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寓言是运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们带来启示的一种文学体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寓言故事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蕴涵着深刻道理,虽然短小生动,但是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需合理运用。笔者针对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的道德审视进行重点讨论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教学建议,帮助广大教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寓言教学 道德审视
寓言是一种和诗歌、散文不同的文学体验,通过故事寄寓道理。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语言文字知识,提升和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其道德情操与审美情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借助寓言故事的生动形象,或人物的活灵活现,让学生知道寓言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运用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寓言进行道德教育。
一、品味寓言,感知形象
寓言故事中的语言风格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特殊魅力,语言概括性与简洁性较强。寓言的表现手法也有很多中,包括比喻、夸张、象征和拟人等,生动形象的揭示出深刻哲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寓言故事,往往运用夸张、讽刺的手法,借助比喻塑造出很多角色。小学语文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品味寓言内容,角色的思想方法、行为、语言等,感知角色形象,发掘故事中的道德因素,并提炼出来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
例如,在《揠苗助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设计问题:同学们,谁能说说揠苗助长的意思?他们会回答到:揠苗助长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处拔的意思,希望禾苗能够快速成长。教师提出质疑:这位农夫为什么要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处拔呢?从哪里可以看出他很着急?经过逐步分析、层层递进,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发生过程,即为:巴望禾苗快长——拔高禾苗——禾苗枯死。然后,以此为基础,教师要求学生着重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农夫,从他的行为和思想着手感知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在道德审视方面,引导学生要按照规律办事,养成自觉遵循规律、不急于求成的道德品质。
二、揭示寓意,启发学生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寓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通过揭示寓意启发学生,并从道德角度熏陶他们,使其明白事理。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分析语言的故事情节、人物动物形象着手揭示寓意;或者从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让学生对寓言内容进行中心分析,这些关键词句一般都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大意,进而探究寓意;也可以从分析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揭示寓意,毕竟寓意故事存在着一定的虚拟性。
比如,在学习《鹬蚌相争》这篇寓言教学时,教师可采用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寓意,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指导: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读出鹬生气的语气;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让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可采用男女生对话读或分角色读;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并说一句话。之后,教师可让两名学生做动作,将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体会“互不相让”。如此,教师引领学生揭示寓意: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在道德审视方面,使其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三、联系现实,渗透德育
寓言大多采用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作者拿小比大、谈古论今、借物喻人。但是小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寓言的讽喻对象并非局限于艺术形象自身,难以脱离感性思维和直观形象,仅仅停留在特殊或个别事物的理解上。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分析寓言的艺术形象之后,将其与现实生活的人物性格进行比较,在现实生活寻找到类似情形,强化德育效果。
例如,在《狐狸和葡萄》教学实践中,教师先组织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对故事情节进行想象,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葡萄图片,配上一只直流口水的狐狸。教师可和学生一起将寓言故事编创为课本剧,要求他们表演出来,使其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重点分析“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这句话,难道葡萄真的不好吃吗?当然不是。学生在学习完这篇寓言之后,教师应引领他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哪种要面子、虚荣心强、害怕别人笑话的人;以及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承认自己无能,表里不一。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教导学生不能死要面子,要敢于正视和认清自己。
【结 语】
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活动中,教师需着重发掘寓言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因素,发挥寓言的作用和价值。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组织学生认真研究寓言的寓意和道理,使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全力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友凤.苏教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道德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毛小仙.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教学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S1)
【3】许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5(35)
寓言是运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们带来启示的一种文学体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寓言故事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蕴涵着深刻道理,虽然短小生动,但是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需合理运用。笔者针对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的道德审视进行重点讨论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教学建议,帮助广大教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寓言教学 道德审视
寓言是一种和诗歌、散文不同的文学体验,通过故事寄寓道理。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语言文字知识,提升和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其道德情操与审美情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借助寓言故事的生动形象,或人物的活灵活现,让学生知道寓言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运用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寓言进行道德教育。
一、品味寓言,感知形象
寓言故事中的语言风格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特殊魅力,语言概括性与简洁性较强。寓言的表现手法也有很多中,包括比喻、夸张、象征和拟人等,生动形象的揭示出深刻哲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寓言故事,往往运用夸张、讽刺的手法,借助比喻塑造出很多角色。小学语文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品味寓言内容,角色的思想方法、行为、语言等,感知角色形象,发掘故事中的道德因素,并提炼出来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
例如,在《揠苗助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设计问题:同学们,谁能说说揠苗助长的意思?他们会回答到:揠苗助长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处拔的意思,希望禾苗能够快速成长。教师提出质疑:这位农夫为什么要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处拔呢?从哪里可以看出他很着急?经过逐步分析、层层递进,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发生过程,即为:巴望禾苗快长——拔高禾苗——禾苗枯死。然后,以此为基础,教师要求学生着重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农夫,从他的行为和思想着手感知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在道德审视方面,引导学生要按照规律办事,养成自觉遵循规律、不急于求成的道德品质。
二、揭示寓意,启发学生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寓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通过揭示寓意启发学生,并从道德角度熏陶他们,使其明白事理。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分析语言的故事情节、人物动物形象着手揭示寓意;或者从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让学生对寓言内容进行中心分析,这些关键词句一般都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大意,进而探究寓意;也可以从分析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揭示寓意,毕竟寓意故事存在着一定的虚拟性。
比如,在学习《鹬蚌相争》这篇寓言教学时,教师可采用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寓意,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指导: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读出鹬生气的语气;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让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可采用男女生对话读或分角色读;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并说一句话。之后,教师可让两名学生做动作,将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体会“互不相让”。如此,教师引领学生揭示寓意: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在道德审视方面,使其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三、联系现实,渗透德育
寓言大多采用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作者拿小比大、谈古论今、借物喻人。但是小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寓言的讽喻对象并非局限于艺术形象自身,难以脱离感性思维和直观形象,仅仅停留在特殊或个别事物的理解上。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分析寓言的艺术形象之后,将其与现实生活的人物性格进行比较,在现实生活寻找到类似情形,强化德育效果。
例如,在《狐狸和葡萄》教学实践中,教师先组织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对故事情节进行想象,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葡萄图片,配上一只直流口水的狐狸。教师可和学生一起将寓言故事编创为课本剧,要求他们表演出来,使其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重点分析“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这句话,难道葡萄真的不好吃吗?当然不是。学生在学习完这篇寓言之后,教师应引领他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哪种要面子、虚荣心强、害怕别人笑话的人;以及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承认自己无能,表里不一。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教导学生不能死要面子,要敢于正视和认清自己。
【结 语】
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活动中,教师需着重发掘寓言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因素,发挥寓言的作用和价值。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组织学生认真研究寓言的寓意和道理,使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全力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友凤.苏教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道德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毛小仙.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教学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S1)
【3】许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