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杂志副主编胡传海先生,是我在英国进修出版专业时的“同桌”学友,他有颇高的书法造诣。2004年的春节前,他特意给我送来他写的小品文集《知识贵族》(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和一幅他的书法作品,表示新春祝贺。由于书法作品写的是草书,他还用钢笔工整地注明了书写的内容,情真意切,我十分珍惜能够得到这样一份友谊。
书画作品是有价的,现在的价格是历史上的高位,好的作品都有不菲的标价。由于市场有标价,所以,现在与朋友之间交往,很谨慎,一般不主动索取。主动向人索取字画,有被人误为好占人便宜之嫌;或友人认为关系不到位,不愿意送,或很勉强送了,自然也会用市场已有的标价来衡量。反过来看,艺术品有价,而朋友之间的友情到是无价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财富并不是永远的朋友,而朋友才是永久的财富”。所以,当文化艺术品几乎等同货币以后,处理不好,很容易伤害人与人交往的感情,有的可能会影响原本已经存在的友谊。传海兄的细致,可能也是想打消我在这方面的顾虑。
亲手制作或亲自创作一些工艺品馈赠亲友,在人们社会交往中源远流长。文人雅士的书画作品在送人时,往往在题跋上写有“嘱书”、“嘱题”、“雅正”、“指正”,在器物铭文上写有某某“珍藏”“雅玩”“清玩”等等。归纳起来,主要还是通过这种形式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对小辈的励志和亲朋之间赞颂友谊,用纹饰表示吉祥或用书写吉语、颂语、寄语等内容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感情。这之间,如果是馈赠自己创作的作品,其情感的意义就更不一样;如果是两个人以上共同的作品,文化含量就更加高了。所以这是中国长期以来,人文交往中一个很好的传统,也是一种很文化,很雅致的增进友谊的方法。
晚清以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文化传统,也形成了一种产业,用现在的话说,叫“特色服务”。在瓷器制品方面,遇亲友有婚嫁、祝寿、迁入新宅、少爷出生等喜事时,道贺者也可以到店铺专门订制,烧绘有吉祥、喜庆、康乐图案花纹的瓷器以示祝贺,有的还要标上“清三代”的年号,以示其高雅、尊贵。这种特色服务,实际上一直保留到现在并有新的发展,近十年来,成立了不少礼品公司就是经营这类业务的,其经营上变化的特点是,个人、家庭订烧的赠品逐渐减少,而社会和经营活动订烧的纪念品增多,有的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工艺品,确实也很有收藏价值。
传统瓷器艺术品的馈赠,内容丰富,其中用吉祥文饰或典故的含义来表达祝愿的内容,更普遍些。笔者挑选了一只清代顺治18年(公元1661年春)礼、兵部尚书王熙,馈赠给其姐夫的笔筒,用展开图的形式供读者欣赏。
编辑:陈畅鸣
残器上的曲线美
□文·图/陈百华
这只宋朝的影青瓷壶(高 10.5厘米,口径 5.6厘米),也许是口沿上受损缺了一小块,加之是器小且素色无饰无彩,所以只能静寂地躺在一家古玩店的架子上而缺人问津,然而,笔者见后却毫不犹豫地就“捡皮包”似的买回来放入自己的藏室。如今,每每见到它,总觉得它与众多其他藏品一样,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这是一只产于宋朝的生活实用器,具备了北宋时期器身多为素面、圈足不浸釉等特征,其制作工艺、釉色、造型等方面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器小但韵味十足。笔者在把玩之余,细细品味先人工匠的“鬼斧神工”,口沿上的豁口虽给我留下了些许遗憾,但那器形上精巧的细颈喇叭口和看似无意弯曲的折流,还有那保存完好的青白釉色,却生动地体现了当时的精湛工艺和巧妙的构思。让我在温故中知新。
