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物理学科概念多,公式多,要做的练习题目更多,学习物理时间久了,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感.由于物理难学,又有好多学生害怕物理,选学物理的学生大大减少,于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摆在广大物理教师面前.如果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能运用多种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创设多变的教学情境与学习情境,好多学生可能就会增加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如何创设学生喜欢学习物理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呢?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一、列举学生身边常见的生活事
例,增加学习物理的亲切感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联的学科,好多物理知识都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学习这些知识时,教师可多列举生活事例,为学生创设一个亲切感的知识情境,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皆学问.
例如,在学习“弹力”时,在讲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之前,教师可列举出几种生活事例:我们在打篮球或排球时,若用力把球挤扁再松开,结果如何?用手指稍用力按自己的脸部或是身体其他部位,松开后结果又如何?学生很容易知道结果.我们在家里蒸馍用力和面时,面的形状是怎么变化的?按扁了还能再圆吗?揉圆了还能再扁吗?还有,小时候玩的橡皮泥或是泥巴,其形状改变的特点与面是相同的.对比以上几种现象,教师稍加点拨,不需多讲,学生便能轻松理解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教师再来点幽默:如果我们的身体是非弹性形变,会有什么后果?稍用力一挤变扁了、变圆了、变方了、变成其他形状恢复不回来了,那麻烦可就大了!学生准会大笑.这样,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掌握了物理知识.
又如,在学习“力”的概念时,教师可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两位同学力气的大小?教师可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再让他们发言,学生当然会想出很多办法,比如让两人扳手腕、搬石头、举重物等.待部分学生发言完毕,教师接着再问,让两位同学站在那里别动,能判断出两位同学谁的力气大,谁的力气小吗?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就知道是不能判断出结果的.教师适时点拨,要判断出谁的力气大小问题,必须让人与第二个物体发生某种作用.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做好演示实验,创设一种真实
的学习情境
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不经过观察演示实验或是亲身体验,是很难理解某些概念与规律的.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做得好与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教师要做演示实验,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来验证物体的质量、合外力、加速度三者的关系,此实验教师就要做好,尽量使两小车的运动情况能定性地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这样,学生自然会欣然接受牛顿第二定律.
又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我们讲到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即在真空中)不同质量的物体下落速度是相同的,这是要用到真空管来演示,教师就要快速立起真空管以保证演示实验成功.学生看到了真实的结果,自然会相信教师所讲的内容.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设法为学生创设能亲身体验
物理现象与物理规律的情境,让学生
直接感知到物理知识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要靠自己亲身体会才能有较深刻的感知和理解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牛顿第三定律讲到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等.教师空泛地讲,讲得再精彩,学生也很难马上理解.教师可以用两只弹簧秤来验证牛顿第三定律,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能够获得一定的认识.但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情境岂不更好!让学生两人一组,或相互推,或相互拉,相互推拉,过程中试着变换力气的大小,推拉一会儿再分开,分开一会儿再推拉,反复几次.学生经过这样的亲身体会后,就可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我
们无法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或通过实验
看到的现象,为学生创设一种虚拟的
学习情境
物理学所研究的内容,大到宏观的天体运动,小到微观的粒子世界,好多现象我们人类的眼睛是观察不到的,无法获得感知知识,那我们物理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利用电脑制作课件,来模拟这些现象,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课件模拟的现象,既学习了知识,同时还会增加对教师的佩服.
总之,物理教师要开动脑筋,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创设多种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走进物理课堂学习物理知识.
一、列举学生身边常见的生活事
例,增加学习物理的亲切感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联的学科,好多物理知识都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学习这些知识时,教师可多列举生活事例,为学生创设一个亲切感的知识情境,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皆学问.
例如,在学习“弹力”时,在讲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之前,教师可列举出几种生活事例:我们在打篮球或排球时,若用力把球挤扁再松开,结果如何?用手指稍用力按自己的脸部或是身体其他部位,松开后结果又如何?学生很容易知道结果.我们在家里蒸馍用力和面时,面的形状是怎么变化的?按扁了还能再圆吗?揉圆了还能再扁吗?还有,小时候玩的橡皮泥或是泥巴,其形状改变的特点与面是相同的.对比以上几种现象,教师稍加点拨,不需多讲,学生便能轻松理解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教师再来点幽默:如果我们的身体是非弹性形变,会有什么后果?稍用力一挤变扁了、变圆了、变方了、变成其他形状恢复不回来了,那麻烦可就大了!学生准会大笑.这样,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掌握了物理知识.
又如,在学习“力”的概念时,教师可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两位同学力气的大小?教师可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再让他们发言,学生当然会想出很多办法,比如让两人扳手腕、搬石头、举重物等.待部分学生发言完毕,教师接着再问,让两位同学站在那里别动,能判断出两位同学谁的力气大,谁的力气小吗?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就知道是不能判断出结果的.教师适时点拨,要判断出谁的力气大小问题,必须让人与第二个物体发生某种作用.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做好演示实验,创设一种真实
的学习情境
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不经过观察演示实验或是亲身体验,是很难理解某些概念与规律的.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做得好与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教师要做演示实验,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来验证物体的质量、合外力、加速度三者的关系,此实验教师就要做好,尽量使两小车的运动情况能定性地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这样,学生自然会欣然接受牛顿第二定律.
又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我们讲到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即在真空中)不同质量的物体下落速度是相同的,这是要用到真空管来演示,教师就要快速立起真空管以保证演示实验成功.学生看到了真实的结果,自然会相信教师所讲的内容.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设法为学生创设能亲身体验
物理现象与物理规律的情境,让学生
直接感知到物理知识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要靠自己亲身体会才能有较深刻的感知和理解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牛顿第三定律讲到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等.教师空泛地讲,讲得再精彩,学生也很难马上理解.教师可以用两只弹簧秤来验证牛顿第三定律,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能够获得一定的认识.但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情境岂不更好!让学生两人一组,或相互推,或相互拉,相互推拉,过程中试着变换力气的大小,推拉一会儿再分开,分开一会儿再推拉,反复几次.学生经过这样的亲身体会后,就可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我
们无法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或通过实验
看到的现象,为学生创设一种虚拟的
学习情境
物理学所研究的内容,大到宏观的天体运动,小到微观的粒子世界,好多现象我们人类的眼睛是观察不到的,无法获得感知知识,那我们物理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利用电脑制作课件,来模拟这些现象,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课件模拟的现象,既学习了知识,同时还会增加对教师的佩服.
总之,物理教师要开动脑筋,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创设多种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走进物理课堂学习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