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应该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学会创新,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学习,成为驾驭教学活动的探索者。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呢?
一、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学生一旦对“数学情境和问题”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切入点,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利用多媒体进行“统计的内容”的教学时,为了使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停车场”的场景即让不同类的汽车以动态的形式逐步呈现在屏幕上。引导学生按不同的顺序、不同的方法去观察,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汽车,各出现了几辆,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这样就能很顺利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其引入到统计的内容中。这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不但形象直观,而且也会使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巧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设计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先创设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小棒去试着分一分),体验进行“平均分”的感受,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交流自己得到的几种不同的分法。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操作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从而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注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做到手脑并用,提高创新能力
有效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探究,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将所学知识消化、融汇贯通。根据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借助亲身经历的事情,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譬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如果只是停留在对“平移与旋转”的槪念理解上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的不同之处,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去动手试试,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平移与旋转”的不同之处,从而理解“平移”和“旋转”在定义上的不同。
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平移后,让学生移一移,说一说,拿一支铅笔,把笔尖放在图形原来位置的某个顶点上;再根据图形平移的方向和位置移动笔尖,观察它向什么方向平移,要落在什么位置,要平移几格;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画出要平移的图形;画完平移的图案,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展示。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良好的自学能力能促进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
学生的诸多方面的“学”,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应该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放手去学,才能摆脱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
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去多读、多思。在解答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分享彼此的预习结果,进行汇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的预习和解答情况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找出不足之处,引导学生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角度的不同,然后对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评价。
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交流、探究活动,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时尽量做到: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老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做到的,老师不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老师不讲;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放在学生存疑、模糊的地方,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而当学生真正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循循善诱,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情感。这样既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了“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释疑、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而不是老师完成“教案剧”的地方,促使学生去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以“交流与讨论”为切入点,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交互式课堂教学的探索,驱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参与讨论,才能构建出真正的有效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呢?
一、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学生一旦对“数学情境和问题”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切入点,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利用多媒体进行“统计的内容”的教学时,为了使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停车场”的场景即让不同类的汽车以动态的形式逐步呈现在屏幕上。引导学生按不同的顺序、不同的方法去观察,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汽车,各出现了几辆,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这样就能很顺利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其引入到统计的内容中。这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不但形象直观,而且也会使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巧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设计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先创设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小棒去试着分一分),体验进行“平均分”的感受,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交流自己得到的几种不同的分法。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操作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从而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注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做到手脑并用,提高创新能力
有效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探究,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将所学知识消化、融汇贯通。根据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借助亲身经历的事情,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譬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如果只是停留在对“平移与旋转”的槪念理解上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的不同之处,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去动手试试,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平移与旋转”的不同之处,从而理解“平移”和“旋转”在定义上的不同。
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平移后,让学生移一移,说一说,拿一支铅笔,把笔尖放在图形原来位置的某个顶点上;再根据图形平移的方向和位置移动笔尖,观察它向什么方向平移,要落在什么位置,要平移几格;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画出要平移的图形;画完平移的图案,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展示。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良好的自学能力能促进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
学生的诸多方面的“学”,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应该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放手去学,才能摆脱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
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去多读、多思。在解答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分享彼此的预习结果,进行汇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的预习和解答情况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找出不足之处,引导学生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角度的不同,然后对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评价。
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交流、探究活动,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时尽量做到: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老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做到的,老师不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老师不讲;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放在学生存疑、模糊的地方,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而当学生真正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循循善诱,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情感。这样既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了“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释疑、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而不是老师完成“教案剧”的地方,促使学生去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以“交流与讨论”为切入点,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交互式课堂教学的探索,驱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参与讨论,才能构建出真正的有效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