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志愿服务必须与时俱进,才会取得长久的成功。作为一种高效、创新的管理模式,它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开辟新的前景。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实施就业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而且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且提高他们的志愿服务水平。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大学生志愿活动服务地方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活动服务;地方发展
中图分类号:TU756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大学生通过参与地方的志愿活动,能够切实将社会与自身融为一体,有机结合服务他人与教育自我。此举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弘扬志愿服务的奉献精神;也能够使其学以致用,拓宽视野,锻炼并提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切实提升其专业技能。
2、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着力点
2.1 提高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社会文明程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随着国家对志愿服务的重视,志愿服务逐渐涉及到各个领域,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教育等。大学生志愿服务贴近大学生生活,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现实生活、用于现实生活、归于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社会文明程度。
2.2 提高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文明素养
志愿服务是人们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全国各地广大志愿者以实际行动融入社会治理、服务百姓民生,成为温暖人间的最美风景。
2.3 提高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道德水准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前要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但是思想觉悟是大学生道德水准的前提,要努力提高参与志愿服务的思想觉悟,才能在道德水准上更快速提高。
2.4 提高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思想觉悟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觉悟是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良好的态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使得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思想觉悟。大学生志愿者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在志愿服务时才能用心、用爱、用情去服务他人、温暖他人。志愿服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新平台、拓宽了新路径。
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思考
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充分体现了劳动教育的思想,从劳动中体察民情,了解社会,锻炼品格,培养素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融入社会、感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本领。在国家长期倡导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政策科普、社区服务、助学敬老、科教文卫宣讲、三下乡等活动。而如此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并没有吸引多数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和积极参与,很多高校往往出现志愿服务临时招募不到学生的尴尬情况,最终成了下放到班级的任务。有的大学生没有志愿服务意识,学校也没有相应的正规宣讲和政策支持;有的大学生有志愿服务意识,但实践能动性差,不会主动寻找志愿服务团队,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和鼓励。因此,非常有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劳动育人”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改革,以期能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培养具有吃苦耐劳、劳动奉献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
4、大学生志愿活动服务地方发展策略
4.1 弘扬当代青年人志愿服务精神,创建良好的服务氛围
一是高等院校应对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志愿者进行表彰,进一步增强志愿者的精神建设。团组织也要鼓励各个院系、班级组织志愿表彰及定期总结。此外,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团队,应该作为重点宣传的典型及关注对象,促使其他人员对于志愿服务地方的价值及内容有更深的了解,充分坚定当代大学生志愿参加服务地方的决心。二是弘扬当代青年人志愿服务精神,有效促进志愿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高等院校可以运用新媒体与传统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创建良好的服务氛围,凭借广播、电台、宣传栏、报纸、校园内网、专题报告、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形式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精神、典型事迹、志愿服务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等,吸引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地方活动,充分践行志愿服务意识。
4.2 进一步增强志愿服务管理,为地方发展提供保障
第一,建立并完善志愿者注册及活动登记制度,依据志愿服务人员自身的专业特长、志愿意向及兴趣爱好等内容进行类别划分,并做好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实际情况登记工作。第二,严格志愿者招募程序,确保志愿者招募渠道的多样性,充分运用新媒体的特点,将业务能力高、政治觉悟高、服务态度好的大学生吸纳至志愿者服务人员队伍中。第三,运用集中与定向培训相统一的方式,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更加实用的、专业的、系统的、长期的培训。
4.3 学校教育与社会历练相结合,开辟实践育人新途径
推进协同创新,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历练”,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和“直通车”,有利于高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志愿公益活动,完善高校实践育人新思路。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志愿者科普行动”,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开展社会调研和科普宣讲,每年通过不同形式深入学校、社区、农村进行科普宣讲;相应国家“三支一扶”号召,引导学生到基层参与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助力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
4.4 志愿服务推动地方旅游发展,扩大文化影响
旅游发展大会,紧紧围绕地方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在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创新发展方式,扩大文化宣传新样板,每次大会的举办都离不开志愿者的参与,大学生志愿者在其中的占比高、文化底蕴厚、文明素养高、服务质量好、参与积极性强、最为活动,成为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在节假日期间、旅游高峰期,利用自身优势,用自己的方式,通过志愿服务、专业讲解、多语种翻译服务等形式,争当文明旅游先锋者,不断创新旅游宣传途径,以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态度,为传播文明旅游行动注入力量,助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和文化推广。
5、结束语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贯彻高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既响应了团中央的号召,为社会奉献爱心,又让大学生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拥有了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对高校及学生的未来就业发展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增纳.对高校通过大学生志愿活动服务地方发展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241-242.
