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厘清教材绘本式表达所秉持的儿童立场和表达逻辑,把握绘本叙事的类型和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的对话体验,充分激活绘本情境蕴含的德育价值,拓展教材绘本资源,引导儿童由绘本情境过渡到具体的生活情境、生活事件,从中镜观他人生活,反思自己的生活,引领未来的生活,引领儿童过更好的道德生活。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绘本式表达;儿童立场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2-00-04
绘本是近些年来深受儿童甚至成人喜欢的一种图文结合的叙事文本,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借助绘本丰富了品德课堂教学形式,并感受到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可以说,这是绘本与品德教学珠联璧合开出的花朵。图文兼备、以图为叙事主体的绘本,可以有效降低低年段学生阅读理解学习材料的难度,适合他们学习。[1]因此,统编《道德与法治》低年段教材采用了绘本式设计思路,不仅为教学提供了生动、儿童化的素材,也为我们拓展教学资源,延伸教学价值提供了指引。
一、厘清绘本叙事的类型及特点,把握教材设计的“儿童立场”
研读统编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不难发现,教材注重以儿童的语言,展开儿童自己的世界,采用了绘本式设计思路,此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和独特的德育魅力。
教材的绘本叙事一般表现为说明式叙事(内容、活动)和讲述式叙事(故事、道理)。在四个单元主题下,多重话题的讨论、活动的开展和故事的引领,构成了一年级上学期儿童“适应新生活”的轻松过渡。对照教材内容逐一梳理如下(见表1):
说明式叙事是通过绘本图示的方式,说明教学的内容与活动形式。它多出现在教材的正文中,以教材内容或活动形式呈现。讲述式叙事是通过绘画的方式,讲述一个简短的故事或者一个浅显的道理,表达特定的情感和主题。依据绘本在教材中的位置,讲述式叙事又分为正版叙事和副版叙事,既有完整的叙事,也有开放式的叙事。不难看出,说明式叙事和讲述式叙事多以绘图的方式,展现儿童真实的生活情境或样态,以“去上学—在学校—回到家—自然的变化与节日”四个单元框架展开,引导儿童浸入真实的生活体验,积极参与生活并创造更好的生活。
教材绘本式的表达设计,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强调以儿童为主体,关注建立在儿童生命之上的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绘本叙事的类型和特点,根据教学主题灵活运用绘本故事,彰显儿童立场,才能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进而引领儿童向生活学习,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丰满其当下生活,引领其未来生活。
二、激活绘本叙事的“情境内涵”,展开多角度的课堂对话体验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绘本式的表达方式更加适合儿童阅读,可以更好地吸引儿童进入学习情境,这对教师理解和使用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设计的绘本故事不仅展示着学习话题发生的情境,而且启示我们要从多角度展开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由绘本情境过渡到具体的生活情境、生活事件,从中镜观他人生活,反思自己的生活,实现精神成长。
1.“读懂”绘本意图,建构儿童与生活世界的多边对话
統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凸显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在使用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儿童仔细观察图示、图意,激活儿童思维,引导儿童自主探索,利用图画呈现的范例促进儿童道德的主动建构。但是,教材绘本式的表达不意味着“看图说话”,教材本质上是可以对话的文本,更需要教师引导儿童“看图对话”。让图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让图中的场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有专家指出,只有在对话中的儿童才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因此,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树立这种对话观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学路上》为例,教材图示呈现了“不同的上学路”:方式不同——家长送、独自上学、走路、爬山路、坐校车;经过的地方不同——河流、铁路、红绿灯、桥梁、山坡。我们在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来上学的,上学路上都经过哪些地方,让学生熟悉自己的上学路;另一方面,教材中不同场景的呈现,不仅是结合学生生活,也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方的生活方式,建立多元生活观,拓宽学生的视野。儿童在图画中直观感受到不同的上学路,不仅与课堂内的老师、同伴对话,也与遥远的同龄人对话。
在教学“路上的温暖”这一环节,针对学生习以为常的被呵护,在生活中缺少观察与发现这一学情,我们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片段——“猜猜这是谁”: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真实的场景,拍摄学生上学路上的一些画面,将和学生走在一起的人用阴影部分遮盖,让学生猜猜他是谁?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回想自己的上学路上,还有哪些事情让你感到温暖呢?
