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岁那年,我随父母搬迁到一个花树掩映的村子。那个村子真美,花树包围着黑瓦屋,白泥墙旋转,像星空落下的河。
我家那时租住在一个单身汉的大房子里。屋里很大,有一个房间,一个灶台,一个粮仓。我们兄妹三人在屋里转来转去,从前门串到后门。英子也跟进来,站在屋子里问:“你们为什么到我们村里来?”我看着她,答不上。她便在屋里到处看。父母把家当放下,在靠东的墙边用晒谷扁席围出一个大房间,铺上三铺床。英子看完,心满意足,迟迟不愿离开。
母亲那时三十出头,非常能干。按她的话说,可以打得了一头老虎。父亲勤劳木讷,多劳作,少言语。外乡人没有土地。父母用一年十担番薯米,租下队里一大片山地,种上番薯、豆蔬。
英子又来了,对我们兄妹三人很是好奇。我家就在学校那边。她往村里方向指了指。我们可以一起玩“跳房子”,她对我说。她用瓦片在地上快速画出房子的样子,然后将瓦片放在第一个格子上,单脚跳着把瓦片踢到第二个格子内。又一跳,背转身来,蹲下,伸出手从胯下穿过,捡回瓦片往回跳。我一下就学会了。我们没几日就熟识了。
住家房屋后有个二百平方米见方的菜园子,种着十几棵桃树。父亲在树下翻出菜畦,种上空心菜、白菜、莴苣……园子用竹篱笆围着,篱笆上缀着瓜瓜菜。园边有一口井,绕过水井,就到了屋前。屋前是百平方米左右的空地,土墙围栏,间豁两小门,一个通往村子,一个通达邻居。邻居是房东弟弟一家,弟弟是大队的赤脚医生,白天在大队给人看病,晚上回家来。他的妻子说话轻声细气,脾气极好,是个贤惠女人,有一儿两女。现在,她应该很老了,我也忘记了她的模样,但她教我的几句畲族话:阿太最,捐母累,老攻绪,雨又来,阿爸阿妈没捐内……我还记得。
春天村子最美。山坡上,白李花,红桃花,一层一层叠到山半腰。房前屋后落英飞舞,间夹着柳絮杨花的缤纷,整个村子陷落在暖韵里。阳光温温地从村后头山巅漫下来,把光影摇在三月芳菲里。后园里的桃花冒着串,一嘟噜一枝枝,一列列一排排,汇成一条彩色峡谷。英子家在这峡谷中,离我家不远。我常到她家门口等她,一起采山花、觅树果、捉迷藏、捕蜻蜓……
初春的时候,村里人开始给桃李施肥修枝。一大早,他们就挑着一担焐好的家肥进山,松土、刨坑、填肥、平整。山野弥漫着和煦的微光。邻居医生的妻子穿着粗布衣,戴着斗笠,弯腰挑起一担肥。斗笠搭下来,盖住她红润的脸。她微弯身子,一手搭在扁担上,一手甩开,在田埂上迈步小跑。两筐家肥,随着她的身子颤动。她家的桃林在村头大榕树边上,离家不远。土地把一切交给时间,让所有勤劳的人,成为它们的主人。村民在土地上依时间做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延续几千年来的行程。
英子时常到我家来。她小哥十三岁,放牛,不喜欢她这个小屁孩儿,不让跟。英子便邀我进山摘竹笋。说是山,不过是种着桃李的小山包,一点儿不高。我们顺着桃林一层一层往上爬,专挑长野竹林的地方鉆。毛竹林、雷竹林我们是不去的,那儿有主,采了就是偷,鳗笋吃起来又苦,也难找。我们最喜欢野竹林长的石笋,它们长在石头缝里,坎壁上,指头粗细。我们俩像两只蚂蟥,趴在坎壁上,手脚并用,找到一根,就在离尾巴两厘米的地方掐个口,抓住尾梢用食指骨碌骨碌绕下来,让竹笋露出黄黄的肉。
