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李玫瑾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82年初,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当教师。
1983年,正是“严打”时期,李攻瑾到法庭旁听,看到一些年轻罪犯被宣判死刑后,居然喊道:“死就死,有什么了不起,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这句话让李攻瑾颇为震惊,经过深思熟虑,她向学校领导提出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的想法。一
征得领导同意后,李玫瑾开始了艰苦的自学。经过两年的艰辛筹备,李攻瑾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犯罪心理学讲义,在公安大学首次开设了犯罪心理学课程,赢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3年后,正当李玫瑾被学校列为优秀青年教师准备重点培养时,她却向领导提出下基层挂职锻炼的请求。
1989年3月,李玫瑾如愿以偿,来到了山东省青岛市一个基层派出所挂职锻炼。
当时,青岛发生系列强奸抢劫杀人案,被害对象都是在海边谈情说爱的恋人。深入了解案情后,李玫瑾发现,这一系列杀人案发案时间一般在周末的傍晚,作案人袭击恋人时劫色又劫财。经过认真分析,她判断此案系一人所为,而且此人很可能是“找对象困难”的知识分子。
后来,民警们将凶手抓获,犯罪嫌疑人系某工厂技术员,其心胸狭隘、自私小气,相了多次亲也不成功,他的基本情况与李玫瑾的判断基本吻合。牛刀小试,让李玫瑾体会到犯罪心理学的作用之大。
2000年,李玫瑾等受邀参观美国的司法部门,对犯罪心理画像极感兴趣的她渴望到美国参观研究这一领域的“行为科学部”,但对方似乎有所保留,唯独这个部门没有带领中国的公安学者参观,这更促使她坚定了研究这一领域的决心。
二
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李玫瑾逐渐成为国内有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并被称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在破案中大显神威。
2003年春节后,河北某地接连发生三起凶杀案。其中一起发生在一家小旅馆,店主一家老小都被杀害,老太太还遭到强奸。疑犯没给警方留下任何线索,当地警方一筹莫展,于是,他们便向李玫瑾求助。
听完案情介绍,李玫瑾展开自己的分析:疑犯是个打工者,家不在附近,否则不会住旅馆;疑犯有犯罪前科,大过年的,他黄无家可归,而且出手狠毒,不留线索;他还是个性饥渴的人,没有正常的婚姻生活或者女伴,否则不会连老太太都不放过。最后,李攻瑾还根据三起案件的发案地点,画出疑犯的大致路线图。
按照这些珍贵的侦查方向,侦查员缩小范围展开侦查。很快,疑犯落网了,各种情况恰好符合李玫瑾的分析:疑犯是东北人,出狱后跑到河北打工。一天,他碰上一名卖淫女,讲好50元。交易中,卖淫女因格外卖力地教他,完事后要求多给150元。他身上只在200元钱,全给了卖淫女,身无分文的他便动意抢劫杀人,同时又念念不忘和卖淫女的苟合,于是,在小旅馆里,他强奸了老太太,杀害了一家人。
像这样的案例李玫瑾接触得很多。有一次,她到安徽出差,当地发生了一个案子:在宿州市101省道旁发现了3只箱包,一只装女人的躯干,另外一只装的是四肢,第三只包里是些女人的衣服。女尸的乳房和生殖器都被割掉了。当地的侦查人员很纳闷,问李玫瑾罪犯是不是变态。她说,这人不算很变态,受害的女人应该跟他有过性关系,不是老婆就是情人。侦查人员又问,他把那些割掉的部分弄哪儿去了宁李玫瑾回答,吃了。10天后,犯罪嫌疑人被抓,死者是他老婆,割掉的部分果然是被他吃了。
办案人员对李玫瑾钦佩极了,让她说一下自己的推断。李玫瑾分析说,割掉的器官罪犯不会是随便丢到哪里,如果想丢,就和其他部分一起扔在路边了。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供着”,另外一种就是吃了。犯罪现场装尸体的箱子是那种廉价而劣质的,女人的衣服也是便宜货,因此可以判断犯罪人经济条件并不好,如果储存那些性器官,一般都要有独立房间,懂一定医学储藏的知识,显然犯罪人没那个能力。所以,只能是吃了。
三
工作之外的李玫瑾是个尽职尽责的母亲,她的手机里存着丈夫、女儿的照片。工作间隙,还不忘看上一眼,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柔情。在李玫瑾写的一篇随笔里,她这样定义自己的幸福:——我觉得“饭桌”是家庭的核心标志!每天与父母围在饭桌前吃饭,这样的生活虽平淡却是人生中最美的景象!
