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本科院校高校扩招,高职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导致高职生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问题,本文借助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状况、成因等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其职业自我效能形成与发展对毕业生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高校应根据职业自我效能感对就业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进一步对高职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进行培养,巩固和强化高职生的就业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出强化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策略,同时指导高职院校学生求职的心理与行为;使他们能更好的选择自己的职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自我效能 职业指导 成功就业
随着日常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劣势地位,在就业大军中他们属于弱势群体。另外,对于高职生来说,由于自身在就业中的消极等待或就业选择范围狭窄所造成的就业困难,寻找工作中出现的焦虑、紧张、困惑、迷茫等心理问题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职生的就业难度。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一方面是缺乏就业准备,例如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准备不足,另一方面缺乏对待职业能力的信心。在就业过程中,后者进一步造成高职生求职行为退缩、职业选择范围小,以及出现心理冲突等。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学生遇到的职业问题给予职业指导,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在职业自我效能感方面,通过对学生进行培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1 自我效能感和职业自我效能概述
1.1 自我效能与职业自我效能理论的概念。自我效能作为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 最先提出该概念,他认为,所谓的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成功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而不是行为本身或能力本身”。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的一种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通常情况下,以自身为对象,在执行某一任务之前,个体需要判断或自我感受能够完成该任务所具备的信念等。个体在执行活动的过程中,其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心理功能的发挥。自我效能感与特定领域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职业领域内,自我效能感通过职业自我效能感得以具体的体现。由于活动领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能力、技能等方面要求也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因活动任务的不同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
1.2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源。通常情况下,对于职业自我效能感来说,其信息源主要包括:第一,关系到职业活动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主体成功的行为经验会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反之,职业自我效能感会进一步降低。第二,替代经验,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他人的行为,进而获得他人成功的经验。在组织参与某项活动时,与自己能力相似的人都能够获得成功,那么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大大提高对该职业的自我效能,反之,这方面的职业自我效能就会降低。第三,社会说服,通常情况下,这种说服主要来自父母、老师、权威、偶像的鼓励和劝说等,对于提高个体职业自我效能,这种鼓励和劝说非常有利。第四,轻松愉快,以及适度紧张的生理、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提高职业自我效能的作用,反之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就会降低。
2 职业自我效能感对高职生就业的影响
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分析职业自我效能感对求职择业产生的影响,并且通过验证性研究进行检验,在检验过程中,发现职业自我效能显著地影响高职生的求职择业行为。
2.1 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高职毕业生在参与职业活动时,职业自我效能感在加工自我效能信息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由个体形成和发展。对于高职生来说,如果其具有较高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在这种情况下,当其从事某类职业活动时,就会充满自信心,尤其是具备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之后,就会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自身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同时拓宽求职择业的范围。反之,如果高职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比较低,在从事与职业活动有关的活动时,就会缺乏相应的自信心。高职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对于主观上认为竞争难度较高的工作岗位,他们往往试图采取回避的态度,甚至认为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或岗位。
2.2 影响高职生求职的行为。对于职业自我效能来说,通常情况下,主要包含:一方面关系到职业内容的自我效能,另一方面自我效能与职业行为过程有关。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如果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比较低,那么他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职业行为过程中,同时在获取就业信息、应对职业选拔等也有所体现。对于职业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来说,通过各种方法进一步战胜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这种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坚持性,做出的职业决策更容易成功,并且就业的成功几率比较大。
2.3 影响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的环境形势进行研究分析,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以及知识、能力结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进行计划和安排,这就是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通常情况下需要对个体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对于高职生来说,通过职业自我效能进行自我评价,会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4 影响高职生求职过程的心理状态。求职择业对于高职生来说,这是其人生当中一件比较重要的事,许多高职生临近毕业时,因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心理压力进一步增大,并且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冲突和矛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到高职生的身心健康。对于自我效能感较高的职业者来说,其就业焦虑就会比较少,反之,就业焦虑相对比较高。
3 培养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措施
3.1 组织相应的课程,对职业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进一步拓宽和完善。在日常工作中,高职院校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进而帮助学生培养成就感和能力感。同时要对目标进行具体化处理,并且对每个教学阶段的教学要求进行明确,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让学生比较清晰的感知自己的能力增长情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职生发展职业自我效能感。
3.2 加强职业心理辅导,对职业自我效能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行完善。借助训练程序帮助学生掌握归因方式,将自己成功、失败的经验归结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不够等可控因素。个体通过自我激励,进一步树立自信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和发展职业自我效能感。通过对自我评价方式的消极方面进行完善,积极引导学生积极的方面,并且重构健康积极的自我形象。
3.3 建设校园文化,通过营造良好环境,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学校通过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和以人为本的氛围,通过激励、制度约束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精神风尚,转变传统的陈腐观念,同时对社会偏见、不良影响等进行抵制,并且狠抓学风,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学有所成。高职院校通过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以及从多个方面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进一步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切实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帮助高职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自我效能感之间进行迁移。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过程中,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进一步为企业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之间建立一站式对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对实习生和毕业生的接纳程度。在此基础上,老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帮助学生协调处理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选择职业,同时确保所选职业其家庭背景相一致。此外,为高职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条件,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形成积极的情绪,避免焦虑、疲倦等状态。
参考文献:
[1][美]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郭本禹,姜飞月.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3]崔丽清.提升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N].中国教育报,2007-
02-09(3).