村里养着四五头耕牛,围在晒谷场边上的牛圈里。母亲比往日更忙碌。她上山砍芦秆。春天的芦秆是耕牛最好的食粮,一百斤芦秆卖三块五毛钱。当时的三块五我不知道价值多少,但我知道,一架板车轮子八十块。母亲在腰里束上砍刀架,插上砍刀,带上藤条上山。我对这种藤条印象深刻。它们攀覆在岩石上,心状叶片手掌大小,藤条筷子粗细,很韧,很柔软,有分量,还容易盘成团。我和英子常用它来跳绳。母亲双手粗糙,手心手背布满一条条被苇叶割开的口子。要是有手套就好了,母亲说。父亲从城里带回三副棉纱手套。母亲一天两担,从山里挑回芦秆,父亲用板车推着到城里出售,城里一百斤四块钱。
一天晚上,我听到母亲大声的哭泣与责骂。她的手上、腕上,新伤叠着旧痕,一条条血口子触目惊心。她抖着手一遍又一遍地向父亲展示、哭喊,父亲一声不吭。在母亲激烈的叫骂中,我才知道,父亲那天早上去县城,看到半路有人赌博,手痒了,将母亲挣下的六十五块用来买板车轮子的钱,输了个精光。“六十五块!二十担!”母亲说。“我想再赚十五块,买个八十块的新轮子。”父亲终于辩了一句。母亲一连哭了三天,第四天她不哭了,她开始惋惜三天里少赚了十多块,又缠上刀架子,拎上藤条上山。母亲一生操劳、固执、硬气,在家里说一不二,现在她七十岁,她的固执、硬气还让我心有余悸。
我跟英子说,我妈割芦秆一天能挣三块钱。英子很心动。村西头老阿婆卖给我们花生,三个三粒仁的,要一分钱。一粒糖也是一分钱。可是我们没有钱。三块钱!多少花生?多少糖?我们数不过来。我和英子也想去割芦秆卖钱。可我们没有砍刀,又怕疼。去县城的石板路边就有芦秆,还长得旺。我们拿上菜刀和锅铲出发。我有些不好意思,把锅铲抱在怀里,落在后头。芦秆叶子长得像一把把刺刀。我们避开芦苇叶,踏住一根芦苇。英子抡起菜刀发狠地砍了几下,芦苇晃了晃脑袋,没有倒下。我怀里的锅铲始终不敢拿出来,看着她使劲,无能为力。
村里的老耕牛病了。它卧趴在晒谷场前的空地上,什么都不吃,眼含热泪。大队支书雷大伯急急请来兽医医治了好多天,都毫无起色。几个小伙轮番照料,喂水、喂料,老牛依然奄奄一息。那几天村大队的晒谷场上,拉起了好几盏60瓦的大电灯。村民们围着耕牛来来回回。最好吃的芦秆一垛垛叉在耕牛边上,它没有吃的欲望。我和英子围着它,看兽医站的医生给它喂泡了药片的水,它有气无力地扯扯脖子,一把把热泪滚了下来。我站在边上也想哭。几天后,它死了,脑袋耷拉,眼角衔着泪痕。村民埋葬了它。人们默默无声,没有说一句可惜可怜的话。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那些眼泪。那些眼泪饱含痛苦与不舍。它辛劳一生,在土地上耕耘到老,最后埋进土地。万物归顺生命,死去是老牛寿终正寝的圆满。 外村的货郎来了,敲着刀片,叮当叮当,半村都听得见。我和英子放下手里的瓦片,一骨碌跑回各自的家。那声音像被施了魔法,一直跟着我,走哪儿,到哪儿。它们硬得像根刺,拨拉着我的神经。叮当叮当,叮当叮当。它们弹跳着、滚动着,爬上坡、绕过树、拐过弯,一声长,一声短,还在路上扭来扭去,紧抓着我不放。我坐立不安,在家里翻箱倒柜。英子也在家里翻箱倒柜。牙膏刚买的,还有大半瓶。破鞋底,上回货郎来时,刚换了一丁糖。塑料!英子从谷仓里拉出一大截塑料。不行,没有洞,被爸爸发现,会被骂半死……我和英子空着手,跟在货郎后面,眼巴巴看着他担上白白一大块卡卡糖。叮当叮当,叮当叮当……每一记声音里都有一只大馋虫跳过来。那么大的一只馋虫,像口大钟。它罩着我,在耳边嗡嗡响。我想得眼冒金星。每一颗金星都是一粒糖。透明的甜丝丝的硬糖,辣辣的姜糖,软软的像冰片一样流油的麦芽糖。搅一点儿麦芽糖裹在青李子上,舔一口,薄薄的甜从舌尖滑进嘴里,再咬一口,涩中带酸,酸中带甜,顺着喉咙一丁一丁下去……我情不自禁地咽了下口水。我们俩馋得像两只小狗,跟在货郎后面直到他出了村。
