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木谷:一个村庄的生态旅游实验

来源 :世界博览·中国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_l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国冢旅游局置布今年为“中国生态游主题活动年”时,滇西北一隅的小村落正悄悄进行一场朴素的生态旅游实验。
  对于哈木谷来说,黑皮是个外人。
  黑皮已经记不清楚自己第一次来哈木谷是什么时候了。2005年,在云南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研究会(CBIK)的座谈会上,一直在哈木谷组织村民搞旅游的退休干部刘赞和黑皮打了个招呼,这样两个人就算是认识了。带一拨一拨非政府组织(NGO)来哈木谷做过几次项目考察之后,2007年夏天,黑皮辞掉在北京的工作,又来找刘赞了。这次,他想自己投资跟村里人一起搞“生态旅游”。
  自从90年代中期,迪庆州发展旅游产业开始,来到哈木谷的“外人”并不是少数——1997年后,太多的人带着各种身份来到哈木谷,其中很多人都是打算搞旅游开发的。通过官方和民间两种信息渠道,村民们逐渐习惯了这两类“外人”——来做保护项目的NGO和来赚钱的大老板。但在村民们眼里,黑皮的身份却还是有些可疑的:如果说是办公司,他的“土乡土色生态旅游俱乐部”还没有正式去工商注册;如果说是搞公益,他又坚持商业模式盈利。黑皮自己对身份这事儿不大在意:“你说我是我就是,说我不是我就不是吧。至少,土乡土色不是一个NGO。”当他们真正熟悉起来、打起交道之后,黑皮模糊的身份就不再是交流的障碍了。作为镇上的退休干部,村里搞旅游的领头人刘赞也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于是,哈木谷村拒绝了大规模的商业旅游开发,开始了一场乡树生态旅游实验。
  哈木谷也写作哈玛谷,是云南迪庆州建塘镇尼史村下属的社之一,面对纳帕海湿地,背靠都吉峡谷,侧卧石卡雪山。村口有乡间公路,从香格里拉新县城开车只要走半小时。哈木谷有村民40户,共226人,差不多就算是中国最小的行政单位了。哈木谷只是整个纳帕海湿地周边开展旅游的村落之一,纳帕海北部,包括依拉草原,很早就由当地人马志明承包下来;南面村民和外面的老板搞起了马场;旁边的布伦村,现在已经由外面来的投资商修好了“蓝月山谷”景区,一条索道直通石卡雪山顶峰。环绕纳帕海周边的十几个村子都想过从旅游产业中分一勺羹。
  以香格里拉县城为核心,辐射纳帕海湿地,松赞林寺,连带碧塔海附近的普达措国家公园,迪庆州的自然资源是整个大香格里拉旅游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政府的统计数字,目前迪庆州直接从事旅游人数已达2万多人,间接从业人员已超过9万。光2007年一年,迪庆州就接待海内外游客410.72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48.98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为36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34%。
  比起整个迪庆州的旅游规划,哈木谷村里的“旅游产业”相对简单。主要就是由黑皮从外面拉游客进来,按观鸟、赏花等几条设计好的生态旅游线路安排。可以由向导带领徒步,骑马,也可以吃住在村民家里。从去年7月份开始,已经陆陆续续来了300多人。与哈木谷自发搞起生态旅游的横向时间交叉,有一条迪庆州开发旅游的纵向线索。1999年迪庆州委、州政府提出了优先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2003年,云南省政府又提出了“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的口号——经历了多年的大众旅游开发之后,“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一下子被提上了台面。
  
