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5月18日,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秦朗收到了新东方终审面试的通知。在此之前,他已投出大概20份简历。毕业近在眼前,但与秦朗一样仍奔波在求职路上的学生还有许多。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874万,与去年同比增加40万人。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疫情加剧了就业的“不确定性”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社会生产、生活和运行秩序与节奏被打乱。许多企事业单位受到疫情冲击,或裁员降薪,或缩减甚至取消了既定的用人招工计划。一些仍计划招聘的单位,也往往会推迟招聘时间。这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秦朗报考的公务员还在等待面试通知,他最心仪的学校辅导员岗位面试工作目前也尚未展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招聘工作普遍推迟,与其他企业的节奏有所脱节,这让秦朗感到难以抉择。“我不确定应该继续等下去,还是接受其他企业的offer。现在毕业生求职很有压力,竞争也比较激烈。后面的职位虽然可能更好、更适合我,但是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在此之外,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招聘流程和较长的招聘周期也加重了秦朗的焦虑。“有些单位在面试过后会让应聘者等候通知,但通知可能很久之后才会下发。特别是有的单位,如果求职者通过面试就给下一轮通知,如果不通过就不会再联系,这让求职者处境比较艰难,因为我们无法得知是应聘单位尚未通知还是自己已被淘汰,这会干扰接下来的求职方向。”
秦朗面临的问题同样困扰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西临床专业毕业生王宇。她原本计划春节后去学校推荐的一个医院实习,结果疫情突然来临,实习计划搁浅。无奈之下,她只能在家附近找了一个小医院实习。与大医院相比,小医院的工作内容比较简单,能学到的东西也有限,王宇有些担心目前的实习经验会影响到之后的工作——显然,在大医院实习的人求职时更有优势。疫情同样延迟了医院的招聘工作。王宇虽然主观上更偏向于从事临床相关工作,内心却有些迷茫和犹豫,她不确定应该继续等待医院招聘,还是先找份其他工作,毕竟她不一定能顺利应聘进医院。
工作的不确定性,让许多毕业生在提及未来时有一种恐慌感。木子是某985院校历史专业的研究生,她的就业目标一直很明确——高校的行政或学工岗位。加之对地域、编制、待遇、学校实力等因素的考虑,目前她只投了不到5份简历。“这些单位多数还未进行笔试,而我们马上就要毕业答辩,心里有一种‘毕业即失业’的感觉,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线上面试,利大还是弊大?
在就业市场上,一直有“金三银四”的说法——每年的三四月份是求职、招聘的黄金时期。但今年情况有些不同。疫情防控状态下,无论单位招人,还是毕业生求职,都有些“寸步难行”。为解决这一困境,不少企业采用线上面试的方式进行招聘。这对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
秦朗在整个春招过程中经历的都是线上面试,既有一对一的,也有一对多的半结构化面试。“传统的线下面试,求职者需要到处奔波,有些面试可能还要跨地区,所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学生难以平衡学习与求职之间的关系。而依托线上平台的便捷性,毕业生可以参与更多岗位面试,企业也可以扩大招聘对象的覆盖面。”尽管线上面试有诸多优势,秦朗还是偏好线下面试。“线上交流互动性较差,求职者难以表现最佳的自己。就我个人而言,在宣讲方面的经验比较多,如果是线下面试,我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优势。”
郑州黄河科技学院审计专业毕业生梅萍与秦朗的感受一样。在求职过程中,她经历了3次线上面试、12次现场面试,两相对比,她觉得现场面试求职者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而且可以直观地了解公司的办公环境、感受公司的氛围。另外,她认为有些公司在线上面试时会比较随意。“曾经有一家事务所在智联招聘上给我发面试邀请,约定晚上八点半面试,到点后却失约。我发短信询问,对方让我等一个小时,结果时间到了还是没有消息,最后不了了之。”
除此之外,线上面试还面临网络卡顿等问题,影响沟通效果,不便于单位和求职者互相深入了解。但也有些求职者很喜欢这种方式。“线上面试心情会轻松一些,也能免去线下面试的奔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白琳认为,线上面试利大于弊。在她看来,线上面试虽然不能更好地展示自我,但同时也可以掩饰求职者的缺点,缓解求职者的紧张情绪。
就业是个人与现实的博弈
不可否认,疫情的确影响了今年的就业形势。但这种影响具体到个人,却因人而异。不少毕业生反映,疫情对自己就业“没有太大影响”。