桃花萎落,零落成泥了。
母親和父亲开始育番薯苗。没有土地的他们只有力气。他们来到后园子,挪开稻草垛子,番薯窖子露了出来。父亲清掉上面的稻秆,把发了芽的番薯起了上来,一个一个摆进畚箕里。那些芽长短不一,顶着紫红米粒大小的叶片,大口呼吸。藏了一个冬天的生命在春天里急速展开。风一摇,长一寸,雨一淋,长一尺。父亲成捆地把两寸长短的番薯苗背回家来。门外微雨,雨丝细如牛毛。风斜着吹,带着潮潮的草叶气息。母亲拿出了两把剪刀。他们俩坐在凳子上,把着门的两边,把番薯苗剪成两节,摞在一起,三十节,就用蓖麻线扎起来,放到一边。
父亲脱下的斗笠倚在门边。我对于斗笠有很深的记忆。竹骨、竹叶、麻绳编成的斗笠天天戴在父亲母亲头上,戴在村民头上。白天顶烈日风雨,夜晚架在锄头柄上。它们的寿命不长。土地衍生万物,为人们做着极致奉献,最后破了、烂了,被我们如敝屣一般丢弃。
英子的姐姐带着姐夫回娘家来了,还挑来一筐枇杷,我便跑着去看。英子睨着眼,正在剥枇杷。鸡爪似的小手上,枇杷已经剥了一半,她半张着嘴,“咝啦、咝啦”地咽着口水。她把枇杷扔进嘴里,鼓着腮帮子嚼,吃得满嘴流汁。她挑了两个透黄枇杷给我。村里的女人聚在英子家门口,看她姐夫。兰姨偷偷说,英子姐今年二十四岁,找了个二十二岁的姐夫,又英俊,还懂事,真让人羡慕。英子咂着嘴,吃个不停,黄色的枇杷汁流下来,她用手一抹,枇杷汁顺着手腕流进袖子里,黑黑的一条,像蚯蚓爬。英子姐嫁在南路。
女孩儿出现在村里已经有好几次了。桃花开的时候她就来了,穿红衣红裤,扎着红头绳。我和英子跟在她后面,听她咿咿呀呀地唱,唱春天百花开。现在她不唱了,穿着朴素的旧衣裳,向人们求乞米面。大人们说,女孩儿只在桃花开的时候疯,平常好好的。她的眼有些斜视,十八九岁,模样也算端正。支书雷大伯说:看着还行,说给村里打光棍的小山吧。小山父亲早逝,跟着盲眼的娘过日子,老老实实,三十好几了,还没娶上媳妇。村里人说:那问问?热心的兰姨问了女孩儿,女孩儿同意了。又问了小山和他娘。他娘有些犹豫,怕女孩儿犯病,怕可怜了小山。兰姨说,不要钱呀,婆,小山老大不小了,总是个女人。小山磨磨蹭蹭,想想也同意了。结婚那天,我和英子跟着唢呐声东家进,西家出,在小山家里来来回回串,捡地上的糖纸。窗户上贴着红窗花,门上贴着红对联。屋里,女人们张罗着,小山娘眉眼弯弯。小山穿着暗蓝色中山装,微微笑,给人们递烟。后来在村里,我常看到女孩儿和女人们到溪边洗衣,说说笑笑。我不知道小山怎么想,但到底娶上媳妇了。
我和英子在小山家捡了许多糖纸,花花绿绿。我们蹲在晒谷场上把糖纸一张张展开,用手抚平。同色一叠,同花纹一叠,同大小一叠。那些糖纸捏在手里沙拉响,上面有腻腻的甜味,闻一闻都可以解馋。每一张糖纸都是一只蝴蝶。“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穿花衣的蝴蝶,它们到处逛,在这朵花上采一点儿蜜,在那朵花上吃一点儿糖。它们有的是糖,我们没有。我们只能用蕨草秆吸杜鹃花上的蜜,解解馋。
太阳很暖,在头顶热烘烘地照,番薯在地里茁壮地长。房前空地上,房东大伯种的蓖麻开了花,黄色大喇叭成天吹奏。我和英子去村西头兰姨家看绣球花。紫蓝、粉红的花一大朵一大朵地从塌了口的矮墙里往外探,非常漂亮。我真想掐一朵藏在怀里带回家。我们俩又去看哥哥弟弟捞小鱼虾。他们把小鱼虾养在玻璃罐里,活了两天,死了。听小伙伴说,村尾田里有蟛蜞洞,兄弟俩上蹿下跳,捉回几只小蟛蜞,第二天,蟛蜞也死了。
