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学的第一天中午,学校安排一年级去食堂就餐。这四五百个小毛头快把食堂吵翻了天,大声聊天的、用勺子敲餐盘的、奔跑吵闹的比比皆是。班主任既要给孩子们盛饭,又要组织纪律,忙得不可开交,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来。音乐老师跑过来,一脸不满地说:“这么大的分贝,哪有心情吃饭啊!”
再瞧瞧那吃完的,红烧肉连汤汁都舔得一干二净,可是炒青菜却丝毫未动。再瞧瞧桶里,剩菜剩饭快有半桶高了。后勤主任跑过来,苦着脸说:“您看看,这么浪费,真叫人心疼啊!”
看到此番场景,笔者颇感疑惑:德育处再三强调文明用餐的重要性,难道班主任没有听清要求,没有进行集体用餐的教育吗?笔者随机采访了两位班主任。
笔者:今天午餐前,您对学生进行集体用餐的教育了吗?
班主任1:今天在晨会课上就提要求了,反复强调不要说话,不要浪费,可是孩子们总记不住啊!
班主任2:我生怕小朋友忘记,特地在午餐前进行了文明用餐教育,还罗列出了五点要求,写在黑板上让他们念了呢!可还是不管用。
看来老师们都进行了教育,可为什么孩子们却没有做到呢?他们真的没记住吗?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和一桌聊得正欢的小朋友进行了交流。
笔者:小朋友,集体用餐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生1:安静吃饭,不在食堂里大声说话。
生2:饭菜都要吃光,老师教育我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
笔者:你们说得很好,但是有没有按照要求去做呢?
生:呃……
由此看来,老师的确进行了教育,学生也明白集体用餐的要求,那么原因又出在哪呢?回忆与老师们的交谈,发现他们采用了呆板的说教和强硬的灌输,这种强调外塑德育的方式,难以激起学习情绪和情感共鸣,也就无法促使道德认知的内化、内生和道德行为的外化。
芮彭年老師曾经在《德育的建构》一文中指出:德育需要创设思想道德学习的情境,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实现对思想道德的建构。笔者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集体用餐讲文明》的品德课,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学习集体用餐的礼仪,让集体用餐更“美味”,现摘录其中的四个教学片断如下。
片段一:创设模拟情境,
让集体用餐有“真”味
教师在教室讲台旁摆放一辆分饭用的餐车,餐车上摆放着桶和一叠干净的餐盘,餐盘旁放着一袋沙琪玛,代替分给学生的食物。老师穿上白色工作服,站在餐车旁边。
师:小朋友们,现在,教室就是食堂了,这里多安静啊,老师正准备给我们盛饭呢!我们该怎样走进食堂呢?
生1:走进食堂时脚步要轻轻的。
生2:到了自己的位置,把餐布铺好,然后伏下来,安静地等老师给我们盛饭。
师:轮到你盛饭了,该怎么做呢?
生1:要按顺序排队,不拥挤。
生2:饭盛好了要慢慢地走回位置。
师:你们说得真好!现在,教室就是食堂,你们的座位就是餐桌。你们该怎样走进食堂去盛饭呢?请一组的小朋友做给大家看一看。
(组织一组练习)
师:他们做得很棒!老师把你们说的和做的编成了一首小儿歌,咱们一起读一读。
(出示:进食堂,脚步轻。铺餐布,伏下来。盛饭时,排好队。端好盘,慢慢行。)
思考:
学生在教室里学习了文明用餐的礼仪,但是,当环境、对象发生了改变,低年级学生便无法灵活地迁移和运用。所以,等真正到食堂就餐时,自然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描述的一幕。而在本教学片断中,笔者将餐车放进教室,并让老师穿上白色工作服,教室瞬间就变成一个逼真的模拟食堂情境。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自己的感受进行表达。接着再让孩子在情境中进行仿真性演习活动,获得真实的体验,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去食堂集体用餐时,在极度相似的真实场景中,学生必然能够将习得的礼仪主动、正确地迁移运用。模拟情境的创设,让集体用餐有了“真”味。
片段二:创设图画情境,
让集体用餐有“情”味
教师出示小明倒餐盘的图片,餐盘里还有没剥壳的鸡蛋、炒青菜、米饭等食物。
师:谁来劝一劝小明?