  大多数观点认为,“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但是,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作为所谓“绿色旅游”、“负责任的旅游”、“有节制的旅游”,生态旅游这个概念的内涵依旧存在许多争论。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从1996年到2010年国际旅游人数将从5.93亿增长到10亿,而有关专家认为,生态旅游的扩张速度要比旅游业总体的发展速度还要快,如今已经占到世界旅游业的2%~4%。
  世界上的生态旅游有多种类型,也有包括加拉帕弋斯群岛、澳大利亚坎昆等大大小小不同的生态旅游区,哈木谷的独特在于它所正在经历的,是一场村民自主,原发性、原生态的探索实验。虽然多年来,哈木谷表面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诸多外来力量已经深深地改变了这个村庄。从来了又去了的NGO那里,村民们被灌输了许多“理念”,而外面来的开发商,又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诱惑。滇西北的哈木谷,虽然地处偏远,但却接受了“生态旅游”这个颇有些新潮的概念,并试图以此改变一个传统村庄的发展方式。
  
  哈木谷前传
  
  一路颠簸开下通往村里的土路,二层楼的藏式木房比邻而建,各家的牦牛、猪猡随意行走在村里,一条长满野山楂的小路,联通了村前的纳帕海湿地和村背面的群山。哈木谷面对的纳帕海,平均海拔3568米,面积3434公顷,是高原淡水湖泊沼泽湿地与周围的森林植被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纳帕海湿地不仅调节着当地气候和水文状况,也是高原特有鹤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重要越冬栖息地。
  围绕旅游开发,这一片广袤的湿地交织了各种力量:有政府的,有非政府的,有商业开发公司的,也有当地人的。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纳帕海才成了大香格里拉地区旅游开发的缩影。起初无人不感慨于香格里拉的和谐、安宁,可一旦除却了令人心醉的乡村风光,纳帕海的局势则复杂得让人摸不到头脑。
  曾经在纳帕海地区从事环保工作的杨方义这样分析过纳帕海的生态状况:“纳帕海是香格里拉县城的污水排放地,历史的旧账排水造田还没还清楚,随着中甸旅游的大开发,纳帕海又成了天然的污水处理场。虽然县城也投入资金建污水处理厂,但是由于城市布局,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的原因,污水仍然是纳帕海一个致命的伤害。污水导致老百姓草场退化。而在中甸旅游进入所谓的二次创业之后,纳帕海带着国际重要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帽子开始被政府用来作为旅游创业的招牌。而纳帕海在没有保护区总规,旅游规划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始计划大规划旅游开发。”
  1998年,马志明在纳帕海北部搞起了旅游开发,他可能算是第一批搞起旅游开发的商业力量。从本意上来看,马志明的开发或许是善意的,他抱着“做大、做强”的想法来开发纳帕海,并且在2005年给纳帕海东岸三个村每户25000元的年补偿。纳帕海周边有14个村社,另外11个没有分到补偿款的社村民很不满意,于是,老百姓之间也开始出现矛盾了。那一年,纳帕海周边的村民们动不动就跑到县政府去讨说法,他们要开发,要马志明的公司开发的时候带上他们的村社。村里人说,那时马志明跟政府关系不错,现在他的后台换了人,开发势头就弱了,现在纳帕海还是十几个村子共有的。但各个村子里的事情还是像罗生门,每个人都 有一套说辞。
  有了这些组织、机构和利益,哈木谷的村民也人心思变,总会发生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世界自然基金会为哈木谷修建的游客中心,至今也没办法使用。因为当时安排了每年4家人轮流掌管开门的钥匙,一个人不同意,就没法开门。黑皮第一次带来的几个游客,就因为没法住又全都带了回去。又比如,村民家客房里堆满的新睡袋和帐篷,其实是用高山研究所的钱买的,他们却一直说是自己花钱买的,差点把人家气死。
  黑皮说:“村里的事情我不掺和,他们的矛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为什么是哈木谷?
  
  环顾整个纳帕海地区,周边开发旅游的村子并不是少数。在这林林总总的矛盾中,为什么还是选了哈木谷做生态旅游?