六月底,后园桃子熟了,沉甸甸压弯了桃枝,整个村子弥漫着甜腻的气息。轮到英子家收桃子,一村子的人都来帮忙。父母也随收桃子的村民进山,一天十二块。十二块,六十斤地瓜米。两人就有一百二十斤。没有土地的父亲知道一百二十斤地瓜米的分量。家里六张嘴。一人一天一个鸡蛋,一年就是两千一百六十个鸡蛋。一个鸡蛋一角钱,十个就是一块。每天用一块,一年就要三百六十块。一担番薯米十八九块,一年就要二十担番薯米。父亲想起仓里的三十多担番薯米,心里闪过笑。母亲数落我们做错事时,常用鸡蛋说事。她说不能白养我们,一天得还她一个鸡蛋。我没有鸡蛋。她把鸡蛋都孵了小鸡。刚出壳的小鸡实在可爱,从蛋壳里出来,趔趔趄趄,浑身湿漉漉的……父亲脚踏实地,顺下高高的桃枝,将一颗颗的桃子放进竹筐里。桃子收成最怕磕,一磕就烂。村民们三五成群,围住一棵。女人们有说有笑,手起手落,速度极快。男人们性子急,只挑大个儿的摘,走得快。英子爸直着根长长的竿子,将高枝上余落的桃子轻敲下来,放进随身挎的篮子里。英子像只小猕猴,快速爬上树头,弯下高枝,让我摘。我们一起扒拉开树底的草丛,寻找掉落的桃子。一筐筐的桃子冒了尖,放在大路边上,透着红。
有一天下午,英子忽然死了。喝了敌敌畏。也不知道她爸为什么骂她,被骂急了,就喝了农药。我马上想起我家放锄头角落里的那瓶东西。棕褐色的瓶身,上面贴着骷髅标志,很疹人。父亲说那农药剧毒,一盖子要兑好几十斤的水才可以给稻子打虫。我看过村里人打虫,喷雾从喷嘴里吐出来,弥散出死亡的臭味。一前年雷叔媳妇也是喝敌敌畏死的,村里人寻死都喜欢喝它。英子那天被她爸骂了后,一定马上就想到了它。它一定从英子的心里沁出来,蚕食过她的六腑五脏;它一定像河水一般淹过她,扼住过她的脖颈。她父亲的责骂,一定像一粒粒石子击打过她。那天,敌敌畏一定在英子心里长出来,沿着血管攀开。它们在她血管中抽枝长叶,快速占据了身体的各个部分,在她血流中咆哮,振聋发聩,冲破她思想的河岸……我心里有一点儿空,飞跑着去看。
英子平躺在屋子的正中,盖着破席子。她爸的责骂震动了整个村,不孝的婊子!白养了九年!喂狗都懂得摇尾巴!这草包!他气得发抖,擂着自己,踢着躺在地上的英子。
我忽然有点儿害怕,快速奔回家。
房东大伯在做李子干儿。他将卖剩的李子倒进畚箕里,悬在木梯子上。畚箕里已经有许多半晒干的沙子。大伯站在畚箕一头,来回推动。李子在畚箕里舞蹈,摩挲的阵痛从皮肤里渗进来。它们动起来,全身心投入。那是它们的高地,此刻正在战领。不断弹跳,把自己抛离地面,在碰撞里破碎,舞蹈,弹跳,律动,向上,体验升腾。不断的滚动让它们想起在树枝上的岁月。与山风同眠,与鸟雀为伍,在等待里做梦。从作为花的那一刻起,成为最好的李子就是它们的梦。这种使命感不断碾压着它们,它们索取、爆发、争先恐后,等待时间的积聚。作为花时,时间光滑可鉴,带着油纸的韧度。等待时,时间便慢慢失去弹性,渐渐长出一道道褶痕。它们在时间弹性的皱褶中,感受着被时间压迫的窒息。二十分钟后,大伯转到畚箕的另一头,继续摇晃。果子混着沙子慢慢变皱。大伯将摇过的李子倒进水里洗净,一颗颗摊晒在后园子的石头上。我一直记得那李干儿的味,去年英子给过我几个腌渍前半干的李子,非常好吃。水分不多,又不干,有点儿脆,有些韧,咬开后,甜味中带少许酸味。
油亮的七月。知了不停地聒噪。我和哥哥去捡蝉蜕卖。英子在的时候,我们也捡蝉蜕。那些蝉蜕挂在桃枝上,趴在李树上,有时候,一棵树可以找到七八只。邻居医生告诉我们,七个蝉蜕可以换一分钱,可以买一粒硬糖。我和英子便常常进山。我将寻到的蝉蜕放在碗柜的抽屉里,每晚倒出来数一遍,做着甜甜的梦。
