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子打在孩子身上,这好吗?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wlg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场作文评价自有它的游戏规则,主要是出于测量和区分考虑,追求一个比较结果,不能简单等同于写作评论,它是测量学的归属,服从测量学规律。比如满分的含义不代表这篇作文完美无缺,而是说用一个量化数值区别开比它层次更低的作文。在高考评卷特定的话语系统里,没有层次比它高的作文了,那就可以给它满分,以便用足、用够规定数值来尽可能多地标识客观上千差万别的作文的层次,达到更精准评价的目的。这就是满分的测量学原理。满分就测量学来说显然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但这也同时决定了满分是个层次概念,是比较下来的结果。本身也是比较的含义,相对的含义。比如有两篇作文,都不足为贵,但相对另一篇这篇好一点,或某个地方胜出,或有需要奖励的情节,我依然可以给这篇作文满分给另一篇作文40分来进行区分。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满分就只有相对40分那篇作文更好的比较意义了,不意味它实际有多么好。故考场满分它是一定范围内的作文的整体水平相较的结果,只代表一定范围内作文的最高层次,其含义也仅局限于此。顺理,满分作文水平不高,那我们也能约略推之,这个范围内整体作文水平有限。故此,抛开整体水平来空谈满分作文评价是否合理是荒谬的,也是得不出结论的。然而,由于高考的特殊性,作文整体水平的信息又是不能也无法全部公开的,这就使得高考作文评价具有不适宜公众讨论的属性,向社会推出要慎之又慎。否则受制于上述局限和条件,就很容易出现有理也“解释不清”的情况。这也就是主管部门总要三令五申强调考场作文及评价不能外流的阅卷纪律的原因。对照这个理解,我们可以判定,围绕《生活在树上》考场作文满分合不合理的这场讨论显然大部分都没在正题,只能算是偏离了测量学范围,不在一个轨道上,忽略了参照对象的众声喧哗。大家在讨论中更多追求的是借题发挥的效益。无门坎参与,话语狂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对于这场讨论也就不要作过度解读。正如前面解释的原因,我们不应该被争论的热闹的假象迷惑而忘了这种讨论于考试作文测量无建设意义的实质。然而舆情汹汹,终究是要追究的,若实在要怪责的话,我看要怪就只能怪放出这篇作文及评语的阅卷组长。把一个不适合社会讨论,不宜为外人道,隐含诸多暗前提和暗语境,又很专业的东西拿出来公开,引发社会去作无介别的聚讼。不顾阅卷纪律,惹出舆情,收不了场,这是自作自受。
  凭经验推断——这篇作文得满分也让我们隐隐地感觉到浙江高考整体作文水平堪忧。否则也不至于会出现作文阅卷组长看到这篇作文两眼放光、如获至宝的激动。一定饥渴了,匮乏了,好作文稀缺了,才“饥不择食”。这个溢出话题才是这场讨论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可惜很少人关注。
  当然,有人盯着作文阅卷组长的满分评语掘地三尺,穷追猛打,冷嘲热讽,饱和轟炸,挖苦满分评语是反讽、黑色幽默、闹剧,我又是要替阅卷组长争辩一下的。这显然是无限上纲上线了,完全没有必要。但凡是内部真正懂高考的人是不会这么认为的。我们承认满分评语有拔高炒作之嫌,但检讨的不该只有写评语的阅卷组长。满分评语的“话风”与整个社会浮夸文风没有联系?现在的人登上媒体说话,谁不爱来几句惊人之语?包括此次只反别人不反自己满屏狂喷、暴戾宣泄,只讲情绪不讲理性,不错过任何机会为这种风气添砖加瓦的批评者自己。这是整个社会“震惊体”“宣传体”文风盛行的使然。在这方面每个人都需要检讨。我们当中哪个没说一句大话、大词,你有资格去批评人家,否则就别光一张嘴只说别人。
  现在的人发声说话,带点节奏,带点流量,带点货什么的,再正常不过了。这也是现代媒体特点决定的。不过带节奏天然有风险。浙江作文阅卷组长没搞明白这点,只看到媒体的这个诱人的地方,没想到弄不好翻车的后果,贸然试水,结果被淹。只能说是没玩好,就像刚学会开车的人急欲飙车,结果翻车的性质一样。冲动是魔鬼。然而,翻车就是翻车,仅此而已,没讨伐者深挖的那么多所谓的微言大义,不要作无限的引申。考场作文这种事,宜把发生的环境或背景处境因素包含进去思考,特忌抽象、悬空议论。在谈论别人的时候多一些同理心,共情心。缺少同理心、共情心的后果是什么呢?你得理了,但你也刻薄寡恩了。像作文评价这样一件事,尤其需要站在多个立场上去考虑问题。立场(比如考场作文的特异性、考场作文的难度值)不同你会得出跟咬牙切齿、拊心痛恨截然不同的结论,足见观点也只是立场而已,无论你的结论看起来多么坚挺,本质也只是个站位,并不见得是你多么绝对的占理。
  写《生活在树上》这个孩子的作文某种意义上说是成人论文的一次模仿秀行为。就是高考作文里的钟美美。要不是成人这种行为大量存在并被鼓励,怎会有这个孩子这篇作文?光批孩子的作文好吗?板子该打在谁的屁股上?
