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教育家斯谱朗格讲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生命教育认为,教育乃是生命与生命交流之过程。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并促进生命不断超越。基于此,本文拟从生命教育观出发,以地理教学为媒介,以蕴涵于地理中的生命意识为基础,关注地理教学中师生生命内涵的开掘、生命活力的释放;探究生命本质的创造,生命情趣的体验;进而促进师生生命境界得以提升,学生个体生命总体生成。
一、实施的前提——重塑教师的生命个性色彩
从生命论的角度看,现在的地理教学,不仅没能发挥学生的主体生命意识,作为教师本人,也没有以自己鲜活的生命个性色彩投入到地理教学中。许多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教学中既没有教师的激情和体验,也没有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这样的地理教师,哪怕“学问再高深”,也不可能摆脱一定的思维定势乃至陈旧的思维方式束缚,要么不善于自由独立的思考,要么惟我独尊。余秋雨先生说过:“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因此,回归地理教师迷失的自我,重塑地理教师的生命个性色彩就成为成功实施教学的必要前提。没有个性化的地理教师,就没有个性化的地理教学;没有个性化的地理教学,最终也不可能有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地理教学是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是为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发展、自我教育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的。地理教师应自觉地以自己的个性色彩赋予地理和地理教学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灵魂,使新世纪的地理教学迸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二、实施的基础——唤醒主体沉睡的生命意识
1.归复学生主体角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在当前的教育界可以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现在的许多地理课堂并没有真正实践学生的主体角色,课堂仍是老师而不是学生的天下,长期以来地理教学的现实也让学生习惯于那种风平浪静的课堂,适应了被动接受的角色,从心灵深处已没有了主体意识。所以教师要真正归复学生的主体角色,恢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地位,必须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人”看。学生是主体的人,不是盛装知识的机器,他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有自己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其次在教学上,教师要懂得放手。要把内容的选择权还给学生,把问题的思考权还给学生,把答案的保留权还给学生。一句话,把课堂的制动权留给自己,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实践学生的主体角色,以此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活力和创新思维。
2.唤醒学生生命意识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在教学论的范畴中,学生的这种生命意识就是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和丰富的情感。这种生命意识是学生潜在的一种良好素质,但是现在的地理教学往往见物不见人,常常把学生当成可以利用的工具和容纳的容器,忽视了其生命意识,也就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青少年的活力和灵性。潘涌在《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转型》中指出:“教育首先要以尊重和发展个体生命作为其理念的基本支撑点和全部实践活动的逻辑点乃至最后归宿。”地理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以构建智能、塑造灵魂为终极目的人化教育。尤其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沉睡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点燃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驰骋,在未知的世界里尽情地创造;让个性在生命的原野上狂奔,让精神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漠视生命,泯灭个性,忽视创造,与教育的宗旨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三、实施的要求——创设宽松适宜的教学环境
1.创设自由的学习空间
教学要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去体验地理丰富的意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因为只有在教师创设的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学生才能轻松地进入状态,去自由地体验和感悟,思绪才能尽情放飞;也只有在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完全解禁,学习的欲望才能被激起,生命的活力才得以体现。教学要创设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首先就要解放学生,不但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更重要的是解放学生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身心,使他们能自由地飞翔。其次还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学生带有个性色彩的理解、疑问,是最具灵性和创见的,课堂上要珍惜学生的独立见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释放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2.形成互动的教学氛围
亚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的交流和对话。如果缺乏一种交流互动的氛围,不但使教学限于僵化,师生生命活力也将受到限制。要使地理教学有激情、有活力、有创造,就有必要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交流对话。
教学要形成这种交流对话,必须同时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民主,教师和学生必须以平等的主体身份深入到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是认为自己是权威,强制性地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或者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接纳自己的观点,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彼此补充,使教学双方都能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自由、平等和幸福。二是充分,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一定要充分,尤其是思想产生碰撞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及时捕捉碰撞中的火花,加以适当点拨,使讨论趋向深入。
四、实施的保障——改变固有的评价方式
新《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应突出地理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课程的评价应该更加符合地理学习的特点,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教学作为一种活动,它首先是师生生命活力的一种体现,也是为了使生命更具活力。好的课堂应该是师生释放生命活力的场所,成功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时时产生生命的冲动,那种没有使学生产生过任何生命冲动的教学不可能是成功的教学。一堂课的好坏,不在于有多么热闹、花样有多么翻新,而关键在于师生有多少情感交流、学生有多少体验和感悟、思维在什么层面和程度上展开。一个好的课堂,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的话说,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即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学生显得生机勃勃、活泼积极、健康,课堂流淌着轻松的活力;所有的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他们共享合作、相互依赖,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他们是机灵而富于创见的……这样的教学才真正领悟并实践了教育的真谛。