英子再也无法跟我一起捡蝉蜕,无法做梦了。我忽然有点儿伤心,也有些寂寞。那天夜里,英子攥着敌敌畏的瓶子,一定像攥住颗逃跑的心。她一定醒得比月亮还早。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伯揆
我家那时租住在一个单身汉的大房子里。屋里很大,有一个房间,一个灶台,一个粮仓。我们兄妹三人在屋里转来转去,从前门串到后门。英子也跟进来,站在屋子里问:“你们为什么到我们村里来?”我看着她,答不上。她便在屋里到处看。父母把家当放下,在靠东的墙边用晒谷扁席围出一个大房间,铺上三铺床。英子看完,心满意足,迟迟不愿离开。
母亲那时三十出头,非常能干。按她的话说,可以打得了一头老虎。父亲勤劳木讷,多劳作,少言语。外乡人没有土地。父母用一年十担番薯米,租下队里一大片山地,种上番薯、豆蔬。
英子又来了,对我们兄妹三人很是好奇。我家就在学校那边。她往村里方向指了指。我们可以一起玩“跳房子”,她对我说。她用瓦片在地上快速画出房子的样子,然后将瓦片放在第一个格子上,单脚跳着把瓦片踢到第二个格子内。又一跳,背转身来,蹲下,伸出手从胯下穿过,捡回瓦片往回跳。我一下就学会了。我们没几日就熟识了。
住家房屋后有个二百平方米见方的菜园子,种着十几棵桃树。父亲在树下翻出菜畦,种上空心菜、白菜、莴苣……园子用竹篱笆围着,篱笆上缀着瓜瓜菜。园边有一口井,绕过水井,就到了屋前。屋前是百平方米左右的空地,土墙围栏,间豁两小门,一个通往村子,一个通达邻居。邻居是房东弟弟一家,弟弟是大队的赤脚医生,白天在大队给人看病,晚上回家来。他的妻子说话轻声细气,脾气极好,是个贤惠女人,有一儿两女。现在,她应该很老了,我也忘记了她的模样,但她教我的几句畲族话:阿太最,捐母累,老攻绪,雨又来,阿爸阿妈没捐内……我还记得。
春天村子最美。山坡上,白李花,红桃花,一层一层叠到山半腰。房前屋后落英飞舞,间夹着柳絮杨花的缤纷,整个村子陷落在暖韵里。阳光温温地从村后头山巅漫下来,把光影摇在三月芳菲里。后园里的桃花冒着串,一嘟噜一枝枝,一列列一排排,汇成一条彩色峡谷。英子家在这峡谷中,离我家不远。我常到她家门口等她,一起采山花、觅树果、捉迷藏、捕蜻蜓……
初春的时候,村里人开始给桃李施肥修枝。一大早,他们就挑着一担焐好的家肥进山,松土、刨坑、填肥、平整。山野弥漫着和煦的微光。邻居医生的妻子穿着粗布衣,戴着斗笠,弯腰挑起一担肥。斗笠搭下来,盖住她红润的脸。她微弯身子,一手搭在扁担上,一手甩开,在田埂上迈步小跑。两筐家肥,随着她的身子颤动。她家的桃林在村头大榕树边上,离家不远。土地把一切交给时间,让所有勤劳的人,成为它们的主人。村民在土地上依时间做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延续几千年来的行程。
英子时常到我家来。她小哥十三岁,放牛,不喜欢她这个小屁孩儿,不让跟。英子便邀我进山摘竹笋。说是山,不过是种着桃李的小山包,一点儿不高。我们顺着桃林一层一层往上爬,专挑长野竹林的地方鉆。毛竹林、雷竹林我们是不去的,那儿有主,采了就是偷,鳗笋吃起来又苦,也难找。我们最喜欢野竹林长的石笋,它们长在石头缝里,坎壁上,指头粗细。我们俩像两只蚂蟥,趴在坎壁上,手脚并用,找到一根,就在离尾巴两厘米的地方掐个口,抓住尾梢用食指骨碌骨碌绕下来,让竹笋露出黄黄的肉。
