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让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除了巩固认识和培养实验能力外,还使他们的化学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得到发展,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实验环境,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应鼓励学生在实验时大胆质疑、大胆创新,使其不拘泥于一种实验方法和步骤,给他们更多选择自由。为此,本文拟就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注重发挥实验功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因势利导
如在做氢气的验纯操作时,我边做边强调:刚检验纯度的试管内存在氢气火焰,再以此试管用向下排空气法继续收集氢气前必须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使火焰熄灭,以免发生爆炸事故。但话音刚落就有同学大胆提出疑问:“既然有火焰为什么看不见?能不能验证一下?”我当时先充分肯定了该学生的质疑精神,对他给予表扬;再因势利导,组织大家思考讨论该如何验证。经讨论,同学们提出了多种方案,其中较为简单可行的有用纸条或炮仗火药引线伸进试管被引燃等。接着我做了一个“水进火出”的验证实验,把刚做完氢气验纯实验的试管迅速移入水槽中,底部比管口略低,试管口一小半浸入水中,让水慢慢进入试管,可看到“水进火出”的现象,在试管口明显的看到一团黄色的火焰跳动着燃烧,并能持续一段时间。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在他们的认真观察、质疑、讨论下,思维得到了启迪,知识得到了加强。
二、加强实验的探索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如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时,我先设计两个小实验:向棉花中“滴水起火”和“吹棉起火”。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急欲知道原因。这时指出是棉花中包着的Na2O2在起作用。那么,Na2O2与H2O反应生成什么呢?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管口检验,木条复燃,学生自然得出有氧气生成。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学生也易得出生成了碱性物质——氢氧化钠。然后让学生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 Na2O2 2H2O=4NaOH O2↑那为什么发生这个反应就可以使棉花燃烧起来呢?引导学生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得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同时生成的O2又支持了脱脂棉的燃烧。最后我又引导学生从电子得失角度分析此氧化还原反应,得出Na2O2中-1价的O易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O2的特点。这样,对“吹棉起火”的原因学生已能自己分析得出结论了。利用这种探索研究形式,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使学生创造性去发现问题。
又如讲Fe(OH)2的制备和性质时可先讲清楚Fe(OH)2的色、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的FeSO4与NaOH溶液反应,结果学生当然不能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而看到的是灰绿色沉淀。这一“反常”现象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认为未将滴管伸入液面下,可照此操作一遍后还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呢?这时及时引导学生探究原因:为何将滴管伸入Fe(OH)2液面下?久置的溶液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当大家悟到氧气作怪时,换一瓶已煮沸过的NaOH溶液再操作,先是得到了白色沉淀,但过一会儿就转变为灰绿色,以后逐渐变为红褐色。这一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惊奇,我进一步引导讨论:怎样才能使生成的Fe(OH)2氧化速度减慢?经过一系列的观察与思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已被激发,提出了许多改进实验的方法,师生一起讨论比较后,选用在新制硫酸亚铁液面上滴加几滴苯,将试管伸入液面下滴加NaOH溶液,终于制得了白色Fe(OH)2沉淀并保持了较长时间。
三、注重实验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创新
如改进“溴的挥发性实验”,实验步骤与现象:将加入少量NaOH溶液的大号培养皿放在一架调好的投影仪的载物台上,在其中放入一个小号培养皿,滴两滴液溴在小号培养皿中,迅速将中号培养皿罩在小号培养皿上,很快就可以在投影屏幕上观察到深红棕色的液溴挥发为红棕色的溴蒸气,过一会儿红棕色即消失,上述实验利用投影仪将溴的挥发现象放大强化,使学生易观察,装置中用NaOH溶液液封,无污染,该实验还为后面讲解溴与NaOH溶液的反应作了铺垫。通过实验的改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独创性。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注重发挥实验功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因势利导
如在做氢气的验纯操作时,我边做边强调:刚检验纯度的试管内存在氢气火焰,再以此试管用向下排空气法继续收集氢气前必须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使火焰熄灭,以免发生爆炸事故。但话音刚落就有同学大胆提出疑问:“既然有火焰为什么看不见?能不能验证一下?”我当时先充分肯定了该学生的质疑精神,对他给予表扬;再因势利导,组织大家思考讨论该如何验证。经讨论,同学们提出了多种方案,其中较为简单可行的有用纸条或炮仗火药引线伸进试管被引燃等。接着我做了一个“水进火出”的验证实验,把刚做完氢气验纯实验的试管迅速移入水槽中,底部比管口略低,试管口一小半浸入水中,让水慢慢进入试管,可看到“水进火出”的现象,在试管口明显的看到一团黄色的火焰跳动着燃烧,并能持续一段时间。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在他们的认真观察、质疑、讨论下,思维得到了启迪,知识得到了加强。
二、加强实验的探索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如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时,我先设计两个小实验:向棉花中“滴水起火”和“吹棉起火”。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急欲知道原因。这时指出是棉花中包着的Na2O2在起作用。那么,Na2O2与H2O反应生成什么呢?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管口检验,木条复燃,学生自然得出有氧气生成。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学生也易得出生成了碱性物质——氢氧化钠。然后让学生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 Na2O2 2H2O=4NaOH O2↑那为什么发生这个反应就可以使棉花燃烧起来呢?引导学生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得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同时生成的O2又支持了脱脂棉的燃烧。最后我又引导学生从电子得失角度分析此氧化还原反应,得出Na2O2中-1价的O易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O2的特点。这样,对“吹棉起火”的原因学生已能自己分析得出结论了。利用这种探索研究形式,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使学生创造性去发现问题。
又如讲Fe(OH)2的制备和性质时可先讲清楚Fe(OH)2的色、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的FeSO4与NaOH溶液反应,结果学生当然不能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而看到的是灰绿色沉淀。这一“反常”现象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认为未将滴管伸入液面下,可照此操作一遍后还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呢?这时及时引导学生探究原因:为何将滴管伸入Fe(OH)2液面下?久置的溶液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当大家悟到氧气作怪时,换一瓶已煮沸过的NaOH溶液再操作,先是得到了白色沉淀,但过一会儿就转变为灰绿色,以后逐渐变为红褐色。这一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惊奇,我进一步引导讨论:怎样才能使生成的Fe(OH)2氧化速度减慢?经过一系列的观察与思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已被激发,提出了许多改进实验的方法,师生一起讨论比较后,选用在新制硫酸亚铁液面上滴加几滴苯,将试管伸入液面下滴加NaOH溶液,终于制得了白色Fe(OH)2沉淀并保持了较长时间。
三、注重实验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创新
如改进“溴的挥发性实验”,实验步骤与现象:将加入少量NaOH溶液的大号培养皿放在一架调好的投影仪的载物台上,在其中放入一个小号培养皿,滴两滴液溴在小号培养皿中,迅速将中号培养皿罩在小号培养皿上,很快就可以在投影屏幕上观察到深红棕色的液溴挥发为红棕色的溴蒸气,过一会儿红棕色即消失,上述实验利用投影仪将溴的挥发现象放大强化,使学生易观察,装置中用NaOH溶液液封,无污染,该实验还为后面讲解溴与NaOH溶液的反应作了铺垫。通过实验的改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独创性。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