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朗读;思辨;写作;拓展;合作;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2(A)—0021—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理念早已是深入人心,尤其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条,更是近年来教师热烈探讨、苦心钻研的课题之一。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一点,变传统的“独角戏、一言堂”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则需要教师的探索创新。
激情似火的朗读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对于一篇课文尤其是诗歌、散文这样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文章,朗读是理解文意、提升感悟、帮助背诵的最佳途径。但是缺乏指导的学生在朗读中往往会走入误区,他们过分地注重了抑扬顿挫的声调、轻重缓急的语气等朗读技巧,却忽略了朗读中最重要的其实是传神地表达课文的感情,实现与作者的情感交流,从而获得个性化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所以,教师在范读中就应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通过启发和评价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使其不仅能读出课文的韵律、美感,更能读出意境和内涵。
活力四射的思辨
长久以来学生的课堂表现令人忧虑,能够主动提出疑问或是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少,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有人代劳,而自己随声附和,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这显然与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的要求背道而驰。其实要改变这种局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启发学生多思考,在教学中注意留给学生更多思考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大胆提问、深入探索、反复研读。
亮色纷呈的写作
当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了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时,他们就需要加强写作能力。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极为可贵,然而非常短暂,要把它保留下来,必须依赖文字的表述。写作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定期的写作练习固然有助于词汇的积累和文字的斟酌,但课堂上的即兴创作却自由而富于创意,是学生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个性化表达,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对课堂内外的写作训练作出合理安排,同时采取教师重点评析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对写作的态度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超越定式的拓展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就应该将语文课程根植于现实生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去发现、去拓展、去创新,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真正把语文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一堂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又一个起点。教师要让学生带着喜悦与满足离开课堂,怀着激情与好奇投入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样,教师才是真正实现从一个“灌输者”到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蜕变,学生才有可能从一个“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发现者”。让语文与其他学科、与生活、与社会有机整合,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口语交际、动手操作、信息搜集处理等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课堂内外同样充满活力。
海纳百川的合作
新课标重点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一次又一次的合作性学习使学生渐渐学会了耐心专注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宽容谦和地尊重他人的观点,同时还提高了表达和沟通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此外,构建这样气氛轻松、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也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所必需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教师的劳动也由以往的繁重复杂转变为简洁高效,这样双赢的结果令人鼓舞。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2(A)—0021—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理念早已是深入人心,尤其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条,更是近年来教师热烈探讨、苦心钻研的课题之一。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一点,变传统的“独角戏、一言堂”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则需要教师的探索创新。
激情似火的朗读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对于一篇课文尤其是诗歌、散文这样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文章,朗读是理解文意、提升感悟、帮助背诵的最佳途径。但是缺乏指导的学生在朗读中往往会走入误区,他们过分地注重了抑扬顿挫的声调、轻重缓急的语气等朗读技巧,却忽略了朗读中最重要的其实是传神地表达课文的感情,实现与作者的情感交流,从而获得个性化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所以,教师在范读中就应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通过启发和评价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使其不仅能读出课文的韵律、美感,更能读出意境和内涵。
活力四射的思辨
长久以来学生的课堂表现令人忧虑,能够主动提出疑问或是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少,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有人代劳,而自己随声附和,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这显然与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的要求背道而驰。其实要改变这种局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启发学生多思考,在教学中注意留给学生更多思考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大胆提问、深入探索、反复研读。
亮色纷呈的写作
当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了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时,他们就需要加强写作能力。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极为可贵,然而非常短暂,要把它保留下来,必须依赖文字的表述。写作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定期的写作练习固然有助于词汇的积累和文字的斟酌,但课堂上的即兴创作却自由而富于创意,是学生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个性化表达,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对课堂内外的写作训练作出合理安排,同时采取教师重点评析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对写作的态度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超越定式的拓展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就应该将语文课程根植于现实生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去发现、去拓展、去创新,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真正把语文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一堂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又一个起点。教师要让学生带着喜悦与满足离开课堂,怀着激情与好奇投入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样,教师才是真正实现从一个“灌输者”到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蜕变,学生才有可能从一个“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发现者”。让语文与其他学科、与生活、与社会有机整合,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口语交际、动手操作、信息搜集处理等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课堂内外同样充满活力。
海纳百川的合作
新课标重点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一次又一次的合作性学习使学生渐渐学会了耐心专注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宽容谦和地尊重他人的观点,同时还提高了表达和沟通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此外,构建这样气氛轻松、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也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所必需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教师的劳动也由以往的繁重复杂转变为简洁高效,这样双赢的结果令人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