村里养着四五头耕牛,围在晒谷场边上的牛圈里。母亲比往日更忙碌。她上山砍芦秆。春天的芦秆是耕牛最好的食粮,一百斤芦秆卖三块五毛钱。当时的三块五我不知道价值多少,但我知道,一架板车轮子八十块。母亲在腰里束上砍刀架,插上砍刀,带上藤条上山。我对这种藤条印象深刻。它们攀覆在岩石上,心状叶片手掌大小,藤条筷子粗细,很韧,很柔软,有分量,还容易盘成团。我和英子常用它来跳绳。母亲双手粗糙,手心手背布满一条条被苇叶割开的口子。要是有手套就好了,母亲说。父亲从城里带回三副棉纱手套。母亲一天两担,从山里挑回芦秆,父亲用板车推着到城里出售,城里一百斤四块钱。
一天晚上,我听到母亲大声的哭泣与责骂。她的手上、腕上,新伤叠着旧痕,一条条血口子触目惊心。她抖着手一遍又一遍地向父亲展示、哭喊,父亲一声不吭。在母亲激烈的叫骂中,我才知道,父亲那天早上去县城,看到半路有人赌博,手痒了,将母亲挣下的六十五块用来买板车轮子的钱,输了个精光。“六十五块!二十担!”母亲说。“我想再赚十五块,买个八十块的新轮子。”父亲终于辩了一句。母亲一连哭了三天,第四天她不哭了,她开始惋惜三天里少赚了十多块,又缠上刀架子,拎上藤条上山。母亲一生操劳、固执、硬气,在家里说一不二,现在她七十岁,她的固执、硬气还让我心有余悸。
我跟英子说,我妈割芦秆一天能挣三块钱。英子很心动。村西头老阿婆卖给我们花生,三个三粒仁的,要一分钱。一粒糖也是一分钱。可是我们没有钱。三块钱!多少花生?多少糖?我们数不过来。我和英子也想去割芦秆卖钱。可我们没有砍刀,又怕疼。去县城的石板路边就有芦秆,还长得旺。我们拿上菜刀和锅铲出发。我有些不好意思,把锅铲抱在怀里,落在后头。芦秆叶子长得像一把把刺刀。我们避开芦苇叶,踏住一根芦苇。英子抡起菜刀发狠地砍了几下,芦苇晃了晃脑袋,没有倒下。我怀里的锅铲始终不敢拿出来,看着她使劲,无能为力。
村里的老耕牛病了。它卧趴在晒谷场前的空地上,什么都不吃,眼含热泪。大队支书雷大伯急急请来兽医医治了好多天,都毫无起色。几个小伙轮番照料,喂水、喂料,老牛依然奄奄一息。那几天村大队的晒谷场上,拉起了好几盏60瓦的大电灯。村民们围着耕牛来来回回。最好吃的芦秆一垛垛叉在耕牛边上,它没有吃的欲望。我和英子围着它,看兽医站的医生给它喂泡了药片的水,它有气无力地扯扯脖子,一把把热泪滚了下来。我站在边上也想哭。几天后,它死了,脑袋耷拉,眼角衔着泪痕。村民埋葬了它。人们默默无声,没有说一句可惜可怜的话。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那些眼泪。那些眼泪饱含痛苦与不舍。它辛劳一生,在土地上耕耘到老,最后埋进土地。万物归顺生命,死去是老牛寿终正寝的圆满。 外村的货郎来了,敲着刀片,叮当叮当,半村都听得见。我和英子放下手里的瓦片,一骨碌跑回各自的家。那声音像被施了魔法,一直跟着我,走哪儿,到哪儿。它们硬得像根刺,拨拉着我的神经。叮当叮当,叮当叮当。它们弹跳着、滚动着,爬上坡、绕过树、拐过弯,一声长,一声短,还在路上扭来扭去,紧抓着我不放。我坐立不安,在家里翻箱倒柜。英子也在家里翻箱倒柜。牙膏刚买的,还有大半瓶。破鞋底,上回货郎来时,刚换了一丁糖。塑料!英子从谷仓里拉出一大截塑料。不行,没有洞,被爸爸发现,会被骂半死……我和英子空着手,跟在货郎后面,眼巴巴看着他担上白白一大块卡卡糖。叮当叮当,叮当叮当……每一记声音里都有一只大馋虫跳过来。那么大的一只馋虫,像口大钟。它罩着我,在耳边嗡嗡响。我想得眼冒金星。每一颗金星都是一粒糖。透明的甜丝丝的硬糖,辣辣的姜糖,软软的像冰片一样流油的麦芽糖。搅一点儿麦芽糖裹在青李子上,舔一口,薄薄的甜从舌尖滑进嘴里,再咬一口,涩中带酸,酸中带甜,顺着喉咙一丁一丁下去……我情不自禁地咽了下口水。我们俩馋得像两只小狗,跟在货郎后面直到他出了村。