  黑皮说,每一个到哈木谷的人都曾抱有一些“看上去很美”的想法。但他早说不出第一次进村时看到的情景,也不愿意谈到底是什么打动了他,他只是一次次地打断人们对于乡村的抒情想象,一遍遍地强调:“不是你想的那样。”、他没有太多浪漫,看到地更多的是现实:哈木谷70年代就通上了电,交通还算便利,旅游资源也很多,最关键的是村里人有很大一部分都想搞旅游。
  第一批在村里做起旅游的人当中,刘赞是近年来在媒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在各种版本的讲述中,村里走上自主发展生态旅游这条道路都和他有直接的关系。刘赞60多岁,是县农业局的退休干部,中专文化,是村子里出来的文化人。刘赞曾带领全村种郁金香,却由于收购公司的业务中止半途而废。生态旅游是他为村民设想的另一条致富之路。刘赞说:“其实当时也没想太多,只是觉得邻村私人老板来开发,钱都塞进他们腰包了,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干呢?”不久,他们开会成立了一个有村民股份的董事会,由六个人组成:两个喇嘛、退休干部老刘、村长、副村长和会计。已经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工作的哈玛谷喇嘛扎西不参与直接管理,但可以帮助申请基金会的资金来支持村民们的计划。当时,董事会有具体的章程要求做到财务公开,透明,并且要自觉保护自己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村民们还为村里的旅游开发具体地作了规定:要从长远考虑,慢慢开发,原则上不欢迎大众旅游的投资商,但鼓励旅行社介绍真正的生态游客到村里。
  为了搞旅游,村里要求每家出1000元入股份。出不起钱的人家,以出工出料的方式来抵。于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筹钱,村民们出工出料,在村里修起了一座二层藏房,作为游客中心。按照最初的设想,游客中心在旅游旺季可以提供住宿,农闲时节则可以作为培训教室,里面购置的睡袋、帐篷等户外用具还可以出租给游客赚钱——虽然这个游客中心一直没法使用。村里徒步上山的路线是2004年修的,当时每天村里有四十个人出工,修了三四天才修好。
  洛桑取品在村里做起了向导,带游客徒步、爬山、骑马,也安排游客住进自己家的藏房。他随手一指山坡上:“我十几岁的时候上山,还能看到原始森林,粗大的林木在80年代基本上都被伐光了。”现在上山,只能看到新补栽上的云南松,枝叶还都纤细。“现在政府不让砍树了,连柴胡都不能采。”搞了生态旅游之后,村民们逐渐发现,原来城里人专门来看的山上的野果子,就是以前村民上山随手摘着吃的零食。
  如今在开进哈木谷的路上,最惹人注意的依然是两块巨幅广告牌,一块是“生态兴州”的标语,另一块是“蓝月山谷”旅游景区的广告。蓝月山谷景区是外地老板来开发的。早年在哈木谷开小面包车拉游客的村民,也有人在那边上班,做了讲解员。上石卡雪山索道门票220,司机拉来一个游客给80元回扣。因为占用布伦村的土地和牧场,开发蓝月山谷景区的公司每年要给村里200多户人家每家3000元的补助,另外工人的工资、修了索道之后的电费都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哈木谷人不屑地说:“他们那里没法不多挣钱,因为他们一年光花出去也要400多万吧?”但哈木谷的村民也并非不眼馋,因为刘赞他们弄的旅游,其实并没让村民们赚到什么钱。“那时都是按村里人头分的,本来来的游客就很少,一点点钱分到各家各户基本上就没啥了。”生态旅游真的是替代村里生计的新路吗?大家心里犯了嘀咕:“村里有人想卖地,也有人想自己搞旅游。谁也说不好,反正后山上的100亩地也出租出去了。一亩地一年租350块,第一笔钱都已经分给我们了,一家能分四五万呢!”据说,邻村角荣一次性“卖”了600亩,租期60年。
  
  可替代的选择
  
  在村民的叙述中,最初黑皮来的时候,召集村里原有的向导和村干部一起开了个会,向大家宣布,“以后要带大伙搞生态旅游了。”对于这种一厢情愿的讲述方式,黑皮不以为然:“扯。我什么时候给他们开过会?”三十来岁的黑皮,皮肤已经被高原上的阳光晒得微黑。在村里人眼中,黑皮肯吃苦。最早带游客来的时候,他自己带睡袋睡在村子里。他也不贪,不像是那种要来赚村里钱的人。几个在云南做过保护和生态旅游项目的人谈起纳帕海,无一例外都要提及他,口耳相传的都是:“黑皮在哈木谷那边把生态旅游做得很不错。”
  拥有美国康奈尔大学自然资源管理学位的李波,也曾经来到云南,给吉沙村带来了一揽子的生态旅游计划。2005年,黑皮第一次去哈木谷的时候,也是李波在吉沙生态旅游项目的收尾阶段一村里为了新建的藏式招待所正在扯皮。谈起生态旅游,李波和黑皮的想法差不多:“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不是一个概念,在旅游中做到环保并不等于就是生态旅游。到没有人的地方去,是自然旅游,其中没有和人发生关系,就不算是生态旅游。”他认为,“生态旅游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则,一个是不破坏环境,能够可持续发展;第二要公平,能够不破坏当地社区的文化和人际关系。”提起因为子元地产公司介入而走上社区维权的吉沙,李波好像回忆着一个昨日的噩梦:“因为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因为一点钱,把社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彻底搞坏了。”他觉得自己在吉沙“看尽了世间的猜忌和争斗。”
