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学概论作为一门研究和认识社会的窗口性课程,以及社会科学的重要专业基础性课程,其核心任务是教会学生对这些基础理论工具的运用,使这些基础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社会学概论的课程特征入手,探讨了在该课程中运用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社会学概论;研究型教学;专业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5-0041-04
社会学概论作为一门研究和认识社会的窗口性课程,以及社会科学的重要专业基础性课程,长期以来备受重视。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所言:“入门课程讲好了,学生就能安心在这个学科里上进了,学系也欣欣向荣。如果不能在这门课上收拢学生的心,那就会影响到这个学系。”[1]讲授社会学概论是指在通过课程理论知识讲授和具体社会调查实践,为学生提供一种社会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从而能够系统又科学地学习和掌握社会学的基本原理框架、熟悉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其他相关专业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该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就应是教会学生对这些基础理论工具的运用,使这些基础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社会学概论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 必要性
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社会学概论这样一门专业基础课的兴趣,教师就必须在讲授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只有当社会学中的抽象理论内容获得现实生动的社会载体,学生才能避免因学习基础理论而引发枯燥乏味感,同时增强对知识有用性的感性认识,增进其主动探究知识、探究社会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自主思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事实上,这正是研究型教学模式所提倡的,即通过教师的指导,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研究的方法,自主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达到或学习、或创造以及培养能力等目的的教学模式[2]。在社会学概论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性,可以从教学方式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型教学的特点上看出。
1.1从教学方式的发展趋势看
研究型教学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并得到广泛实施。目前,这一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的全新教学模式。钱伟长先生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也曾提到:“我最大的成功秘密就是促进教学和研究的结合,尽可能把年轻人引导到科研领域。”[4]获诺贝尔奖的美籍华人朱棣文教授也曾就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指出:“美国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能力,往往能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追根寻源,其中重要的因素是欧美国家创新教育的发展以及创新体系的建立。”[4]
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将教学方式从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传授与探索相结合,目的正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我国尝试研究型教学的时间还较短,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可以开拓的空间也还很大。
1.2从教学方式的特点看
从研究型教学的主要特点来看,可以发现,研究型教学方式对教学过程所提出的要求是与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及课程特征相一致的。
首先,研究型教学要求将学生摆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上。研究型教学将最终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发现、研究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从而决定了整个教学过程是自主式和对话式的,且学生必须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社会学概论课程要想真正激起学生的兴趣,就应避免讲授途径的单一化,不能只采用基础课程讲授的常规途径,而应着眼于启发他们树立起社会学专业意识,形成社会学专业思维,掌握社会学专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两者的一致性显而易见。
其次,研究型教学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研究型教学过程提倡师生双方的平等互动,但讲课教师在知识层次、实践经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使得这一教学方式依然要求教师处于组织、引导、启发的主导地位上。这一点,与社会学概论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要求教师提供学生社会学的思维方式、教会学生对社会学基础理论工具的运用这一核心任务是一致的。
