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民教育”:从薄弱走向优质的“密码”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ma123ertswe_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平民教育;教育新常态;公平;优质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9-0029-05
  我国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基础教育学校如何适应新常态?如何主动作为,积极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如何找准自身定位,提升核心竞争力?这已成为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
  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作为无锡市北塘区政府为了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而倾力打造的一所九年制实验学校,在办学实践中一直倡导并践行“新平民教育”。凤翔实验学校的“新平民教育”与传统的平民教育理念相比,既秉承了“五四”以来平民教育的基本精神,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特质。其“新”就在于——平民已经“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全面关注作为“人”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培养和发展普通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为目标。学校摒弃“精英化”教育路径,赋予基础教育“平民性”。其目标是使人人能得到教育,即“人人的教育”;教育对象是广大平民及其子女,体现“普世性”;其内容根据社会、人的“发展性”需要而选择,具有“多元性”“选择性”;其方式是科学、民主、平等的,强调“平民式”“生活化”。正如“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凤翔实验学校校长许昌良所讲:“新时期的教育应具有普惠性、公平性、生活性、情感性等特征,是一种为‘平民’的大众的教育,即‘人人的教育’。”“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都有成功的机会;力争让每一个孩子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让每个家庭共享社会文明进步成果。”这是凤翔人不变的信仰,也是凤翔人对“新平民教育”的坚守。
  平等与共享:让爱的阳关洒满每个角落
  公平下的优质
  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民工子女涌入,北塘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城市内部的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如何破解城市内部的教育“二元化”结构难题?凤翔人义无反顾地举起了“新平民教育”的大旗。在许昌良校长的带领下,凤翔实验学校将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主张“人人可教”“人人可学”。学校现有6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91人。全校新市民子女占到学生总人数的54.4%,仅初中部新市民子女就有825人,占全校初中学生总人数的49.5%。凤翔实验学校给予学区内孩子同等的入学待遇:一方面结合当地实际,在居住时间、社保、住房等方面对进城务工人员等新市民子女给予入学政策上的倾斜,降低入学“门槛”;另一方面,为贫困学生建立“绿色通道”,免去贫困生午餐费、校服费等,保证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都能随班就读,人人享受同等教育。在凤翔实验学校,各年级、班级实现设备投入、学生生源、师资力量分配公平合理,从根本上消除了家长择校、择班、择师的心理,使优质教育惠及每个家庭。
  在凤翔人看来,“新平民教育”首先应该实现教育起点的公平,即受教育者人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对于城乡不同家庭背景的人而言,接受均等的教育机会是公平的;对于不同天赋和智力水平的人而言,因材施教也是公平的。凤翔实验学校经过了薄弱——合格——优质这一发展历程,采取了以“薄弱”促“合格”、以“合格”谋“优质”的思路。在实践中,凤翔实验学校把“优质”教育置于“公平”的前提下:教育对象转向“大众”,为广大新市民子女提供均衡的、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将教育资源配置转向“均衡”,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打破“重点班级”的资源垄断;将教育目标转向“多元”,杜绝以升学率作为衡量“优”与“劣”的标准,培养多样性的社会合格公民。
  大爱无痕
  凤翔实验学校一直将“爱”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创立并践行着以“爱”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把学生当子女,把教师当亲人,全身心地营造充满温馨的精神家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不仅是口号,更是凤翔人坚持不懈的追求。