而在教学《我认识您了》“我的老师”这一环节,活动过程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猜一猜接触过的某位老师。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互动,说一说老师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与老师之间发生的小故事等,与过去的师生交往生活对话。以此帮助学生建立起老师与“我”生活的联系,拉近老师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2.“激活”绘本场景,深化儿童与“绘本生活”的互动体验
对比专业绘本,教材中的绘本画面在制作上自然不够精美、细致和丰富。同时,常规的看故事、听故事或讲故事的方式,也难以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录像、幻灯片、动画、配音等方式,让教材绘本“动起来”;还可以采用表演、游戏等方式,辅助展示绘本故事,让学生追随故事发展也动起来。学生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想象,可以加深对绘本内容的理解与体验,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自我反思与情感交流。[2]
例如,《拉拉手,交朋友》一课呈现了“交朋友”这一绘本,展现了儿童可能遇到的交往问题:一是因为不认识,不敢和大家玩;二是活动中只顾自己玩得尽兴,忽略了这是大家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可以这一绘本为蓝本,先领着孩子们阅读教材,了解“角色”的遭遇;之后,师生一起编写小剧本,开展故事表演活动。这样的“阅读”自然会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而且通过情感迁移、换位思考的方式,将绘本内涵转化为学生的自我体验。 借助这样的深度“阅读”,教师再让学生说一说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什么好办法帮帮小兔?小猴的问题出在哪里?它该怎么做才更好呢?阅读和观看绘本表演的过程,便成为儿童与“绘本生活”互动的过程,小演员和小观众都会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设身处地的体验、感受和反思,对于交往、做人都会有深刻的体悟。
三、把握教材绘本式表达的“逻辑旨归”,引领儿童过更好的道德生活
统编教材的绘本式表达实质上力求沟通儿童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即使用绘本故事激活儿童已有生活经验,引领其认识与反思当下生活,从而引领儿童获得更好的未来生活。回到学生生活,指向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是绘本教学的要旨。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绘本故事时,最终要回到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在故事情境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带入新生活之中,指引自身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生活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成长。
例如,《上课了》一课中的“小熊想提问”,通过一组图呈现学生在课堂提问举手时的内心活动,这也是很多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不敢举手提问、不知道怎么提问、怕别人笑话……教材中通过三个小动物给出了不同的建议:认真听、好好想、说清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不敢发言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相关生活经验,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
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亮出来,比如,让学生讨论:如果自己发言,别人笑话怎么办?如果别人发言存在问题,我们能不能笑话?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问题说清楚?怎么才能听清别人的发言?深入的讨论可以促使学生对提问、倾听、尊重他人等获得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提问、沟通、表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儿童对小熊今后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续编。而这种续编正是学生对今后道德行为的清晰认知和生活指引。
每学习一个主题的課前、课中、课后,我们都会结合学习主题,为学生和老师推荐相应的绘本书籍,引领师生走向更加广阔的生活世界。这些绘本在丰富课堂素材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与同伴、家人和老师一起品读与感悟,延伸道德与法治教育。儿童在阅读中与绘本对话,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再回到现实生活中反思自身的行为,使其道德认知、体验和情感不断丰富,并不断习得辨析善恶的能力,获得了更美好的道德生活。
以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我们围绕教材的5个讲述式叙事绘本,结合每一个学习主题,绘制了一张拓展学习绘本资料表(见表2)。
“触摸鲜艳的色彩和触摸黑白的图片也是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审美的。如果孩子将来遇到挫折,他们走出困境的速度都不一样,因为有了鲜艳的记忆,那鲜艳照耀他们,给他们鼓舞和力量。”[3]《道德与法治》绘本式表达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低年段儿童的德性养成中焕发出勃勃生机。童年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儿童在也在彩色的故事中阅读生活,回到生活,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道德与法治教师用书(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0,9.