[2]吳丹丹.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研究[D].东南大学,2018.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活动服务;地方发展
中图分类号:TU756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大学生通过参与地方的志愿活动,能够切实将社会与自身融为一体,有机结合服务他人与教育自我。此举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弘扬志愿服务的奉献精神;也能够使其学以致用,拓宽视野,锻炼并提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切实提升其专业技能。
2、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着力点
2.1 提高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社会文明程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随着国家对志愿服务的重视,志愿服务逐渐涉及到各个领域,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教育等。大学生志愿服务贴近大学生生活,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现实生活、用于现实生活、归于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社会文明程度。
2.2 提高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文明素养
志愿服务是人们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全国各地广大志愿者以实际行动融入社会治理、服务百姓民生,成为温暖人间的最美风景。
2.3 提高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道德水准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前要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但是思想觉悟是大学生道德水准的前提,要努力提高参与志愿服务的思想觉悟,才能在道德水准上更快速提高。
2.4 提高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思想觉悟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觉悟是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良好的态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使得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思想觉悟。大学生志愿者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在志愿服务时才能用心、用爱、用情去服务他人、温暖他人。志愿服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新平台、拓宽了新路径。
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思考
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充分体现了劳动教育的思想,从劳动中体察民情,了解社会,锻炼品格,培养素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融入社会、感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本领。在国家长期倡导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政策科普、社区服务、助学敬老、科教文卫宣讲、三下乡等活动。而如此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并没有吸引多数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和积极参与,很多高校往往出现志愿服务临时招募不到学生的尴尬情况,最终成了下放到班级的任务。有的大学生没有志愿服务意识,学校也没有相应的正规宣讲和政策支持;有的大学生有志愿服务意识,但实践能动性差,不会主动寻找志愿服务团队,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和鼓励。因此,非常有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劳动育人”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改革,以期能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培养具有吃苦耐劳、劳动奉献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
4、大学生志愿活动服务地方发展策略
4.1 弘扬当代青年人志愿服务精神,创建良好的服务氛围
一是高等院校应对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志愿者进行表彰,进一步增强志愿者的精神建设。团组织也要鼓励各个院系、班级组织志愿表彰及定期总结。此外,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团队,应该作为重点宣传的典型及关注对象,促使其他人员对于志愿服务地方的价值及内容有更深的了解,充分坚定当代大学生志愿参加服务地方的决心。二是弘扬当代青年人志愿服务精神,有效促进志愿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高等院校可以运用新媒体与传统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创建良好的服务氛围,凭借广播、电台、宣传栏、报纸、校园内网、专题报告、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形式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精神、典型事迹、志愿服务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等,吸引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地方活动,充分践行志愿服务意识。
4.2 进一步增强志愿服务管理,为地方发展提供保障
第一,建立并完善志愿者注册及活动登记制度,依据志愿服务人员自身的专业特长、志愿意向及兴趣爱好等内容进行类别划分,并做好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实际情况登记工作。第二,严格志愿者招募程序,确保志愿者招募渠道的多样性,充分运用新媒体的特点,将业务能力高、政治觉悟高、服务态度好的大学生吸纳至志愿者服务人员队伍中。第三,运用集中与定向培训相统一的方式,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更加实用的、专业的、系统的、长期的培训。
4.3 学校教育与社会历练相结合,开辟实践育人新途径
推进协同创新,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历练”,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和“直通车”,有利于高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志愿公益活动,完善高校实践育人新思路。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志愿者科普行动”,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开展社会调研和科普宣讲,每年通过不同形式深入学校、社区、农村进行科普宣讲;相应国家“三支一扶”号召,引导学生到基层参与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助力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
4.4 志愿服务推动地方旅游发展,扩大文化影响
旅游发展大会,紧紧围绕地方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在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创新发展方式,扩大文化宣传新样板,每次大会的举办都离不开志愿者的参与,大学生志愿者在其中的占比高、文化底蕴厚、文明素养高、服务质量好、参与积极性强、最为活动,成为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在节假日期间、旅游高峰期,利用自身优势,用自己的方式,通过志愿服务、专业讲解、多语种翻译服务等形式,争当文明旅游先锋者,不断创新旅游宣传途径,以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态度,为传播文明旅游行动注入力量,助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和文化推广。
5、结束语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贯彻高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既响应了团中央的号召,为社会奉献爱心,又让大学生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拥有了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对高校及学生的未来就业发展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增纳.对高校通过大学生志愿活动服务地方发展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241-242.
[2]吳丹丹.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研究[D].东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