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旅:积淀.提炼.表达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qh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的大门里,在教育的领地上,我们教师的职业人生就是:每日重复着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教学生活,每日都在经历着师生间相识、共处、沟通等人生际遇,每日品味着激动与平静、快乐与痛苦、热爱与怨恨、奋进与退缩的情感纠结。这份生活、这份际遇、这份纠结中,总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值得珍藏,总有许多发人深思的意义值得提炼。于是,定格故事,发掘意义,总结经验,诉诸文字,自然成了我们职业生涯的重要内容,成了我们专业成长的必然诉求,成了我们思想行走的根本载体。
  如何去发现富有教育意蕴的材料,又如何尽可能深刻地揭示其教育意蕴,让思想借此彰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职业人生的珍贵藏品,同时也成为奉与同仁分享的智慧资源呢?我觉得:无论是从整体的专业成熟看,还是从具体的经验形成看,我们的思想行走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潜隐到显化的感悟生成和意义建构过程,这个过程由三个阶段构成,相应地要求我们做好三种功课。
  一、积淀,让思想“孕育”
  我房间的书架上众多书籍中有这样一批书目:有关人的研究的《生成的存在》、《马克思的自由观》、《人的自由的哲学思索》等,有关哲学研究的《哲学是什么》、《哲学引论》、《西方哲学智慧》、《爱智的趣味》等,有关教育和教育批评的《守望教育》、《主体教育论》、《中国教育还等什么》等;书架下的柜子里,堆叠着我阅读杂志时因特别喜爱而特意复印下来的一尺来高的重要文章,包含“教育本质”、“创新教育”、“生活教育”、“主体性教育”、“知识经济与教育”等十多个专题的内容;还有好多本硬抄本,里面记的是平时生活与教育经历中触目有感或恍然有悟的零星事件和点滴思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写下的外孙女出生以来动作、认知、语言发展的实例。我收藏的这些论著论文,尽管尚未全面深刻领会,但我有的精读过,有的通读过,有的浏览过,需用之时,随时可查;我写下的这些笔记,虽然并未形成系统,但想写之时,只要从中选取事例,进行适当的挖掘和提炼,便可变成有价值的经验总结了。
  于是,我想到了积淀。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没有广博的见闻和厚实的积蓄,断乎难有“滴水见日”的敏锐目光,也难有触类旁通的敏感思维;进而言之,当然很难绣口成章,妙笔生花。所谓积淀,往浅里说,就是积累,积蓄和储存素材,包括事实素材、经验素材、理论素材等等;往深处说,就是沉淀,消化和内化感知所得的信息、操作所得的经验和理解所得的观点。积淀之途径就是博观,就是厚积,目的在于约取,在于薄发。
  思想,不是空穴来风,要有依凭的载体;思想也不是空中楼阁,要有落脚的土壤。有了载体,思想才能启动;有了土壤,思想才能“孕育”。积淀,让思想得以孕育;而思想,也让积淀富有意义。因此,总结,须从积淀起步。
  一是要留心观察
  外部世界随时随地都有形形色色的信息和事件闯入我们的视野,对此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它们便毫无价值,而当我们有意关注、留心观察时,便可能发现其价值和意蕴。说件小事:我同室的一位女同事有个聪明的儿子,他读二年级时,一次课间急急跑到他妈跟前:“妈妈,你教我背诵《三字经》吧!”妈妈愣了一下,问:“为什么忽然想起要背《三字经》呀?”儿子说:“我们班上好几个同学都会背,可我不会。你赶快教我吧!”身后的我听了母女的对话,当即便想: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就是自我教育吗?教育的真谛是什么?不就是激发主体的内在学习需求,使之主动学习吗?类似的小事,常常在我们身边发生,但常常被我们忽略。所以我想说:作为教师,如果有心想总结出一些经验,就得留心观察,并在观察中学会追问和思考,在追问和思考中积淀。
  留心观察须做到两条。第一,视域要广。既注重职场内的观察,如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课余辅导、集体教育、个别谈话,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外活动、人际交往、社会实践;也注重职场外的观察,如观察城乡居民生活、民间节庆活动、社区公益事业等,既注重有预期的观察,如观察行政部门策划的特级教师教学风格推介,观察业务部门举办的学科骨干课堂教学展示,观察学校组织的有效教学课堂研讨,观察教研组召集的组际课堂交流等;也注重无预期的观察,如穿过连廊时看到俩学生各执一词计较窗玻璃该由谁擦,来到教室看到学习委员有模有样领着同学诵读古诗,走进办公室看到同事和颜悦色跟一位家长讨论如何引导孩子多读课外书……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第二,视点要小。要善于发现细节,敏于捕捉亮点,以锐利的目光,敏捷的直觉,从一举手、一投足、一颦眉、一颔首、一句话语、一种做法里,看到一种理念,读出一些意蕴。只有留心观察,才能加厚积淀,也只有留心观察,才能孕育思想,于司空见惯而又稍纵即逝的事件中悟出内在价值。
  二是要用心实践
