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存《富春山居图》分《剩山图》和《无用师卷》。《无用师卷》采用“长卷式”构图,使画面整体呈现横向发展的趋势,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在一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浅滩、激流、高峰。画面有繁有简,有疏有密。富含丰富的构图元素,充满了形式美感。前面一段是春夏的感觉,到后面一段,出现了秋冬的景,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充满了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画面将国画构图的表现形式:留白显隐、疏密聚散、开合取势、透视方法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富春山居图;黄公望;位置经营;形式美感
一、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1.黄公望身平
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本姓陆,名坚,原籍江苏常熟,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然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谲深妙。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成为“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中最负众望的大画家。此外,画作之余,留有著述,如《写山水诀》、《论画山水》、《大痴道人集》诗卷等。
二、《富春山居图》在构图上的形式美
1.“长卷式”的构图布局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采用的是长卷式构图,此图的构图布局很有特点,画面整体呈现横向发展的趋势,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山论三远”在《富春山居图》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带来了这样一种多角度观察的构图形式。首段采用了平远法,由近到远我们可以看到近景的树木、坡石呼之欲出,而中景则有大面积的江面作了留白处理,远景是若隐若现的山峦。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美好景色尽收眼底的感觉。乍一看是一幅单独的画面,实则近处树木的指向,与接下来的大山遥相呼应。此段也是最精彩的一段,墨色变化最大,空间最为丰富。山石树木自山脚下相连不断,山头丰富多变,而后绵延不断的山峦层次分明向远处延伸。山峰一座接着一座,似乎无穷无尽,连绵不绝,给以观者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些山峰都以棱线对着观者,使景愈加深大,重重叠叠一直纵向延伸,逐层的远山渐渐退到身后,形成了阔达辽远的视觉效果。观者看前山亦是看后山,这种延续,带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接下来又是一段开阔的景色,平静的水面,紧接着是一座突然耸起的大山,采用平远和阔远结合的方式,背后又是丛山渐渐隐去的影子。这样横向延展和纵向纵深相结合进行,两种方向的延伸加强了长卷式构图的复杂性。
2.疏密聚散,跌宕起伏
画竹有“疏能走马,密不透风“的要诀,这和构图布局的方法是相通的。大聚散使主题突出,小聚散方有变化。在《富春山居图》中亦是如此体现的。大体来看,这幅长卷是”疏、密、疏、密“的布局走向。山石耸立,树木杂生处,借以广阔的水面透空间、展宽广。例如,全画中最为精彩热闹的一段,与前后的宁静形成了鲜明对比,犹如一首经典的音乐,高潮永远在中段,而前曲和后曲都是令人浮想联翩的。细小处更以笔法疏密来显层次,求变化,其中山脉迂回,却丝毫没有凌乱之感。在天地之间,所有的景象都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空白之处显现出空间的实感性,也正凸显了无画的地方也是一种妙境的特点。有疏无密琐碎杂乱,有密无疏窒息拥塞;疏而不散,密而不塞,方为妥当。
3.开合之势
开合,又叫分合。开即使开放,是构图的开始;合是合拢,是与开的照应。开则逐物有致,合则是通体联络,中有转承曲折的对应变化。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当中说: “分合乃是大宗纲也。有一副之分,有一段之分,于此了然,则画道过半矣。”此处所述作为中国画构图形式美重要组成部分的开合呼应关系,乃是“一副之分”的大开合;关乎画面物象具体构成布置的“一段之分”小开合,则是指笔墨的运用。中国画学的天地观实际上是画家审美观在构图学中的体现。故而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凡经营之初学,必合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面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见世之初学,据把笔下去,率尔立意触情,涂抹满幅,看之填塞入目,已令人意不快哪的取赏于潇洒,见情于高大哉?”郭熙此说虽拘于具体之布置,但却是绘画章法学的概念。
4.顾盼相应——构图元素的形式美感
《富春山居图》中富含了山、树、石、水等元素,细看的话,还能够发现藏在山林里的屋舍凉亭,浮在水面上的渔船和野鸭。这些中国古代文人画中常常出现的元素,在《富春山居图》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形式美感。其中以逐渐隆起的山峰为视角,构成整幅图的核心;初識此图,引入眼帘的是富春大岭,山上树木葱茏,山腰和山顶堆砌着许多矾石,给观看者一种苍茫磅礴的震撼,然后视线转向画的其他构成部分,又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恬淡和悠闲:山脚的翠木,多以浓墨点缀,给人葱翠活泼之感。而视线移到画的左半部分,则是随着江天逐渐辽阔,山势也渐趋平缓,林间有村舍旗亭错落掩映,隔岸山峰若隐若现。
三、形式背后的意境之美
黄公望曾在《写山水决》中提到:“画不过意思而已,画法不过是寄意的工具,切勿忘了抒写胸臆”。对于此画,作者更看重的是将客观实景与主观心境相结合,将自然风光与自己对清单静怡的追求相结合,是自由地表达作者性格和个性的艺术创作,达到了真正的“物我相融的境界。”当古稀之年的黄公站在亭台之前,欣赏着富士山岭的恢弘气势,内心不难追溯起自己年少时科举中第、金榜题名的风光时刻;接着看着山间抖落的碎石,必定会联想到自己仕途不顺,遭人排挤,最后无人问津的辛酸,此情此景使其矛盾不已。但是视线一转,大自然的山水、村舍、渔舟等尽收眼底的时候,黄公便也释然了: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仕途、财富等物质感官的充裕,而是修身养性,寄情山水、融于自然的那份悠闲与平静,在此种心境之中能畅游宇宙之精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一,天人合一,真正领略人生的真谛。
