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沙绵亘环白浪,妙峰耸秀攀奇石,唐樟宋柏掩巨刹,山花院竹绕梵音。”这是对普陀山的真实写照。只是当我们抵达时,天空突然下起瓢泼大雨,一下子就浇灭了满腔兴致。
我们一行六人——伟和妻欣,以及他父母双亲,再加上我和轩,买了雨衣,先到预订旅馆卸下行李。旅馆在大乘庵,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商业街。沿街往北是法雨寺,往南是普济寺,唯一一条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沥青公路贯穿游览路线的始终,公路两侧的分支小道则绵延至各处景观,道路甚是好找。
伟多年前来过这里,他建议我们先去法雨寺,还可以赶上10点半的午斋。一路举目环顾,多是古树参天遥遥相拥,巍峨黛山层峦叠嶂,偶尔三三两两的老人在小道上穿梭,如此美景着实让人沉醉,但正如同伴欣所说,这样的天气实在糟糕透顶。淅淅沥沥的雨使我们不能在沿途多作停留。
穿过“海天佛国”的石牌坊就是海会桥,桥上有不少游人冒雨留影拍照。确实,以此角度仰望,法雨寺在古木郁林中若隐若现,神秘庄重。一条拾阶而上的道路两侧青檐黄壁,留有历史斑驳的断痕,令人不禁感叹它所历经的沧桑。据载,法雨寺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初称海潮庵,其间几经火灾,又几度修复重建,甚有倭寇侵袭毁寺,但都得以延续,康熙时御题“天华法雨”、“法雨禅寺”,后雍正、同治与光绪时期都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这使得它成为清朝古建筑的重点代表,同普法寺一样赫赫有名。如今,在入门处,你仍然能看到“天华法雨”的牌匾。由于下雨,我们只站在回廊下瞻仰了古樟背后的“法雨禅寺”四个大字,就进了玉佛殿。伟的母亲与许多虔诚的香客一样,冒雨围着香炉燃香朝拜,三拜九叩一点都不含糊。再往里去就是九龙殿、御碑殿,人来人往,这样的天气依然挡不住游客如织的脚步。黄屋檐,蓝楼阁、绿木雕、红门柱,青砖墙,交错相叠,庄严繁华,那些龙、狮以及莲等雕饰随处可见,栩栩如生,甚至屋檐瓦棱处都被一一雕琢,让人心生敬慕。
饭毕,走出法雨寺,我们的鞋早已湿透,看来这雨是不会停下来了。我和欣萌生退意,站在法雨寺旁的一条商铺街上踌躇不前,后来我提议,一人买了一双凉鞋换上,既然鞋都买了,那山肯定是要上了。不知是山上风大还是雨越下越大,总之到了佛顶山山顶,狂风摇曳,雨落成线,没几分钟,我们的裤子已湿了三分。顺着指示牌的方向,我们穿过一条长长的小道,慧济寺才显山露水,风雨中看到“佛顶顶山”几个遒劲大字,顿时浑身充满了力量。或许,我们不远千里跋涉,正需要它的慧质禅心点开我们生命的朝气与勇气吧。
慧济寺与法雨寺无太大区别,均由几座殿堂串接而成,殿前有香炉,供奉菩萨,均始建明朝,盛于清朝,与普济寺一起成为普陀山的三大主寺。等伟的母亲一一参拜完后,天色渐晚,身体渐凉,我们都未想到去观赏慧济寺旁的世界稀有树木——普陀鹅耳枥,就开始步行下山。这或许算得上一大遗憾,但欣说,天下之大,遗憾之事多之又多,又岂在乎多这一件?
