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目前国内外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国外高校对学生职业培养的方法,阐述“软技能”的涵盖内容和重点,提出为培养适应不同企业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教育增强“软技能”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内容、学习方法变革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育 能力素质 软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010167-01
一、国内外现状分析
“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已成为很多企业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世界整合营销传播之父舒尔茨曾估算:物力投资增加4.5倍,利润相应增加3.5倍;而人力投资增加3.5倍,利润将增加17.5倍。
为此国际上的大公司、大企业对员工的招聘工作十分重视。世界500强招聘的三个核心衡量要素知识、经验、能力中,能力素质尤为重点,企业招聘也从过去强调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即“硬技能”(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商务知识、市场知识),转化为强调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即“软技能”,职业热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商业诚信等[1]。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曾面向企业开展过一项调查,参与调查的55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50%希望员工有团队合作精神,37%要求要有责任感,30%强调要有创新能力,20%喜欢招聘“自信”的人,60%强调要有诚实的品质。据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一项题为“大学毕业生哪些特质被用人单位看重”的探底调查显示:责任意识(77.8%)、敬业精神(71.3%)和团队合作精神(69.4%)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各项指标中位居前三名。
为此国外高校十分重视学生“软技能”的培养,如苏格兰高校通过“多元”的教育环境,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注重“软技能”的获得,包括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养成。美国高校通过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演讲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澳大利亚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资源利用和应用能力、交往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校教育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略了人才素质的培养。近几年在本科学生培养中,“硬技能”的教学上进行了大力的改革,而 “软技能”的培养上力度不大;在MBA培养中,学生的“软技能”是培养重点[2]。不少大学生在应聘市场上常常受挫于专业技术不错而“软技能”不足。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内外企业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内容要随之增强,在原来严谨的培养风格中增加新的内涵,使高校毕业生具备综合技能,提高适应性,拓宽就业的选择权。
二、“软技能”涵盖范围
“软技能”的涵盖内容很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沟通能力
有演讲、会见、对话、讨论、信件等方式,将个人观点准确表达出来,以使别人了解自己的能力,激励他人、增强说服力、号召力,其中演讲能塑造自信、专业的个人和公司形象、展现自己的能力和风采、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事业机会,而学会聆听是有效沟通的保证。
沟通是人与人交往的一个基本的技能,现在的大学生比较缺乏,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认为只需做好自己的工作,不需要专门学习沟通[3]。如在面试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与面试官沟通,甚至不敢看面试官的眼睛,面试官无法知道他的真实想法。也有些人在面试中像是发表演讲,沉醉于自己的演说中,造成面试频频失败。在MBA培养中,沟通能力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之一。
(二)创新能力
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激情、创新思维、科技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反映出丰富的想象、活跃的思维、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求异本领、顽强的探索精神。
(三)团队合作能力
善于与团队其他人沟通协调,能扮演适当角色,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助人,保持团队的融洽等等。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关注员工团队合作精神,尤其是规模宏大的知名企业。
(四)学习能力
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求知态度和学习,企业十分重视员工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望,也是应聘时重点考查的内容。
(五)时间管理能力
在现代社会工作的压力、强度、节奏、竞争下,有效利用时间资源尤其重要。有效的时间管理能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建立自我形象,进一步提升自我价值,增加成就感。
(六)解决问题能力
综合运用知识结构、判断能力和经验,通过问题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本技能综合了换位思考能力、高超的总结能力、解决问题时的逆向思维能力、方案制定能力。
三、高校学生“软技能”培养方法
为使学生在离开大学,步入企业就业能更贴近企业的学习、工作方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教育可以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中增加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内容
开设沟通技巧、管理沟通、演讲技巧、时间管理、团队管理、决策管理、谈判技巧、压力管理、会议管理等“软技能”课程,按照专业分别设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占有一定的比例,使学生重视这类课程的学习。
