打骂,这是很不道德的,更是与新课标背道而驰的,其结果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上进心,膨胀学生的自卑心,其后果可想而知,不但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且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埋下隐患,必须纠正。
中职思想品德课是中职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既有严密的科学性又有高度的思想性。作为思品教师,要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增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正确把握好“四度”。
(一)把握知识的深浅度
中职思想品德课教材知识面涉及较广,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讲清某些问题,必须对教材的内容加以深化和拓展。但这种深化和拓展必须有个“度”,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在讲授中忽视了这个“度”,任凭教师随心所欲、尽情拓展,这样尽管教师费了功夫,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仍有可能不得要领。所以,深化和拓展教材要有“度”,要以大纲为依据,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为原则。
(二)知识传授要讲疏密度
在思品课教学中,有两种做法值得注意:一是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反复讲解,激不起学生的求知欲,影响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二是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快节奏、大容量地讲授,使知识安排过密,学生难以消化吸收。要避免上述两种错误做法,教师就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在备课和授课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找到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较好地消化和吸收的最佳结合点,做到疏密适度。
(三)课堂提问要适度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精当的提问,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提问不当的情况,如:不加思索,信口乱问;语意含混,题意不明;故弄玄虚,为难学生;千篇一律,不分对象等等。要克服这些现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课堂提问的“度”。第一,提问要难易有度。如問题过易,没有一定的思考性,学生张口能答,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如问题过难,学生思维启动不起来,就激不起学生答题的兴趣。第二,提问要数量有度。尽管课堂提问的作用很大,但也绝非提问的次数越多越好。提问过于频繁,使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高度紧张,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因此,提问的次数必须适度。第三,提问要“点”“面”有度。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可以按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问题,按问题的难易程度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要使中差生特别是差生有充分的机会回答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切忌把回答问题当作某几个优等生的专利。
(四)举例证明要有力度
1、列举的事例在量上要充足,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中职思想品德课是对中职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具体真实的事例加以剖析、证明,以增强教育效果。而教材中所提供的事例毕竟有限,且有的离学生生活太远不足以说明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补充事例。
2、事例的选择要典型,有代表性,切忌不加选择地信手拈来。如果对事物不加筛选,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紧紧围绕讲述的重点慎重选择,以增强说明力度。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已是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作为老师,应该懂得欣赏学生,发现学生,尊重学生,要知道在学生的心目中任何老师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老师的不轻易的一句话往往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都是有潜力可以挖掘的。政治课教学在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有利的平台为学生树立好自信心、进取心、自尊心发挥最大的功能。
(一)认真备课,做好充分准备
备课是上课前的一个必要环节,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几年来,我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材就是钻研教材,准确掌握知识点,理清知识结构,把握重点难点。备学生就是必须首先了解学生,这是教学顺利展开的前提。备课的中心是备学生,所以,我们应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品格、方法等各个方面,学生知识的深浅、能力的强弱、品格的好坏、方法的优劣,是教师教学的客观依据。知识是能力增强、品格提高的前提,方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为此,我们要明确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接受度,了解学生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民主兴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开展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如在学因果联系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克隆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往何处”,让学生在对克隆技术利弊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和把握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要采用新理念审视、评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充分说明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潜在的能力,确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地成长,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对学生充满信心。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不少老师经常性地抱怨学生的素质差,理解能力差,记忆力差,解题能力差,这也差那也差,甚至在课堂上对所谓的差生轻则予以讽刺挖苦,重则予以打骂,这是很不道德的,更是与新课标背道而驰的,其结果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上进心,膨胀学生的自卑心,其后果可想而知,不但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且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埋下隐患,必须纠正。
中职思想品德课是中职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既有严密的科学性又有高度的思想性。作为思品教师,要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增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正确把握好“四度”。
(一)把握知识的深浅度
中职思想品德课教材知识面涉及较广,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讲清某些问题,必须对教材的内容加以深化和拓展。但这种深化和拓展必须有个“度”,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在讲授中忽视了这个“度”,任凭教师随心所欲、尽情拓展,这样尽管教师费了功夫,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仍有可能不得要领。所以,深化和拓展教材要有“度”,要以大纲为依据,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为原则。
(二)知识传授要讲疏密度
在思品课教学中,有两种做法值得注意:一是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反复讲解,激不起学生的求知欲,影响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二是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快节奏、大容量地讲授,使知识安排过密,学生难以消化吸收。要避免上述两种错误做法,教师就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在备课和授课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找到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较好地消化和吸收的最佳结合点,做到疏密适度。
(三)课堂提问要适度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精当的提问,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提问不当的情况,如:不加思索,信口乱问;语意含混,题意不明;故弄玄虚,为难学生;千篇一律,不分对象等等。要克服这些现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课堂提问的“度”。第一,提问要难易有度。如問题过易,没有一定的思考性,学生张口能答,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如问题过难,学生思维启动不起来,就激不起学生答题的兴趣。第二,提问要数量有度。尽管课堂提问的作用很大,但也绝非提问的次数越多越好。提问过于频繁,使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高度紧张,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因此,提问的次数必须适度。第三,提问要“点”“面”有度。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可以按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问题,按问题的难易程度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要使中差生特别是差生有充分的机会回答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切忌把回答问题当作某几个优等生的专利。
(四)举例证明要有力度
1、列举的事例在量上要充足,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中职思想品德课是对中职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具体真实的事例加以剖析、证明,以增强教育效果。而教材中所提供的事例毕竟有限,且有的离学生生活太远不足以说明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补充事例。
2、事例的选择要典型,有代表性,切忌不加选择地信手拈来。如果对事物不加筛选,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紧紧围绕讲述的重点慎重选择,以增强说明力度。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已是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作为老师,应该懂得欣赏学生,发现学生,尊重学生,要知道在学生的心目中任何老师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老师的不轻易的一句话往往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都是有潜力可以挖掘的。政治课教学在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有利的平台为学生树立好自信心、进取心、自尊心发挥最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