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技能。
关键词:数学教学、现实、 创设情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并已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但是,到底怎样去创设情境,才真正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呢?
一、尽可能把学生身边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耳熟能详的素材联系起来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认为,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到处都存在着数学现象。这些数学现象我们通常称为现实的数学。这些现实的数学,就是创设情境的素材。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课始出示的不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教具,而是出示的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生活实物,如酒盒子、水果糖盒、化妆品盒、魔方、茶叶盒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生活中这些熟知的事物所吸引,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倍感数学的情趣,一个个不但会说,而且乐于上台演示述说,以展现自我,课堂气氛活跃。这样创设导入情境,其一让学生能初步意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应学会在生活中提炼数学,做数学,在数学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生活;其二让学生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方法(从“点“、“线”、“面”三方面入手)迁移到对圆柱特征的认识活动中来。当教师出示圆柱实物时,学生在能识其物时思维便会廷伸到去探究认识圆柱的特征,因有了前面的铺垫迁移,学生就能主动地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好学情感是积极的、主动的。
二、创设与学生贴近的实际生活情境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问题。但是,学生关心的往往只限于那些贴近他们自己生活的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样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样设计真实、亲切。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发展学生数学意识和能力。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 就会乐于参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从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比如在讲秒的认识时,我们就可以从跨栏冠军刘翔百米跨栏所用的时间,或者从春节文艺晚会迎新年倒计时等引入,从而使学生认识秒。再如,在讲百分数的应用时,利用报纸上的一个笑话:“如此促销”:“五一”节那天,爸爸和妈妈带着儿子晓晓去逛街。路过一家儿童服装专卖店时,门口的促销小姐塞给了我们一张传单,爸爸仔细一看,上面写着——“庆‘五一’,大酬宾,本店所有童装一律5.1折!”老妈妈禁不住打折的诱惑,拉着爸爸和晓晓走进了这家童装专卖店,并很快看中了一款标价200元的童装。妈妈得意地对我说:“这款不错,咱们给晓晓买下来吧,打5.1折只要102元钱啊!”爸爸想了想,说道:“现在还是别买了,咱们每年‘六一’儿童节的时候都给晓晓买新衣服,如果现在买了,等到‘六一’的时候晓晓肯定哭着闹着又要买新的,干脆咱们先看好了,等‘六一’儿童节时再来买吧!”还没等妈妈表态,站在一旁的促销小姐就迫不及待地开了口:“先生,太太,我劝你们还是现在就买吧,现在庆‘五一’,只打5.1折啊,根据我以往的经验,你们如果‘六一’的时候再来买,是打6.1折了……”这则笑话用在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中,一定能凸现单位“1”在百分数应用的重要作用。
三、通过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数学故事的讲述创设情境
我们知道,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并且,数学故事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创设故事情境,趣中质疑,疑中生思,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样来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知识的理解。学生也往往会主动地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创设情境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去体验发现与探索的过程。比如讲《等量代换》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讲述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来引入。
四、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
一些具有思考价值、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思考的数学问题,是学生寻求更多的发现与创造,从而解决由认知冲突产生的疑问,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从而进一步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如我以前在一次教学中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是由商不变的性质引入的:
师:我们这节上数学课,我们就与数打交道,请问你们最喜欢哪两个数?
生1:我喜欢5和8,
生2:我喜欢3和9,……(让学生随即说出两个数)
师:那么,我们就从5和8入手,在5和8 之间加一个除号,就得到一个出发算式:5÷8,不计算,谁能很快再说几个除法算式,使者几个算式的商与5÷8的值相等?
生3:10÷16 生4:15÷24……
师:请同学们再想想,这几个除法算式,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再根据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你们可以大胆猜想:在分数中,会不会也有什么性质?如果有的话,这个性质会怎样表述呢?结果好多学生模仿商不变规律写出:在分数里,分数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然后,师生进一步验证,从而达到理解这个问题的教学目的。
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同程度还存在几个误区:
一是有生活味、无数学味
有的情境看起来很热闹,但包含的数学信息并不多。有的教师上课已经15-20分钟了,才通过创设复杂的情境把要讲的问题提出来,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不太好。情境的创设要干净、利落、高效。要避免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二是有些情境学生有活动、无体验
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表面看起来有趣,富有哲理性。但学生无内心思考。这是一种浅层次的情境。数学课无数学思考、无交流,理解起来难免出现问题,也不会学到很扎实的知识。
三是创设情境的形式性、表面性
这也是创设情境之大忌。不要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教学情境。课程改革后,不少教师都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把以前的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抛到一边,我觉得这两种方式各有所长,如果新知与旧知紧密联系,可以采用回忆旧知识自然引入新课,这样可促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又可以把新知识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还有有些内容如果不合适情境的引入,那么我们开门见山未尝不可。不然,反倒弄巧成拙,既冲淡了主题,又显得画蛇添足。当然,能找到一个情境那是最好的。现在教材上的也很多,关键是看如何利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时十分必要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数学学科特点。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地、自觉的活动,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同时,又能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王志民、庄幼民.课堂演绎不当 尴尬由此而生.小学数学教师,2007.4
[2] 颖.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初探.小学数学教育,2007.4
[3] 数学课程标准
关键词:数学教学、现实、 创设情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并已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但是,到底怎样去创设情境,才真正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呢?
