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学生在考试时,碰到阅读题型,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畏难情绪,不知该从什么地方入手,乱了方寸,稀里糊涂答题,做题不完整,答题答不到点子上,导致成绩不理想。其实,阅读理解题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明确解题要求,遵循一定的解题规律,掌握一些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大部分题还是能够正确解答的。如果掌握了阅读理解的解题要求和做题思路,所谓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阅读 信息 规律 新课程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阅读材料进行筛选、加工的过程。要出色地完成阅读作业,尤其是课外阅读,需要学生思维、感悟、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才能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语文新课标语)因此,这种考查方法是目前中考命题者最常用的考试类型,那么,如何答好这类具有开放性特点的阅读题呢?
一、把握试题的真信息
阅读一篇文章,在答题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握选文的全部的真实信息。语文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相当部分考生不重视这一点,匆匆浏览一遍后就开始回答有关问题,结果造成不必要的失误。无锡中考试题中有一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是《岳阳楼记》,其中有两条考题:
一是“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联系上下文,看这句话的意思如何理解?”
二是“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话说说‘岳阳楼值得一游’的几条理由。”
这两道题看似简单,要能圆满地回答也不易。不少考生只注意选句的前后段落,往往不能兼顾全文,因此答案不够准确,失分较多。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充分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再去回答有关问题。这样视野宽阔,整体感强,答题才不会有失偏颇,对选文中有些问题才能归纳到位。
二、揣摩选文的话外音
例文 :
两条河流的理想都是投入大海的怀抱。它们结伴而行,奔流而下。不久,它们遇到一片沙漠。沙漠浩瀚无边,能吞没一切。河流甲勇往直前,并充满激情地说:“为了实现理想,哪怕牺牲自己,我也要穿越沙漠?选”河流乙却若有所思地说:“为了理想,我要等待好时机。”说着,它便掉转了方向。
考题要求写出寓意,有创见者加分。(河北省中考题)
这是一道颇具开放性的试题,要有创见,我们不能只注重寓言的表面意义,那就是“要实现理想,就要有勇气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否则便会一事无成。”我们完全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河流乙的做法有无可取之处呢? “把握时机,蓄势待发”、“不死揪蛮干,提高效率”、“减少无谓的牺牲”等等,不正是新时代一种可贵的人才素质吗?我们要融入世界地球村,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光靠传统的“持之以恒”能否奏效,是否有待于思考呢?读出了话外音,也就拓宽了思路,才会有创见。
三、遵循试题的思想性
诚然,不能为了鼓励学生有创见,而忽略了试题本身的思想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新课标语)
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一文,选文第一段说“清代历史,是小学中唯一用眼泪浸润的课程”,而第三段中作者又说“统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谈谈对作者后一句话的看法。
出题者的用意显然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但也有可能把考生导入误区。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清代的皇帝是好的,而忽略了 作者的前提。考生要从作者的论述中挖掘其思想性,得出正确的结论,真正地认识清朝皇帝的本来面目。
四、领会试题的规律性
不同的作品就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如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说明文有“四要点”阅读法(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结构),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人物、情节、环境),散文有“神形”阅读法,议论文有“三论”阅读法(论点、论据、论证)等等。
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需要我们在答题时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要做到这一点,得依靠平时的课堂教学积累。我们在答题时要充分把握文章的体裁特点,寻找最佳切入点,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当然,不少考题还要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涉及历史、文学、政治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功夫在题外”,学生平时多积累,多读、多看,这对课外阅读题的解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评价机制,往往带有许多创新思维的因素。学生答题时,要把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渗透进去,不仅是阅读方式的创新,而且是阅读理念的创新。读准信息,读准规律,读准意义,读准思想。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得到拓展,阅讀质量才能提高。
关键词:阅读 信息 规律 新课程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阅读材料进行筛选、加工的过程。要出色地完成阅读作业,尤其是课外阅读,需要学生思维、感悟、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才能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语文新课标语)因此,这种考查方法是目前中考命题者最常用的考试类型,那么,如何答好这类具有开放性特点的阅读题呢?
一、把握试题的真信息
阅读一篇文章,在答题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握选文的全部的真实信息。语文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相当部分考生不重视这一点,匆匆浏览一遍后就开始回答有关问题,结果造成不必要的失误。无锡中考试题中有一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是《岳阳楼记》,其中有两条考题:
一是“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联系上下文,看这句话的意思如何理解?”
二是“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话说说‘岳阳楼值得一游’的几条理由。”
这两道题看似简单,要能圆满地回答也不易。不少考生只注意选句的前后段落,往往不能兼顾全文,因此答案不够准确,失分较多。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充分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再去回答有关问题。这样视野宽阔,整体感强,答题才不会有失偏颇,对选文中有些问题才能归纳到位。
二、揣摩选文的话外音
例文 :
两条河流的理想都是投入大海的怀抱。它们结伴而行,奔流而下。不久,它们遇到一片沙漠。沙漠浩瀚无边,能吞没一切。河流甲勇往直前,并充满激情地说:“为了实现理想,哪怕牺牲自己,我也要穿越沙漠?选”河流乙却若有所思地说:“为了理想,我要等待好时机。”说着,它便掉转了方向。
考题要求写出寓意,有创见者加分。(河北省中考题)
这是一道颇具开放性的试题,要有创见,我们不能只注重寓言的表面意义,那就是“要实现理想,就要有勇气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否则便会一事无成。”我们完全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河流乙的做法有无可取之处呢? “把握时机,蓄势待发”、“不死揪蛮干,提高效率”、“减少无谓的牺牲”等等,不正是新时代一种可贵的人才素质吗?我们要融入世界地球村,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光靠传统的“持之以恒”能否奏效,是否有待于思考呢?读出了话外音,也就拓宽了思路,才会有创见。
三、遵循试题的思想性
诚然,不能为了鼓励学生有创见,而忽略了试题本身的思想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新课标语)
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一文,选文第一段说“清代历史,是小学中唯一用眼泪浸润的课程”,而第三段中作者又说“统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谈谈对作者后一句话的看法。
出题者的用意显然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但也有可能把考生导入误区。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清代的皇帝是好的,而忽略了 作者的前提。考生要从作者的论述中挖掘其思想性,得出正确的结论,真正地认识清朝皇帝的本来面目。
四、领会试题的规律性
不同的作品就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如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说明文有“四要点”阅读法(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结构),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人物、情节、环境),散文有“神形”阅读法,议论文有“三论”阅读法(论点、论据、论证)等等。
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需要我们在答题时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要做到这一点,得依靠平时的课堂教学积累。我们在答题时要充分把握文章的体裁特点,寻找最佳切入点,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当然,不少考题还要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涉及历史、文学、政治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功夫在题外”,学生平时多积累,多读、多看,这对课外阅读题的解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评价机制,往往带有许多创新思维的因素。学生答题时,要把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渗透进去,不仅是阅读方式的创新,而且是阅读理念的创新。读准信息,读准规律,读准意义,读准思想。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得到拓展,阅讀质量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