增加学生在教师或企业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工作,并计入学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法
从原来传统的演讲式、单向模式,向多样化、双向模式转化,采用国际通用的亲验式、案例式教学训练体系,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实际案例逐步引出内容,从“是什么”的知识性学习转化到“为什么”的能力型学习,即为什么学、有什么用途、应用案例。
(三)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分为代理性学习、亲验式学习,即学习别人的第二手间接经验、通过自己亲身和直接的经验来学习,后者有助于能力的培养。高校教育一直采用代理性学习,可适当引入亲验式学习,教师在列举大量案例的基础上,在阶段小结时采用贴近实际情形的模拟情节,让学生采用亲验式学习方式来分析。
同时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间的交流,无论是理论演绎,还是技能训练,以讨论交流形式展开。要求每个学生提出对个案的理解和解决方法,锻炼与他人的沟通、说服、聆听、应变能力。
高校学生的基础和背景同一和已知,处于学习最佳时期,采用亲验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合适的实际案例,适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深度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好的实际经验,及时用企业的实际案例解释各类情形。
(四)创造多实践环节
开展多类课外实践环节,如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学生自身能力的展现搭建平台;推出多项团队合作的作业,如大型的案例分析、活动计划等,以演讲、辩论会、访谈、面试、书面报告、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形式在课堂上交流,教师在深度上作把握、及时点评,逐步引导学生自行分析、深入理解、自我体会,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决策能力、时间管理、领导能力、演讲能力等综合能力;增加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资源,查找有关内容,并以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为评分标准。
(五)拓宽师资来源
引入具有丰富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人员充实师资队伍;选派教师到对口企业积累、总结实际知识;引入企业的管理人员开展各类辅助讲座;在产、学、研平台上开展实践。
四、结论
短期看产品,中期看项目,长期看人才,已是被国内外人士广泛认可的。高校教育是为全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是培养企业精英员工的摇篮,教学内容和方法应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以适应当前信息社会日益更新的形势。
参考文献:
[1]郭策,世界500强企业招聘最看中的三大要素.职业.2008(1):12-13.
[2]戴继平,我国MBA教学应重视学员沟通能力的培养.理工高教研究,2006.5(6):86-87.
[3]张尔升,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教育探索,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1):199-201.
作者简介:
邱薇华,女,汉族,上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运营管理系,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开发,企业管理。
[关键词]高校教育 能力素质 软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010167-01
一、国内外现状分析
“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已成为很多企业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世界整合营销传播之父舒尔茨曾估算:物力投资增加4.5倍,利润相应增加3.5倍;而人力投资增加3.5倍,利润将增加17.5倍。
为此国际上的大公司、大企业对员工的招聘工作十分重视。世界500强招聘的三个核心衡量要素知识、经验、能力中,能力素质尤为重点,企业招聘也从过去强调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即“硬技能”(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商务知识、市场知识),转化为强调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即“软技能”,职业热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商业诚信等[1]。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曾面向企业开展过一项调查,参与调查的55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50%希望员工有团队合作精神,37%要求要有责任感,30%强调要有创新能力,20%喜欢招聘“自信”的人,60%强调要有诚实的品质。据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一项题为“大学毕业生哪些特质被用人单位看重”的探底调查显示:责任意识(77.8%)、敬业精神(71.3%)和团队合作精神(69.4%)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各项指标中位居前三名。
为此国外高校十分重视学生“软技能”的培养,如苏格兰高校通过“多元”的教育环境,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注重“软技能”的获得,包括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养成。美国高校通过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演讲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澳大利亚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资源利用和应用能力、交往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校教育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略了人才素质的培养。近几年在本科学生培养中,“硬技能”的教学上进行了大力的改革,而 “软技能”的培养上力度不大;在MBA培养中,学生的“软技能”是培养重点[2]。不少大学生在应聘市场上常常受挫于专业技术不错而“软技能”不足。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内外企业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内容要随之增强,在原来严谨的培养风格中增加新的内涵,使高校毕业生具备综合技能,提高适应性,拓宽就业的选择权。
