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进行了调整,降低了计算的复杂程度,特别删除了大数目的笔算内容,同时也适度的降低了对计算速度的要求。虽然如此,但是有些学生依然计算速度较为缓慢,我根据近几年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经历,认为教学中需要加强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算理的理解和感悟
如果学生理解了算理,老师又有意识引导学生加强对算理的感悟,那么学生就自然地掌握了算理,就容易使得运用算理进行计算成为自觉的行动。虽然死记硬背可以在短期内见成效,或者大量机械的模仿也会有速成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学生只有懂得了算理才可能真正接受计算方法本身而且就算遗忘了计算方法本身,他还有可能通过回忆老师课堂提供的材料,寻着一定思路把计算的方法再次推演出来。探索算理也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提倡算法多样化
计算教学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达到算得对和算得快的目标,计算教学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绝好机会,在鼓励算法多样化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新颖灵活的方法从学生脑子里不断蹦出,不同思路在这里碰撞,人家尽情享受着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这对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是很有帮助的。更重要的是,把多样化的计算方法排列在一起,学生有机会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算法,这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所要求的。在教学中,基本的计算方法往往会在我们的引导下,很快被学生思考、得出,但是我们也经常会发现有些方法虽然不易被发现,但一旦被揭示出来,它确实很实用,也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比如,五年级学生学习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列举法是很基本,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但是它确实比较慢,如果学生发现了在众多的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练习中发现不断把大数翻倍.也一定可以得到最小公倍数,这种方法不但简便易行,而且还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倡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对同一试题的多样化计算方法。
三、注意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增强练习的实效性
曾经有人简单地认为课程改革降低对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些要求,就是说计算教学不那么重要了,进而大大地放松对计算技能的练习,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学生计算能力的强与弱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其他方面数学能力的提高。虽然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工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寓学于做,教、学、做合一;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让多样化的练习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以前的“要我练”为现在的“我喜欢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把练习变成技巧的探索,我发现,我总结,我成功;把练习变成是小游戏,我游戏,我快乐,我喜欢;此外,学生的小组听算检查、比赛,自编计算题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来巩固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四、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速算的技巧,发现一些计算规律。
虽然我们反对教师一味地把一些计算技巧塞给学生,但是仍然认为学生有必要适当了解一些计算的技巧。任何事物都会有潜在的规律,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去琢磨其中的一些技巧,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学会了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随之,他们就会感到这种方法的烦琐费时,一种寻找简化过程的愿望就会充斥一些优秀生的头脑,这时只要老师给学生足够的时空,他们就很快会把注意力集中来寻找其中的规律,一些数对之间的特殊关系很快就会吸引他们的目光。这说明探索计算技巧的过程也是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的规律性知识就是在这种求简的意识驱动下被发现的。再如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则能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如:25×2、25×3、25×4…125×8、125×7、125×6、125×5…35×2、75×2…,熟记1-10,还有环形面积的计算等都能通过比较总结出比较快捷的计算方法。
五、恰当地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
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走进和接受周围存在的一切是必然的,生活在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引导学生自觉使用计算器也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一旦掌握了计算器这个便捷工具的使用,再遇到大数目的精确计算就可以轻松应对了。熟练了计算器的使用,面对一些纯计算问题比起以前就可以省去许多时间。但是,我们并不希望学生过分地依赖计算器。一方面,我们不必要也不可能时时带上计算器;另一方面,一些不复杂的或粗略的计算,我们的笔算、口算和估算更便捷、实用。过分的依赖计算器可能使得一些学生不能积极地掌握笔算、口算和估算的基本方法,而实际上,学习笔算、口算和估算的意义远不只是计算本身,它们对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培养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形成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
有部分学生,在测验、考试之前单独关照一下,盯得紧一点,成绩会起很大变化。分析原因,不是基础的东西没有掌握,而是平时的习惯不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在教学中,应与应用题教学一样,养成看到题目,首先审题的习惯,这样计算起来方法会更正确、更合理,计算速度会不断提高。学生计算出现差错,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常有的事,因此指导好学生认真书写也十分重要。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运算的思路和计算步骤。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每次的单元检测中发现自己计算上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诚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靠一朝一夕,也不能时紧时松,只有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方能有成效。另外,老师也应以身作则,板书时、批改作业时要认真细致,都要作出表率。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永久的主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切实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从每一节课做起,严格训练,科学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逐渐增强。计算能力的提高也必然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这也使我们所期待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进行了调整,降低了计算的复杂程度,特别删除了大数目的笔算内容,同时也适度的降低了对计算速度的要求。虽然如此,但是有些学生依然计算速度较为缓慢,我根据近几年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经历,认为教学中需要加强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算理的理解和感悟
