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在落实德育任务方面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承载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文本特点,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征,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运用恰當的教学策略,巧妙创设各种富有实效的德育渗透点,以此来达成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目标,达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效果。
一、以品词析句为德育渗透生发点
课文的关键词句或重点词句,往往体现了文本的价值取向,闪耀着作者的思想光芒,折射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抓住这些词句,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德育因素,以品词析句为德育渗透方式,引领学生去体味其中的人文内涵,领悟人生的哲理,提高道德素养。如《落花生》一文的中心句为:“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句子直接告诉了学生做人的道理,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个很好的关键点。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品析这个句子的过程中按如下步骤进行德育渗透的。首先,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句子意思。句子意思感悟要点:人要怎样做才是“有用的人”?人要怎样做才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其次,创设德育渗透生发点:在生活中,哪些人是“有用的人”,哪些人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历史上,哪些人是“有用的人”,哪些人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个“有用的人”呢?这样,学生不但深入理解了这个中心句的意思,而且从中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以质疑问题为德育渗透触发点
明代著名学者陈献章曾经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也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读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最为可贵的地方,那就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学生、教师及教材编者的对话过程中,充分进行独立思考,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悟与见解。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培养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的良好契机。 教师若能巧妙抓住这个德育渗透结合点,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触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之弦,引发一番有关道德的教育,便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如《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这个中心句进行质疑问难,并以此创设一个德育渗透触发点,具体安排如下。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质疑。先让学生读读这个中心句,并联系上下文,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这样严格的教育是指什么样的教育呢? ”“什么是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需要什么样的勇气和什么样的力量呢? ”“在鲈鱼捕捞开放时间未到的时候,是把大鲈鱼放回湖中,还是留下大鲈鱼呢?为什么? ”其次,巧设德育渗透触发点。在学生充分探究质疑问题的基础上,相机引发学生进行有关诚信的讨论:“当我们要坚守诚信的道德底线时,会面临着放弃到手的利益,这时你还会讲诚信吗?为什么? ”
三、以朗读指导为德育渗透引发点
叶圣陶先生对朗读的指导有其独到见解:“所谓美读,就是设身处地发挥学生当时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与文中人物心灵相通。”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用富有情感色彩的声音来表达其对文本的解读,对文本情感基调的把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人物的心灵深处走得更近,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此时,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契机,教者可抓住指导朗读的机会,巧妙创设相关的德育渗透引发点,由朗读指导引发学生道德情感的火花的进发。如《学会看病》一文中,对母亲让儿子独自上医院看病后的心理描写细腻而丰富,把母亲爱子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甚是感人,让人从中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培养孩子独自面对生活的生存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也明白培养独自面对生活的生存能力重要性呢?为此,我在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基础上,创设了一个德育渗透引发点:“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文中的那位儿子,你能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吗? ”学生由此问题,便走进了儿子的内心世界,站在儿子的角度来体会培养孩子独自面对生活的生存能力的重要性,从中也明白了自己要在生活中学会独自面对生活,形成积极的道德认识。
四、以联系生活为德育渗透升华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这两句诗中道出了读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入手,强调生活实践的重要性,凸显陆游的真知灼见。正因为如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来感悟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让学生把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学生的情感认知得以升华,是非评判的能力得以提高。以联系生活为德育渗透升华点,就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感悟文本的过程中,把相关的德育因素凸显出来,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以升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写了一位父亲在地震发生后,为了实现自己对儿子的承诺,坚忍不拔,克服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救出了儿子的事。为了让学生对 “信守承诺”的道德品质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有关“信守承诺” 的感人事迹。在学生交流以后,我趁机引导:“当你要信守承诺面临着困难的时候,你是放弃承诺,还是继续努力实现对别人的承诺呢?为什么? ”这样,就把一个道德抉择的两难选择抛给学生,让学生的内心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这个过程中升华道德认识,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场所,德育渗透应深深扎根于语文教学这一沃土之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语文阅读教学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独特作用,让德育之花盛开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土壤之中。