  黑皮说,其实他进村搞旅游的做法很简单,也是很基本的商业模式:“愿意跟我合作的就合作,愿意自己干的我也管不着,不过跟我合作的人就得按照我的规则来做。”他的规则就是以一个外人的角度帮助村民以商业化、同时又是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资源。其实讲起生态旅游的理论,他也有自己的一套:“现在的生态旅游大部分都不算是真正的生态旅游,很多只能算是风景旅游、自然旅游,真正能做到和生态互动的很少。”但是,“跟村民说这些他们很难接受,就算听了课隔天也就忘了。只有让村里人真正得到利益,他们才会从心里相信你。”
  为了吸引客源,黑皮最初在古城了开过咖啡馆,后来因为没有餐饮经营的经验,加上请厨师开支太大而放弃了。现在,他的土乡土色生态旅游俱乐部在独克宗古城里租了一间藏房作为游客咨询中心,平时当作茶吧,给游客提供旅行建议。他自己也去古城里的各个旅店寻找游客,介绍到哈木谷去,从中抽取30%的中介费。
  开始几次黑皮都要亲自带着游客进村,熟悉之后,黑皮只需要给村里的向导打个电话,村里人就可以安排接待。黑皮在哈木谷搞起来的“生态旅游”对于游客和当地居民而言,都是一种可替代性的选择。村民们发现,一起做旅游,可以做马夫,可以做向导,游客多了还可以把自己房子腾出来提供住宿;也慢慢明白游客们之所以爱来哈木谷,就是因为这有山、有湿地,有可以观赏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黑皮不愿意参加高山研究所组织的培训,觉得虽然放了PPT,大家也记不住。他带着村民到山上给花花草草们拍照,再拿到高山植物园找专家——鉴定,这样不自觉就都认识了。
  从8月份到现在,有16户左右的村民和黑皮的“土乡土色”合作,提供马匹,充当马夫和向导。村民中有面包车的农户,根据轮转制度加入旅游生意。搞起旅游之后,有的村民卖掉了自己的货车,买了可以载客的面包车加入了村里的旅游生意。虽然游客的进入也并非对当地环境没有任何影响,但正如黑皮所说,这是一种替代,它使得村民放弃旧有的某些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即使在计入游客对生态的影响之后,仍极大地降低了当地生态系统的负荷。也有人说黑皮搞的生态旅游,跟其他的旅行社没什么区别,只是黑皮带了顶“生态旅游”的帽子。“刚做了半年,现在都还没开始弄呢。服务、解说、保护等等生态旅游内涵的东西需要一点点往里加,要一步到位根本不可能。一开始他们能接受我,就已经很好了。初步认同了我,就有继续合作的可能。”
  做向导的洛桑取品家2年前买了太阳能,家里用着电饭锅、电磁炉、电饼铛和电动酥油茶机。村口新修的路穿过了村里原来的马场,据说今年秋天就能修好一条通往214国道的柏油马路。谈到将来,黑皮说:“哈木谷只是我生态旅游计划中的二个点。但是我就一个人在做,也没有外部资金的支持。基金会是不愿意把钱交给我这样—个盈利机构的,投资商又不愿意投资这种不赚钱的行当。”
其他文献
巴甫雷什苏霍姆林斯基学校是童话王国,童话是思想的摇篮。  老师打开书本,给孩子们朗读童话:“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高高的山上,浅蓝色的石头底下,出现了一朵白云,活像一只长着一对娇嫩翅膀的、温柔的雏鸽。早晨,一阵微风吹动了白云的小翅膀,于是白云就飞上天去了……”孩子们坐着一动也不动,聚精会神地听着,眼睛里燃起了幻想的火花。  “实际上,这是没有的事儿。科学地讲,云不是鸟,它没有翅膀,而风更不会抚爱白
“每当我打开放着许许多多父母来信的文件夹时,我觉得好像触摸到一颗颗赤诚的心——一张张的信纸都诉说着父母们遇到的痛苦和悲伤。我读着读着,心里充满了别人的痛苦。不,不是别人的痛苦。如果对一张张的信纸无动于衷,如果不设法帮助来信的每一个人,那么又由谁来帮助呢?”  这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充满感情的语言,是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开篇的话。作为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被誉为“教育的百科全书”,是“活
精英参政议政,显示了政府的强大吸引力,无疑也使得政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此之下,名校、政治之间似乎蒙上一种耐人寻味的关系。    在刚刚过去的三个月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相继迎来一场“公务员飓风”。外交部等多个国家部委主动走进大学,用幻灯片等多种形式向大学生推销自己,欢迎他们报考公务员。对此,一位从事就业工作十来年的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惊讶:国家部委机关如此大规模地联手在高校做“推广”,
