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教学突出“能力本位”的特点,提出高职会计专业应按照会计岗位要求和会计类职业证书所需的能力设置课程,并应重视实践性教学,突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能力本位 高职教育 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不同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它突出“职业能力本位”,强调职业岗位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会计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更注重在会计职业教学中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培养,更能够为就业作好准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为此,在优化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专业素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紧密联系,大力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知能兼备,德业双馨”的会计人才培养要求,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来实施操作,以“考证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来组织教学。
1 按照会计岗位要求设置课程
1.1 使学生熟悉会计工作岗位及其相应的职责。在以住教学中,通常是让学生掌握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整个流程的操作,从而忽略了学生对每一个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的认识。这样一来,学完了几年的专业课程后,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将来到企业的某一会计工作岗位上要做哪些工作,一旦真正参加工作后, 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很差。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求在高职会计学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业课程的教学,尽量减少课程的重复。
1.2 根据会计类岗位及要求来设置课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及会计中介机构,就业岗位群主要包括企业会计核算、出纳、成本核算、纳税申报、企业财务与分析及审计监督等。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应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教学内容的优化,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围绕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目标,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满足社会对会计类岗位的需要,即所设置的课程应与这些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相适应(如表1)。
表1 会计类岗位及要求与课程设置的对应关系
按照会计岗位要求设置课程应充分考虑不同会计类岗位的职业要求和工作特点,按照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并结合实际开展教学与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会计岗位能力培养的效率与效果,以实现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2 按照会计类职业证书所需的能力设置课程
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因此财会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前应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 这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必备条件。从学生的后续发展来看,会计人员必须通过全国助理会计师、会计师职业技术资格考试方能晋升职称。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大都实行“双证书”或是“三证书”制度,即要求学生毕业时除了获取学历证书外,还要求学生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甚至要获得全国会计初级资格证书。目前,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在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资格证等。同时,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兼顾就业岗位要求,也可将中级会计资格证纳入高职会计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范围。为了保证学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并顺利获取资格证书,课程设定顺序也应有严格要求。即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第二学年获取初级会计资格证,第三年课程安排为学生毕业后参加中级会计资格考试做好准备。(如表2)。
表2 会计类职业证书与课程设置的对应关系
这样,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任职资格考试联系起来,设置一些相应的课程,使学生能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助理会计师技术资格考试,并为取得会计师技术资格证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涵盖了以上考试的内容,但从难度上讲,远远达不到上述考试的要求,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要以上述考试的难度为教学目标,将知识点讲全、讲深、讲透,在学生熟练掌握、融会贯通之后,还要在课下布置大量的实践操作或专业书籍阅读的作业,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重视实践性教学,突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实践课程体系应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积极整合、优化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积极探索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会计实践性教学应紧密联系财会工作实际,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法来开展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可以充分利用会计模拟实验室,比如配合会计基础课程 《基础会计》的教学,可以开设“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登记”、“错账更正”、“会计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报表编制”等几个主要实验项目。让学生接触、见识真正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账簿, 并且通过动手操作,使其掌握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基本技能,了解会计核算的一般形式和基本内容。通过这些实验,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开展校内实践的基础上,学校还应与一些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开展校外实践。按照“产学研结合”模式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和安排,与校外合作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只有通过校外实践,才能切实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具体工作问题的应变能力。[本论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G2012020787)的后续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孟凡芳.基于能力本位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J].会计之
友,2011(1)
2 孙景翠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J].现代
教育教学导刊,2012(12)
3 蔡维灿.基于能力视角下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
财会教育,2011(12)
【关键词】 能力本位 高职教育 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不同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它突出“职业能力本位”,强调职业岗位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会计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更注重在会计职业教学中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培养,更能够为就业作好准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为此,在优化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专业素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紧密联系,大力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知能兼备,德业双馨”的会计人才培养要求,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来实施操作,以“考证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来组织教学。
1 按照会计岗位要求设置课程
1.1 使学生熟悉会计工作岗位及其相应的职责。在以住教学中,通常是让学生掌握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整个流程的操作,从而忽略了学生对每一个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的认识。这样一来,学完了几年的专业课程后,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将来到企业的某一会计工作岗位上要做哪些工作,一旦真正参加工作后, 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很差。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求在高职会计学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业课程的教学,尽量减少课程的重复。
1.2 根据会计类岗位及要求来设置课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及会计中介机构,就业岗位群主要包括企业会计核算、出纳、成本核算、纳税申报、企业财务与分析及审计监督等。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应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教学内容的优化,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围绕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目标,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满足社会对会计类岗位的需要,即所设置的课程应与这些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相适应(如表1)。
表1 会计类岗位及要求与课程设置的对应关系
按照会计岗位要求设置课程应充分考虑不同会计类岗位的职业要求和工作特点,按照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并结合实际开展教学与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会计岗位能力培养的效率与效果,以实现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2 按照会计类职业证书所需的能力设置课程
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因此财会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前应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 这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必备条件。从学生的后续发展来看,会计人员必须通过全国助理会计师、会计师职业技术资格考试方能晋升职称。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大都实行“双证书”或是“三证书”制度,即要求学生毕业时除了获取学历证书外,还要求学生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甚至要获得全国会计初级资格证书。目前,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在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资格证等。同时,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兼顾就业岗位要求,也可将中级会计资格证纳入高职会计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范围。为了保证学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并顺利获取资格证书,课程设定顺序也应有严格要求。即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第二学年获取初级会计资格证,第三年课程安排为学生毕业后参加中级会计资格考试做好准备。(如表2)。
表2 会计类职业证书与课程设置的对应关系
这样,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任职资格考试联系起来,设置一些相应的课程,使学生能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助理会计师技术资格考试,并为取得会计师技术资格证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涵盖了以上考试的内容,但从难度上讲,远远达不到上述考试的要求,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要以上述考试的难度为教学目标,将知识点讲全、讲深、讲透,在学生熟练掌握、融会贯通之后,还要在课下布置大量的实践操作或专业书籍阅读的作业,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重视实践性教学,突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实践课程体系应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积极整合、优化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积极探索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会计实践性教学应紧密联系财会工作实际,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法来开展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可以充分利用会计模拟实验室,比如配合会计基础课程 《基础会计》的教学,可以开设“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登记”、“错账更正”、“会计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报表编制”等几个主要实验项目。让学生接触、见识真正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账簿, 并且通过动手操作,使其掌握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基本技能,了解会计核算的一般形式和基本内容。通过这些实验,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开展校内实践的基础上,学校还应与一些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开展校外实践。按照“产学研结合”模式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和安排,与校外合作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只有通过校外实践,才能切实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具体工作问题的应变能力。[本论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G2012020787)的后续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孟凡芳.基于能力本位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J].会计之
友,2011(1)
2 孙景翠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J].现代
教育教学导刊,2012(12)
3 蔡维灿.基于能力视角下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
财会教育,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