木子很清楚,目前工作未定的原因更多在于自身。“疫情打乱了我的计划和节奏。放假在家,因为个人原因,我的效率不高,很难像在学校一样兴奋,前期一直在和毕业论文做斗争,腾不出时间来想就业问题。其实如果能利用居家的这段时间好好准备就业考试,复习时间是相对增加的,但我没能做到良好的时间管控和心态调整。说起来,一切都是我个人的不自律造成的。”
漫长的假期,闲适的居家状态,激發了一些毕业生的“惰性”,让他们在求职时有些散漫,而疫情给了他们“求职不顺利”的借口。
白琳曾经也以为疫情对自己就业的影响很大,但找到工作后回头去想,发现这种影响微乎其微。她认为,工作难找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外部环境,而在于自己的预期。“没读研之前,月薪5000的岗位我都会认真考虑。但读研后,我和父母对月薪的期待就变成了10000。”最初,她求职的目标是广州的外企或者互联网行业,希望从事运营或品牌策划等工作,但是现实比较残酷,她的专业与职位不符,在简历筛选阶段就会被应聘单位刷下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怀疑自己会找不到工作。后来,她调整了自己的预期,顺利地入职了一家北京的互联网教育公司。
相比一些仍挣扎在求职路上的同伴,北方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王昊无疑是幸运的,他在年前就收到了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的录用通知。提及就业,他将之归结为个人选择。“年前和我一起参加招聘会的人挺多的,有很多单位愿意要应届生,只是看学生自己愿不愿意签约。”
三江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吴畏目前也已确定工作——无锡招商银行分行信用卡中心应届管培生。这与他所学的专业并不对口。他本来预计这个学期留在南京或者去上海参加一些与专业对口的实习,积累经验,为后期正式入职做过渡准备,但由于疫情,计划全被打乱。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选择了向现实妥协。“疫情增大了竞聘本身的难度系数。在此之前,每年毕业季从实习、竞聘到正式入职就存在诸多挑战,但好在与我专业对口的文化、文娱、文旅相关产业行业形势还算良好。而今年由于疫情,专业对口产业形势非常不乐观,很多公司面临破产倒闭,一些尚能支撑下去的企业也开始大批量裁员降薪。如此一来,我们不仅需要与应届毕业生竞争,还要与拥有多年岗位经验的跳槽人士比拼,就业压力非常大。”
个人预期与职业规划限制着毕业生的求职选择。在王宇看来,“如果对工作内容和薪资没有太大要求,其实工作还挺好找的。但如果对未来有一定的规划,还是需要慎重考虑一下。”
总体来看,毕业生对于就业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工作总会有的,万不得已再降低标准,但在此之前,总要为理想奋斗一把。
(文中皆为化名)
疫情加剧了就业的“不确定性”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社会生产、生活和运行秩序与节奏被打乱。许多企事业单位受到疫情冲击,或裁员降薪,或缩减甚至取消了既定的用人招工计划。一些仍计划招聘的单位,也往往会推迟招聘时间。这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秦朗报考的公务员还在等待面试通知,他最心仪的学校辅导员岗位面试工作目前也尚未展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招聘工作普遍推迟,与其他企业的节奏有所脱节,这让秦朗感到难以抉择。“我不确定应该继续等下去,还是接受其他企业的offer。现在毕业生求职很有压力,竞争也比较激烈。后面的职位虽然可能更好、更适合我,但是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在此之外,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招聘流程和较长的招聘周期也加重了秦朗的焦虑。“有些单位在面试过后会让应聘者等候通知,但通知可能很久之后才会下发。特别是有的单位,如果求职者通过面试就给下一轮通知,如果不通过就不会再联系,这让求职者处境比较艰难,因为我们无法得知是应聘单位尚未通知还是自己已被淘汰,这会干扰接下来的求职方向。”
秦朗面临的问题同样困扰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西临床专业毕业生王宇。她原本计划春节后去学校推荐的一个医院实习,结果疫情突然来临,实习计划搁浅。无奈之下,她只能在家附近找了一个小医院实习。与大医院相比,小医院的工作内容比较简单,能学到的东西也有限,王宇有些担心目前的实习经验会影响到之后的工作——显然,在大医院实习的人求职时更有优势。疫情同样延迟了医院的招聘工作。王宇虽然主观上更偏向于从事临床相关工作,内心却有些迷茫和犹豫,她不确定应该继续等待医院招聘,还是先找份其他工作,毕竟她不一定能顺利应聘进医院。
工作的不确定性,让许多毕业生在提及未来时有一种恐慌感。木子是某985院校历史专业的研究生,她的就业目标一直很明确——高校的行政或学工岗位。加之对地域、编制、待遇、学校实力等因素的考虑,目前她只投了不到5份简历。“这些单位多数还未进行笔试,而我们马上就要毕业答辩,心里有一种‘毕业即失业’的感觉,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线上面试,利大还是弊大?