1951年春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五次战役中,联合国军包围了志愿军第六十军第一八0师。我所在的五三八团接到师部命令,突破北面的敌军防线,为整个师的撤退开辟出一条出路。5月24日晚,我带着一个连,借着夜色突围的时候,被敌人包围了。第三天,我们伤亡很大,弹药也打光了。天黑以前,我受伤后被俘。后来得知,在我们的掩护下,师部和大部分部队已经撤离。但是,我们师还是有9000名干部和战士被俘。  5月26日,
这里讲述的,是百年来关于食品安全的经典案例。    1906年,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尔出版了“扒粪运动”时代最恶心的一本书——揭露肉制品企业黑幕的《丛林》。书中写道:“仲夏的毒辣太阳照在这块可憎之地,上万头牛发着恶臭,蒸腾出传染病菌,工厂里血流成河,整车的鲜肉和刷墙的大桶、煮肥皂的大锅以及装肥料的大罐放在一起,那恶臭就像是地狱。”  书里说有工人得了肺结核,往地上吐痰,其他人就拖着猪肉在地上走来走
“Hello, I’m Shelley. How are you today? Nice to see you.”“Fine, thank you. Nice to see you, too.”  深冬时节,卢氏县石川镇马耳岩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和远在万里之外的Shelley老师如约“上课”,师生互动亲切流畅,这是该校引进的“鲨鱼公园”线上外教课上的一幕。如果不是亲临现场,我们很难想象深山区学校能够接
“朱乐平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由特级教师朱乐平引领,希望借此弘扬特级教师精神,充分发掘杭州市上城区名师资源。工作室的宗旨是借助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和专家学者的力量,更好地培养上城区小学数学高端教师,打造一支师德风貌好、专业水平高、综合素养强的骨干教师队伍,探索数学名师培养的有效途径。  “朱乐平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于2007年9月19日正式开班。招收的学员以自愿报名、学校推荐为前提,经过笔试、面试,根据
2015年3月,受汝州市教体局的委派,时任西西小学校长的宁小萍受命去筹建一所新校。历经7个月,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小学——汝州市向阳小学落成招生了。到2018年8月,学校已发展成为由三个校区组成的教育集团,在校生3200多名,实现了办学的大跨越。  4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河南省书法实验学校”“非遗传承基地”等30余项殊荣,成为当地新建校中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学校。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经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总结我省优秀班主任成功经验,提炼优秀班主任教育思想,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改变长期以来我省班主任工作研究缺乏引领、力量分散的状况,河南省教育学会班主任工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发出倡议:成立“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联盟”,加强班主任工作研究和深度交流,形成优秀班主任团队力量,提高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一、成立“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联盟”目的是
笔者最近读到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军事战略》一书煞是惊喜,惊叹于作者非同凡响的前沿思维。有评论家称赞这可能是继《孙子兵法》之后,中国人在军事理论领域对人类的又一次较大贡献,更是未来世界和平建构的灵魂保障和人类的和平文明思潮。《文化军事战略》诠释了在全球化浪潮正席卷社会生活各领域的21世纪,有种种迹象表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之间的碰撞、摩擦乃至对立、冲突将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人类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