李玫瑾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工作多忙,只要回到家里,她就快速系上围裙,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弄出几个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看着女儿与老公大快朵颐,她就会生出另一种成就感。
李玫瑾对家的热爱一如她对事业的执着,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精心打理着这个家。就连房子的装修、设计,她也当仁不让地揽了过来。为了买一个中意的挂饰,她可以开车往返几次。有一次,丈夫去云南出差,给她带回一个图案漂亮的民族服饰,李玫瑾眼前一亮,就找人按这个图案加工成地毯,铺在客厅的中央,顿觉蓬荜生辉,连见多识广的装修设计师也拍手叫绝。
李玫瑾平时很注重和女儿沟通,哪怕工作再忙,只要回到家,女儿还没有睡觉,她都会和女儿说说话,沟通一下。李玫瑾睡前和女儿谈心的习惯从孩子3岁起一直延续到现在。
工作的周而复始,有时让李玫瑾身心俱疲。她想停下来看一看人生的风景,却又被责任感驱使着一直往前走。其实,她内心一直向往着拥有一个农家小院,院中种些自己想吃、想看的;她还向往着小院内有棵大树,树下有个小桌和几个小凳,过路的人进来,坐下,歇歇,喝口茶,侃侃东西南北的风土人情,让她长长见识……这才是李玫瑾脱去警服后最想要的生活。
(责编:辛娅)
李玫瑾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82年初,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当教师。
1983年,正是“严打”时期,李攻瑾到法庭旁听,看到一些年轻罪犯被宣判死刑后,居然喊道:“死就死,有什么了不起,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这句话让李攻瑾颇为震惊,经过深思熟虑,她向学校领导提出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的想法。一
征得领导同意后,李玫瑾开始了艰苦的自学。经过两年的艰辛筹备,李攻瑾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犯罪心理学讲义,在公安大学首次开设了犯罪心理学课程,赢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3年后,正当李玫瑾被学校列为优秀青年教师准备重点培养时,她却向领导提出下基层挂职锻炼的请求。
1989年3月,李玫瑾如愿以偿,来到了山东省青岛市一个基层派出所挂职锻炼。
当时,青岛发生系列强奸抢劫杀人案,被害对象都是在海边谈情说爱的恋人。深入了解案情后,李玫瑾发现,这一系列杀人案发案时间一般在周末的傍晚,作案人袭击恋人时劫色又劫财。经过认真分析,她判断此案系一人所为,而且此人很可能是“找对象困难”的知识分子。
后来,民警们将凶手抓获,犯罪嫌疑人系某工厂技术员,其心胸狭隘、自私小气,相了多次亲也不成功,他的基本情况与李玫瑾的判断基本吻合。牛刀小试,让李玫瑾体会到犯罪心理学的作用之大。
2000年,李玫瑾等受邀参观美国的司法部门,对犯罪心理画像极感兴趣的她渴望到美国参观研究这一领域的“行为科学部”,但对方似乎有所保留,唯独这个部门没有带领中国的公安学者参观,这更促使她坚定了研究这一领域的决心。
二
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李玫瑾逐渐成为国内有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并被称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在破案中大显神威。