  教师对学生之“爱”,最好的表达莫过于躬身教育。在凤翔实验学校,有那么一批教师,无私奉献,躬身教育,对学生充满期望和耐心,用爱融化每颗心灵。中午,班主任老师上完第四节课,来不及吃饭就到班级里关照孩子们吃饭;面对严重挑食厌食的女生,刘晓东老师亲自督促孩子把饭菜吃完;流感爆发期过后,对于病愈复课的学生,唐晓娴、周志云、施红光等老师主动耐心地为他们补课;面对患有抑郁症的孩子,惠艳老师悉心关怀,多方联系,使孩子得到了及时治疗;黄志达老师主动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本”,自己生病了也要先给孩子们上好课、批改完作业才离开;八(4)班余娜同学不幸遭遇车祸,所有凤翔师生热心伸出援手,帮助她走出困境;五爱幼儿园一位老师不幸患了白血病,凤翔教师又主动捐款给予帮助……凤翔的大爱,体现在教师把学校、学生当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载体,把自己的精力、智慧和爱都奉献给自己的学生。在凤翔,到处洋溢着师生的幸福微笑和浓郁的爱意,师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爱和被爱之间收获幸福和快乐。
  差异认同
  由于生源的复杂性,凤翔实验学校的学生在语言、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面对这种学情,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奏效,因此尊重差异、认同差异、因材施教是必然选择。凤翔实验学校的校园内有一条醒目的标语:“尊重现状、承认差异、发展差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起点。”在凤翔,教师关注的不仅是“优等生”,而是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现状,年级组因势利导,制定“分层教育”计划,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教育方案。“每个学生都有所长、有所短,只有尊重差异才能体现公平。不能粗暴地给某个学生贴上‘问题学生’‘差等生’的标签,抑或是对他进行简单机械的批评训斥,然后弃而远之。”副校长吴勇军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要求所有班主任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关注不同层面的学生达标。”这里的“达标”就是凤翔人的一条底线——学生的基础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凤翔,班主任有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记录、反馈《班级日志》,跟踪关注不同学生的成长状况,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找到一条合适的成长路径。凤翔把“差异”当做一种资源来开发,尽力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只要学生在某个方面有特长,就会被认可。学校不再对学生进行“优”“良”“中”“差”的评判,而是更加注重个体的差异化潜能开发。   给每个孩子出彩的机会
  凤翔实验学校的“新平民教育”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即学校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构筑平台,提供机会。近些年来,凤翔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逐步搭建起以“形式多样、机会均等、彰显个性”为特征的学生自我展示舞台,如学生社团、各类协会、社会实践活动、公民教育等。凤翔实验学校的学生社团由学生自愿组成、自主管理、自我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和专长等情况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学校从2011年开始着手开展社团建设。几年来,社团蓬勃发展,活动项目不断增加。学校现有63个社团,学生参与率100%,全校40%以上的教师参与指导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次数也逐步增加,由隔周进行调整为每周一次;时间上由每周三下午一小时调整为周五下午近两个小时;活动范围也拓展为各年级混合组团、编班。学生自己组织社团活动,对社团进行民主管理。每个社团都有特色的标志,有自己响亮的口号,有自我宣传、自我招募社员的权利,社团成员也可以中途“跳槽”。社团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及个人发展的情况做跟踪记录和综合评价,课程部根据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评分来考核社团教师的“业绩”。一系列的举措就是不断放手,让社团组织成为名符其实的学生组织,让社团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大舞台。
  “只要有机会,每个人都会出彩!”这是凤翔教师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给孩子机会,就是给孩子以鼓励,以勇气,就是给孩子腾飞的翅膀。不仅如此,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凤翔的教师处处为学生创造出彩的机会,根据学生特点及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平台。
  本色与自信:让每个学生都分享成功的喜悦
  新常态下的教育,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而是以人的未来发展为中心。凤翔实验学校的“新平民教育”理念中,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的人,而不是被比较的对象。在凤翔人看来,“教”与“学”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就是要鼓励每个学生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不是狭隘地追求超过别人。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成就自己”,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成功的人,让他们表现得坚强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让每个孩子找到自信