下山的台阶大多陡峭,或许是道路两旁的山石大树相隔,只闻雨声,不见风声,这也算一佳境。路上的行人两两相牵,十指相扣的双手被雨淋得冰凉僵直,但没有谁想要放弃,我想那爱定是深到骨子里,温暖感怀。行至一程,看到云扶岩上刻着的“海天佛国”,据说这是出自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之手,他为何在此刻上这几个字?或许,不论名人还是凡人,心中至真至纯的爱都是这一方净地。
大约半小时,我们到了法雨寺,顺着法雨寺轻快地回到旅馆,老板说受台风影响,这雨明天还得下。顿时我们所寄予美好希望的明天突然又变得昏暗无比。
普济寺与南海观音
欣穿着昨天的休闲鞋,我很惊讶。她说伟的母亲昨晚把它弄干了。我说,欣,你的婆婆对你真好。欣笑了,说以前没有领会到。我说,感谢这个佛家胜地让我们静静地听到了爱。
这一次,我们是往南走。也许是习惯了雨天,也许是心有所定,临行前已不再心存顾虑。一路上,我们拾掉落的松针果,拾不知名的花,用照相机拍下了雕着“吉祥如意”的铜钟街灯,青石路面雕刻的形态各异的莲花和用树桩就地而建的垃圾筒还有木头长椅。我们走山石拼接的山路,也走紫木铺就的小径,大雨滂沱,路面被冲刷得清澈发亮,偶见嫩芽冒出板缝,生机盎然,透着古香,还透着古音,古音来自路旁的石头音箱,那里面轻轻传来“南无观世音菩萨”的禅声。不知在阳光普照人声鼎沸的日子还能否有这份清静之心聆听悠悠佛音?伟的母亲一路拾掇横在路中的残枝,这使得我们明白,为何一路而来的林中小道走起来顺畅有余,那低矮的枝头不曾碰头,因为那枝桠不知是谁用麻绳将其一圈圈包裹。也许这就是王维所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吧。
穿过一条小巷,便是如雷贯耳的普济寺。相传,日本高僧慧锷在山西五台山得一观音圣像,返渡日本时途经普陀山,海面涌起无数莲花使其三日不能出洋,慧锷大悟,遂留下观音像于当地山民张宅中,这就是“不肯去观音院”,院前的洋如今叫莲花洋。北宋神宗时建寺,赐“宝陀观音寺”,后扩建迁址至此,也有一说原址本是这里。康熙时赐名“普济禅寺”。由此说来,普济寺的历史最为源远流长,同时它也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如今它已是这里最大的寺院,香火旺盛,佛教活动都在此寺举行。
进入普济寺有一石牌坊,上面写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据说这是圣旨,以示对观音的崇敬。寺前有一放生池,可惜不见荷花盛开,至于美景“莲池夜月”在此时也无法欣赏到。倒是进入寺内,随处可见坛中一抹莲花,或粉或紫,清新脱俗,我前去触摸,心下暗惊,此乃真物也。
大圆通殿是普济寺的主殿,殿堂正面是高达八九米的观音像,是目前我们所见过最壮观雄伟的殿内佛像,殿堂两侧则是观音32应身。烧香拜佛之人也在此寺达到高峰,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伟的母亲一直都是就地而拜,从不跪蒲垫,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参观完御碑殿、天王殿、法堂、后殿、方丈殿、功德殿,便去吃这里的午斋。普济寺相比法雨寺要贵一些,10元一人,但菜确实要好很多,五菜一汤,八人一桌,人齐了才上菜。我们六人,刚好一对年轻情侣主动上来与我们凑齐了一桌。席间,谈笑风生,没有丝毫陌生之感,饭菜可以再加,但必须要先吃完盘里的,于是大伙一起分工,起哄闹腾,像一帮孩童,直至吃到心满意足才离开。旅途总有些惊喜,比如人情并不是我们锁在城市的天窗里想象得那样冷漠,用一颗纯净的心收获一路的温情,心存美好,不必言再见。
