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学生的个性,重点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发挥,引导学生合作、创新、自主地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的解决来构建知识。本文主要通过探究学习的基本理论及意义等进行阐述,并就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中进行探究学习及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提出有效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探究,培养创新精神,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强调一点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究者。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的解决来构建知识。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因此,教师运用教材内容,努力创造出适合学生质疑探究的轻松和谐的环境,激发质疑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敢思、敢问、乐探究。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创设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前往桂林,此时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由远而近,学生真像坐在飞机上一样。到达目的地后,让学生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是风光旖旎的桂林山水风光片。学生边聆听课文录音,边欣赏美景,顿时感到心旷神怡,不少学生还沉浸在那美丽的风光之中。通过把“单一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验”,使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开放课堂,发掘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
语文课程改革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探究学习作为学习方式之一也应该顺应语文课程,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那怎样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呢?教师在布置预习时,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又和课文有关的某一主题进行探究学习,并为这一探究主题收集相关的材料,通过收集让学生增长了见识,了解到书本以外的知识。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切忌将学生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引导探究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显过程,探究性阅读能否很好开展,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选准选好探究课题,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还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在探究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采用猜谜、讲故事、录像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难,它既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需要,也是课堂民主的表现。 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的探究始终保持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注重探究的过程中的方法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再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積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探究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积累探究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注意把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协调起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倾听、善于表达、乐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这种学习既需要学生发挥各自不同的特长,又有赖于组内每一个成员的协作学习能力。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协调起来。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而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除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把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入阅读教学中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体现探究学习的特征,而且要符合阅读教学的特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大胆质疑,学会解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培养探究的习惯和创新的品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S].高等教育出版社.
[2]罗时伟.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7.
[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探究,培养创新精神,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强调一点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究者。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的解决来构建知识。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因此,教师运用教材内容,努力创造出适合学生质疑探究的轻松和谐的环境,激发质疑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敢思、敢问、乐探究。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创设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前往桂林,此时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由远而近,学生真像坐在飞机上一样。到达目的地后,让学生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是风光旖旎的桂林山水风光片。学生边聆听课文录音,边欣赏美景,顿时感到心旷神怡,不少学生还沉浸在那美丽的风光之中。通过把“单一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验”,使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开放课堂,发掘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
语文课程改革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探究学习作为学习方式之一也应该顺应语文课程,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那怎样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呢?教师在布置预习时,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又和课文有关的某一主题进行探究学习,并为这一探究主题收集相关的材料,通过收集让学生增长了见识,了解到书本以外的知识。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切忌将学生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引导探究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显过程,探究性阅读能否很好开展,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选准选好探究课题,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还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在探究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采用猜谜、讲故事、录像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难,它既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需要,也是课堂民主的表现。 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的探究始终保持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注重探究的过程中的方法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再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積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探究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积累探究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注意把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协调起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倾听、善于表达、乐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这种学习既需要学生发挥各自不同的特长,又有赖于组内每一个成员的协作学习能力。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协调起来。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而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除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把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入阅读教学中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体现探究学习的特征,而且要符合阅读教学的特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大胆质疑,学会解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培养探究的习惯和创新的品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S].高等教育出版社.
[2]罗时伟.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7.
[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