宋朝影青因器物积釉处呈淡青色而得名,又称隐青、罩青、青白瓷,宋人推崇理学,当他们把理学的理念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瓷器上时,并不显山露水,讲究富丽堂皇,更多的却是朴实无华,于淡泊中见内涵。所以,讲一句题外话:如今要再现宋代影青瓷之平淡素雅之遗风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今人的社会环境、创作技法和审美观点已经有了很大的质的变化。
以前收藏有“瓷器长毛,不值一毫”的说法,但我们必须明白有这一说的时代与今天已经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个时代“玩”收藏的是一些高官贵族,珍贵的东西多而玩的人就那么一些,“挑精捡肥”纯属自然的事儿。如今“玩”收藏的人仅上海就有50万之余,而历经几百年的时光流逝,遗存至今的古陶瓷又能有多少呢?假如我们的收藏人数照这样速度发展的话,不要说收藏稍有残损的古陶瓷,就连古陶瓷的碎片也可能成为抢手货了。
收藏的涵义在于收藏历史、文化和知识。作为收藏者来说,凡自己的藏品必须知晓它的年代、产地、窑口、工艺等等方面的知识。而古瓷残器同样可以让我们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同时,与一件具有百年历史以上的古陶瓷器相遇和相拥是一种缘分,尤其是将它收藏,一是可以保护国家的传统文化,藏宝于民;二是可以给收藏者带来诸多方面的知识。在这个古陶瓷越来越少、收藏者越来越多的市场里,对每一次遇上的机会,哪怕是古瓷残器,切莫因“擦肩而过”而“失之交臂”再生后悔之念,因为,它的收藏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可以这样说,凡流传了几百年的古陶瓷,每一件都是有一定收藏价值的,因为在这一个个古陶瓷器上能够了解各朝各代的风土人情和艺术风格,还能给我们的收藏带来许多丰富的知识和无限的乐趣。就像这只宋影青壶那样,它虽然有点残损,但它柔美的曲线和淡雅的青色却给我们留下了艺术的享受和人生的启示:含而不露,内敛而不张扬。
古瓷残器上的文化品位
□文·图/卢伟帅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许多人的古瓷收藏都是从残瓷开始的,那么,收藏残瓷究竟有没有意义?残瓷收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智者曰:“读书十遍不如见真器一次”,想要认识瓷器,就要从伤残瓷器开始,而古瓷器的残片和残瓷就是学习和研究古瓷器最好的标本。
本文介绍的这只康熙中期的观音尊高42厘米,口径14厘米,自口沿处至肩腹处已碎裂,修补过,上面还有清晰的已生锈的补钉眼,是为残器。然而,它是“身残意不残”。它的文化和收藏价值并不因为它是残器而失去它应有的地位。此尊是康熙中期首创的青花瓷中的典型器,因形似观音而得名。从赏析的角度看:观音尊口沿处绘有博古、鸟蝶开光图,颈的中部饰篆书百寿纹。器腹绘满了《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尊的正面绘一将军骑着快马挥舞着大刀率领着众将士出城大战敌寇,而尊的反面则绘有群寇败阵而逃的场面,由于该尊画面构图舒展轻巧,内中的苍松、城堡、人物、山石等布局错落有致,恰到好处。其绘画风格受明末清初“四大家”画风的影响,具有宫廷画师的瓷绘特征。尤其是苍松、山石的笔势纵放自如,看上去甚为高雅。所以,一件不为人看好的古瓷残器,上面因包容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知识和制作工艺,引起了古瓷收藏者的青睐。