如果学生理解了算理,老师又有意识引导学生加强对算理的感悟,那么学生就自然地掌握了算理,就容易使得运用算理进行计算成为自觉的行动。虽然死记硬背可以在短期内见成效,或者大量机械的模仿也会有速成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学生只有懂得了算理才可能真正接受计算方法本身而且就算遗忘了计算方法本身,他还有可能通过回忆老师课堂提供的材料,寻着一定思路把计算的方法再次推演出来。探索算理也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提倡算法多样化
计算教学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达到算得对和算得快的目标,计算教学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绝好机会,在鼓励算法多样化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新颖灵活的方法从学生脑子里不断蹦出,不同思路在这里碰撞,人家尽情享受着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这对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是很有帮助的。更重要的是,把多样化的计算方法排列在一起,学生有机会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算法,这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所要求的。在教学中,基本的计算方法往往会在我们的引导下,很快被学生思考、得出,但是我们也经常会发现有些方法虽然不易被发现,但一旦被揭示出来,它确实很实用,也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比如,五年级学生学习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列举法是很基本,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但是它确实比较慢,如果学生发现了在众多的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练习中发现不断把大数翻倍.也一定可以得到最小公倍数,这种方法不但简便易行,而且还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倡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对同一试题的多样化计算方法。
三、注意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增强练习的实效性
曾经有人简单地认为课程改革降低对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些要求,就是说计算教学不那么重要了,进而大大地放松对计算技能的练习,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学生计算能力的强与弱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其他方面数学能力的提高。虽然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工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寓学于做,教、学、做合一;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让多样化的练习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以前的“要我练”为现在的“我喜欢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把练习变成技巧的探索,我发现,我总结,我成功;把练习变成是小游戏,我游戏,我快乐,我喜欢;此外,学生的小组听算检查、比赛,自编计算题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来巩固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四、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速算的技巧,发现一些计算规律。
虽然我们反对教师一味地把一些计算技巧塞给学生,但是仍然认为学生有必要适当了解一些计算的技巧。任何事物都会有潜在的规律,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去琢磨其中的一些技巧,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学会了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随之,他们就会感到这种方法的烦琐费时,一种寻找简化过程的愿望就会充斥一些优秀生的头脑,这时只要老师给学生足够的时空,他们就很快会把注意力集中来寻找其中的规律,一些数对之间的特殊关系很快就会吸引他们的目光。这说明探索计算技巧的过程也是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的规律性知识就是在这种求简的意识驱动下被发现的。再如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则能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如:25×2、25×3、25×4…125×8、125×7、125×6、125×5…35×2、75×2…,熟记1-10,还有环形面积的计算等都能通过比较总结出比较快捷的计算方法。
五、恰当地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
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走进和接受周围存在的一切是必然的,生活在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引导学生自觉使用计算器也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一旦掌握了计算器这个便捷工具的使用,再遇到大数目的精确计算就可以轻松应对了。熟练了计算器的使用,面对一些纯计算问题比起以前就可以省去许多时间。但是,我们并不希望学生过分地依赖计算器。一方面,我们不必要也不可能时时带上计算器;另一方面,一些不复杂的或粗略的计算,我们的笔算、口算和估算更便捷、实用。过分的依赖计算器可能使得一些学生不能积极地掌握笔算、口算和估算的基本方法,而实际上,学习笔算、口算和估算的意义远不只是计算本身,它们对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培养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形成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
有部分学生,在测验、考试之前单独关照一下,盯得紧一点,成绩会起很大变化。分析原因,不是基础的东西没有掌握,而是平时的习惯不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在教学中,应与应用题教学一样,养成看到题目,首先审题的习惯,这样计算起来方法会更正确、更合理,计算速度会不断提高。学生计算出现差错,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常有的事,因此指导好学生认真书写也十分重要。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运算的思路和计算步骤。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每次的单元检测中发现自己计算上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诚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靠一朝一夕,也不能时紧时松,只有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方能有成效。另外,老师也应以身作则,板书时、批改作业时要认真细致,都要作出表率。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永久的主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切实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从每一节课做起,严格训练,科学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逐渐增强。计算能力的提高也必然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这也使我们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