从普济寺出来,我们沿着一条木板小道进入紫竹林,这里有“不肯去观音院”、“潮音洞”,因为雨声颇大的缘故,潮音洞的海浪并没想象中那样声浪翻天,倒是想起一句“始信潮音即梵音”的诗来。
沿着紫竹林再往南,便是南海观音露天佛像。即便你不是信佛之人,在此刻你也不得不臣服下拜。观音像高达33米,狂风骤雨之中,巍然耸立,气势磅礴,肃穆庄严,空中弥漫的风风雨雨与之相衬更显贫弱微小,这便是观音佛像展现的无穷法力,想必在晴天之日看不到此番景象。
观音的脚下是33级台阶,每三级一分,供人三步一叩头,台阶上也是一路莲花,孟浩然有一句诗是“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想必正合此意。而从远处观望南海观音,即使相隔数千米,你仍能看到她高高的身影,面向东海,身体微微前倾,俯视众生,她是那样亲切并护佑着子民,这使得我也颇为动容,尽管很多很多都来自美丽的传说。
此时我突然明白,为何普陀山的雨衣都是黄色,原来这也是和尚衣服的颜色,在这雨天,我们看到了一幅安静和谐自然归一的画面。
入三摩地
第三日,雨停风歇,航船已通,我们买了票准备返程。临行前,我们去了千步沙,初秋清晨的沙滩暖而不凉,如明代屠隆诗中所写“黄如金屑软如苔”,一路踏沙拾贝,行至朝阳洞,可惜太阳终未露面。朝阳洞附近还有一处仙人井。至于梵音洞、观音洞、二龟听法石、心字石、磐砣石等这些景观也未来得及赶去,据介绍那里也有许多动听的传说与景象。
我们从南天门离开此岛,刚好在那里看了海岸牌坊和短姑圣迹,在短姑圣迹中我看到“入三摩地”四个大字。入三摩地,通俗讲是入定。佛法里有三无漏学,即戒、定、慧。也就是说先戒才能求到定,入定才能得慧智。我想,这次我们便是。得一慧智,终会其趣。再一回首,来时路已人波浩瀚,导游的喇叭声不绝于耳。雨天之行,原来亦为一乐事。
海天佛国普陀山,于信佛之人,必去,于不信之人,也必去。那是一清静之地,带着满尘去,捧着净心回。
(编辑·姚磊)
我们一行六人——伟和妻欣,以及他父母双亲,再加上我和轩,买了雨衣,先到预订旅馆卸下行李。旅馆在大乘庵,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商业街。沿街往北是法雨寺,往南是普济寺,唯一一条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沥青公路贯穿游览路线的始终,公路两侧的分支小道则绵延至各处景观,道路甚是好找。
伟多年前来过这里,他建议我们先去法雨寺,还可以赶上10点半的午斋。一路举目环顾,多是古树参天遥遥相拥,巍峨黛山层峦叠嶂,偶尔三三两两的老人在小道上穿梭,如此美景着实让人沉醉,但正如同伴欣所说,这样的天气实在糟糕透顶。淅淅沥沥的雨使我们不能在沿途多作停留。
穿过“海天佛国”的石牌坊就是海会桥,桥上有不少游人冒雨留影拍照。确实,以此角度仰望,法雨寺在古木郁林中若隐若现,神秘庄重。一条拾阶而上的道路两侧青檐黄壁,留有历史斑驳的断痕,令人不禁感叹它所历经的沧桑。据载,法雨寺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初称海潮庵,其间几经火灾,又几度修复重建,甚有倭寇侵袭毁寺,但都得以延续,康熙时御题“天华法雨”、“法雨禅寺”,后雍正、同治与光绪时期都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这使得它成为清朝古建筑的重点代表,同普法寺一样赫赫有名。如今,在入门处,你仍然能看到“天华法雨”的牌匾。由于下雨,我们只站在回廊下瞻仰了古樟背后的“法雨禅寺”四个大字,就进了玉佛殿。伟的母亲与许多虔诚的香客一样,冒雨围着香炉燃香朝拜,三拜九叩一点都不含糊。再往里去就是九龙殿、御碑殿,人来人往,这样的天气依然挡不住游客如织的脚步。黄屋檐,蓝楼阁、绿木雕、红门柱,青砖墙,交错相叠,庄严繁华,那些龙、狮以及莲等雕饰随处可见,栩栩如生,甚至屋檐瓦棱处都被一一雕琢,让人心生敬慕。