桃花萎落,零落成泥了。
母親和父亲开始育番薯苗。没有土地的他们只有力气。他们来到后园子,挪开稻草垛子,番薯窖子露了出来。父亲清掉上面的稻秆,把发了芽的番薯起了上来,一个一个摆进畚箕里。那些芽长短不一,顶着紫红米粒大小的叶片,大口呼吸。藏了一个冬天的生命在春天里急速展开。风一摇,长一寸,雨一淋,长一尺。父亲成捆地把两寸长短的番薯苗背回家来。门外微雨,雨丝细如牛毛。风斜着吹,带着潮潮的草叶气息。母亲拿出了两把剪刀。他们俩坐在凳子上,把着门的两边,把番薯苗剪成两节,摞在一起,三十节,就用蓖麻线扎起来,放到一边。
父亲脱下的斗笠倚在门边。我对于斗笠有很深的记忆。竹骨、竹叶、麻绳编成的斗笠天天戴在父亲母亲头上,戴在村民头上。白天顶烈日风雨,夜晚架在锄头柄上。它们的寿命不长。土地衍生万物,为人们做着极致奉献,最后破了、烂了,被我们如敝屣一般丢弃。
英子的姐姐带着姐夫回娘家来了,还挑来一筐枇杷,我便跑着去看。英子睨着眼,正在剥枇杷。鸡爪似的小手上,枇杷已经剥了一半,她半张着嘴,“咝啦、咝啦”地咽着口水。她把枇杷扔进嘴里,鼓着腮帮子嚼,吃得满嘴流汁。她挑了两个透黄枇杷给我。村里的女人聚在英子家门口,看她姐夫。兰姨偷偷说,英子姐今年二十四岁,找了个二十二岁的姐夫,又英俊,还懂事,真让人羡慕。英子咂着嘴,吃个不停,黄色的枇杷汁流下来,她用手一抹,枇杷汁顺着手腕流进袖子里,黑黑的一条,像蚯蚓爬。英子姐嫁在南路。
女孩儿出现在村里已经有好几次了。桃花开的时候她就来了,穿红衣红裤,扎着红头绳。我和英子跟在她后面,听她咿咿呀呀地唱,唱春天百花开。现在她不唱了,穿着朴素的旧衣裳,向人们求乞米面。大人们说,女孩儿只在桃花开的时候疯,平常好好的。她的眼有些斜视,十八九岁,模样也算端正。支书雷大伯说:看着还行,说给村里打光棍的小山吧。小山父亲早逝,跟着盲眼的娘过日子,老老实实,三十好几了,还没娶上媳妇。村里人说:那问问?热心的兰姨问了女孩儿,女孩儿同意了。又问了小山和他娘。他娘有些犹豫,怕女孩儿犯病,怕可怜了小山。兰姨说,不要钱呀,婆,小山老大不小了,总是个女人。小山磨磨蹭蹭,想想也同意了。结婚那天,我和英子跟着唢呐声东家进,西家出,在小山家里来来回回串,捡地上的糖纸。窗户上贴着红窗花,门上贴着红对联。屋里,女人们张罗着,小山娘眉眼弯弯。小山穿着暗蓝色中山装,微微笑,给人们递烟。后来在村里,我常看到女孩儿和女人们到溪边洗衣,说说笑笑。我不知道小山怎么想,但到底娶上媳妇了。
我和英子在小山家捡了许多糖纸,花花绿绿。我们蹲在晒谷场上把糖纸一张张展开,用手抚平。同色一叠,同花纹一叠,同大小一叠。那些糖纸捏在手里沙拉响,上面有腻腻的甜味,闻一闻都可以解馋。每一张糖纸都是一只蝴蝶。“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穿花衣的蝴蝶,它们到处逛,在这朵花上采一点儿蜜,在那朵花上吃一点儿糖。它们有的是糖,我们没有。我们只能用蕨草秆吸杜鹃花上的蜜,解解馋。
太阳很暖,在头顶热烘烘地照,番薯在地里茁壮地长。房前空地上,房东大伯种的蓖麻开了花,黄色大喇叭成天吹奏。我和英子去村西头兰姨家看绣球花。紫蓝、粉红的花一大朵一大朵地从塌了口的矮墙里往外探,非常漂亮。我真想掐一朵藏在怀里带回家。我们俩又去看哥哥弟弟捞小鱼虾。他们把小鱼虾养在玻璃罐里,活了两天,死了。听小伙伴说,村尾田里有蟛蜞洞,兄弟俩上蹿下跳,捉回几只小蟛蜞,第二天,蟛蜞也死了。