一、尽可能把学生身边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耳熟能详的素材联系起来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认为,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到处都存在着数学现象。这些数学现象我们通常称为现实的数学。这些现实的数学,就是创设情境的素材。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课始出示的不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教具,而是出示的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生活实物,如酒盒子、水果糖盒、化妆品盒、魔方、茶叶盒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生活中这些熟知的事物所吸引,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倍感数学的情趣,一个个不但会说,而且乐于上台演示述说,以展现自我,课堂气氛活跃。这样创设导入情境,其一让学生能初步意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应学会在生活中提炼数学,做数学,在数学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生活;其二让学生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方法(从“点“、“线”、“面”三方面入手)迁移到对圆柱特征的认识活动中来。当教师出示圆柱实物时,学生在能识其物时思维便会廷伸到去探究认识圆柱的特征,因有了前面的铺垫迁移,学生就能主动地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好学情感是积极的、主动的。
二、创设与学生贴近的实际生活情境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问题。但是,学生关心的往往只限于那些贴近他们自己生活的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样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样设计真实、亲切。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发展学生数学意识和能力。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 就会乐于参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从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比如在讲秒的认识时,我们就可以从跨栏冠军刘翔百米跨栏所用的时间,或者从春节文艺晚会迎新年倒计时等引入,从而使学生认识秒。再如,在讲百分数的应用时,利用报纸上的一个笑话:“如此促销”:“五一”节那天,爸爸和妈妈带着儿子晓晓去逛街。路过一家儿童服装专卖店时,门口的促销小姐塞给了我们一张传单,爸爸仔细一看,上面写着——“庆‘五一’,大酬宾,本店所有童装一律5.1折!”老妈妈禁不住打折的诱惑,拉着爸爸和晓晓走进了这家童装专卖店,并很快看中了一款标价200元的童装。妈妈得意地对我说:“这款不错,咱们给晓晓买下来吧,打5.1折只要102元钱啊!”爸爸想了想,说道:“现在还是别买了,咱们每年‘六一’儿童节的时候都给晓晓买新衣服,如果现在买了,等到‘六一’的时候晓晓肯定哭着闹着又要买新的,干脆咱们先看好了,等‘六一’儿童节时再来买吧!”还没等妈妈表态,站在一旁的促销小姐就迫不及待地开了口:“先生,太太,我劝你们还是现在就买吧,现在庆‘五一’,只打5.1折啊,根据我以往的经验,你们如果‘六一’的时候再来买,是打6.1折了……”这则笑话用在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中,一定能凸现单位“1”在百分数应用的重要作用。
三、通过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数学故事的讲述创设情境
我们知道,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并且,数学故事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创设故事情境,趣中质疑,疑中生思,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样来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知识的理解。学生也往往会主动地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创设情境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去体验发现与探索的过程。比如讲《等量代换》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讲述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来引入。
四、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
一些具有思考价值、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思考的数学问题,是学生寻求更多的发现与创造,从而解决由认知冲突产生的疑问,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从而进一步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如我以前在一次教学中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是由商不变的性质引入的:
师:我们这节上数学课,我们就与数打交道,请问你们最喜欢哪两个数?
生1:我喜欢5和8,
生2:我喜欢3和9,……(让学生随即说出两个数)
师:那么,我们就从5和8入手,在5和8 之间加一个除号,就得到一个出发算式:5÷8,不计算,谁能很快再说几个除法算式,使者几个算式的商与5÷8的值相等?
生3:10÷16 生4:15÷24……
师:请同学们再想想,这几个除法算式,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再根据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你们可以大胆猜想:在分数中,会不会也有什么性质?如果有的话,这个性质会怎样表述呢?结果好多学生模仿商不变规律写出:在分数里,分数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然后,师生进一步验证,从而达到理解这个问题的教学目的。
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同程度还存在几个误区:
一是有生活味、无数学味
有的情境看起来很热闹,但包含的数学信息并不多。有的教师上课已经15-20分钟了,才通过创设复杂的情境把要讲的问题提出来,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不太好。情境的创设要干净、利落、高效。要避免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二是有些情境学生有活动、无体验
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表面看起来有趣,富有哲理性。但学生无内心思考。这是一种浅层次的情境。数学课无数学思考、无交流,理解起来难免出现问题,也不会学到很扎实的知识。
三是创设情境的形式性、表面性
这也是创设情境之大忌。不要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教学情境。课程改革后,不少教师都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把以前的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抛到一边,我觉得这两种方式各有所长,如果新知与旧知紧密联系,可以采用回忆旧知识自然引入新课,这样可促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又可以把新知识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还有有些内容如果不合适情境的引入,那么我们开门见山未尝不可。不然,反倒弄巧成拙,既冲淡了主题,又显得画蛇添足。当然,能找到一个情境那是最好的。现在教材上的也很多,关键是看如何利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时十分必要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数学学科特点。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地、自觉的活动,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同时,又能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王志民、庄幼民.课堂演绎不当 尴尬由此而生.小学数学教师,2007.4
[2] 颖.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初探.小学数学教育,2007.4
[3] 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