饭毕,走出法雨寺,我们的鞋早已湿透,看来这雨是不会停下来了。我和欣萌生退意,站在法雨寺旁的一条商铺街上踌躇不前,后来我提议,一人买了一双凉鞋换上,既然鞋都买了,那山肯定是要上了。不知是山上风大还是雨越下越大,总之到了佛顶山山顶,狂风摇曳,雨落成线,没几分钟,我们的裤子已湿了三分。顺着指示牌的方向,我们穿过一条长长的小道,慧济寺才显山露水,风雨中看到“佛顶顶山”几个遒劲大字,顿时浑身充满了力量。或许,我们不远千里跋涉,正需要它的慧质禅心点开我们生命的朝气与勇气吧。
慧济寺与法雨寺无太大区别,均由几座殿堂串接而成,殿前有香炉,供奉菩萨,均始建明朝,盛于清朝,与普济寺一起成为普陀山的三大主寺。等伟的母亲一一参拜完后,天色渐晚,身体渐凉,我们都未想到去观赏慧济寺旁的世界稀有树木——普陀鹅耳枥,就开始步行下山。这或许算得上一大遗憾,但欣说,天下之大,遗憾之事多之又多,又岂在乎多这一件?
下山的台阶大多陡峭,或许是道路两旁的山石大树相隔,只闻雨声,不见风声,这也算一佳境。路上的行人两两相牵,十指相扣的双手被雨淋得冰凉僵直,但没有谁想要放弃,我想那爱定是深到骨子里,温暖感怀。行至一程,看到云扶岩上刻着的“海天佛国”,据说这是出自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之手,他为何在此刻上这几个字?或许,不论名人还是凡人,心中至真至纯的爱都是这一方净地。
大约半小时,我们到了法雨寺,顺着法雨寺轻快地回到旅馆,老板说受台风影响,这雨明天还得下。顿时我们所寄予美好希望的明天突然又变得昏暗无比。
普济寺与南海观音
欣穿着昨天的休闲鞋,我很惊讶。她说伟的母亲昨晚把它弄干了。我说,欣,你的婆婆对你真好。欣笑了,说以前没有领会到。我说,感谢这个佛家胜地让我们静静地听到了爱。
这一次,我们是往南走。也许是习惯了雨天,也许是心有所定,临行前已不再心存顾虑。一路上,我们拾掉落的松针果,拾不知名的花,用照相机拍下了雕着“吉祥如意”的铜钟街灯,青石路面雕刻的形态各异的莲花和用树桩就地而建的垃圾筒还有木头长椅。我们走山石拼接的山路,也走紫木铺就的小径,大雨滂沱,路面被冲刷得清澈发亮,偶见嫩芽冒出板缝,生机盎然,透着古香,还透着古音,古音来自路旁的石头音箱,那里面轻轻传来“南无观世音菩萨”的禅声。不知在阳光普照人声鼎沸的日子还能否有这份清静之心聆听悠悠佛音?伟的母亲一路拾掇横在路中的残枝,这使得我们明白,为何一路而来的林中小道走起来顺畅有余,那低矮的枝头不曾碰头,因为那枝桠不知是谁用麻绳将其一圈圈包裹。也许这就是王维所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吧。
穿过一条小巷,便是如雷贯耳的普济寺。相传,日本高僧慧锷在山西五台山得一观音圣像,返渡日本时途经普陀山,海面涌起无数莲花使其三日不能出洋,慧锷大悟,遂留下观音像于当地山民张宅中,这就是“不肯去观音院”,院前的洋如今叫莲花洋。北宋神宗时建寺,赐“宝陀观音寺”,后扩建迁址至此,也有一说原址本是这里。康熙时赐名“普济禅寺”。由此说来,普济寺的历史最为源远流长,同时它也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如今它已是这里最大的寺院,香火旺盛,佛教活动都在此寺举行。