最后,研究型教学的过程具有灵活性与个性化的特点。研究型教学也称为研讨式教学[5],这种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发现问题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其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着研讨的深入,学生往往会依据自己的立场来发表观点,从而使得教学进程必须随时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一不可预测性。社会学概论以为学生提供一种社会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为目的,着力于培养学生跳出个人情境的即时性,将事情放在一个更广泛的背景上来加以思考的“社会学的想象力”[6]。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适应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正与研究型教学所提倡的灵活性与个性化教学特征相契合。
可以说,在社会学概论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融入研究型教学方式,是成功讲授该课程的关键所在。
2在社会学概论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易 引起的问题
我国尝试研究型教学的时间还较短,社会学概论课程在实施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问题分析,以探寻该课程的研究型教学途径。
2.1学习效果的差异性问题
研究型教学的学习效果所呈现的差异性较大。这些差异源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研究课题的设计、课程实施状况、老师指导是否得力等多方面因素,从而给课程的设计、管理和评价都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学习活动发生后,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和沟通,在自己原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即在学生系统学习该课程前,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背景知识。每个人特定的人生经历为他观察现实世界、观察社会生活提供了一种特定的视角。因此,教师所讲述的社会状况与社会现实在每个不同的学生那里就有不同的甚至是差异巨大的建构,这就导致了对该课程实行研究型教学的学习效果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鉴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在设定该课程研究型教学部分的考核标准时,应该考虑针对每个不同学生的个体来进行逐一评定。因此,针对每个学生在接受教学、自我思考、进行主题研究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进步情况”应被作为评价的对象予以重视,学习效果的考核重点应该放在实施研究过程中各项能力的提高程度上。
2.2教学过程的长期性问题
学生接受研究型教学而产生学习效果所需时间较长。与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可量化的预期结果目标不同,研究型教学将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7]。因此,在研究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进行考核评价既是难点,也是关键所在。如果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课程-评价”这种单一线性评价方式,将无法对社会学概论的研究型教学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由此可见,必须谋求课程中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提倡评价的多元化,并在评价过程中注重不间断的反思性。因此,有必要在社会学概论课程的研究型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入“嵌入课程”[8]式评价方法,根据社会学概论的知识体系设定若干主题,让学生分别进行课题研究论证,并将每一阶段的学习结果作为考核对象。只有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不间断关注和检测,才能确保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充分有效评定。
2.3能力培养的综合性问题
研究型教学所呈现的学习结果综合性大。由于研究型教学从单纯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学生模仿和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到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从仅仅追求教学的“知识目标”转向重视包含知识在内的、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一价值指向使得学生在接受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所得到的收获和进步必然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因此,在对社会学概论课程实行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很难说清学生的收获和进步是出自哪一层面的能力、哪一科的知识,这就对讲授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提出了要求。因此需要来自学生自身、以及其他教师等全方位的信息反馈,对学生的收获和进步的知识层面和能力范围,以及涉及学科领域进行不断补充和修改。并且,由于学生专业的差别,使得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群体之间存在着能力培养的相异性,因此需要不间断地进行调整,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其全面性。
2.4文理科课程的差别性问题
研究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涉及到文理科的差别问题。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性课程,在实施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根据文科课程所固有的特点来进行适用,否则无法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教学效果。社会学概论课程的知识结构形成更注重演绎方式[5],而通过一般原理来演绎具体课题需要足够的知识积累,因此基础理论框架的学习变得至关重要。且由于社会学概论通常在大学低年级开设,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接受研究型教学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学习误区。