[3]梅子涵.图画书给孩子一些什么[EB/OL].(2013-3-21)[2018-12-22].https://site.douban.com/116928/widget/articles/2948369/article/15145156/.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海德北岸分校 江苏南京 210031)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绘本式表达;儿童立场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2-00-04
绘本是近些年来深受儿童甚至成人喜欢的一种图文结合的叙事文本,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借助绘本丰富了品德课堂教学形式,并感受到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可以说,这是绘本与品德教学珠联璧合开出的花朵。图文兼备、以图为叙事主体的绘本,可以有效降低低年段学生阅读理解学习材料的难度,适合他们学习。[1]因此,统编《道德与法治》低年段教材采用了绘本式设计思路,不仅为教学提供了生动、儿童化的素材,也为我们拓展教学资源,延伸教学价值提供了指引。
一、厘清绘本叙事的类型及特点,把握教材设计的“儿童立场”
研读统编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不难发现,教材注重以儿童的语言,展开儿童自己的世界,采用了绘本式设计思路,此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和独特的德育魅力。
教材的绘本叙事一般表现为说明式叙事(内容、活动)和讲述式叙事(故事、道理)。在四个单元主题下,多重话题的讨论、活动的开展和故事的引领,构成了一年级上学期儿童“适应新生活”的轻松过渡。对照教材内容逐一梳理如下(见表1):
说明式叙事是通过绘本图示的方式,说明教学的内容与活动形式。它多出现在教材的正文中,以教材内容或活动形式呈现。讲述式叙事是通过绘画的方式,讲述一个简短的故事或者一个浅显的道理,表达特定的情感和主题。依据绘本在教材中的位置,讲述式叙事又分为正版叙事和副版叙事,既有完整的叙事,也有开放式的叙事。不难看出,说明式叙事和讲述式叙事多以绘图的方式,展现儿童真实的生活情境或样态,以“去上学—在学校—回到家—自然的变化与节日”四个单元框架展开,引导儿童浸入真实的生活体验,积极参与生活并创造更好的生活。
教材绘本式的表达设计,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强调以儿童为主体,关注建立在儿童生命之上的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绘本叙事的类型和特点,根据教学主题灵活运用绘本故事,彰显儿童立场,才能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进而引领儿童向生活学习,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丰满其当下生活,引领其未来生活。
二、激活绘本叙事的“情境内涵”,展开多角度的课堂对话体验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绘本式的表达方式更加适合儿童阅读,可以更好地吸引儿童进入学习情境,这对教师理解和使用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设计的绘本故事不仅展示着学习话题发生的情境,而且启示我们要从多角度展开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由绘本情境过渡到具体的生活情境、生活事件,从中镜观他人生活,反思自己的生活,实现精神成长。
1.“读懂”绘本意图,建构儿童与生活世界的多边对话
統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凸显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在使用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儿童仔细观察图示、图意,激活儿童思维,引导儿童自主探索,利用图画呈现的范例促进儿童道德的主动建构。但是,教材绘本式的表达不意味着“看图说话”,教材本质上是可以对话的文本,更需要教师引导儿童“看图对话”。让图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让图中的场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有专家指出,只有在对话中的儿童才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因此,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树立这种对话观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学路上》为例,教材图示呈现了“不同的上学路”:方式不同——家长送、独自上学、走路、爬山路、坐校车;经过的地方不同——河流、铁路、红绿灯、桥梁、山坡。我们在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来上学的,上学路上都经过哪些地方,让学生熟悉自己的上学路;另一方面,教材中不同场景的呈现,不仅是结合学生生活,也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方的生活方式,建立多元生活观,拓宽学生的视野。儿童在图画中直观感受到不同的上学路,不仅与课堂内的老师、同伴对话,也与遥远的同龄人对话。
在教学“路上的温暖”这一环节,针对学生习以为常的被呵护,在生活中缺少观察与发现这一学情,我们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片段——“猜猜这是谁”: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真实的场景,拍摄学生上学路上的一些画面,将和学生走在一起的人用阴影部分遮盖,让学生猜猜他是谁?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回想自己的上学路上,还有哪些事情让你感到温暖呢?