一、实施的前提——重塑教师的生命个性色彩
从生命论的角度看,现在的地理教学,不仅没能发挥学生的主体生命意识,作为教师本人,也没有以自己鲜活的生命个性色彩投入到地理教学中。许多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教学中既没有教师的激情和体验,也没有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这样的地理教师,哪怕“学问再高深”,也不可能摆脱一定的思维定势乃至陈旧的思维方式束缚,要么不善于自由独立的思考,要么惟我独尊。余秋雨先生说过:“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因此,回归地理教师迷失的自我,重塑地理教师的生命个性色彩就成为成功实施教学的必要前提。没有个性化的地理教师,就没有个性化的地理教学;没有个性化的地理教学,最终也不可能有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地理教学是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是为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发展、自我教育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的。地理教师应自觉地以自己的个性色彩赋予地理和地理教学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灵魂,使新世纪的地理教学迸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二、实施的基础——唤醒主体沉睡的生命意识
1.归复学生主体角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在当前的教育界可以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现在的许多地理课堂并没有真正实践学生的主体角色,课堂仍是老师而不是学生的天下,长期以来地理教学的现实也让学生习惯于那种风平浪静的课堂,适应了被动接受的角色,从心灵深处已没有了主体意识。所以教师要真正归复学生的主体角色,恢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地位,必须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人”看。学生是主体的人,不是盛装知识的机器,他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有自己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其次在教学上,教师要懂得放手。要把内容的选择权还给学生,把问题的思考权还给学生,把答案的保留权还给学生。一句话,把课堂的制动权留给自己,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实践学生的主体角色,以此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活力和创新思维。
2.唤醒学生生命意识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在教学论的范畴中,学生的这种生命意识就是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和丰富的情感。这种生命意识是学生潜在的一种良好素质,但是现在的地理教学往往见物不见人,常常把学生当成可以利用的工具和容纳的容器,忽视了其生命意识,也就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青少年的活力和灵性。潘涌在《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转型》中指出:“教育首先要以尊重和发展个体生命作为其理念的基本支撑点和全部实践活动的逻辑点乃至最后归宿。”地理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以构建智能、塑造灵魂为终极目的人化教育。尤其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沉睡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点燃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驰骋,在未知的世界里尽情地创造;让个性在生命的原野上狂奔,让精神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漠视生命,泯灭个性,忽视创造,与教育的宗旨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三、实施的要求——创设宽松适宜的教学环境
1.创设自由的学习空间
教学要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去体验地理丰富的意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因为只有在教师创设的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学生才能轻松地进入状态,去自由地体验和感悟,思绪才能尽情放飞;也只有在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完全解禁,学习的欲望才能被激起,生命的活力才得以体现。教学要创设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首先就要解放学生,不但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更重要的是解放学生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身心,使他们能自由地飞翔。其次还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学生带有个性色彩的理解、疑问,是最具灵性和创见的,课堂上要珍惜学生的独立见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释放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2.形成互动的教学氛围
亚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的交流和对话。如果缺乏一种交流互动的氛围,不但使教学限于僵化,师生生命活力也将受到限制。要使地理教学有激情、有活力、有创造,就有必要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交流对话。
教学要形成这种交流对话,必须同时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民主,教师和学生必须以平等的主体身份深入到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是认为自己是权威,强制性地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或者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接纳自己的观点,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彼此补充,使教学双方都能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自由、平等和幸福。二是充分,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一定要充分,尤其是思想产生碰撞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及时捕捉碰撞中的火花,加以适当点拨,使讨论趋向深入。
四、实施的保障——改变固有的评价方式
新《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应突出地理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课程的评价应该更加符合地理学习的特点,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教学作为一种活动,它首先是师生生命活力的一种体现,也是为了使生命更具活力。好的课堂应该是师生释放生命活力的场所,成功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时时产生生命的冲动,那种没有使学生产生过任何生命冲动的教学不可能是成功的教学。一堂课的好坏,不在于有多么热闹、花样有多么翻新,而关键在于师生有多少情感交流、学生有多少体验和感悟、思维在什么层面和程度上展开。一个好的课堂,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的话说,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即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学生显得生机勃勃、活泼积极、健康,课堂流淌着轻松的活力;所有的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他们共享合作、相互依赖,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他们是机灵而富于创见的……这样的教学才真正领悟并实践了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