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永驻心间的童年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ang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写的序言。作者用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幻般的语言来向我们讲述了小时在北京城南的点点滴滴,传达出了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那份童真、那份童趣、那份“呆”气:“看骆驼咀嚼”“议论骆驼”“想剪驼毛”“问去处”这四件事,像一个个镜头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在了解故事概要的基础上“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同时在单元导读中也有“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的说法。
  基于上述要求和学生实际,我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片段中,抓住“傻”与“呆”字的理解进而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通过品读这两个字,进而初步领悟文章细节描写的方法,并用以表达自己的童年生活。
  确定教学目标后,细读文本,我发现课文有两个字能集中反映出这种童真、童趣,“傻”和“呆”字。“傻”是从成人角度来审视童年往事的,“呆”是从儿童角度来回忆童年往事的,而“学咀嚼”这件事的描写方法特别、语言特色明显(叠词的使用,营造出一种舒缓的回忆氛围)。
  正是基于这种解读,我选择用“学咀嚼”中的“呆”字教学来突破重点,进行了以下设计。
  一、扣住语言,品味“呆”的童趣
  出示:“我站在骆驼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么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齿,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1.你觉得英子哪个地方的细节描写特别有趣儿,读着读着就想笑?
  预设:
  (1)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是骆驼的什么样子使作者呆到“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2)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里?(三个“那样”,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对着骆驼的脸慢慢地推进、推进、推进……)谁来读一下?
  (3)“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比较句子,体会“磨来磨去”。
  (4)现在我们走了个来回再来看最后一句话: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哪一个字,把这境界和味道全尽在不言中?——“呆”
  给“呆”换一个词,该怎么说?
  对,小作者呆得纯真,傻得可爱。这一“呆”,就将我们眼前的镜头放慢了,拉长了,定格了。
  2.播放骆驼咀嚼的视频片段。
  你看到了什么?此时你觉得骆驼还丑吗?
  3.在这种悠然的感觉里,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你来读,你就是小英子。
  4.小作者看得入神,写得更生动,这么好的语言,大家试着背一背。
  这一教学直接指向教材文本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提取出“小英子因什么而看‘呆’”的信息,这是认知层面上的要求。“哪个地方的细节描写特别有趣”是让学生在品味童趣的过程中关注文本语言,感知作者的语言、写法。
  二、拓展阅读,明了“呆”的写法
  1.学骆驼咀嚼,具体而微、鲜活灵动地呈现出“我”的童心童趣。虽然作者一再声称:这样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但“傻事”绝非一处,请看《城南旧事·惠安馆》中的一个片段。
  “我把鼻子顶着金鱼缸向里看,金鱼一边游一边嘴巴一张一张地在喝水,我的嘴巴也不由得一张一张地在学金鱼喝水。……两腿跪在炕沿上,都麻了,秀贞还不来。”
  思考:看了这段文字,你又有怎样的发现或问题呢?
  2.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出示“看呆了……”句,学生读),此时的英子不仅仅觉得好玩,而是一下子看“呆”了。
  3.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英子看到螃蟹走路会怎样呢?看到……(教师出示图片,图片内容为各种小动物独特的活动方式)
  4.对,同学能抓住“模仿”来想象英子的“呆”,这里,我们可能发现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这一教学,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之后抓住“学骆驼咀嚼”“学金鱼喝水”两段相似的生活经历、表达方法,从而盘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呆”的写法蓄势作铺垫;再结合两个不同文本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小英子从看“金鱼”到看大“骆驼”的表现差异,延展看“呆”的情感体验,这是对语言的感受;之后又让学生想象小英子可能还会模仿什么,让学生试着说说。这样教学使学生回归语言、回归写法,为以后书写自己的童年往事做准备。
  三、对比品味,感知“呆”“傻”差异
  1.同学们,请再次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和“呆”的意思相近的词是哪个?你找到了吗?
  2.读一读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呆”和“傻”字能调换吗?为什么?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是啊,“呆”是因为——五岁时的小英子看骆驼;“傻”是因为——四十二岁的林海音却觉得那是儿时干的一件傻事。这一“呆”,这一“傻”彰显了成年与童年的区别,而不管是“呆”还是“傻”都只属于孩子,只属于童年!
  这一教学从一对近义词“呆”和“傻”入手,让学生置换、品味,从而感悟出它们之间的差异——角度的不同,进而引导学生再次感受童年的可爱,读懂作者对童年的追忆。
  四、联系生活,抒写“呆”之往事
  1.在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有趣、天真,感受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画面,我想这跟作者的描写也是分不开的。谁来说说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生动、有趣呢?
