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预损伤下调脊髓后索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miR-182进而促进CREB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qv3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从microRNA(miR)组学角度探讨坐骨神经预损伤促进脊髓后索损伤修复的机制,以期寻找关键治疗靶点。

方法

健康雌性Wistar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坐骨神经预损伤+脊髓后索损伤组(15只)、单纯脊髓后索损伤组(15只)、单纯坐骨神经损伤组(15只)和对照组(3只)。在脊髓后索损伤前7d切断大鼠双侧坐骨神经,脊髓后索损伤后4 h、1 d、3 d、7 d每组取3只大鼠处死并取与双侧坐骨神经对应的背根神经节,miR芯片分析miR表达谱;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miR-182、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ELISA分别检测CREB、p-CREB蛋白的表达和cAMP含量;脊髓后索损伤后14 d取损伤段脊髓,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脊髓后索神经丝蛋白NF-200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坐骨神经损伤+脊髓后索损伤组、单纯脊髓后索损伤组大鼠损伤后不同时间共有681个miRNA表达发生变化。与单纯脊髓后索损伤组比较,坐骨神经损伤+脊髓后索损伤组损伤后3d和7 d miR-182表达下调;与对照组相比,单纯坐骨神经损伤组大鼠背根神经节miR-182、坐骨神经损伤+脊髓后索损伤组背根神经节CREB mRNA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坐骨神经损伤+脊髓后索损伤组大鼠损伤后3d、7d背根神经节CREB和p-CREB蛋白表达,4 h、1 d、3 d、7 d背根神经节cAMP的含量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显示坐骨神经损伤+脊髓后索损伤组脊髓后索损伤中心尾端NF200表达比单纯脊髓后索损伤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坐骨神经预损伤促进脊髓后索损伤的修复,机制与背根神经节中miR-182下调、cAMP上调,从而导致磷酸化CREB蛋白增加有关。

其他文献
大多数肾损伤疾病都存在炎症反应,白细胞从外周循环进入肾脏受损区域是炎症反应的必需步骤。趋化因子在这一过程中介导白细胞的游走、浸润和激活,参与调节炎症反应的进程,该过程中肾脏发生的渗出、变质、增生、纤维化病变都与趋化因子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趋化因子的表达对炎性肾损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起重要作用。本文就目前趋化因子在炎性肾损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目的 探讨PCR-反向点杂交基因分型检测阳性率与病毒核酸载量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荧光法对1162例女性患者进行HR-HPV DNA载量检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对其中141例高危HR-HPV DNA阳性标本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基因分型检测总阳性率为68.8%,基因分型检测阳性率与HR-HPV DNA载量对数值呈显著正相关(r=0.944,P﹤0.01),其二次项曲线拟合公式为Y=-
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被确定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AIDS)的病原体以来,艾滋病疫苗研发已有近30年的历史,先后已对上百种疫苗进行了临床试验。最初的疫苗研究以诱导gp120膜蛋白抗体为主,该类疫苗不能有效预防HIV-1感染或延迟疾病进程[1-2]。之后疫苗研究转至以诱导细胞免疫为主,默克公司以5型重组腺病毒( Ad5)为载体的疫苗曾被给予厚望,虽然该疫苗诱导了特异性CD8+T细胞反应,
大肠埃希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该菌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包括KPC-2、KPC-3及 KPC-9型碳青霉烯酶类,此酶可在质粒间传播。目前产blaKPC-9型大肠埃希菌株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我们在1株大肠埃希菌中检测到KPC-9型碳青霉烯酶,现报道如下。
亚胺培南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被认为是可有效治疗高产 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多重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的药物之一。但近年来耐该药物的细菌在临床上不断被发现,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尤为严重。本文对近4年来收集到的耐亚胺培南革兰阴性杆菌进行耐药性和耐药机制分析。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对高脂饮食小鼠巨噬细胞选择性活化和肥胖小鼠肝脏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36只雄性 C57BL/6J 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 组;n=12)、高脂饮食组(high-fat diet group,HF 组;n=12)及高脂饮食复合日本血吸虫感染组(high-fat diet with Schistosoma japoni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SCI)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0月至2013年9月收治SCI患者80例,其中伤后1个月内进行系统康复治疗患者40例(治疗组),伤后1个月后进行系统康复治疗患者40例(对照组)。除康复治疗外,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临床治疗。在治疗前、后3个月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MS)、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功能独立性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16例,分为EPO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6例)。EPO治疗组患者于入院当天及第3、6、9、12天给予rHu-EPO 6000 IU皮下注射,5次注射为一疗程。对照组同时给予安慰剂处理,其他治疗相同。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神经元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分水岭脑梗死颅内血管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的97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TCD及DSA对该97例患者873条颅内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及侧支循环代偿的诊断价值及两者的优缺点。结果TCD与DSA诊断颅内血管狭窄及闭塞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