  初二女生李芳(化名)是外地来锡务工人员子女,父亲开小店,母亲无业,在家带小女儿。李芳由于小学阶段的成绩较差,长期厌学,学习不自信;父母生了二胎之后,李芳感觉受到冷落,开始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经常与父母对抗;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极度缺乏自信。为了提高李芳的自信,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班主任范萍莉老师几次主动上门家访。了解了李芳的成长背景和经历后,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代班长的职务交给李芳担任。在范老师的引导下,李芳不仅没有继续“沉沦”下去,反而表现出优秀的班级管理、服务能力,自信和勇气被激发出来。在凤翔实验学校,这样的例子很多,这不仅得益于学校教师的勇气和胆量,更得益于学校浓浓的人文情怀和对学生的信任。
  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成长
  “新常态下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改造,而是改变。它不是让孩子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帮助他成为应该成为的那样的人。”许昌良校长自豪地讲,“我有一个期望——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尊重,让每一个生命都有成功的可能,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成才创造机会。”学校制定了《凤翔实验学校校本课程规划》,切合学生实际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校本课程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出彩的机会。你的篮球打得好我们就开设篮球课程,你的跳绳本领强我们就开展跳绳比赛,你的字写得好我们就开展书法社团活动……学校设立凤翔环保奖、凤翔优绩奖、新三好生、品学兼优生、凤翔进步奖等众多奖项激励学生。学校开展“翔之凤”素质大评比活动,表彰“在学校讲学习、在家庭讲孝顺、在社会讲责任”的同学。该活动的评委会由学校代表、家委会代表、理事会代表、社区居委会代表组成。经组委会初审,每年评出20名候选人。“翔之凤”候选人自己制作优秀事迹展板展出,最后全校师生投票选出10名“翔之凤”,全校表彰。此举使那些成绩平平却在其他领域有优势和特长的学生实现了成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本色课堂”成就学生未来
  “新平民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堂。凤翔实验学校始终以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把学生的思想、感情、体验和行为看作教学主体的一部分。副校长钟演说:“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课程改革必须关注人的发展,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关怀。”“课堂成为学生、老师生命绽放的殿堂”、“学生成就自己”、“让每一堂课都充满幸福感”是凤翔人坚持不懈的追求。学校通过对课堂本质的不断追问,对教育现状的理性反思,大胆创造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样态,提出了“本色课堂”的概念。教师们通过阅读、学习、交流,切实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把工夫花在备课上,精力用在选题上,时间砸在课堂上,智慧洒在讲评上;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自学、互学、助学、评学”四个环节来构建课堂,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不断强化“以学为主”,变“课堂”为“学堂”。凤翔的本色课堂不是“以教材为本”的课堂,不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而是合作、自主、多元、开放的“人本课堂”。这样的课堂,一方面给予学生空间和民主,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和成就自己;另一方面,使教师从“包办代替”中解放了出来,能轻松、愉快地进行教学引导。这就实现了“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这一目标。
  包容与尊重: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上播撒阳光
  许昌良校长常讲的一句话是:“当下基础教育的真谛是唤醒,而不是苛求;教育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而是以人的精神成长为中心。”许校长一语道破,教育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和包容,更多关注他们成长,让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赢得尊重
  徐志红老师在学工部担任干事已有多年。一日,他请值班的8名学生打扫车库卫生。给学生分配好任务,头还没完全转过去,徐老师就瞥见一名学生倒拿扫帚摆出“机枪扫射”的姿势朝他“开枪”。看到被老师发现后,该生很快恢复了扫地的动作,甚是惊慌。打扫结束了,徐老师特意让该学生额外做了倒垃圾的工作,犯错的孩子愿意多做点事寻找心理上的“救赎”。   “很辛苦吧?我看你们班的同学扫地很认真,都满头大汗的,打扫车库有什么意义?”徐老师特意找该学生谈话。
  “可以给全校师生一个干净的停车环境。”
  “所以我替全校师生感谢你们辛苦的劳动。”
  “老师,你不骂我啊?”孩子胆怯地问。
  “我骂你做什么呢?我还要让你们班主任表扬你们8位同学,劳动很卖力!”