对一个古瓷收藏者来说,正因为伤残古瓷丧失了诱人的金钱光环,才使得它的艺术价值更高。另外,伤残古瓷还保留着珍贵的文物价值。一件古瓷如果既珍贵又完整,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但是当它有所伤残而不完整时,却并不一定削弱其本身价值的珍贵性。在目前存世的伤残古瓷中,尽管它们伤痕累累、残缺不全,看着极不起眼,其中说不定就有非常珍贵、具有极高文物价值的绝品、孤品或是精品。
古瓷器同其他商品一样,同样的商品,完整者贵,伤残者贱,但是伤残古瓷器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再生产,收藏一件,流通领域就少一件,所以说收藏伤残古瓷器一般说来是不会贬值的。
残瓷收藏虽然有重大意义,但也不能见什么收什么,谈到收藏伤残古瓷器,首要一点就是要辨别真伪。购买伤残古瓷器虽是一种投资少的收藏活动,但也要保证购得真器,否则花钱买了残破仿品,非但浪费钱财,也坏了心情;其次,收藏伤残古瓷器要有所选择。明以前的残瓷和明清官窑伤残瓷器、明清有特别款识的高档精细伤残瓷、明代及清三代民窑高级伤残瓷以及各个朝代用途狭窄、烧制量少、造型奇特的稀有伤残瓷等,皆可列入收藏范围。要尽量选择伤残程度较轻且容易修整的,因为古瓷器的伤残无法预计,在选购时要尽量挑选器型和文饰基本完整的,以仅有冲口、口磕或腹内仅有炸纹者最佳。
五福捧寿话残瓷
□文·图/何龙
一件物品,一旦损坏就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但有些东西就不同,比如说古瓷残器,它在某种意义上,因为损坏反而增加了它的稀有性。因为,古董之所以值钱,是因为它有文化价值和稀少,如果不慎损坏就更少了,所以,古瓷残器并不因为它损坏而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如本文介绍的这两块青花瓷片,是笔者特地从市场上买来的,闲暇之余,把玩研究,其乐无穷。那么,话讲得这么多,古瓷残器有没有收藏价值呢?
有,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究其原因有三:其一、可以了解当时的瓷业生产情况。如图一的“福”字瓷片,是明永乐年间(1403—1425)生产的,看上去青花发色柔和淡雅,其青花的原料质量比较高。青花瓷早在唐代已见端倪,但根据出土的瓷片发现,唐的瓷化程度不高,釉面青料色泽灰暗,画面也极为简单,宋青花瓷也同样十分简略。到了元代,青花瓷才大放异彩。明代则是中国陶瓷史上又一个黄金时代,在制作技艺上,当时全国绝大多数瓷器已经完全由半瓷半陶的阶段过渡到真正的瓷器阶段,那时所产的瓷器瓷质细腻,釉色精美。因此也就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之说。
其二、可以知晓当时的民俗风情。一个“福”字占据了碗底的大部分空间,而且写得龙飞凤舞,颇有气势,可见,明朝人也喜欢讨好口彩,喜欢在经常用的碗上写上吉祥话语。明代各个时期青花瓷器上的图案各具特色。永乐、宣德年间的平面青花陶瓷图案一改元青花陶瓷图案那种繁密、雄健的格调,呈现出一种浓艳、凝重、古朴、典雅的艺术风采。永宣青花所用的青料是由波斯输入的“苏麻尼青”,能发出深蓝苍翠之色,明艳浑厚,我们在这块残瓷上也看到了这一点。
其三、可以了解中国陶瓷的发展变化以及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如五福捧寿图(图二)是清乾隆时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青料,呈色稳定,深沉。四周画了四只蝙蝠,中间有一个变异的福字,谓之“五福捧寿。”同样是祝福之语,前后两个朝代画风如此相悖,为何?原来永乐时多用“苏麻尼青”钴料,而“苏麻尼青”在高温中有自然晕化的现象,如果画面涉笔较多,容易发散,晕化时不利于表达人物或动物的特征。所以,永乐青花碗仅用一个铁钩银划的“福”字就点出了永乐青花的特点:“体轻、色雅、纹疏。”到了清乾隆时,用的是国产青料。因为到明成化年间从南洋进口的苏麻尼青就已用尽,尽管在明正德年间,曾有大(高级宦官)出镇云南,得到阿拉伯国家的回青,价倍黄金,但是,以后各朝基本上用国产端州(广东肇庆),江西乐平等地的土青、石子青、陂塘青等代替。虽然发色与进口青料相比,少了那种明快和艳丽,但明快清晰,浓淡相宜的特点还是给我们留下了美的享受,如同我们在本文中见到的两块残瓷。