在就业市场上,一直有“金三银四”的说法——每年的三四月份是求职、招聘的黄金时期。但今年情况有些不同。疫情防控状态下,无论单位招人,还是毕业生求职,都有些“寸步难行”。为解决这一困境,不少企业采用线上面试的方式进行招聘。这对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
秦朗在整个春招过程中经历的都是线上面试,既有一对一的,也有一对多的半结构化面试。“传统的线下面试,求职者需要到处奔波,有些面试可能还要跨地区,所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学生难以平衡学习与求职之间的关系。而依托线上平台的便捷性,毕业生可以参与更多岗位面试,企业也可以扩大招聘对象的覆盖面。”尽管线上面试有诸多优势,秦朗还是偏好线下面试。“线上交流互动性较差,求职者难以表现最佳的自己。就我个人而言,在宣讲方面的经验比较多,如果是线下面试,我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优势。”
郑州黄河科技学院审计专业毕业生梅萍与秦朗的感受一样。在求职过程中,她经历了3次线上面试、12次现场面试,两相对比,她觉得现场面试求职者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而且可以直观地了解公司的办公环境、感受公司的氛围。另外,她认为有些公司在线上面试时会比较随意。“曾经有一家事务所在智联招聘上给我发面试邀请,约定晚上八点半面试,到点后却失约。我发短信询问,对方让我等一个小时,结果时间到了还是没有消息,最后不了了之。”
除此之外,线上面试还面临网络卡顿等问题,影响沟通效果,不便于单位和求职者互相深入了解。但也有些求职者很喜欢这种方式。“线上面试心情会轻松一些,也能免去线下面试的奔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白琳认为,线上面试利大于弊。在她看来,线上面试虽然不能更好地展示自我,但同时也可以掩饰求职者的缺点,缓解求职者的紧张情绪。
就业是个人与现实的博弈
不可否认,疫情的确影响了今年的就业形势。但这种影响具体到个人,却因人而异。不少毕业生反映,疫情对自己就业“没有太大影响”。
木子很清楚,目前工作未定的原因更多在于自身。“疫情打乱了我的计划和节奏。放假在家,因为个人原因,我的效率不高,很难像在学校一样兴奋,前期一直在和毕业论文做斗争,腾不出时间来想就业问题。其实如果能利用居家的这段时间好好准备就业考试,复习时间是相对增加的,但我没能做到良好的时间管控和心态调整。说起来,一切都是我个人的不自律造成的。”
漫长的假期,闲适的居家状态,激發了一些毕业生的“惰性”,让他们在求职时有些散漫,而疫情给了他们“求职不顺利”的借口。
白琳曾经也以为疫情对自己就业的影响很大,但找到工作后回头去想,发现这种影响微乎其微。她认为,工作难找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外部环境,而在于自己的预期。“没读研之前,月薪5000的岗位我都会认真考虑。但读研后,我和父母对月薪的期待就变成了10000。”最初,她求职的目标是广州的外企或者互联网行业,希望从事运营或品牌策划等工作,但是现实比较残酷,她的专业与职位不符,在简历筛选阶段就会被应聘单位刷下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怀疑自己会找不到工作。后来,她调整了自己的预期,顺利地入职了一家北京的互联网教育公司。
相比一些仍挣扎在求职路上的同伴,北方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王昊无疑是幸运的,他在年前就收到了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的录用通知。提及就业,他将之归结为个人选择。“年前和我一起参加招聘会的人挺多的,有很多单位愿意要应届生,只是看学生自己愿不愿意签约。”
三江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吴畏目前也已确定工作——无锡招商银行分行信用卡中心应届管培生。这与他所学的专业并不对口。他本来预计这个学期留在南京或者去上海参加一些与专业对口的实习,积累经验,为后期正式入职做过渡准备,但由于疫情,计划全被打乱。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选择了向现实妥协。“疫情增大了竞聘本身的难度系数。在此之前,每年毕业季从实习、竞聘到正式入职就存在诸多挑战,但好在与我专业对口的文化、文娱、文旅相关产业行业形势还算良好。而今年由于疫情,专业对口产业形势非常不乐观,很多公司面临破产倒闭,一些尚能支撑下去的企业也开始大批量裁员降薪。如此一来,我们不仅需要与应届毕业生竞争,还要与拥有多年岗位经验的跳槽人士比拼,就业压力非常大。”
个人预期与职业规划限制着毕业生的求职选择。在王宇看来,“如果对工作内容和薪资没有太大要求,其实工作还挺好找的。但如果对未来有一定的规划,还是需要慎重考虑一下。”
总体来看,毕业生对于就业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工作总会有的,万不得已再降低标准,但在此之前,总要为理想奋斗一把。
(文中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