[4]姜飞月,郭本禹.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对高校职业指导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7).
[5]王金良.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及提高策略[J].职教论坛,2005(33):28-31.
[6]傅晓华.试论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团体心理辅导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5).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自我效能 职业指导 成功就业
随着日常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劣势地位,在就业大军中他们属于弱势群体。另外,对于高职生来说,由于自身在就业中的消极等待或就业选择范围狭窄所造成的就业困难,寻找工作中出现的焦虑、紧张、困惑、迷茫等心理问题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职生的就业难度。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一方面是缺乏就业准备,例如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准备不足,另一方面缺乏对待职业能力的信心。在就业过程中,后者进一步造成高职生求职行为退缩、职业选择范围小,以及出现心理冲突等。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学生遇到的职业问题给予职业指导,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在职业自我效能感方面,通过对学生进行培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1 自我效能感和职业自我效能概述
1.1 自我效能与职业自我效能理论的概念。自我效能作为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 最先提出该概念,他认为,所谓的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成功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而不是行为本身或能力本身”。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的一种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通常情况下,以自身为对象,在执行某一任务之前,个体需要判断或自我感受能够完成该任务所具备的信念等。个体在执行活动的过程中,其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心理功能的发挥。自我效能感与特定领域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职业领域内,自我效能感通过职业自我效能感得以具体的体现。由于活动领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能力、技能等方面要求也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因活动任务的不同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
1.2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源。通常情况下,对于职业自我效能感来说,其信息源主要包括:第一,关系到职业活动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主体成功的行为经验会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反之,职业自我效能感会进一步降低。第二,替代经验,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他人的行为,进而获得他人成功的经验。在组织参与某项活动时,与自己能力相似的人都能够获得成功,那么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大大提高对该职业的自我效能,反之,这方面的职业自我效能就会降低。第三,社会说服,通常情况下,这种说服主要来自父母、老师、权威、偶像的鼓励和劝说等,对于提高个体职业自我效能,这种鼓励和劝说非常有利。第四,轻松愉快,以及适度紧张的生理、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提高职业自我效能的作用,反之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就会降低。
2 职业自我效能感对高职生就业的影响
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分析职业自我效能感对求职择业产生的影响,并且通过验证性研究进行检验,在检验过程中,发现职业自我效能显著地影响高职生的求职择业行为。
2.1 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高职毕业生在参与职业活动时,职业自我效能感在加工自我效能信息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由个体形成和发展。对于高职生来说,如果其具有较高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在这种情况下,当其从事某类职业活动时,就会充满自信心,尤其是具备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之后,就会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自身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同时拓宽求职择业的范围。反之,如果高职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比较低,在从事与职业活动有关的活动时,就会缺乏相应的自信心。高职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对于主观上认为竞争难度较高的工作岗位,他们往往试图采取回避的态度,甚至认为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或岗位。
2.2 影响高职生求职的行为。对于职业自我效能来说,通常情况下,主要包含:一方面关系到职业内容的自我效能,另一方面自我效能与职业行为过程有关。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如果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比较低,那么他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职业行为过程中,同时在获取就业信息、应对职业选拔等也有所体现。对于职业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来说,通过各种方法进一步战胜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这种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坚持性,做出的职业决策更容易成功,并且就业的成功几率比较大。
2.3 影响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的环境形势进行研究分析,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以及知识、能力结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进行计划和安排,这就是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通常情况下需要对个体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对于高职生来说,通过职业自我效能进行自我评价,会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4 影响高职生求职过程的心理状态。求职择业对于高职生来说,这是其人生当中一件比较重要的事,许多高职生临近毕业时,因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心理压力进一步增大,并且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冲突和矛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到高职生的身心健康。对于自我效能感较高的职业者来说,其就业焦虑就会比较少,反之,就业焦虑相对比较高。
3 培养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措施
3.1 组织相应的课程,对职业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进一步拓宽和完善。在日常工作中,高职院校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进而帮助学生培养成就感和能力感。同时要对目标进行具体化处理,并且对每个教学阶段的教学要求进行明确,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让学生比较清晰的感知自己的能力增长情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职生发展职业自我效能感。
3.2 加强职业心理辅导,对职业自我效能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行完善。借助训练程序帮助学生掌握归因方式,将自己成功、失败的经验归结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不够等可控因素。个体通过自我激励,进一步树立自信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和发展职业自我效能感。通过对自我评价方式的消极方面进行完善,积极引导学生积极的方面,并且重构健康积极的自我形象。
3.3 建设校园文化,通过营造良好环境,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学校通过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和以人为本的氛围,通过激励、制度约束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精神风尚,转变传统的陈腐观念,同时对社会偏见、不良影响等进行抵制,并且狠抓学风,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学有所成。高职院校通过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以及从多个方面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进一步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切实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帮助高职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自我效能感之间进行迁移。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过程中,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进一步为企业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之间建立一站式对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对实习生和毕业生的接纳程度。在此基础上,老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帮助学生协调处理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选择职业,同时确保所选职业其家庭背景相一致。此外,为高职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条件,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形成积极的情绪,避免焦虑、疲倦等状态。
参考文献:
[1][美]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郭本禹,姜飞月.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3]崔丽清.提升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N].中国教育报,2007-
02-09(3).
[4]姜飞月,郭本禹.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对高校职业指导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7).
[5]王金良.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及提高策略[J].职教论坛,2005(33):28-31.
[6]傅晓华.试论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团体心理辅导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