  [作者通联:北京市第十中学]
其他文献
在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时候,在笔者按照以往的方式完成了教学之后,不少同学提出一个观点:为什么秦晋联盟,在烛之武的几句话之后,就宣告瓦解呢?难道两国之间交战与否,还能如此儿戏?“一言可退百万兵”难道在生活中真有可能成为现实?学生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传统的文本解读还存在一些盲区,而基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寻找到本文解读的另一个视角,亦即战争的发起与消弥及其背后的逻辑。   一、开战有开战的理由
一、以古鉴今:古代语文教材编制对当今的启示  [评议文章] 胡根林、李可《浅谈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编制经验》,原载《语文建设》2014年第5期。  [原文摘要] 当我们放眼世界,学习西方语文教材先进做法的同时,也需要沉下心来,认真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古代教材重视育人功能、儿童的可接受性、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儿童能力的发展性。古代语文教材在编排设计上隐含了丰富的编制思路同样值得今人学习。  古代语文
小时候总期盼自己快快长大,这样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结束那段总被老爸老妈打屁股的历史“耻辱”。当时间在懵懵懂懂的天真中溜过瞬间的触觉时,才发现那是一段多么幸福的时光。那一切都是如此的温馨,就像碎碎的白絮在蓝色的天空洋溢着发质的轻柔,宽大而莹白,光洁的软缎在空中飘逸的醉意电流。  ——题记     回眸那些走过的路,留下的痕,起先是深深的脚印,再后来逐渐朦胧起来,最后成了斑斑点点的小脚印,消失在岁月
摘 要 吕叔湘先生说:“很多问题表面是新的,骨子里是老的。”新课改背景下对叶圣陶精读教育思想的再探析,一方面是为了印证叶圣陶精读思想在当下阅读教学中依旧具有指导价值,另一方面,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的理解新课改的措施,寻求更多教学思路。下文将从叶圣陶精读思想是什么、如何开展、用什么开展三方面探析其内涵,接着寻找其与新课程改革的共通之处,最后将其联系实践,获得启示。   关键词 叶圣陶;精读思
一、故乡“苍黄”  生:(读)“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师:这段写景,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苍黄。悲凉。阴晦。压抑。荒凉。  师:荒村横卧,天地苍黄,天气阴晦,一片苍凉。这就是迅哥“我”的故乡,阴沉沉
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疑问:“刘邦和项羽在宴上的对话,明显是胡言乱语,不合逻辑。比如刘邦一会称自己是臣,称项羽为将军;后面又说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称项羽为项王,前后不一致啊?”“哪里看出不合情理?”我问。学生这样回答:“既然称自己为臣,那称项羽应为大王,怎么会称将军?再说当时两人都是起义军领袖,地位也差不多,怎么会称自己为臣,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刘邦真的不会讲话吗?面对学生的疑
《赤壁赋》教完之后,浮想联翩,觉得心动手痒痒,就敲敲键盘将心得体会写出来,以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教学提高。  《赤壁赋》真是奇文,文章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皆值得好好玩味,如能引导学生理解、欣赏文章,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热爱文学的热情,修身养性都有帮助。所以,教学本文,我反复推敲,用心设计教学,力图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达到寓教于乐效果,符合快乐语文教学要求。  介绍苏轼时,突出他的经历坎坷
摘 要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7课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学习目标是“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针对这一教学目标,笔者依托教材中的两篇例文,设计了一系列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的学习任务群,教会了学生学习此类文本的基本阅读方法,并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落实了新课标关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統编教材;任务群阅读;教学设计  【文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1.学习目标  (1)在课堂上通过对一组“愧疚”议题课文(中国作品)的理解,体会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热爱、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对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文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2)在课外通过对“愧疚”议题文学作品(国内外,整本书)的阅读,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优秀文化,提高国际视野与人类利益共同体的意识。对阅读中涉及的有关文化现象展开讨论,有依据、有逻辑地阐明自己
沈从文先生前半生文学著述甚丰,《边城》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甚至可以说正是《边城》让沈从文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绕不过去的名字。自2003年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以来,《边城》已经成为深受师生喜爱的经典小说文本。2019年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教材面世,《边城·三至六章》继续占据必修三第二单元选文位置,同时全书入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系。   指定阅读书系共8种,其中中国文学作品4部,包括《乡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