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9-036-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方面中国的GDP高达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另一方面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6以上,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以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1 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
1.1 居民的总体收入差距扩大
衡量居民收入总体差距扩大的指标主要看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我国近几年的基尼系数为:2003年0.4386,2004年0.4387,2005年0.496,2007年0.5左右,2008年0.469,2010年0.5左右,均超过了0.4的警戒线。世界银行发表的一份数据表明,最高收入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最低收入20%人口的平均收入,这两个数字比在中国是10.7倍,而美国是8.4倍,俄罗斯是4.5倍,印度是4.9倍,最低的是日本,只有3.4倍。北京师范大学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参与了4次大型居民收入调查,他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1.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乡居民可统计收入经历了缩小、扩大、再缩小、再扩大四个阶段。1997年以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近入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二轮扩张期,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可统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到了3.23倍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2004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3.20倍;2007年达到3.33倍。加上城市居民享受到的各种补贴和福利,实际收入差距要更大。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
1.3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1978年我国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是1.8:1;2006年全国97个行业中,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工资比达到10.36:1;2009年这一指标达到15:1。除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外,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上升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
1.4 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各地区居民的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最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慢。2007年上海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为23623元,是全国最高的地区;而最低的甘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只有10012元。前者是后者的2.34倍。2007年上海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为10145元,是甘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29元的4.36倍。
2 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美国耶鲁大学华人经济学家陈志武先生在解释这个问题的原因时说:“中国在没有可靠的权利制约机制的情况下又偏偏什么都控制在行政权力手中,还通过国有银行等让资源由政府来配置,问题就出在这里。从根本上说,我认为,国有制、极强的政府管制以及不受制约的行政权力,是导致贫富差距恶化的根本原因。”他认为,权力经济在进行资源配置时既不会符合效率原则,也不会符合公平原则。其实除了陈志武先生说的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 体制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体制的转轨和变迁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收入变动,并由此产生收入差距,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市场化因素和非市场化因素两个方面。从市场化因素来看,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以后,市场经济规律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共同作用,必然会产生收入差距的扩大乃至两极分化。从非市场化因素来看,主要是行业垄断、国家垄断的存在,以及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善等因素,造成收入差距扩大。
2.2 结构因素
多重二元经济结构及其二元经济政策也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前工业和农业的二元经济结构,不仅如此,还存在多重二元经济结构,并产生了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具体来说有:传统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经济政策,农村内部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内部的二元经济结构,不同区域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就业政策等。
2.3 自然因素
收入差距的扩大,尤其是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有历史、自然或地理因素的原因的。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不同地区在发展机会上的差距,进而造成收入差距扩大。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和地理条件,对地区及其居民收入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2.4 劳动者自身因素
一是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同,决定了收入差距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接受的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水平总体上呈现正相关关系,接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也越高;接受教育程度越低,收入水平也越低。二是劳动者自身努力程度也与收入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努力程度越大,收入水平越高;努力程度越小,收入水平越低。
2.5 非法收入和“灰色”收入因素
极少數人通过非法途径获得非法收入,如走私贩私、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拐卖人口、制毒贩毒、制黄贩黄、诈骗、偷窃、抢劫、制假等,这些人人数虽然少,但他们能在短时期内迅速获得大量非法收入,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危害是比较大的。另外还有“灰色收入”的存在,也拉大了收入差距。“灰色”收入的数量究竟有多大,则很难准确估计,但确实存在,而且确实也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面对收入差距扩大的事实,我们应该尽快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防止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可以说,目前已经到了对收入差距问题非调节不可的境地了。虽然目前我国收入差距还没有达到二极分化的地步,但如果不及时调控,产生二极分化的可能性就会演化成现实性。
3 控制和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措施
3.1 完善税收调节体系
改变现行的税制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制度缺陷,使税收调节分配的功能在居民收入、存量财产、投资收益等各个环节发挥作用。针对我国税收调节存在单一、缺失、弱化等问题的状况,建立多税种、立体式、全过程的税收调节体系。要完善税收政策,逐步建立一个综合协调配套,覆盖居民收入运行全过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以财产税和社会保险为两翼,以其他税种为补充的收入分配税收调控体系。
3.2 规范高收入者的收入
一要规范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垄断行业可以凭借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获得高额利润,进而提高该行业职工收入,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乃至混乱。这就需要打破行业垄断,尽可能减少垄断地位。
二要建立个人收入及纳税档案,实行个人漏税追缴制度和偷税惩罚制度。
三要开征垄断税。我国的垄断行业都具有行政垄断的性质,凭借国家赋予的特有垄断地位获得垄断利润,这部分超额利润不应该归某个行业或企业,而应通过征税的方式归国家所有。
3.3 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消除二元经济政策
一要消除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经济政策,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政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给农民以公平的发展机会。户籍制度的存在已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严重制约,是城乡和谐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要消除差别税率,实行统一税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采取了差别税率政策,外商投资可以享受15%的所得税,内资企业则为33%的所得税;特区企业为15%所得税,非特区企业 是33%的所得税;开发区一个税率,非开发区一个税率;等等。还有许多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减负优惠政策。这些都必须改变,只有实行统一税制,才能为缩小收入差距铺平道路。
3.4 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一要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健康体魄,增强低收入者对收入差距的社会承受能力。
二要为劳动者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缩小收入差距,需要提供公平的机会。教育机会不均等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因此,必须深化教育制度改革。
三要增加低收入者的工资报酬。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保障低收入者能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品质。