  “老师,我错了,我真的错了。”学生控制不住,掉下了眼泪……
  之后,该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惊人的进步。
  换一种教育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包容与尊重,用心平气和的方式换得学生内心世界的澎湃浪潮,必然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宽容学生也幸福了自己
  学校三年级徐佳老师班里发生了一件棘手的事。小梁(化名)是个乖巧懂事的女孩,在班上的成绩也不错,可是,突然有几天,她和班上的几个女同学闹得不愉快,大家都有意避开她。徐老师找了几个班干部询问,这才知道,原来是小梁看见同学的笔漂亮,就“顺手牵羊”,“借用”了几天。徐老师找来了小梁了解情况,可她一口咬定笔是自己买的。这该怎么办?静下心来想了想,徐老师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告诉小梁老师也很喜欢她的笔,让她放学后带徐老师去那家文具店买。在徐老师的“再三恳求”下,小梁终于承认笔不是她的,而是因为觉得好玩,不自觉地拿了同学的。听完后,徐老师并没有责怪她,而是很高兴她能自己说出事实,仍旧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在徐老师的引导下,小梁把笔还给了同学,并真诚地向同学道了歉。没过几天,她又和大家有说有笑了。
  学生都有得到老师尊重、宽容和理解的心理需求。教师只有尊重与包容学生,才能开展与学生心灵的对话,促进师生间的心理交融;只有尊重和宽容学生,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凤翔实验学校的教师学会了“蹲下来看学生”,学会了接纳和欣赏,学会了“育苗思维”。在凤翔,平等、包容、尊重、宽容、欣赏思想已经渗透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在课堂,在食堂,在课问,在校园,在各个地方延伸。
  培根与回归:校园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凤翔人相信,幸福教育就是把“幸福”当作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叙事,把“教育”当作生活化的师生间对话,追求的就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学”。“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形成了课程与教学的‘三中心主义’,即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分数中心。过早地甄别与淘汰,导致基础教育日趋功利化、快餐化,师生无幸福可言。”许昌良校长一针见血道出了当下教育的弊端。从学校创办的第一天起,凤翔人就意识到,如果只是“克隆”其他学校的路子,注定无法走出“模式”的禁锢,无法适应教育新常态。“幸福教育必须建立在个性发展上,意味着‘不走寻常路’,把幸福的基点放在‘生活’这个大舞台的正中央。”副校长黄冕认为,“基础教育是‘培根’的活动过程,要让教育充满关爱、温情和幸福,必须将教育植根于丰富而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必须使我们的教育回归生活。”
  国学教育“立本培根”
  凤翔实验学校根据学生、家长、社区的实际情况,以“三百千千”大阅读工程为载体,积极推进“阅读型学校”“阅读型社区”的建设。所谓“三百千千”,是指学校从中国国学经典中选择的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学校还精心选择适合教师、中小学生、家长阅读的书目,编成《凤翔实验学校教师推荐书目》《凤翔实验学校中小学生推荐书目》《凤翔实验学校家长推荐书目》,以必读和选读的形式,分别向教师、学生、家长公布推荐,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师生家长共同阅读。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目的以及其他实际情况编排内容,教师引领学生赏析、诵读经典,进行“文道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让孩子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接受人类智慧的启迪。学校小学部坚持每周开设一节传统文化课,经过四年多的研究摸索,老师们编写出了一套完整的校本教材,还探索出有效的课堂教学途径。如今,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校园里常常是朗朗书声此起彼伏,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校园生活温润心灵
  凤翔实验学校一直强调“合格公民”意识,把培养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在凤翔人看来,公民教育实质上也是平民教育,即具有普适性的“国民教育”,是在同一片蓝天下人人都有权利接受的教育。但也有部分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只懂得享受和接受他人的关心和他人的爱,而不懂得关心他人和爱他人,以我为中心,自私,责任心缺失,怕吃苦,怕困难,怕挫折……而正是这些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应对竞争和挑战。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凤翔在校园活动中引领学生寻找答案。学校结合“八礼四仪”教育开展了公民礼仪系列宣讲、培训、展示活动,将公民教育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明确公民意识,在行动中提高公民素质;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了惠山古镇历史寻访、惠山古镇文物保护等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近家乡的同时用行动来践行公民的责任;积极推进了“凤翔小公民”社团活动,将公民教育课程化,扎实建构凤翔公民教育主阵地,切实履行学校公民教育之责任。学校还将公民教育与无锡地方经济、时政、人文环境以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相结合,开展了“平民化”研究性学习,如“追寻北塘变迁的文化印记”“寻访无锡码头”“全国四大米市之无锡米市”“重见惠山古祠堂群”“惠山泥人”“阿炳和《二泉映月》”等学生感兴趣的公民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学校还拓展了无锡古运河、惠山、无锡博物院、锡惠公园等公民教育实践基地。通过系列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合作,为形成健康人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养成教育铸就品质