二、“软技能”涵盖范围
“软技能”的涵盖内容很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沟通能力
有演讲、会见、对话、讨论、信件等方式,将个人观点准确表达出来,以使别人了解自己的能力,激励他人、增强说服力、号召力,其中演讲能塑造自信、专业的个人和公司形象、展现自己的能力和风采、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事业机会,而学会聆听是有效沟通的保证。
沟通是人与人交往的一个基本的技能,现在的大学生比较缺乏,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认为只需做好自己的工作,不需要专门学习沟通[3]。如在面试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与面试官沟通,甚至不敢看面试官的眼睛,面试官无法知道他的真实想法。也有些人在面试中像是发表演讲,沉醉于自己的演说中,造成面试频频失败。在MBA培养中,沟通能力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之一。
(二)创新能力
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激情、创新思维、科技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反映出丰富的想象、活跃的思维、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求异本领、顽强的探索精神。
(三)团队合作能力
善于与团队其他人沟通协调,能扮演适当角色,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助人,保持团队的融洽等等。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关注员工团队合作精神,尤其是规模宏大的知名企业。
(四)学习能力
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求知态度和学习,企业十分重视员工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望,也是应聘时重点考查的内容。
(五)时间管理能力
在现代社会工作的压力、强度、节奏、竞争下,有效利用时间资源尤其重要。有效的时间管理能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建立自我形象,进一步提升自我价值,增加成就感。
(六)解决问题能力
综合运用知识结构、判断能力和经验,通过问题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本技能综合了换位思考能力、高超的总结能力、解决问题时的逆向思维能力、方案制定能力。
三、高校学生“软技能”培养方法
为使学生在离开大学,步入企业就业能更贴近企业的学习、工作方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教育可以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中增加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内容
开设沟通技巧、管理沟通、演讲技巧、时间管理、团队管理、决策管理、谈判技巧、压力管理、会议管理等“软技能”课程,按照专业分别设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占有一定的比例,使学生重视这类课程的学习。
增加学生在教师或企业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工作,并计入学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法
从原来传统的演讲式、单向模式,向多样化、双向模式转化,采用国际通用的亲验式、案例式教学训练体系,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实际案例逐步引出内容,从“是什么”的知识性学习转化到“为什么”的能力型学习,即为什么学、有什么用途、应用案例。
(三)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分为代理性学习、亲验式学习,即学习别人的第二手间接经验、通过自己亲身和直接的经验来学习,后者有助于能力的培养。高校教育一直采用代理性学习,可适当引入亲验式学习,教师在列举大量案例的基础上,在阶段小结时采用贴近实际情形的模拟情节,让学生采用亲验式学习方式来分析。
同时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间的交流,无论是理论演绎,还是技能训练,以讨论交流形式展开。要求每个学生提出对个案的理解和解决方法,锻炼与他人的沟通、说服、聆听、应变能力。
高校学生的基础和背景同一和已知,处于学习最佳时期,采用亲验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合适的实际案例,适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深度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好的实际经验,及时用企业的实际案例解释各类情形。
(四)创造多实践环节
开展多类课外实践环节,如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学生自身能力的展现搭建平台;推出多项团队合作的作业,如大型的案例分析、活动计划等,以演讲、辩论会、访谈、面试、书面报告、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形式在课堂上交流,教师在深度上作把握、及时点评,逐步引导学生自行分析、深入理解、自我体会,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决策能力、时间管理、领导能力、演讲能力等综合能力;增加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资源,查找有关内容,并以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为评分标准。
(五)拓宽师资来源
引入具有丰富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人员充实师资队伍;选派教师到对口企业积累、总结实际知识;引入企业的管理人员开展各类辅助讲座;在产、学、研平台上开展实践。
四、结论
短期看产品,中期看项目,长期看人才,已是被国内外人士广泛认可的。高校教育是为全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是培养企业精英员工的摇篮,教学内容和方法应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以适应当前信息社会日益更新的形势。
参考文献:
[1]郭策,世界500强企业招聘最看中的三大要素.职业.2008(1):12-13.
[2]戴继平,我国MBA教学应重视学员沟通能力的培养.理工高教研究,2006.5(6):86-87.
[3]张尔升,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教育探索,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1):199-201.
作者简介:
邱薇华,女,汉族,上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运营管理系,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开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