生1:小明,我奶奶说,种庄稼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你怎么能这么浪费呢?
师:奶奶说得不错,你们看,农民伯伯在烈日下播种、除草、施肥、收割、脱粒,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服,泥浆弄湿了他们的鞋袜,辛勤的劳动才换来了丰盛可口的饭菜呀!
(出示农民在田间辛苦劳作、汗流浃背的图片)
生3:农民伯伯种粮食真辛苦,我们不能浪费。
生4:我想起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
生5:我还想告诉小明,鸡蛋含有丰富的营养,应该将鸡蛋吃掉。青菜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也要多吃呀!
师:是呀,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校医伯伯也对小明说了这样一番话。
(出示小胖墩、小瘦子图片。播放录音:小朋友们,营养不均衡,就会变成小胖墩,或者是长得特别瘦,这样的体质都是很容易生病的。)
(出示营养平衡宝塔图片。播放录音:这是食品营养平衡宝塔,我们人体所需要的食物都在宝塔里。米饭、蔬菜、肉类等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只有不偏食,不挑食,营养全面,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思考:
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辛苦的农业劳作与他们的生活相距甚远。所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都会背诵,但缺少情感的共鸣。现代高超的烹饪技术,让肉食更具诱惑,再加上家长一味迁就,营养均衡往往成为我们的美好愿景。许多心理学者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更多的是被情感而不是被理性所驱使。在上述的教学片断中,笔者先后出示了农民辛苦劳作和小胖墩、小瘦子的画面,加之教师的语言描绘、渲染、点拨。学生置身其中,那景、那人仿佛触手可及,对劳动者的同情与尊敬,对浪费行为的内疚和谴责,以及对不健康饮食的懊悔等情感油然而生,从而自觉改正浪费、挑食的不良行为。图画情境的创设,让集体用餐有了“情”味。
再瞧瞧那吃完的,红烧肉连汤汁都舔得一干二净,可是炒青菜却丝毫未动。再瞧瞧桶里,剩菜剩饭快有半桶高了。后勤主任跑过来,苦着脸说:“您看看,这么浪费,真叫人心疼啊!”
看到此番场景,笔者颇感疑惑:德育处再三强调文明用餐的重要性,难道班主任没有听清要求,没有进行集体用餐的教育吗?笔者随机采访了两位班主任。
笔者:今天午餐前,您对学生进行集体用餐的教育了吗?
班主任1:今天在晨会课上就提要求了,反复强调不要说话,不要浪费,可是孩子们总记不住啊!
班主任2:我生怕小朋友忘记,特地在午餐前进行了文明用餐教育,还罗列出了五点要求,写在黑板上让他们念了呢!可还是不管用。
看来老师们都进行了教育,可为什么孩子们却没有做到呢?他们真的没记住吗?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和一桌聊得正欢的小朋友进行了交流。
笔者:小朋友,集体用餐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生1:安静吃饭,不在食堂里大声说话。
生2:饭菜都要吃光,老师教育我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
笔者:你们说得很好,但是有没有按照要求去做呢?
生:呃……
由此看来,老师的确进行了教育,学生也明白集体用餐的要求,那么原因又出在哪呢?回忆与老师们的交谈,发现他们采用了呆板的说教和强硬的灌输,这种强调外塑德育的方式,难以激起学习情绪和情感共鸣,也就无法促使道德认知的内化、内生和道德行为的外化。
芮彭年老師曾经在《德育的建构》一文中指出:德育需要创设思想道德学习的情境,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实现对思想道德的建构。笔者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集体用餐讲文明》的品德课,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学习集体用餐的礼仪,让集体用餐更“美味”,现摘录其中的四个教学片断如下。
片段一:创设模拟情境,
让集体用餐有“真”味
教师在教室讲台旁摆放一辆分饭用的餐车,餐车上摆放着桶和一叠干净的餐盘,餐盘旁放着一袋沙琪玛,代替分给学生的食物。老师穿上白色工作服,站在餐车旁边。
师:小朋友们,现在,教室就是食堂了,这里多安静啊,老师正准备给我们盛饭呢!我们该怎样走进食堂呢?