一、以品词析句为德育渗透生发点
课文的关键词句或重点词句,往往体现了文本的价值取向,闪耀着作者的思想光芒,折射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抓住这些词句,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德育因素,以品词析句为德育渗透方式,引领学生去体味其中的人文内涵,领悟人生的哲理,提高道德素养。如《落花生》一文的中心句为:“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句子直接告诉了学生做人的道理,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个很好的关键点。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品析这个句子的过程中按如下步骤进行德育渗透的。首先,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句子意思。句子意思感悟要点:人要怎样做才是“有用的人”?人要怎样做才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其次,创设德育渗透生发点:在生活中,哪些人是“有用的人”,哪些人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历史上,哪些人是“有用的人”,哪些人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个“有用的人”呢?这样,学生不但深入理解了这个中心句的意思,而且从中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以质疑问题为德育渗透触发点
明代著名学者陈献章曾经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也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读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最为可贵的地方,那就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学生、教师及教材编者的对话过程中,充分进行独立思考,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悟与见解。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培养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的良好契机。 教师若能巧妙抓住这个德育渗透结合点,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触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之弦,引发一番有关道德的教育,便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如《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这个中心句进行质疑问难,并以此创设一个德育渗透触发点,具体安排如下。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质疑。先让学生读读这个中心句,并联系上下文,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这样严格的教育是指什么样的教育呢? ”“什么是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需要什么样的勇气和什么样的力量呢? ”“在鲈鱼捕捞开放时间未到的时候,是把大鲈鱼放回湖中,还是留下大鲈鱼呢?为什么? ”其次,巧设德育渗透触发点。在学生充分探究质疑问题的基础上,相机引发学生进行有关诚信的讨论:“当我们要坚守诚信的道德底线时,会面临着放弃到手的利益,这时你还会讲诚信吗?为什么? ”
三、以朗读指导为德育渗透引发点
叶圣陶先生对朗读的指导有其独到见解:“所谓美读,就是设身处地发挥学生当时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与文中人物心灵相通。”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用富有情感色彩的声音来表达其对文本的解读,对文本情感基调的把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人物的心灵深处走得更近,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此时,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契机,教者可抓住指导朗读的机会,巧妙创设相关的德育渗透引发点,由朗读指导引发学生道德情感的火花的进发。如《学会看病》一文中,对母亲让儿子独自上医院看病后的心理描写细腻而丰富,把母亲爱子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甚是感人,让人从中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培养孩子独自面对生活的生存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也明白培养独自面对生活的生存能力重要性呢?为此,我在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基础上,创设了一个德育渗透引发点:“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文中的那位儿子,你能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吗? ”学生由此问题,便走进了儿子的内心世界,站在儿子的角度来体会培养孩子独自面对生活的生存能力的重要性,从中也明白了自己要在生活中学会独自面对生活,形成积极的道德认识。
四、以联系生活为德育渗透升华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这两句诗中道出了读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入手,强调生活实践的重要性,凸显陆游的真知灼见。正因为如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来感悟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让学生把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学生的情感认知得以升华,是非评判的能力得以提高。以联系生活为德育渗透升华点,就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感悟文本的过程中,把相关的德育因素凸显出来,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以升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写了一位父亲在地震发生后,为了实现自己对儿子的承诺,坚忍不拔,克服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救出了儿子的事。为了让学生对 “信守承诺”的道德品质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有关“信守承诺” 的感人事迹。在学生交流以后,我趁机引导:“当你要信守承诺面临着困难的时候,你是放弃承诺,还是继续努力实现对别人的承诺呢?为什么? ”这样,就把一个道德抉择的两难选择抛给学生,让学生的内心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这个过程中升华道德认识,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场所,德育渗透应深深扎根于语文教学这一沃土之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语文阅读教学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独特作用,让德育之花盛开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土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