具体说来,首先应注重研讨主题的选择。低年级学生缺乏社会学研究所需的理论基础知识,需要教师来主要承担主题的建构,而不是主要由学生自身来建构研讨主题。其次,应重视下一步骤的实践调查和资料收集。文科知识讨论的对象较之理科而言,在观察上具有更强的主观性,而该课程以社会现象为观察对象,其观察上的主观性尤为突出。如果学生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就无法掌握必要的调查技能和观察方法,从而产生过于依赖自己主观意识的可能性,而在客观现象观察和资料收集的环节上产生较大偏差。再次,在调查之后的结论分析环节上,社会学的精神品格决定了该课程必须同时兼备丰富的想象力和严谨规范的科学气质[9]。因此,要想让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尽快领悟到该课程的精神,缺少了教师人格力量的指引是做不到的,教师不应只是研究型教学一般意义上的学生平等互动的伙伴,更应该是教练,教会学生利用资料和调查结果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在不拘泥于“经典教条”和研究者“先见之明”的同时,始终保持严谨的实证精神。
3研究型教学在社会学概论课程中的运用
本文将基于以上分析,通过对社会学概论课程的重要环节“社会分层”一章的教学实践,来探讨研究型教学在社会学概论中的运用及其效果。
3.1视角选择
社会分层现象贯穿社会生活所有层面,易于从不同视角进行观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通过思考在同一领域中寻找值得挖掘的观察视角的能力。
第一步,为给学生提供社会分层现象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选取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典型事例进行介绍,并提示学生思考,实际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存在怎样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基于事例列举,来引导学生思索,如何贯穿各层面问题,归纳出其个体与群体的等级排列实质,从而引出社会分层的概念。第二步,为将传统型教学方式与研究型教学方式相结合,社会分层一章涉及社会分层模式和社会流动等重要知识点,以及对社会分层进行解释的不同学者及其理论,教师必须以“少而精”为原则对其核心内容梳理清晰,使学生首先掌握思考所需的理论工具。第三步是学生的研究型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在对社会分层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如何从众多社会不平等现象中挖掘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点所在及观察视角,并撰写选题报告,阐述选取该视角的创新点所在,选取该问题点进行研究的价值所在,以及通过该研究希望达成的目的所在。作为培养学生社会学想象力的必要环节,该报告的考核内容主要是评价学生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对社会分层的洞察能力和独立视角的选择能力。
3.2素材整理
在观察领域确定之后,就进入寻找和整理素材阶段。首先,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基本调查方法指导。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资料查找通常所使用的搜索工具,包括书本、期刊、网络以及实际调查等手段。其中,书本方面,应向学生推荐社会分层领域的代表性参考书籍,以供学生自学、寻找自己所选题目的理论立足点;期刊方面,应着重向学生介绍校内中英文期刊网的使用和搜索方法;网络也是帮助学生获取转型期社会分层信息的重要来源,应对常用网址进行介绍;作为社会学信息重要获取手段,社会调查方法不可或缺,鉴于社会学概论的导论课程特点,可以通过对校园内或所居城市的实践调查案例的介绍,来帮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简单的问卷、访谈等社会调查手段来获取所需信息。
在介绍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着重强调附带信息,特别是文献出处记录的重要性,以及书本、网络、期刊等出处的记录要点和记录方法。此外,如何针对所获信息进行实际整理分类是教师应当进行指导的关键所在。这一指导应该包括资料分类、编号、信息摘录、对已有学者观点的归纳方法。
在完成以上指导的基础上,学生应开始着手搜索资料,并整理分类,摘录归纳。最终,作为本环节的考核形式,学生应提交自己的文献综述,列举归纳自己所选择领域中,已有学者的核心观点,列举说明自己所使用的信息搜集工具、搜索方法、搜索成果,以及开列参考文献目录,并据此指出尚未涉及的领域,阐明自己所要进行的研究对填补这一领域的作用。这一考核环节的目的是为评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科学方法运用能力。
3.3思路探索
在学生完成并提交文献综述之后,教师应就论文的组成部分进行介绍,并帮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所获资料进行合理选取,并形成个人论文思路的基本方法。学生应尝试利用所获资料,构筑自己的论文框架,以及论述要点所在。作为考核形式,学生应在完成这一阶段的研究型学习后,提交论文结构目录,并完成论文撰写步骤计划,阐述所构思论文的每一部分所要攻克的难点和关键问题。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考核学生的构思能力和统筹计划能力。
3.4撰写方法
进入论文撰写阶段,教师的指导重点应放在对论文格式的介绍以及学术语言的使用方法介绍上。格式方面,应提供论文格式样本,并着重强调摘要、注释、标题等内容的书写格式;学术语言的介绍应着眼于论文所使用书面语言与一般文章的区别性进行强调,特别应注重社会分层领域专业用语的介绍,帮助学生在丰富社会学想象力的同时,树立严谨的学术语言使用习惯,和严肃的实证风格。这一环节的考核形式是最终的论文,用以考察学生的书面用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个人观点提炼能力和书写格式的规范程度。
3.5成果发表
本环节是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多媒体课件将其主要观点及内容进行表述。本环节教师的指导工作主要集中于对发表形式、发表时间、课件制作的基本要求进行介绍,并说明违反规则的扣分标准。学生必须于规定时间内,在展示自行制作课件的同时,在课堂上表述自己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内容,这一环节的考察内容是学生提炼论文要点的能力、课件制作的能力以及当众准确流畅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6“嵌入课程”式的综合考核评定