  实践,直白地说就是“做”,这在我们看来堪称驾轻就熟,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钻研教材,设计教程,制作课件,讲解课文,批改作业,解答疑问,班队管理,家庭访问,诸如此类,无一不是实践。然而问题在于,我们的很多教师、很多时候、在很大程度上,觉得自己的工作经过天长日久的反复循环已经相当熟练,教育也好,教学也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似乎都已达到自动化程度,于是慢慢滑入了凭着惯性做、跟着感觉走的歧途。设想一下:假如我们对同一批孩子数年一贯地以同一套路、同一方法去上课,孩子们会有什么感觉?再设想一下:假如我们对同一本教材数年一贯地用同一套路、同一方法去上课,我们会有什么感觉?孩子会兴味索然,我们自己会味同嚼蜡。这样的工作状态,一是行不留意,虽然做得熟练,也可能做得有效,却未必明白做法的原理是什么,有效的原因是什么;二是行无创意,安于现状,自我满足,却不去思考有无更为恰当、更为有效的做法。行不留意,行无创意,不用心思,缺乏内涵,没有变化,缺乏情趣,这种教学行为是缺失主观能动性的惰性表现,不能视为真正的实践,至多只是一种机械复制的过程,而不是主体积淀的过程。我们须用心实践,方能有所积淀。
  所谓用心实践,有两层意思:一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有所留意,即便已是相当有效、相当熟稔、运用起来得心应手、灵动自如的方式方法,亦应关注其不同时机不同场景下的差异,亦应沉思其内隐着的本质理念以及产生显效的根本原因;二要让自己的教育行为有点新意,不满足于现有行为方式的娴熟自如,也不满足于现有行为方式的行之有效,能够主动挑战传统,超越自我,积极追问和追寻,勇于探究和尝试新的思路、新的方式、新的策略。只有在用了“心”的实践中,我们才会主动注入思想,也只有在用了“心”的实践中,我们才会孕育思想,而包蕴着思想的实践,才会进入我们的心灵世界,真正成为一种积淀。
  三是要潜心阅读
  我不善速读,比起很多同仁来,明显所知甚少,但我知道,书海无垠,难以尽读,而专业之书不可不读,因而我只能尽量优先阅读教育教学书刊。
  为了读有所得,读有所积,我力求因时因需,选定专题,循序渐进,集中攻读。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西方教育思潮影响下,我国也掀起了主体性教育研究的热潮,教育报刊中,介绍、诠释、探索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文章、专著层出不穷,“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等词眼频频跳入眼帘,我决定好好了解它。最先读到了李庆明先生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的《主体性教育:一种新的诠释》。初读这篇文章,一方面颇有登临胜景视界顿开的感觉,其中的核心观点和主题话语一下子突破了我既往恪守不疑的教育理念框架;但另一方面也发现其中有诸多陌生的哲学命题和费解的话语表述。这两种看似悖论的感受,构成了神秘而悠远的美好学术境界,激起了我急欲知其究竟的渴望。于是,我乐此不疲地查阅辞书,考证资料,反复阅读揣摩,终于理顺了思路,读懂了意思。此后一两年里,我就特别留意这方面的专论、专著,先后从各种期刊搜集并认真阅读了《人的主体性内涵与人的主体性教育》(北师大博士论坛)、《试论主体性教育思想》(朱新梅)等十多篇论文以及魏所康先生等人的有关专著。经历了这样的阅读过程,对这一理论就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了。坦率地说,当今教育领域,理论学说很多,实践流派很多,前沿词汇也很多,诸如生活教育、情境教学、自主教育、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力、对话与独白、预设与生成、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如何去积淀?不能苛求全面通晓,也不能甘于一无所知,而应区别情况,合理取舍,有的须精读深究,力求甚解;有的则粗略浏览,大致知晓。这样点面互补地积淀,总结经验时才可能取舍从容、应用自如。
其他文献
编者按:“陶都”是宜兴独步海内、通行世界的名片。紫砂、精陶、金陶、彩陶、青瓷“五朵金花”异彩纷呈,陶文化薪火相传于丁蜀古镇,神韵泽被蠡河两岸。  2014年11月18日,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举行的“江苏职业教育文化寻宝主题教研活动”第一次于人杰地灵的丁蜀古镇展开,副院长王晓天一行齐聚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考察大师工作室,参观陶艺、茶艺专业教学,访谈陶艺专业大师、英才
摘要: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普遍存在重技术学习,轻能力培养的问题。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创意设计,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应用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设计创意情境,创新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个性发挥,搭建展示平台等方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较高层次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创意;信息素养