而在教学《我认识您了》“我的老师”这一环节,活动过程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猜一猜接触过的某位老师。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互动,说一说老师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与老师之间发生的小故事等,与过去的师生交往生活对话。以此帮助学生建立起老师与“我”生活的联系,拉近老师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2.“激活”绘本场景,深化儿童与“绘本生活”的互动体验
对比专业绘本,教材中的绘本画面在制作上自然不够精美、细致和丰富。同时,常规的看故事、听故事或讲故事的方式,也难以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录像、幻灯片、动画、配音等方式,让教材绘本“动起来”;还可以采用表演、游戏等方式,辅助展示绘本故事,让学生追随故事发展也动起来。学生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想象,可以加深对绘本内容的理解与体验,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自我反思与情感交流。[2]
例如,《拉拉手,交朋友》一课呈现了“交朋友”这一绘本,展现了儿童可能遇到的交往问题:一是因为不认识,不敢和大家玩;二是活动中只顾自己玩得尽兴,忽略了这是大家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可以这一绘本为蓝本,先领着孩子们阅读教材,了解“角色”的遭遇;之后,师生一起编写小剧本,开展故事表演活动。这样的“阅读”自然会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而且通过情感迁移、换位思考的方式,将绘本内涵转化为学生的自我体验。 借助这样的深度“阅读”,教师再让学生说一说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什么好办法帮帮小兔?小猴的问题出在哪里?它该怎么做才更好呢?阅读和观看绘本表演的过程,便成为儿童与“绘本生活”互动的过程,小演员和小观众都会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设身处地的体验、感受和反思,对于交往、做人都会有深刻的体悟。
三、把握教材绘本式表达的“逻辑旨归”,引领儿童过更好的道德生活
统编教材的绘本式表达实质上力求沟通儿童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即使用绘本故事激活儿童已有生活经验,引领其认识与反思当下生活,从而引领儿童获得更好的未来生活。回到学生生活,指向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是绘本教学的要旨。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绘本故事时,最终要回到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在故事情境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带入新生活之中,指引自身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生活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成长。
例如,《上课了》一课中的“小熊想提问”,通过一组图呈现学生在课堂提问举手时的内心活动,这也是很多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不敢举手提问、不知道怎么提问、怕别人笑话……教材中通过三个小动物给出了不同的建议:认真听、好好想、说清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不敢发言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相关生活经验,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
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亮出来,比如,让学生讨论:如果自己发言,别人笑话怎么办?如果别人发言存在问题,我们能不能笑话?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问题说清楚?怎么才能听清别人的发言?深入的讨论可以促使学生对提问、倾听、尊重他人等获得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提问、沟通、表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儿童对小熊今后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续编。而这种续编正是学生对今后道德行为的清晰认知和生活指引。
每学习一个主题的課前、课中、课后,我们都会结合学习主题,为学生和老师推荐相应的绘本书籍,引领师生走向更加广阔的生活世界。这些绘本在丰富课堂素材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与同伴、家人和老师一起品读与感悟,延伸道德与法治教育。儿童在阅读中与绘本对话,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再回到现实生活中反思自身的行为,使其道德认知、体验和情感不断丰富,并不断习得辨析善恶的能力,获得了更美好的道德生活。
以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我们围绕教材的5个讲述式叙事绘本,结合每一个学习主题,绘制了一张拓展学习绘本资料表(见表2)。
“触摸鲜艳的色彩和触摸黑白的图片也是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审美的。如果孩子将来遇到挫折,他们走出困境的速度都不一样,因为有了鲜艳的记忆,那鲜艳照耀他们,给他们鼓舞和力量。”[3]《道德与法治》绘本式表达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低年段儿童的德性养成中焕发出勃勃生机。童年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儿童在也在彩色的故事中阅读生活,回到生活,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道德与法治教师用书(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0,9.
[3]梅子涵.图画书给孩子一些什么[EB/OL].(2013-3-21)[2018-12-22].https://site.douban.com/116928/widget/articles/2948369/article/15145156/.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海德北岸分校 江苏南京 210031)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