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输不起”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常用词,它往往形容一个人心理上认为自己一定不能输,就是必须赢,而一旦输了,则心理上承受不住,往往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初生牛犊的孩子往往会遇到“输不起”的境遇,这时候,作为家长,应该对孩子多些关心了。
现在经常有家长抱怨,“每次和孩子一起游戏,只要我赢了他,他就会很不开心,闹着说不算数,硬要重来”;“我们家孩子不会交朋友,做游戏、参加比赛他只能赢,不能输,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争强好胜,赢了就满心欢喜,输了就大哭大闹,面对这样“输不起”的孩子,家长该如何开导,让他们坦然面对输赢呢?下面两个案例就反映了这个问题:
案例一:小朋虽然年龄不大,但却是典型的“输不起”。小朋搬新家的第一天,看到小区有很多孩子在踢足球,小朋抢着要做守门员。开始的时候,小朋扑住了好几个球,得意得又唱又跳,还直喊着让妈妈看。可没过多久,小朋的大门就被攻破了一个球。小朋甩下帽子,带着满脸的不高兴,哭着跑向妈妈说:踢球不好玩,不玩了!咱们回家吧!小朋跟爸爸学下象棋,只几个月的工夫,就把下了几十年象棋的爷爷给赢了,大家都夸她聪明。可从此以后,小朋居然变成了只能赢不能输,平时好脾气的小朋,一输棋就开始哭,闹着情绪对谁都不理不睬,爷爷只好哄着他每次都让她赢。可爸爸却实在着急,这样下去怎么行,一盘棋都输不起,长大还能干什么?
案例二:一个年轻的妈妈也为自己的女儿“输不起”而发愁:我发现女儿非常害怕面对失败,比如几个人一起玩飞行棋,如果是她领先她就能高高兴兴的玩下去,一旦她落后了,或者她的棋子被吃掉回到原点,她马上就嚷着不玩了,问她为什么,她起先会说我累了,我不想玩了,再问,她会告诉你,因为她要输了,她不想输。再比如玩牌比大小,她会把10以上的牌全部挑出来给自己,把9以下的牌全给我,我说这样不公平,应该大家发牌一人一半,她怎么都不肯,我一定要和她分牌的话她就宁可不玩这个游戏。虽然我常告诉她,这是游戏,有赢有输,输了也不要紧,没人会笑话她的,大人也可能会输的。可是作用不大,她仍然在涉及到有输赢的游戏上采取各种“耍赖”的办法保证自己赢,一旦没办法耍赖(比如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玩,或者我坚持要公平的玩),她就会选择放弃游戏,逃避面对可能失败的后果。可我觉得逃避不是办法啊,总有不能逃避的时候,我该怎么教会她坦然面对失败呢?
以上两个案例确实反映了现在一些孩子“输不起”的心理状况。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无论做什么事情,孩子总是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以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可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他们并不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人前或是在集体活动中,一旦不如人,他们就会表现出不高兴。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孩子“输不起”通常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面对挫折和失败,采取回避的办法逃避困难。比如,妈妈批评小强学钢琴不认真,不如隔壁的玲玲弹得好,听到这话,小强就索性不弹了。另外一种是一旦在游戏中输了,就大发脾气或哭闹以示宣泄。在幼儿园,老师们常会遇到因为抢不到发言机会而委屈哭泣的孩子。虽说好强是孩子正常的心理,但如果太在意每一次得失,就会影响他们与别人相处。面对“输不起”的孩子,父母需要费点心思,帮助孩子排除这种心理障碍,让他们体会做每件事所带来的各种情感经验。
孩子“输不起”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在生活中,一些家长往往喜欢将孩子的成功当作自己的“门面”,赢了就夸孩子聪明、能干,输了就指责和埋怨孩子笨,这种教育方式是很不可取的,这样做很容易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失败了就爬不起来,要么就非赢不可。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孩子个性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输不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平衡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孩子的失败。当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受挫时,应该教育他们克服沮丧和悲观的思想,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建立积极的心态对待暂时的受挫。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注意保护孩子自尊,不当众批评孩子。在竞赛活动中,善于保护孩子的自尊也能减轻孩子怕输的心理担忧。可以说,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怕输是缘于过于害怕自尊受到伤害,当不断落败时,家长与同伴的嘲笑或是沉默都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从而不愿参加类似的活动。