编辑:刘超
书画作品是有价的,现在的价格是历史上的高位,好的作品都有不菲的标价。由于市场有标价,所以,现在与朋友之间交往,很谨慎,一般不主动索取。主动向人索取字画,有被人误为好占人便宜之嫌;或友人认为关系不到位,不愿意送,或很勉强送了,自然也会用市场已有的标价来衡量。反过来看,艺术品有价,而朋友之间的友情到是无价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财富并不是永远的朋友,而朋友才是永久的财富”。所以,当文化艺术品几乎等同货币以后,处理不好,很容易伤害人与人交往的感情,有的可能会影响原本已经存在的友谊。传海兄的细致,可能也是想打消我在这方面的顾虑。
亲手制作或亲自创作一些工艺品馈赠亲友,在人们社会交往中源远流长。文人雅士的书画作品在送人时,往往在题跋上写有“嘱书”、“嘱题”、“雅正”、“指正”,在器物铭文上写有某某“珍藏”“雅玩”“清玩”等等。归纳起来,主要还是通过这种形式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对小辈的励志和亲朋之间赞颂友谊,用纹饰表示吉祥或用书写吉语、颂语、寄语等内容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感情。这之间,如果是馈赠自己创作的作品,其情感的意义就更不一样;如果是两个人以上共同的作品,文化含量就更加高了。所以这是中国长期以来,人文交往中一个很好的传统,也是一种很文化,很雅致的增进友谊的方法。
晚清以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文化传统,也形成了一种产业,用现在的话说,叫“特色服务”。在瓷器制品方面,遇亲友有婚嫁、祝寿、迁入新宅、少爷出生等喜事时,道贺者也可以到店铺专门订制,烧绘有吉祥、喜庆、康乐图案花纹的瓷器以示祝贺,有的还要标上“清三代”的年号,以示其高雅、尊贵。这种特色服务,实际上一直保留到现在并有新的发展,近十年来,成立了不少礼品公司就是经营这类业务的,其经营上变化的特点是,个人、家庭订烧的赠品逐渐减少,而社会和经营活动订烧的纪念品增多,有的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工艺品,确实也很有收藏价值。
传统瓷器艺术品的馈赠,内容丰富,其中用吉祥文饰或典故的含义来表达祝愿的内容,更普遍些。笔者挑选了一只清代顺治18年(公元1661年春)礼、兵部尚书王熙,馈赠给其姐夫的笔筒,用展开图的形式供读者欣赏。
编辑:陈畅鸣
残器上的曲线美
□文·图/陈百华
这只宋朝的影青瓷壶(高 10.5厘米,口径 5.6厘米),也许是口沿上受损缺了一小块,加之是器小且素色无饰无彩,所以只能静寂地躺在一家古玩店的架子上而缺人问津,然而,笔者见后却毫不犹豫地就“捡皮包”似的买回来放入自己的藏室。如今,每每见到它,总觉得它与众多其他藏品一样,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这是一只产于宋朝的生活实用器,具备了北宋时期器身多为素面、圈足不浸釉等特征,其制作工艺、釉色、造型等方面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器小但韵味十足。笔者在把玩之余,细细品味先人工匠的“鬼斧神工”,口沿上的豁口虽给我留下了些许遗憾,但那器形上精巧的细颈喇叭口和看似无意弯曲的折流,还有那保存完好的青白釉色,却生动地体现了当时的精湛工艺和巧妙的构思。让我在温故中知新。
宋朝影青因器物积釉处呈淡青色而得名,又称隐青、罩青、青白瓷,宋人推崇理学,当他们把理学的理念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瓷器上时,并不显山露水,讲究富丽堂皇,更多的却是朴实无华,于淡泊中见内涵。所以,讲一句题外话:如今要再现宋代影青瓷之平淡素雅之遗风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今人的社会环境、创作技法和审美观点已经有了很大的质的变化。