基于以上五个环节针对“社会分层”章节的研究型教学,教师获得了每个阶段每位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如前文所述,对平时接受研究型教学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应实施“嵌入课程”式的评价方式。总结以上五环节,对社会学概论课程实行研究型教学的考核形式与考核内容应如表1所示,分为锻炼观察社会视角的观察问题能力、实践过程中的调查问题或收集资料的能力、对获取的资料或调查结果进行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基于以上工作进行研究报告撰写的能力。
将以上待考察的能力项目分别定为C1,C2,C3,C4,C5。此外,应该指出,以上能力项目的权重必须在成绩考核标准中予以重视,因此需要由专家组对其重要性进行评定,给出W1,W2,W3,W4,W5,以确保考核标准的公正性。假设每个学生的研究能力为Xi(i为学生序号)考核如下式所示:
Xi=W1×C1 W2×C2 W3×C3 W4×C4 W5×C5
如公式所示,通过对每个学生的若干次研究型
学习的阶段性成果的综合计算,最终得出其最后考核评定结果。
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社会学知识所蕴含的意义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建构起自身的有关社会学的知识体系,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学概论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性课程和窗口性课程,应结合时代的需要,进行教学上的同步调整完善,这是该课程本身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苏巧平,张兴杰,卓彩琴.提高《社会学概论》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和实践[J].社会工作,2007,(5):25-27.
[2]郭启华.以研究为主的教育学教学模式探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62-64.
[3]王文静.日本COE计划对我国研究型教学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8,(2):46-48.
[4]王俊波,凌树才,方洁,张爱珍.借鉴国外研究型教学经验,积极开展创新型本科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30-31.
[5]刘小年,汪辉勇.文科专业研究型教学的三个问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8):185-186.
[6]杨建华.论社会学的精神品格[J].浙江学刊,2007,(2):179-184.
[7]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8-10.
[8]叶秀丹.我国“研究性学习”研究综述[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40-42,46.
[9]杨建华.论社会学的精神品格[J].浙江学刊,2007,(2):179-184.
[关键词]社会学概论;研究型教学;专业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5-0041-04
社会学概论作为一门研究和认识社会的窗口性课程,以及社会科学的重要专业基础性课程,长期以来备受重视。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所言:“入门课程讲好了,学生就能安心在这个学科里上进了,学系也欣欣向荣。如果不能在这门课上收拢学生的心,那就会影响到这个学系。”[1]讲授社会学概论是指在通过课程理论知识讲授和具体社会调查实践,为学生提供一种社会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从而能够系统又科学地学习和掌握社会学的基本原理框架、熟悉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其他相关专业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该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就应是教会学生对这些基础理论工具的运用,使这些基础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社会学概论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 必要性
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社会学概论这样一门专业基础课的兴趣,教师就必须在讲授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只有当社会学中的抽象理论内容获得现实生动的社会载体,学生才能避免因学习基础理论而引发枯燥乏味感,同时增强对知识有用性的感性认识,增进其主动探究知识、探究社会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自主思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事实上,这正是研究型教学模式所提倡的,即通过教师的指导,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研究的方法,自主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达到或学习、或创造以及培养能力等目的的教学模式[2]。在社会学概论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性,可以从教学方式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型教学的特点上看出。
1.1从教学方式的发展趋势看