而维护孩子的自尊要求家长能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进步,在日常活动中肯定他们的闪光点,维护他们在集体中的积极影响,尽量消除他们对输的结果的惧怕与担忧。对于好强的孩子,千万不要在亲戚、朋友面前揭露孩子的短处或缺点,更不应该当众责备甚至辱骂孩子。这样会使孩子的自尊心丧失殆尽,因为好强的孩子自尊心特别强。有的孩子异常好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坚持自己的意见。家长应理解儿童心理上的变化,而且要有意识地注意和接受他们合理的自主要求和探索行为。有时孩子对大人的要求不肯接受,往往造成僵局。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了解孩子不愿接受的原因。这种原因可能来自各方面,如所提要求的内容是恰当的,但不合时机,孩子缺乏情绪准备;孩子对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或成人引导不够;孩子对要求兴趣不大或以往有过不愉快的体验等。这时,家长应进行晓之以理的教育。讲道理时,不能太抽象和过于深奥,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同时要特别注意反馈,允许孩子争辩和反驳。
二是增加孩子挫折时的承受力。虽然要尽可能协助孩子成功,但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要刻意地为孩子排除在正常环境中可能遭遇到的困难。当孩子遇挫时,父母不要立刻插手,不妨留给孩子自己面对失利的空间和机会。比如,孩子用积木搭一座高楼,可不巧,快成功时“楼”塌了。看着孩子沮丧的表情,我们一般不直接替他解决问题,而是和他一起讨论,引导孩子去思考,然后让他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孩子克服挫折的能力和动机,常来自于遭遇过的挫折,当他的经验足够丰富时,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集体游戏中,孩子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这些失败的痛苦经历可以让他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发展他的内省智能。他一方面要学会如何欣赏别人,和同伴友好相处,共同合作;另一方面要在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集体中的这些磨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
三是借助游戏来平衡孩子的输赢心态。玩游戏时,爱玩又不服输的孩子,自尊心强且缺乏安全感。他们很害怕输,一输就无法肯定自己。同时,由于个性好强,使得他们在无法随心所欲地控制环境时,便以耍赖来否定既定的事实。现代社会竞争强,压力大,父母常鼓励孩子追求胜利和成功,却往往忽略了孩子在失败中可以学习更多的经验。失败可以显露人们的不足之外,让人们学习谦卑、顺服。孩子如果了解失败也有正面意义,就可以平和处理失败的心情,加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大人可以和孩子玩输赢都有奖励的游戏,当然奖励输的前提是说出输的原因。孩子年龄小,也许想不清楚,父母可以循循善诱,通过这种办法,平衡孩子输不起的心态。
四是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学会宣泄情绪。消极情绪的宣泄,能减轻孩子对比赛结果的担忧,并能较坦然地面对输的结局。因为消极情绪的长期积累,易使孩子产生消极的心境,心境具有持久性和渲染性,它使幼儿在这段时间内所看到的一切都带有忧伤的色彩,包括对整个比赛的看法。因此,应让孩子学会宣泄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消极的情绪。首先,家长要善于观察。情绪在个体身上往往以面部、语言和身体姿态表现出来。可以说,孩子是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的,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并解释他们的表情,直接了解他们在活动中的情绪体验。二是善于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对于那些爱倾诉的孩子,家长往往使用“我正在听”、“你能告诉我吗?”之类的语言引导孩子学会倾诉。对于那些自尊易受伤害的孩子,家长更多的是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用眼神、肢体语言、语言等传达自己对他们的肯定……
最后,我们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输的结果。首先,可采用各种方式让孩子理解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输的体验。其次,引导幼儿对输的结果进行正确归因。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都有极大的自信,但在活动中,这种自信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如若孩子在活动中不断受挫,且对活动的归因不当时,会使孩子质疑自己的能力,失去自信,回避类似的活动。因此我们家长朋友们对孩子的归因引导应有一定的策略,孩子输了的时候,不要有“是因为你笨!”之类的评价,避免孩子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差等内部因素,引导孩子在活动中学会分析自己的能力、任务的难度、客观环境等,客观地进行归因。