2003年春节后,河北某地接连发生三起凶杀案。其中一起发生在一家小旅馆,店主一家老小都被杀害,老太太还遭到强奸。疑犯没给警方留下任何线索,当地警方一筹莫展,于是,他们便向李玫瑾求助。
听完案情介绍,李玫瑾展开自己的分析:疑犯是个打工者,家不在附近,否则不会住旅馆;疑犯有犯罪前科,大过年的,他黄无家可归,而且出手狠毒,不留线索;他还是个性饥渴的人,没有正常的婚姻生活或者女伴,否则不会连老太太都不放过。最后,李攻瑾还根据三起案件的发案地点,画出疑犯的大致路线图。
按照这些珍贵的侦查方向,侦查员缩小范围展开侦查。很快,疑犯落网了,各种情况恰好符合李玫瑾的分析:疑犯是东北人,出狱后跑到河北打工。一天,他碰上一名卖淫女,讲好50元。交易中,卖淫女因格外卖力地教他,完事后要求多给150元。他身上只在200元钱,全给了卖淫女,身无分文的他便动意抢劫杀人,同时又念念不忘和卖淫女的苟合,于是,在小旅馆里,他强奸了老太太,杀害了一家人。
像这样的案例李玫瑾接触得很多。有一次,她到安徽出差,当地发生了一个案子:在宿州市101省道旁发现了3只箱包,一只装女人的躯干,另外一只装的是四肢,第三只包里是些女人的衣服。女尸的乳房和生殖器都被割掉了。当地的侦查人员很纳闷,问李玫瑾罪犯是不是变态。她说,这人不算很变态,受害的女人应该跟他有过性关系,不是老婆就是情人。侦查人员又问,他把那些割掉的部分弄哪儿去了宁李玫瑾回答,吃了。10天后,犯罪嫌疑人被抓,死者是他老婆,割掉的部分果然是被他吃了。
办案人员对李玫瑾钦佩极了,让她说一下自己的推断。李玫瑾分析说,割掉的器官罪犯不会是随便丢到哪里,如果想丢,就和其他部分一起扔在路边了。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供着”,另外一种就是吃了。犯罪现场装尸体的箱子是那种廉价而劣质的,女人的衣服也是便宜货,因此可以判断犯罪人经济条件并不好,如果储存那些性器官,一般都要有独立房间,懂一定医学储藏的知识,显然犯罪人没那个能力。所以,只能是吃了。
三
工作之外的李玫瑾是个尽职尽责的母亲,她的手机里存着丈夫、女儿的照片。工作间隙,还不忘看上一眼,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柔情。在李玫瑾写的一篇随笔里,她这样定义自己的幸福:——我觉得“饭桌”是家庭的核心标志!每天与父母围在饭桌前吃饭,这样的生活虽平淡却是人生中最美的景象!
李玫瑾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工作多忙,只要回到家里,她就快速系上围裙,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弄出几个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看着女儿与老公大快朵颐,她就会生出另一种成就感。
李玫瑾对家的热爱一如她对事业的执着,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精心打理着这个家。就连房子的装修、设计,她也当仁不让地揽了过来。为了买一个中意的挂饰,她可以开车往返几次。有一次,丈夫去云南出差,给她带回一个图案漂亮的民族服饰,李玫瑾眼前一亮,就找人按这个图案加工成地毯,铺在客厅的中央,顿觉蓬荜生辉,连见多识广的装修设计师也拍手叫绝。
李玫瑾平时很注重和女儿沟通,哪怕工作再忙,只要回到家,女儿还没有睡觉,她都会和女儿说说话,沟通一下。李玫瑾睡前和女儿谈心的习惯从孩子3岁起一直延续到现在。
工作的周而复始,有时让李玫瑾身心俱疲。她想停下来看一看人生的风景,却又被责任感驱使着一直往前走。其实,她内心一直向往着拥有一个农家小院,院中种些自己想吃、想看的;她还向往着小院内有棵大树,树下有个小桌和几个小凳,过路的人进来,坐下,歇歇,喝口茶,侃侃东西南北的风土人情,让她长长见识……这才是李玫瑾脱去警服后最想要的生活。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