  “我们认为教育和种植庄稼极其相似。养成教育是‘培根’的成功教育,是拒绝‘化肥’和‘农药’的生态教育,是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人文教育。”有着多年学生德育工作经验的苗新坤老师如是说。凤翔实验学校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礼仪、自我激励等各个方面,融为一体,通过知识传授、行为训练、环境感化、导向管理等多种教育手段,利用班会、开学典礼、军训国防教育、仪式教育、升旗仪式、科技节、艺体节、班级名片、徒步拓展、班级主题班会等机会和平台,将养成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体验之中。“少年女子军校”是凤翔实验学校养成教育的典范,军校以培养现代青少年“勇于拼搏、争创一流”的精神享誉全国,在全国少年军校检阅式上获得团体总分“三连冠”的佳绩,被评为“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三化’标兵校”。
  凤翔实验学校“新平民教育”思想在追求公平之路上不断地尝试,不仅是为了适应教育新常态,更是主动创新教育新常态。虽然,风翔实验学校的“新平民教育”主张只是一所新建学校从“薄弱”走向“优质”的一种路径尝试,但它彰显了学校主动发展、自觉发展的勇气与信心,其借鉴意义不言而喻。同时,践行“新平民教育”的征途中必将遇到许多困难和阻隔,还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
其他文献
【关键词】生活素材;切入点;尝试;反思;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1-0061-02  苏教版三上《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学习分数是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我们在年级内以同题切磋课的形式,对本课教学素材的选择和教学情境的设计进行了三次尝试和反思。通过
【设计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一课时比第二课时更重要。初次接触文本,学生对文本有种“陌生感”,充满着阅读期待。如何介入文本,试着把作者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这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往往陷入了僵化的套路。一般来说,无论哪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要实现三个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造成僵
[目标预设]  1 通过玩魔术,唤起言说的欲望,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想。喜爱上魔术这一生活艺术。  2 在观察欣赏、猜想、参与中,能用准确的动词、变换连词把过程讲清楚;能不断激活自己的心理体验,与他人交流内心感受,把过程讲生动。  3 培养边看、边听、边想的习惯。  [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特意带了一个魔术来,我教你们玩,好不好?  (生兴奋地齐声说好。)  师:你们说说,跟老师学魔术
  
一、创设猜想的情境。是探索学习的起点    数学探索的关键环节是猜想,观察和实验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出合理的猜想。教师可以巧设问题情境,即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提出猜想,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迫切愿望。  【片段一】看一看下面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体会到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指长方体所含有的体积单位数,所以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方体所含有多少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教师必须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才能使学生感悟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从不同方面推进“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这一理念要求。  数学实践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教材在每学期均安排了两课时的实践活动,为数学与生活的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契机。我们在上好
数学的教与学,应该有数学的气质。  数学的教与学,应该有儿童的样子。  数学的教与学回归自然的状态,就是放手给孩子。  …………  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教学的主体是儿童,因而我们提出:数学教学理应定位于“儿童研究”。  其实,数学不远……  数学是最为古老的科学,荷兰极负盛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提到:“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诸多数学概念、规则、定律无不来源并发展于生活,同时,数学又
几乎数不清楚朱德平老师这几年得了多少荣誉:2007年9月,他被评为徐州市贾汪区“教育骄傲”年度人物;2008年,他入选“徐州好人榜”;2009年,他被授予“贾汪区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11年9月,他被评为“徐州市十佳师德模范”,同时获得“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他被授予“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朱德平老师用自己的朴素的爱心,赢得了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他是义务献血总量超过15
【设计理念】  神话故事是一个民族文化源远流淌而成的自然溪流,荡漾着整个民族的道德传统、伦理取向、文化认同、精神气质,其作品本身存在人物个性特征鲜明、语言通俗、想象丰富等特点。作为语文课程文本,神话故事更具有丰赡的意义,《嫦娥奔月》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富于课程价值的文本。  首先,这个故事充满神奇,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天上居然有过十个太阳,力大无比的后羿能用箭射下九个来,神勇至极;一丸药不但能
主持人语  当下,众多的习作教学改革将传统赖以为“教”的教材习作置之不理,一些习作教学观摩课多半是绕开教材的自主开发。在习作教学备课中,一线教师常常捧着教材习作苦思冥想,不知从何下手;在习作教学研讨时,教师70%的疑问都聚焦于“教材习作怎么教”。  在阅读教材中编入教材习作的历史由来已久,习作教学“教教材”的观念也根深蒂固,那么为什么大家总以为是“基本问题”甚至“不成问题”的话题,如今却成了“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