研究型教学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并得到广泛实施。目前,这一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的全新教学模式。钱伟长先生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也曾提到:“我最大的成功秘密就是促进教学和研究的结合,尽可能把年轻人引导到科研领域。”[4]获诺贝尔奖的美籍华人朱棣文教授也曾就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指出:“美国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能力,往往能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追根寻源,其中重要的因素是欧美国家创新教育的发展以及创新体系的建立。”[4]
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将教学方式从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传授与探索相结合,目的正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我国尝试研究型教学的时间还较短,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可以开拓的空间也还很大。
1.2从教学方式的特点看
从研究型教学的主要特点来看,可以发现,研究型教学方式对教学过程所提出的要求是与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及课程特征相一致的。
首先,研究型教学要求将学生摆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上。研究型教学将最终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发现、研究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从而决定了整个教学过程是自主式和对话式的,且学生必须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社会学概论课程要想真正激起学生的兴趣,就应避免讲授途径的单一化,不能只采用基础课程讲授的常规途径,而应着眼于启发他们树立起社会学专业意识,形成社会学专业思维,掌握社会学专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两者的一致性显而易见。
其次,研究型教学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研究型教学过程提倡师生双方的平等互动,但讲课教师在知识层次、实践经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使得这一教学方式依然要求教师处于组织、引导、启发的主导地位上。这一点,与社会学概论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要求教师提供学生社会学的思维方式、教会学生对社会学基础理论工具的运用这一核心任务是一致的。
最后,研究型教学的过程具有灵活性与个性化的特点。研究型教学也称为研讨式教学[5],这种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发现问题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其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着研讨的深入,学生往往会依据自己的立场来发表观点,从而使得教学进程必须随时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一不可预测性。社会学概论以为学生提供一种社会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为目的,着力于培养学生跳出个人情境的即时性,将事情放在一个更广泛的背景上来加以思考的“社会学的想象力”[6]。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适应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正与研究型教学所提倡的灵活性与个性化教学特征相契合。
可以说,在社会学概论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融入研究型教学方式,是成功讲授该课程的关键所在。
2在社会学概论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易 引起的问题
我国尝试研究型教学的时间还较短,社会学概论课程在实施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问题分析,以探寻该课程的研究型教学途径。
2.1学习效果的差异性问题
研究型教学的学习效果所呈现的差异性较大。这些差异源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研究课题的设计、课程实施状况、老师指导是否得力等多方面因素,从而给课程的设计、管理和评价都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学习活动发生后,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和沟通,在自己原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即在学生系统学习该课程前,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背景知识。每个人特定的人生经历为他观察现实世界、观察社会生活提供了一种特定的视角。因此,教师所讲述的社会状况与社会现实在每个不同的学生那里就有不同的甚至是差异巨大的建构,这就导致了对该课程实行研究型教学的学习效果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鉴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在设定该课程研究型教学部分的考核标准时,应该考虑针对每个不同学生的个体来进行逐一评定。因此,针对每个学生在接受教学、自我思考、进行主题研究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进步情况”应被作为评价的对象予以重视,学习效果的考核重点应该放在实施研究过程中各项能力的提高程度上。
2.2教学过程的长期性问题
学生接受研究型教学而产生学习效果所需时间较长。与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可量化的预期结果目标不同,研究型教学将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7]。因此,在研究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进行考核评价既是难点,也是关键所在。如果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课程-评价”这种单一线性评价方式,将无法对社会学概论的研究型教学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由此可见,必须谋求课程中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提倡评价的多元化,并在评价过程中注重不间断的反思性。因此,有必要在社会学概论课程的研究型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入“嵌入课程”[8]式评价方法,根据社会学概论的知识体系设定若干主题,让学生分别进行课题研究论证,并将每一阶段的学习结果作为考核对象。只有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不间断关注和检测,才能确保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充分有效评定。