进入普济寺有一石牌坊,上面写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据说这是圣旨,以示对观音的崇敬。寺前有一放生池,可惜不见荷花盛开,至于美景“莲池夜月”在此时也无法欣赏到。倒是进入寺内,随处可见坛中一抹莲花,或粉或紫,清新脱俗,我前去触摸,心下暗惊,此乃真物也。
大圆通殿是普济寺的主殿,殿堂正面是高达八九米的观音像,是目前我们所见过最壮观雄伟的殿内佛像,殿堂两侧则是观音32应身。烧香拜佛之人也在此寺达到高峰,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伟的母亲一直都是就地而拜,从不跪蒲垫,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参观完御碑殿、天王殿、法堂、后殿、方丈殿、功德殿,便去吃这里的午斋。普济寺相比法雨寺要贵一些,10元一人,但菜确实要好很多,五菜一汤,八人一桌,人齐了才上菜。我们六人,刚好一对年轻情侣主动上来与我们凑齐了一桌。席间,谈笑风生,没有丝毫陌生之感,饭菜可以再加,但必须要先吃完盘里的,于是大伙一起分工,起哄闹腾,像一帮孩童,直至吃到心满意足才离开。旅途总有些惊喜,比如人情并不是我们锁在城市的天窗里想象得那样冷漠,用一颗纯净的心收获一路的温情,心存美好,不必言再见。
从普济寺出来,我们沿着一条木板小道进入紫竹林,这里有“不肯去观音院”、“潮音洞”,因为雨声颇大的缘故,潮音洞的海浪并没想象中那样声浪翻天,倒是想起一句“始信潮音即梵音”的诗来。
沿着紫竹林再往南,便是南海观音露天佛像。即便你不是信佛之人,在此刻你也不得不臣服下拜。观音像高达33米,狂风骤雨之中,巍然耸立,气势磅礴,肃穆庄严,空中弥漫的风风雨雨与之相衬更显贫弱微小,这便是观音佛像展现的无穷法力,想必在晴天之日看不到此番景象。
观音的脚下是33级台阶,每三级一分,供人三步一叩头,台阶上也是一路莲花,孟浩然有一句诗是“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想必正合此意。而从远处观望南海观音,即使相隔数千米,你仍能看到她高高的身影,面向东海,身体微微前倾,俯视众生,她是那样亲切并护佑着子民,这使得我也颇为动容,尽管很多很多都来自美丽的传说。
此时我突然明白,为何普陀山的雨衣都是黄色,原来这也是和尚衣服的颜色,在这雨天,我们看到了一幅安静和谐自然归一的画面。
入三摩地
第三日,雨停风歇,航船已通,我们买了票准备返程。临行前,我们去了千步沙,初秋清晨的沙滩暖而不凉,如明代屠隆诗中所写“黄如金屑软如苔”,一路踏沙拾贝,行至朝阳洞,可惜太阳终未露面。朝阳洞附近还有一处仙人井。至于梵音洞、观音洞、二龟听法石、心字石、磐砣石等这些景观也未来得及赶去,据介绍那里也有许多动听的传说与景象。
我们从南天门离开此岛,刚好在那里看了海岸牌坊和短姑圣迹,在短姑圣迹中我看到“入三摩地”四个大字。入三摩地,通俗讲是入定。佛法里有三无漏学,即戒、定、慧。也就是说先戒才能求到定,入定才能得慧智。我想,这次我们便是。得一慧智,终会其趣。再一回首,来时路已人波浩瀚,导游的喇叭声不绝于耳。雨天之行,原来亦为一乐事。
海天佛国普陀山,于信佛之人,必去,于不信之人,也必去。那是一清静之地,带着满尘去,捧着净心回。
(编辑·姚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