(编辑 高龙辉)
现在经常有家长抱怨,“每次和孩子一起游戏,只要我赢了他,他就会很不开心,闹着说不算数,硬要重来”;“我们家孩子不会交朋友,做游戏、参加比赛他只能赢,不能输,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争强好胜,赢了就满心欢喜,输了就大哭大闹,面对这样“输不起”的孩子,家长该如何开导,让他们坦然面对输赢呢?下面两个案例就反映了这个问题:
案例一:小朋虽然年龄不大,但却是典型的“输不起”。小朋搬新家的第一天,看到小区有很多孩子在踢足球,小朋抢着要做守门员。开始的时候,小朋扑住了好几个球,得意得又唱又跳,还直喊着让妈妈看。可没过多久,小朋的大门就被攻破了一个球。小朋甩下帽子,带着满脸的不高兴,哭着跑向妈妈说:踢球不好玩,不玩了!咱们回家吧!小朋跟爸爸学下象棋,只几个月的工夫,就把下了几十年象棋的爷爷给赢了,大家都夸她聪明。可从此以后,小朋居然变成了只能赢不能输,平时好脾气的小朋,一输棋就开始哭,闹着情绪对谁都不理不睬,爷爷只好哄着他每次都让她赢。可爸爸却实在着急,这样下去怎么行,一盘棋都输不起,长大还能干什么?
案例二:一个年轻的妈妈也为自己的女儿“输不起”而发愁:我发现女儿非常害怕面对失败,比如几个人一起玩飞行棋,如果是她领先她就能高高兴兴的玩下去,一旦她落后了,或者她的棋子被吃掉回到原点,她马上就嚷着不玩了,问她为什么,她起先会说我累了,我不想玩了,再问,她会告诉你,因为她要输了,她不想输。再比如玩牌比大小,她会把10以上的牌全部挑出来给自己,把9以下的牌全给我,我说这样不公平,应该大家发牌一人一半,她怎么都不肯,我一定要和她分牌的话她就宁可不玩这个游戏。虽然我常告诉她,这是游戏,有赢有输,输了也不要紧,没人会笑话她的,大人也可能会输的。可是作用不大,她仍然在涉及到有输赢的游戏上采取各种“耍赖”的办法保证自己赢,一旦没办法耍赖(比如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玩,或者我坚持要公平的玩),她就会选择放弃游戏,逃避面对可能失败的后果。可我觉得逃避不是办法啊,总有不能逃避的时候,我该怎么教会她坦然面对失败呢?
以上两个案例确实反映了现在一些孩子“输不起”的心理状况。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无论做什么事情,孩子总是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以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可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他们并不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人前或是在集体活动中,一旦不如人,他们就会表现出不高兴。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孩子“输不起”通常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面对挫折和失败,采取回避的办法逃避困难。比如,妈妈批评小强学钢琴不认真,不如隔壁的玲玲弹得好,听到这话,小强就索性不弹了。另外一种是一旦在游戏中输了,就大发脾气或哭闹以示宣泄。在幼儿园,老师们常会遇到因为抢不到发言机会而委屈哭泣的孩子。虽说好强是孩子正常的心理,但如果太在意每一次得失,就会影响他们与别人相处。面对“输不起”的孩子,父母需要费点心思,帮助孩子排除这种心理障碍,让他们体会做每件事所带来的各种情感经验。
孩子“输不起”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在生活中,一些家长往往喜欢将孩子的成功当作自己的“门面”,赢了就夸孩子聪明、能干,输了就指责和埋怨孩子笨,这种教育方式是很不可取的,这样做很容易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失败了就爬不起来,要么就非赢不可。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孩子个性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输不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平衡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孩子的失败。当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受挫时,应该教育他们克服沮丧和悲观的思想,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建立积极的心态对待暂时的受挫。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注意保护孩子自尊,不当众批评孩子。在竞赛活动中,善于保护孩子的自尊也能减轻孩子怕输的心理担忧。可以说,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怕输是缘于过于害怕自尊受到伤害,当不断落败时,家长与同伴的嘲笑或是沉默都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从而不愿参加类似的活动。而维护孩子的自尊要求家长能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进步,在日常活动中肯定他们的闪光点,维护他们在集体中的积极影响,尽量消除他们对输的结果的惧怕与担忧。