2.3能力培养的综合性问题
研究型教学所呈现的学习结果综合性大。由于研究型教学从单纯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学生模仿和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到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从仅仅追求教学的“知识目标”转向重视包含知识在内的、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一价值指向使得学生在接受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所得到的收获和进步必然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因此,在对社会学概论课程实行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很难说清学生的收获和进步是出自哪一层面的能力、哪一科的知识,这就对讲授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提出了要求。因此需要来自学生自身、以及其他教师等全方位的信息反馈,对学生的收获和进步的知识层面和能力范围,以及涉及学科领域进行不断补充和修改。并且,由于学生专业的差别,使得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群体之间存在着能力培养的相异性,因此需要不间断地进行调整,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其全面性。
2.4文理科课程的差别性问题
研究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涉及到文理科的差别问题。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性课程,在实施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根据文科课程所固有的特点来进行适用,否则无法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教学效果。社会学概论课程的知识结构形成更注重演绎方式[5],而通过一般原理来演绎具体课题需要足够的知识积累,因此基础理论框架的学习变得至关重要。且由于社会学概论通常在大学低年级开设,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接受研究型教学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学习误区。
具体说来,首先应注重研讨主题的选择。低年级学生缺乏社会学研究所需的理论基础知识,需要教师来主要承担主题的建构,而不是主要由学生自身来建构研讨主题。其次,应重视下一步骤的实践调查和资料收集。文科知识讨论的对象较之理科而言,在观察上具有更强的主观性,而该课程以社会现象为观察对象,其观察上的主观性尤为突出。如果学生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就无法掌握必要的调查技能和观察方法,从而产生过于依赖自己主观意识的可能性,而在客观现象观察和资料收集的环节上产生较大偏差。再次,在调查之后的结论分析环节上,社会学的精神品格决定了该课程必须同时兼备丰富的想象力和严谨规范的科学气质[9]。因此,要想让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尽快领悟到该课程的精神,缺少了教师人格力量的指引是做不到的,教师不应只是研究型教学一般意义上的学生平等互动的伙伴,更应该是教练,教会学生利用资料和调查结果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在不拘泥于“经典教条”和研究者“先见之明”的同时,始终保持严谨的实证精神。
3研究型教学在社会学概论课程中的运用
本文将基于以上分析,通过对社会学概论课程的重要环节“社会分层”一章的教学实践,来探讨研究型教学在社会学概论中的运用及其效果。
3.1视角选择
社会分层现象贯穿社会生活所有层面,易于从不同视角进行观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通过思考在同一领域中寻找值得挖掘的观察视角的能力。
第一步,为给学生提供社会分层现象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选取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典型事例进行介绍,并提示学生思考,实际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存在怎样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基于事例列举,来引导学生思索,如何贯穿各层面问题,归纳出其个体与群体的等级排列实质,从而引出社会分层的概念。第二步,为将传统型教学方式与研究型教学方式相结合,社会分层一章涉及社会分层模式和社会流动等重要知识点,以及对社会分层进行解释的不同学者及其理论,教师必须以“少而精”为原则对其核心内容梳理清晰,使学生首先掌握思考所需的理论工具。第三步是学生的研究型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在对社会分层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如何从众多社会不平等现象中挖掘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点所在及观察视角,并撰写选题报告,阐述选取该视角的创新点所在,选取该问题点进行研究的价值所在,以及通过该研究希望达成的目的所在。作为培养学生社会学想象力的必要环节,该报告的考核内容主要是评价学生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对社会分层的洞察能力和独立视角的选择能力。
3.2素材整理