以前收藏有“瓷器长毛,不值一毫”的说法,但我们必须明白有这一说的时代与今天已经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个时代“玩”收藏的是一些高官贵族,珍贵的东西多而玩的人就那么一些,“挑精捡肥”纯属自然的事儿。如今“玩”收藏的人仅上海就有50万之余,而历经几百年的时光流逝,遗存至今的古陶瓷又能有多少呢?假如我们的收藏人数照这样速度发展的话,不要说收藏稍有残损的古陶瓷,就连古陶瓷的碎片也可能成为抢手货了。
收藏的涵义在于收藏历史、文化和知识。作为收藏者来说,凡自己的藏品必须知晓它的年代、产地、窑口、工艺等等方面的知识。而古瓷残器同样可以让我们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同时,与一件具有百年历史以上的古陶瓷器相遇和相拥是一种缘分,尤其是将它收藏,一是可以保护国家的传统文化,藏宝于民;二是可以给收藏者带来诸多方面的知识。在这个古陶瓷越来越少、收藏者越来越多的市场里,对每一次遇上的机会,哪怕是古瓷残器,切莫因“擦肩而过”而“失之交臂”再生后悔之念,因为,它的收藏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可以这样说,凡流传了几百年的古陶瓷,每一件都是有一定收藏价值的,因为在这一个个古陶瓷器上能够了解各朝各代的风土人情和艺术风格,还能给我们的收藏带来许多丰富的知识和无限的乐趣。就像这只宋影青壶那样,它虽然有点残损,但它柔美的曲线和淡雅的青色却给我们留下了艺术的享受和人生的启示:含而不露,内敛而不张扬。
古瓷残器上的文化品位
□文·图/卢伟帅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许多人的古瓷收藏都是从残瓷开始的,那么,收藏残瓷究竟有没有意义?残瓷收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智者曰:“读书十遍不如见真器一次”,想要认识瓷器,就要从伤残瓷器开始,而古瓷器的残片和残瓷就是学习和研究古瓷器最好的标本。
本文介绍的这只康熙中期的观音尊高42厘米,口径14厘米,自口沿处至肩腹处已碎裂,修补过,上面还有清晰的已生锈的补钉眼,是为残器。然而,它是“身残意不残”。它的文化和收藏价值并不因为它是残器而失去它应有的地位。此尊是康熙中期首创的青花瓷中的典型器,因形似观音而得名。从赏析的角度看:观音尊口沿处绘有博古、鸟蝶开光图,颈的中部饰篆书百寿纹。器腹绘满了《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尊的正面绘一将军骑着快马挥舞着大刀率领着众将士出城大战敌寇,而尊的反面则绘有群寇败阵而逃的场面,由于该尊画面构图舒展轻巧,内中的苍松、城堡、人物、山石等布局错落有致,恰到好处。其绘画风格受明末清初“四大家”画风的影响,具有宫廷画师的瓷绘特征。尤其是苍松、山石的笔势纵放自如,看上去甚为高雅。所以,一件不为人看好的古瓷残器,上面因包容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知识和制作工艺,引起了古瓷收藏者的青睐。
对一个古瓷收藏者来说,正因为伤残古瓷丧失了诱人的金钱光环,才使得它的艺术价值更高。另外,伤残古瓷还保留着珍贵的文物价值。一件古瓷如果既珍贵又完整,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但是当它有所伤残而不完整时,却并不一定削弱其本身价值的珍贵性。在目前存世的伤残古瓷中,尽管它们伤痕累累、残缺不全,看着极不起眼,其中说不定就有非常珍贵、具有极高文物价值的绝品、孤品或是精品。