摘要: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思维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能丰富学生的写作情感,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围绕写作话题,重组文本已学信息、文本显现信息和文本隐含信息,逐步渗透写作技巧,激发学生写作潜能。  关键词:文本重组;写作技巧;小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9B-0067-03  译林版义务
“树叶中的比”是苏教版六上数学教材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本节课有较强的探索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需要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比较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发现树叶中隐藏的秘密。对于这样一节实践活动课,我们要让学生获得什么样的认知?究竟是要让学生发现书中早已确定的结论,还是在实践中得到自己的思考?又如何在课堂中关注儿童的真问题、真思考以及“真结论”呢?本课教学,我想更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真参与、真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2.0计划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中职语文作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已经受到并将继续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只有在加快校园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前提下,提升教师个体信息化素养,并集团队之力,加强学科融合,建设语文研修社群,激发群体活力与潜能,始终坚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理念,才能实现信息技术手段下中职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中职语文;信息技术;适合的教育   中图
摘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以学校“原道”文化为价值取向,着力于“弘道养正,育德守礼”的养成教育,德育系列活动分层递进,相互衔接,住宿生管理谨严有格。学校实行扁平化的德育管理模式,注重发挥年级组和班主任的作用。  关键词:原道文化;德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A-0027-03  有着八十多年发展历史的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秉承以“原
摘要:以参禅习艺之要义为借鉴,语文学习应注重“身行体悟”,即让学生亲历生活、亲历言语实践。这正与建构主义理论及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课程实践性等理念相契合。从言语活动的心理机制层面看,“身行”是言语之本,“体悟”是言语之驱。从言语活动的外在表现层面看,“身行体悟”的言语实践主要应在四方面着力:开放耳目,扩大视听;牧放肢体,历练能耐;释放大脑,发掘思想;解放唇舌,催生言语。  关键词:亲历;言语经验;
摘要:学校的内生动力是指促进学校高品质建设、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而产生的自发动力。无锡市旺庄实验小学以“诚智”文化为核心,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生命幸福为诉求,努力构建“幸福教育”体系。学校以深化学校高品质建设、创新教学方式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为目标,在学校文化、课程建设、教学创新等方面开展课题研究,培育优秀教师团队,以团队发展成就学校教育品牌特色。  关键词:学校发展;内生动力;幸福教育  中图分类号:
摘要:“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本土文化资源对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意义。昆山市千灯镇淞南幼儿园以养成良好习惯、落实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幼儿生活为切入点,在小、中、大班分别开发和实施了“家乡之灯”“水乡之桥”“戏乡之昆曲”主题课程,使幼儿逐渐养成亲和共享的伦理习惯、勤劳变通的生活习惯、尚美求精的创造习惯,为他们成长成人奠定基础。  关键词:习惯养成教育;主题课程;本土文化;学前教育  中
摘要:哲学素养,是高中生学会思考人生、提升人生境界的必备素养。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核心价值追求之一,哲学素养培养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缺失严重,务必引起重视。立足于挖掘文本的哲学内涵,从情境创设、思维导向和思维延伸三个方面促进哲学素养的形成,可提高语文课堂的智性水平,从而实现课程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哲学素养;挖掘内涵;智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