生1:走进食堂时脚步要轻轻的。
生2:到了自己的位置,把餐布铺好,然后伏下来,安静地等老师给我们盛饭。
师:轮到你盛饭了,该怎么做呢?
生1:要按顺序排队,不拥挤。
生2:饭盛好了要慢慢地走回位置。
师:你们说得真好!现在,教室就是食堂,你们的座位就是餐桌。你们该怎样走进食堂去盛饭呢?请一组的小朋友做给大家看一看。
(组织一组练习)
师:他们做得很棒!老师把你们说的和做的编成了一首小儿歌,咱们一起读一读。
(出示:进食堂,脚步轻。铺餐布,伏下来。盛饭时,排好队。端好盘,慢慢行。)
思考:
学生在教室里学习了文明用餐的礼仪,但是,当环境、对象发生了改变,低年级学生便无法灵活地迁移和运用。所以,等真正到食堂就餐时,自然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描述的一幕。而在本教学片断中,笔者将餐车放进教室,并让老师穿上白色工作服,教室瞬间就变成一个逼真的模拟食堂情境。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自己的感受进行表达。接着再让孩子在情境中进行仿真性演习活动,获得真实的体验,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去食堂集体用餐时,在极度相似的真实场景中,学生必然能够将习得的礼仪主动、正确地迁移运用。模拟情境的创设,让集体用餐有了“真”味。
片段二:创设图画情境,
让集体用餐有“情”味
教师出示小明倒餐盘的图片,餐盘里还有没剥壳的鸡蛋、炒青菜、米饭等食物。
师:谁来劝一劝小明?
生1:小明,我奶奶说,种庄稼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你怎么能这么浪费呢?
师:奶奶说得不错,你们看,农民伯伯在烈日下播种、除草、施肥、收割、脱粒,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服,泥浆弄湿了他们的鞋袜,辛勤的劳动才换来了丰盛可口的饭菜呀!
(出示农民在田间辛苦劳作、汗流浃背的图片)
生3:农民伯伯种粮食真辛苦,我们不能浪费。
生4:我想起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
生5:我还想告诉小明,鸡蛋含有丰富的营养,应该将鸡蛋吃掉。青菜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也要多吃呀!
师:是呀,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校医伯伯也对小明说了这样一番话。
(出示小胖墩、小瘦子图片。播放录音:小朋友们,营养不均衡,就会变成小胖墩,或者是长得特别瘦,这样的体质都是很容易生病的。)
(出示营养平衡宝塔图片。播放录音:这是食品营养平衡宝塔,我们人体所需要的食物都在宝塔里。米饭、蔬菜、肉类等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只有不偏食,不挑食,营养全面,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思考:
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辛苦的农业劳作与他们的生活相距甚远。所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都会背诵,但缺少情感的共鸣。现代高超的烹饪技术,让肉食更具诱惑,再加上家长一味迁就,营养均衡往往成为我们的美好愿景。许多心理学者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更多的是被情感而不是被理性所驱使。在上述的教学片断中,笔者先后出示了农民辛苦劳作和小胖墩、小瘦子的画面,加之教师的语言描绘、渲染、点拨。学生置身其中,那景、那人仿佛触手可及,对劳动者的同情与尊敬,对浪费行为的内疚和谴责,以及对不健康饮食的懊悔等情感油然而生,从而自觉改正浪费、挑食的不良行为。图画情境的创设,让集体用餐有了“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