  (学生汇报所得)
  (1)语言角度:使用“叠词”,构成舒缓的节奏。
  (2)描写角度:抓细节描写,侧重心里的想法感受,侧重描写对话。
  2.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许多有趣的事呢?挑选一件童年趣事,用上述方法写一段话。
  学生练笔。
  3.选出几篇典型片段,师生共同评议。
  这一教学中的“小练笔”,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理念,同时也照应了本单元习作训练的主题——童年趣事,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语言,在运用中巩固写法。
其他文献
“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理念我们耳熟能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也在极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然而,综观现今小语课堂中教师的即时评价语言,很多教师在“平等对话”精神的感召下,“激励用语”贯穿始终,失当的评价语俯拾皆是——  师:果园里,果子熟了,你能说说哪些
摘 要:《雷雨》是一部希腊式悲剧,然而因此便用传统希腊悲剧中“宿命论”等观点来解释悲剧的发生,笔者则难以苟同。《雷雨》是一部存在主义式的悲剧,可以用存在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悲剧的形成。本文将运用存在主义“人即自由”“他人即地狱”的观点来分析产生《雷雨》悲剧的原因,分析悲剧形成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雷雨;存在主义;悲剧根源;悲剧之美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剪个刘海就像变戏法一样,有令人瞬间改头换面的魔力。   模特:倪一凡   白色褶皱颈饰、   镂空上衣   均为   Vera Wang   及眉长刘海   刘海的长度到眉毛和眼睛之间,令眼神变得闪烁而迷离,而且也是减龄的首选,长刘海的两个代言人美国女星ZooeyDeschanel和英国女星Felicity Jones,想想她们总是一副可爱的少女模样长刘海适合脸型或额头较长的女孩,最适合搭配波波头
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是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的基础能力,才可能增加社会参与的广度,提高适应能力。培养沟通能力、交往意
前言  对于企业来说,档案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是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记录了企业发展的历史,也为企业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它是企业各项工作开展的纽带。企业档案管理的规范程度体现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一方面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整体经营状况,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和制定经营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另一方面有利于有关各方准确认定企业经营成果,为企业与各有关方面进行
在我们独家策划下,三代Karl Lagerfeld钟爱的面孔,曾多次在秀场上展示他作品的 Claudia Schiffer、Sasha pivovarova和Grace Elizabeth相聚巴黎老宅,再度穿上我们从Chanel品牌传承部借来的横跨三十年的设计,向这位时装巨匠致敬。  攝影:CAMILLA AKRANS 造型:DANIELA PAUDICE  Claudia Schiffer  “
孙双金有个形象的比喻:“一堂好课就像登山,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虽然登山艰辛,但乐在其中。课堂上我们要让孩子们经历‘山脚—山腰—山顶’的过程,引领孩子们登上思维的高山、情感的高山,带着孩子们从山脚一步步向上攀登,让孩子们的眼界变得开阔,情感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发展。”是啊,如果每一堂课学生都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就会学有所获,学有发展。依据这样的思想,我就在想《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该用怎样的教
正在上着新课。突然间,乌云压顶,枝叶摇晃,一道道闪电轮番闪现,本是安静的教室躁动了起来。“打雷了!”“来风了,真爽呀。”……一声声话语在教室里弥漫开来。见我没有言语,他们的胆子渐渐大了起来,声音也嘈杂了。有人已经放下书本侧过脸津津有味地看着窗外,心急的孩子早已站立起来,胆大的学生甚至冲出教室站在了走廊上。雨如约而至,地面上溅起来一朵朵水花。学生们一个个欣喜若狂,大呼小叫着,似久旱的庄稼终于盼来了老
梁如浩,虽不为大多读者所熟悉,但他确实是位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过影响的人物。他曾是“晚清幼童留美计划”中的一分子,小小年纪就远涉重洋,刻苦读书,接受过西方文明的浸染;他曾任晚清山海关关内外铁路总办、邮传部副大臣,为发展中国的铁路事业做出了贡献。真正把梁如浩的名字与唐山连接起来的,是他倾心于培育铁路人才,谋划筹建铁路学堂,为交大落户唐山打下基础。  “留美幼童”:西学东渐为报国  1872年8月,清政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的《认识几分之一》。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分食品活动出发,突出了对1/2的认识,用折纸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并比较1/2、1/4和1/8的大小,从而实现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分数的大小。  2.让学生在用分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中发展数感。  3.学生能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