古瓷器同其他商品一样,同样的商品,完整者贵,伤残者贱,但是伤残古瓷器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再生产,收藏一件,流通领域就少一件,所以说收藏伤残古瓷器一般说来是不会贬值的。
残瓷收藏虽然有重大意义,但也不能见什么收什么,谈到收藏伤残古瓷器,首要一点就是要辨别真伪。购买伤残古瓷器虽是一种投资少的收藏活动,但也要保证购得真器,否则花钱买了残破仿品,非但浪费钱财,也坏了心情;其次,收藏伤残古瓷器要有所选择。明以前的残瓷和明清官窑伤残瓷器、明清有特别款识的高档精细伤残瓷、明代及清三代民窑高级伤残瓷以及各个朝代用途狭窄、烧制量少、造型奇特的稀有伤残瓷等,皆可列入收藏范围。要尽量选择伤残程度较轻且容易修整的,因为古瓷器的伤残无法预计,在选购时要尽量挑选器型和文饰基本完整的,以仅有冲口、口磕或腹内仅有炸纹者最佳。
五福捧寿话残瓷
□文·图/何龙
一件物品,一旦损坏就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但有些东西就不同,比如说古瓷残器,它在某种意义上,因为损坏反而增加了它的稀有性。因为,古董之所以值钱,是因为它有文化价值和稀少,如果不慎损坏就更少了,所以,古瓷残器并不因为它损坏而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如本文介绍的这两块青花瓷片,是笔者特地从市场上买来的,闲暇之余,把玩研究,其乐无穷。那么,话讲得这么多,古瓷残器有没有收藏价值呢?
有,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究其原因有三:其一、可以了解当时的瓷业生产情况。如图一的“福”字瓷片,是明永乐年间(1403—1425)生产的,看上去青花发色柔和淡雅,其青花的原料质量比较高。青花瓷早在唐代已见端倪,但根据出土的瓷片发现,唐的瓷化程度不高,釉面青料色泽灰暗,画面也极为简单,宋青花瓷也同样十分简略。到了元代,青花瓷才大放异彩。明代则是中国陶瓷史上又一个黄金时代,在制作技艺上,当时全国绝大多数瓷器已经完全由半瓷半陶的阶段过渡到真正的瓷器阶段,那时所产的瓷器瓷质细腻,釉色精美。因此也就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之说。
其二、可以知晓当时的民俗风情。一个“福”字占据了碗底的大部分空间,而且写得龙飞凤舞,颇有气势,可见,明朝人也喜欢讨好口彩,喜欢在经常用的碗上写上吉祥话语。明代各个时期青花瓷器上的图案各具特色。永乐、宣德年间的平面青花陶瓷图案一改元青花陶瓷图案那种繁密、雄健的格调,呈现出一种浓艳、凝重、古朴、典雅的艺术风采。永宣青花所用的青料是由波斯输入的“苏麻尼青”,能发出深蓝苍翠之色,明艳浑厚,我们在这块残瓷上也看到了这一点。
其三、可以了解中国陶瓷的发展变化以及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如五福捧寿图(图二)是清乾隆时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青料,呈色稳定,深沉。四周画了四只蝙蝠,中间有一个变异的福字,谓之“五福捧寿。”同样是祝福之语,前后两个朝代画风如此相悖,为何?原来永乐时多用“苏麻尼青”钴料,而“苏麻尼青”在高温中有自然晕化的现象,如果画面涉笔较多,容易发散,晕化时不利于表达人物或动物的特征。所以,永乐青花碗仅用一个铁钩银划的“福”字就点出了永乐青花的特点:“体轻、色雅、纹疏。”到了清乾隆时,用的是国产青料。因为到明成化年间从南洋进口的苏麻尼青就已用尽,尽管在明正德年间,曾有大(高级宦官)出镇云南,得到阿拉伯国家的回青,价倍黄金,但是,以后各朝基本上用国产端州(广东肇庆),江西乐平等地的土青、石子青、陂塘青等代替。虽然发色与进口青料相比,少了那种明快和艳丽,但明快清晰,浓淡相宜的特点还是给我们留下了美的享受,如同我们在本文中见到的两块残瓷。
编辑: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