参考文献
[1]王小红:《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J],《东方博物》(第32辑)
[2]王世贞.《艺苑卮言》:凤凰出版社, 2009
[3]王腾飞.平淡宁静,淡泊雅致--浅析《富春山居图》中的形式美和笔墨情趣
关键词:富春山居图;黄公望;位置经营;形式美感
一、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1.黄公望身平
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本姓陆,名坚,原籍江苏常熟,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然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谲深妙。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成为“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中最负众望的大画家。此外,画作之余,留有著述,如《写山水诀》、《论画山水》、《大痴道人集》诗卷等。
二、《富春山居图》在构图上的形式美
1.“长卷式”的构图布局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采用的是长卷式构图,此图的构图布局很有特点,画面整体呈现横向发展的趋势,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山论三远”在《富春山居图》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带来了这样一种多角度观察的构图形式。首段采用了平远法,由近到远我们可以看到近景的树木、坡石呼之欲出,而中景则有大面积的江面作了留白处理,远景是若隐若现的山峦。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美好景色尽收眼底的感觉。乍一看是一幅单独的画面,实则近处树木的指向,与接下来的大山遥相呼应。此段也是最精彩的一段,墨色变化最大,空间最为丰富。山石树木自山脚下相连不断,山头丰富多变,而后绵延不断的山峦层次分明向远处延伸。山峰一座接着一座,似乎无穷无尽,连绵不绝,给以观者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些山峰都以棱线对着观者,使景愈加深大,重重叠叠一直纵向延伸,逐层的远山渐渐退到身后,形成了阔达辽远的视觉效果。观者看前山亦是看后山,这种延续,带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接下来又是一段开阔的景色,平静的水面,紧接着是一座突然耸起的大山,采用平远和阔远结合的方式,背后又是丛山渐渐隐去的影子。这样横向延展和纵向纵深相结合进行,两种方向的延伸加强了长卷式构图的复杂性。
2.疏密聚散,跌宕起伏
画竹有“疏能走马,密不透风“的要诀,这和构图布局的方法是相通的。大聚散使主题突出,小聚散方有变化。在《富春山居图》中亦是如此体现的。大体来看,这幅长卷是”疏、密、疏、密“的布局走向。山石耸立,树木杂生处,借以广阔的水面透空间、展宽广。例如,全画中最为精彩热闹的一段,与前后的宁静形成了鲜明对比,犹如一首经典的音乐,高潮永远在中段,而前曲和后曲都是令人浮想联翩的。细小处更以笔法疏密来显层次,求变化,其中山脉迂回,却丝毫没有凌乱之感。在天地之间,所有的景象都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空白之处显现出空间的实感性,也正凸显了无画的地方也是一种妙境的特点。有疏无密琐碎杂乱,有密无疏窒息拥塞;疏而不散,密而不塞,方为妥当。
3.开合之势
开合,又叫分合。开即使开放,是构图的开始;合是合拢,是与开的照应。开则逐物有致,合则是通体联络,中有转承曲折的对应变化。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当中说: “分合乃是大宗纲也。有一副之分,有一段之分,于此了然,则画道过半矣。”此处所述作为中国画构图形式美重要组成部分的开合呼应关系,乃是“一副之分”的大开合;关乎画面物象具体构成布置的“一段之分”小开合,则是指笔墨的运用。中国画学的天地观实际上是画家审美观在构图学中的体现。故而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凡经营之初学,必合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面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见世之初学,据把笔下去,率尔立意触情,涂抹满幅,看之填塞入目,已令人意不快哪的取赏于潇洒,见情于高大哉?”郭熙此说虽拘于具体之布置,但却是绘画章法学的概念。
4.顾盼相应——构图元素的形式美感
《富春山居图》中富含了山、树、石、水等元素,细看的话,还能够发现藏在山林里的屋舍凉亭,浮在水面上的渔船和野鸭。这些中国古代文人画中常常出现的元素,在《富春山居图》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形式美感。其中以逐渐隆起的山峰为视角,构成整幅图的核心;初識此图,引入眼帘的是富春大岭,山上树木葱茏,山腰和山顶堆砌着许多矾石,给观看者一种苍茫磅礴的震撼,然后视线转向画的其他构成部分,又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恬淡和悠闲:山脚的翠木,多以浓墨点缀,给人葱翠活泼之感。而视线移到画的左半部分,则是随着江天逐渐辽阔,山势也渐趋平缓,林间有村舍旗亭错落掩映,隔岸山峰若隐若现。
三、形式背后的意境之美
黄公望曾在《写山水决》中提到:“画不过意思而已,画法不过是寄意的工具,切勿忘了抒写胸臆”。对于此画,作者更看重的是将客观实景与主观心境相结合,将自然风光与自己对清单静怡的追求相结合,是自由地表达作者性格和个性的艺术创作,达到了真正的“物我相融的境界。”当古稀之年的黄公站在亭台之前,欣赏着富士山岭的恢弘气势,内心不难追溯起自己年少时科举中第、金榜题名的风光时刻;接着看着山间抖落的碎石,必定会联想到自己仕途不顺,遭人排挤,最后无人问津的辛酸,此情此景使其矛盾不已。但是视线一转,大自然的山水、村舍、渔舟等尽收眼底的时候,黄公便也释然了: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仕途、财富等物质感官的充裕,而是修身养性,寄情山水、融于自然的那份悠闲与平静,在此种心境之中能畅游宇宙之精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一,天人合一,真正领略人生的真谛。
参考文献
[1]王小红:《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J],《东方博物》(第32辑)
[2]王世贞.《艺苑卮言》:凤凰出版社, 2009
[3]王腾飞.平淡宁静,淡泊雅致--浅析《富春山居图》中的形式美和笔墨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