对于好强的孩子,千万不要在亲戚、朋友面前揭露孩子的短处或缺点,更不应该当众责备甚至辱骂孩子。这样会使孩子的自尊心丧失殆尽,因为好强的孩子自尊心特别强。有的孩子异常好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坚持自己的意见。家长应理解儿童心理上的变化,而且要有意识地注意和接受他们合理的自主要求和探索行为。有时孩子对大人的要求不肯接受,往往造成僵局。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了解孩子不愿接受的原因。这种原因可能来自各方面,如所提要求的内容是恰当的,但不合时机,孩子缺乏情绪准备;孩子对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或成人引导不够;孩子对要求兴趣不大或以往有过不愉快的体验等。这时,家长应进行晓之以理的教育。讲道理时,不能太抽象和过于深奥,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同时要特别注意反馈,允许孩子争辩和反驳。
二是增加孩子挫折时的承受力。虽然要尽可能协助孩子成功,但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要刻意地为孩子排除在正常环境中可能遭遇到的困难。当孩子遇挫时,父母不要立刻插手,不妨留给孩子自己面对失利的空间和机会。比如,孩子用积木搭一座高楼,可不巧,快成功时“楼”塌了。看着孩子沮丧的表情,我们一般不直接替他解决问题,而是和他一起讨论,引导孩子去思考,然后让他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孩子克服挫折的能力和动机,常来自于遭遇过的挫折,当他的经验足够丰富时,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集体游戏中,孩子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这些失败的痛苦经历可以让他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发展他的内省智能。他一方面要学会如何欣赏别人,和同伴友好相处,共同合作;另一方面要在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集体中的这些磨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
三是借助游戏来平衡孩子的输赢心态。玩游戏时,爱玩又不服输的孩子,自尊心强且缺乏安全感。他们很害怕输,一输就无法肯定自己。同时,由于个性好强,使得他们在无法随心所欲地控制环境时,便以耍赖来否定既定的事实。现代社会竞争强,压力大,父母常鼓励孩子追求胜利和成功,却往往忽略了孩子在失败中可以学习更多的经验。失败可以显露人们的不足之外,让人们学习谦卑、顺服。孩子如果了解失败也有正面意义,就可以平和处理失败的心情,加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大人可以和孩子玩输赢都有奖励的游戏,当然奖励输的前提是说出输的原因。孩子年龄小,也许想不清楚,父母可以循循善诱,通过这种办法,平衡孩子输不起的心态。
四是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学会宣泄情绪。消极情绪的宣泄,能减轻孩子对比赛结果的担忧,并能较坦然地面对输的结局。因为消极情绪的长期积累,易使孩子产生消极的心境,心境具有持久性和渲染性,它使幼儿在这段时间内所看到的一切都带有忧伤的色彩,包括对整个比赛的看法。因此,应让孩子学会宣泄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消极的情绪。首先,家长要善于观察。情绪在个体身上往往以面部、语言和身体姿态表现出来。可以说,孩子是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的,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并解释他们的表情,直接了解他们在活动中的情绪体验。二是善于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对于那些爱倾诉的孩子,家长往往使用“我正在听”、“你能告诉我吗?”之类的语言引导孩子学会倾诉。对于那些自尊易受伤害的孩子,家长更多的是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用眼神、肢体语言、语言等传达自己对他们的肯定……
最后,我们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输的结果。首先,可采用各种方式让孩子理解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输的体验。其次,引导幼儿对输的结果进行正确归因。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都有极大的自信,但在活动中,这种自信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如若孩子在活动中不断受挫,且对活动的归因不当时,会使孩子质疑自己的能力,失去自信,回避类似的活动。因此我们家长朋友们对孩子的归因引导应有一定的策略,孩子输了的时候,不要有“是因为你笨!”之类的评价,避免孩子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差等内部因素,引导孩子在活动中学会分析自己的能力、任务的难度、客观环境等,客观地进行归因。
(编辑 高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