在观察领域确定之后,就进入寻找和整理素材阶段。首先,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基本调查方法指导。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资料查找通常所使用的搜索工具,包括书本、期刊、网络以及实际调查等手段。其中,书本方面,应向学生推荐社会分层领域的代表性参考书籍,以供学生自学、寻找自己所选题目的理论立足点;期刊方面,应着重向学生介绍校内中英文期刊网的使用和搜索方法;网络也是帮助学生获取转型期社会分层信息的重要来源,应对常用网址进行介绍;作为社会学信息重要获取手段,社会调查方法不可或缺,鉴于社会学概论的导论课程特点,可以通过对校园内或所居城市的实践调查案例的介绍,来帮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简单的问卷、访谈等社会调查手段来获取所需信息。
在介绍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着重强调附带信息,特别是文献出处记录的重要性,以及书本、网络、期刊等出处的记录要点和记录方法。此外,如何针对所获信息进行实际整理分类是教师应当进行指导的关键所在。这一指导应该包括资料分类、编号、信息摘录、对已有学者观点的归纳方法。
在完成以上指导的基础上,学生应开始着手搜索资料,并整理分类,摘录归纳。最终,作为本环节的考核形式,学生应提交自己的文献综述,列举归纳自己所选择领域中,已有学者的核心观点,列举说明自己所使用的信息搜集工具、搜索方法、搜索成果,以及开列参考文献目录,并据此指出尚未涉及的领域,阐明自己所要进行的研究对填补这一领域的作用。这一考核环节的目的是为评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科学方法运用能力。
3.3思路探索
在学生完成并提交文献综述之后,教师应就论文的组成部分进行介绍,并帮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所获资料进行合理选取,并形成个人论文思路的基本方法。学生应尝试利用所获资料,构筑自己的论文框架,以及论述要点所在。作为考核形式,学生应在完成这一阶段的研究型学习后,提交论文结构目录,并完成论文撰写步骤计划,阐述所构思论文的每一部分所要攻克的难点和关键问题。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考核学生的构思能力和统筹计划能力。
3.4撰写方法
进入论文撰写阶段,教师的指导重点应放在对论文格式的介绍以及学术语言的使用方法介绍上。格式方面,应提供论文格式样本,并着重强调摘要、注释、标题等内容的书写格式;学术语言的介绍应着眼于论文所使用书面语言与一般文章的区别性进行强调,特别应注重社会分层领域专业用语的介绍,帮助学生在丰富社会学想象力的同时,树立严谨的学术语言使用习惯,和严肃的实证风格。这一环节的考核形式是最终的论文,用以考察学生的书面用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个人观点提炼能力和书写格式的规范程度。
3.5成果发表
本环节是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多媒体课件将其主要观点及内容进行表述。本环节教师的指导工作主要集中于对发表形式、发表时间、课件制作的基本要求进行介绍,并说明违反规则的扣分标准。学生必须于规定时间内,在展示自行制作课件的同时,在课堂上表述自己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内容,这一环节的考察内容是学生提炼论文要点的能力、课件制作的能力以及当众准确流畅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6“嵌入课程”式的综合考核评定
基于以上五个环节针对“社会分层”章节的研究型教学,教师获得了每个阶段每位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如前文所述,对平时接受研究型教学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应实施“嵌入课程”式的评价方式。总结以上五环节,对社会学概论课程实行研究型教学的考核形式与考核内容应如表1所示,分为锻炼观察社会视角的观察问题能力、实践过程中的调查问题或收集资料的能力、对获取的资料或调查结果进行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基于以上工作进行研究报告撰写的能力。
将以上待考察的能力项目分别定为C1,C2,C3,C4,C5。此外,应该指出,以上能力项目的权重必须在成绩考核标准中予以重视,因此需要由专家组对其重要性进行评定,给出W1,W2,W3,W4,W5,以确保考核标准的公正性。假设每个学生的研究能力为Xi(i为学生序号)考核如下式所示:
Xi=W1×C1 W2×C2 W3×C3 W4×C4 W5×C5
如公式所示,通过对每个学生的若干次研究型
学习的阶段性成果的综合计算,最终得出其最后考核评定结果。
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社会学知识所蕴含的意义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建构起自身的有关社会学的知识体系,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学概论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性课程和窗口性课程,应结合时代的需要,进行教学上的同步调整完善,这是该课程本身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苏巧平,张兴杰,卓彩琴.提高《社会学概论》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和实践[J].社会工作,2007,(5):25-27.
[2]郭启华.以研究为主的教育学教学模式探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62-64.
[3]王文静.日本COE计划对我国研究型教学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8,(2):46-48.
[4]王俊波,凌树才,方洁,张爱珍.借鉴国外研究型教学经验,积极开展创新型本科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30-31.
[5]刘小年,汪辉勇.文科专业研究型教学的三个问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8):185-186.
[6]杨建华.论社会学的精神品格[J].浙江学刊,2007,(2):179-184.
[7]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8-10.
[8]叶秀丹.我国“研究性学习”研究综述[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40-42,46.
[9]杨建华.论社会学的精神品格[J].浙江学刊,2007,(2):17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