四要解决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问题,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实现农民富裕。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9-036-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方面中国的GDP高达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另一方面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6以上,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以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1 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
1.1 居民的总体收入差距扩大
衡量居民收入总体差距扩大的指标主要看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我国近几年的基尼系数为:2003年0.4386,2004年0.4387,2005年0.496,2007年0.5左右,2008年0.469,2010年0.5左右,均超过了0.4的警戒线。世界银行发表的一份数据表明,最高收入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最低收入20%人口的平均收入,这两个数字比在中国是10.7倍,而美国是8.4倍,俄罗斯是4.5倍,印度是4.9倍,最低的是日本,只有3.4倍。北京师范大学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参与了4次大型居民收入调查,他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1.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乡居民可统计收入经历了缩小、扩大、再缩小、再扩大四个阶段。1997年以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近入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二轮扩张期,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可统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到了3.23倍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2004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3.20倍;2007年达到3.33倍。加上城市居民享受到的各种补贴和福利,实际收入差距要更大。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
1.3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1978年我国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是1.8:1;2006年全国97个行业中,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工资比达到10.36:1;2009年这一指标达到15:1。除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外,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上升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
1.4 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各地区居民的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最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慢。2007年上海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为23623元,是全国最高的地区;而最低的甘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只有10012元。前者是后者的2.34倍。2007年上海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为10145元,是甘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29元的4.36倍。
2 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美国耶鲁大学华人经济学家陈志武先生在解释这个问题的原因时说:“中国在没有可靠的权利制约机制的情况下又偏偏什么都控制在行政权力手中,还通过国有银行等让资源由政府来配置,问题就出在这里。从根本上说,我认为,国有制、极强的政府管制以及不受制约的行政权力,是导致贫富差距恶化的根本原因。”他认为,权力经济在进行资源配置时既不会符合效率原则,也不会符合公平原则。其实除了陈志武先生说的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 体制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体制的转轨和变迁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收入变动,并由此产生收入差距,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市场化因素和非市场化因素两个方面。从市场化因素来看,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以后,市场经济规律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共同作用,必然会产生收入差距的扩大乃至两极分化。从非市场化因素来看,主要是行业垄断、国家垄断的存在,以及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善等因素,造成收入差距扩大。
2.2 结构因素
多重二元经济结构及其二元经济政策也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前工业和农业的二元经济结构,不仅如此,还存在多重二元经济结构,并产生了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具体来说有:传统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经济政策,农村内部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内部的二元经济结构,不同区域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就业政策等。
2.3 自然因素
收入差距的扩大,尤其是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有历史、自然或地理因素的原因的。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不同地区在发展机会上的差距,进而造成收入差距扩大。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和地理条件,对地区及其居民收入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2.4 劳动者自身因素
一是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同,决定了收入差距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接受的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水平总体上呈现正相关关系,接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也越高;接受教育程度越低,收入水平也越低。二是劳动者自身努力程度也与收入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努力程度越大,收入水平越高;努力程度越小,收入水平越低。
2.5 非法收入和“灰色”收入因素
极少數人通过非法途径获得非法收入,如走私贩私、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拐卖人口、制毒贩毒、制黄贩黄、诈骗、偷窃、抢劫、制假等,这些人人数虽然少,但他们能在短时期内迅速获得大量非法收入,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危害是比较大的。另外还有“灰色收入”的存在,也拉大了收入差距。“灰色”收入的数量究竟有多大,则很难准确估计,但确实存在,而且确实也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面对收入差距扩大的事实,我们应该尽快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防止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可以说,目前已经到了对收入差距问题非调节不可的境地了。虽然目前我国收入差距还没有达到二极分化的地步,但如果不及时调控,产生二极分化的可能性就会演化成现实性。
3 控制和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措施
3.1 完善税收调节体系
改变现行的税制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制度缺陷,使税收调节分配的功能在居民收入、存量财产、投资收益等各个环节发挥作用。针对我国税收调节存在单一、缺失、弱化等问题的状况,建立多税种、立体式、全过程的税收调节体系。要完善税收政策,逐步建立一个综合协调配套,覆盖居民收入运行全过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以财产税和社会保险为两翼,以其他税种为补充的收入分配税收调控体系。
3.2 规范高收入者的收入
一要规范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垄断行业可以凭借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获得高额利润,进而提高该行业职工收入,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乃至混乱。这就需要打破行业垄断,尽可能减少垄断地位。
二要建立个人收入及纳税档案,实行个人漏税追缴制度和偷税惩罚制度。
三要开征垄断税。我国的垄断行业都具有行政垄断的性质,凭借国家赋予的特有垄断地位获得垄断利润,这部分超额利润不应该归某个行业或企业,而应通过征税的方式归国家所有。
3.3 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消除二元经济政策
一要消除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经济政策,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政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给农民以公平的发展机会。户籍制度的存在已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严重制约,是城乡和谐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要消除差别税率,实行统一税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采取了差别税率政策,外商投资可以享受15%的所得税,内资企业则为33%的所得税;特区企业为15%所得税,非特区企业 是33%的所得税;开发区一个税率,非开发区一个税率;等等。还有许多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减负优惠政策。这些都必须改变,只有实行统一税制,才能为缩小收入差距铺平道路。
3.4 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一要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健康体魄,增强低收入者对收入差距的社会承受能力。
二要为劳动者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缩小收入差距,需要提供公平的机会。教育机会不均等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因此,必须深化教育制度改革。
三要增加低收入者的工资报酬。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保障低收入者能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品质。
四要解决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问题,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实现农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