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涵养教材”中“涵养”二字取其滋润养育之意。涵养,语文教师要让教材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真正润泽丰盈起来。这是一种研读技能。同时,涵养是教师自身的修养和风格,纵与横的把持,深度与广度的力道都应该掌握熟稔。这也是一种对教材研读技能的考量。
“语文教师教材研读技能”中的“技能”是一种智力技能,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技能。它包含着对教材本身的情感,更重要的是研读教材的思考能力。语文教师教材研读技能得以展现的基础是语文教材,根据是课程标准,学生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桥梁是教师。如何处理好语文教材的研读与教材和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并将三者有创造力、高效率地结合,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课程标准只是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笼统的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的框架。教材也只是以一定表象的知识支持课程目标。我认为,语文教师游刃在教材、目标和学生之间,作用非比寻常,语文教师要具备一种研读技能——发展自己研读技能的“触突”,绝对不能就教材而教教材。而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联想力和充沛地对教材内容的感受力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师多角度地研读教材,以教材为基点多涉及领域内容,从而以充沛的感情充实教材,要让教材在研读中充实、厚重、有趣起来,这是当下语文教师应该有的技能。
语文教师应该深刻意识到自己手中语文课本的分量不轻。它不仅仅是掌握一些大纲上要求的字词,浏览一些名家作品,会用套路做一些阅读题目,写些言不由衷的作文那么简单。
我个人认为,语文是承载着“中国文化启蒙”任务的重要学科。语文老师如果不热爱中国文化,语文老师如果不热衷研究中国文化或者不具备一些中国文化心态,那么,手中的圣哲的言论就会成为所谓的“文言文”这么简单,也就枯燥乏味了。
翻开语文课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这些句子,要么是能够彰显圣哲智慧的辞章,要么是能够引起人们对中国文化特性思考的语句,要么是引起我们对中国人性格进行思辨的言论。如果教师加以引导和拓展,无疑把学生送上了一程更高级、更美好的文化之旅。
比方说,在教学《论语十则》时,可以在课前的准备阶段带领学生游弋在“儒家經典对中国人思维和处事的影响”这个氛围中。可以就儒家经典于中国人的利弊进行思辨。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君子的言说开始,讨论到三纲五常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
学生探讨得出——“五常”是古代修身养性的标准,那么“三纲”就是古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了。“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通俗地说就是做臣子的要服从国君,做儿子的要服从父亲,做妻子的要服从丈夫。做到了后两点,家就算齐了;做到了第一点,国也就治了。一句话,要尊卑有常,长幼有序,不能乱来,“三纲五常”代表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编辑 孙玲娟
“语文教师教材研读技能”中的“技能”是一种智力技能,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技能。它包含着对教材本身的情感,更重要的是研读教材的思考能力。语文教师教材研读技能得以展现的基础是语文教材,根据是课程标准,学生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桥梁是教师。如何处理好语文教材的研读与教材和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并将三者有创造力、高效率地结合,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课程标准只是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笼统的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的框架。教材也只是以一定表象的知识支持课程目标。我认为,语文教师游刃在教材、目标和学生之间,作用非比寻常,语文教师要具备一种研读技能——发展自己研读技能的“触突”,绝对不能就教材而教教材。而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联想力和充沛地对教材内容的感受力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师多角度地研读教材,以教材为基点多涉及领域内容,从而以充沛的感情充实教材,要让教材在研读中充实、厚重、有趣起来,这是当下语文教师应该有的技能。
语文教师应该深刻意识到自己手中语文课本的分量不轻。它不仅仅是掌握一些大纲上要求的字词,浏览一些名家作品,会用套路做一些阅读题目,写些言不由衷的作文那么简单。
我个人认为,语文是承载着“中国文化启蒙”任务的重要学科。语文老师如果不热爱中国文化,语文老师如果不热衷研究中国文化或者不具备一些中国文化心态,那么,手中的圣哲的言论就会成为所谓的“文言文”这么简单,也就枯燥乏味了。
翻开语文课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这些句子,要么是能够彰显圣哲智慧的辞章,要么是能够引起人们对中国文化特性思考的语句,要么是引起我们对中国人性格进行思辨的言论。如果教师加以引导和拓展,无疑把学生送上了一程更高级、更美好的文化之旅。
比方说,在教学《论语十则》时,可以在课前的准备阶段带领学生游弋在“儒家經典对中国人思维和处事的影响”这个氛围中。可以就儒家经典于中国人的利弊进行思辨。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君子的言说开始,讨论到三纲五常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
学生探讨得出——“五常”是古代修身养性的标准,那么“三纲”就是古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了。“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通俗地说就是做臣子的要服从国君,做儿子的要服从父亲,做妻子的要服从丈夫。做到了后两点,家就算齐了;做到了第一点,国也就治了。一句话,要尊卑有常,长幼有序,不能乱来,“三纲五常”代表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