六月底,后园桃子熟了,沉甸甸压弯了桃枝,整个村子弥漫着甜腻的气息。轮到英子家收桃子,一村子的人都来帮忙。父母也随收桃子的村民进山,一天十二块。十二块,六十斤地瓜米。两人就有一百二十斤。没有土地的父亲知道一百二十斤地瓜米的分量。家里六张嘴。一人一天一个鸡蛋,一年就是两千一百六十个鸡蛋。一个鸡蛋一角钱,十个就是一块。每天用一块,一年就要三百六十块。一担番薯米十八九块,一年就要二十担番薯米。父亲想起仓里的三十多担番薯米,心里闪过笑。母亲数落我们做错事时,常用鸡蛋说事。她说不能白养我们,一天得还她一个鸡蛋。我没有鸡蛋。她把鸡蛋都孵了小鸡。刚出壳的小鸡实在可爱,从蛋壳里出来,趔趔趄趄,浑身湿漉漉的……父亲脚踏实地,顺下高高的桃枝,将一颗颗的桃子放进竹筐里。桃子收成最怕磕,一磕就烂。村民们三五成群,围住一棵。女人们有说有笑,手起手落,速度极快。男人们性子急,只挑大个儿的摘,走得快。英子爸直着根长长的竿子,将高枝上余落的桃子轻敲下来,放进随身挎的篮子里。英子像只小猕猴,快速爬上树头,弯下高枝,让我摘。我们一起扒拉开树底的草丛,寻找掉落的桃子。一筐筐的桃子冒了尖,放在大路边上,透着红。
有一天下午,英子忽然死了。喝了敌敌畏。也不知道她爸为什么骂她,被骂急了,就喝了农药。我马上想起我家放锄头角落里的那瓶东西。棕褐色的瓶身,上面贴着骷髅标志,很疹人。父亲说那农药剧毒,一盖子要兑好几十斤的水才可以给稻子打虫。我看过村里人打虫,喷雾从喷嘴里吐出来,弥散出死亡的臭味。一前年雷叔媳妇也是喝敌敌畏死的,村里人寻死都喜欢喝它。英子那天被她爸骂了后,一定马上就想到了它。它一定从英子的心里沁出来,蚕食过她的六腑五脏;它一定像河水一般淹过她,扼住过她的脖颈。她父亲的责骂,一定像一粒粒石子击打过她。那天,敌敌畏一定在英子心里长出来,沿着血管攀开。它们在她血管中抽枝长叶,快速占据了身体的各个部分,在她血流中咆哮,振聋发聩,冲破她思想的河岸……我心里有一点儿空,飞跑着去看。
英子平躺在屋子的正中,盖着破席子。她爸的责骂震动了整个村,不孝的婊子!白养了九年!喂狗都懂得摇尾巴!这草包!他气得发抖,擂着自己,踢着躺在地上的英子。
我忽然有点儿害怕,快速奔回家。
房东大伯在做李子干儿。他将卖剩的李子倒进畚箕里,悬在木梯子上。畚箕里已经有许多半晒干的沙子。大伯站在畚箕一头,来回推动。李子在畚箕里舞蹈,摩挲的阵痛从皮肤里渗进来。它们动起来,全身心投入。那是它们的高地,此刻正在战领。不断弹跳,把自己抛离地面,在碰撞里破碎,舞蹈,弹跳,律动,向上,体验升腾。不断的滚动让它们想起在树枝上的岁月。与山风同眠,与鸟雀为伍,在等待里做梦。从作为花的那一刻起,成为最好的李子就是它们的梦。这种使命感不断碾压着它们,它们索取、爆发、争先恐后,等待时间的积聚。作为花时,时间光滑可鉴,带着油纸的韧度。等待时,时间便慢慢失去弹性,渐渐长出一道道褶痕。它们在时间弹性的皱褶中,感受着被时间压迫的窒息。二十分钟后,大伯转到畚箕的另一头,继续摇晃。果子混着沙子慢慢变皱。大伯将摇过的李子倒进水里洗净,一颗颗摊晒在后园子的石头上。我一直记得那李干儿的味,去年英子给过我几个腌渍前半干的李子,非常好吃。水分不多,又不干,有点儿脆,有些韧,咬开后,甜味中带少许酸味。
油亮的七月。知了不停地聒噪。我和哥哥去捡蝉蜕卖。英子在的时候,我们也捡蝉蜕。那些蝉蜕挂在桃枝上,趴在李树上,有时候,一棵树可以找到七八只。邻居医生告诉我们,七个蝉蜕可以换一分钱,可以买一粒硬糖。我和英子便常常进山。我将寻到的蝉蜕放在碗柜的抽屉里,每晚倒出来数一遍,做着甜甜的梦。
英子再也无法跟我一起捡蝉蜕,无法做梦了。我忽然有点儿伤心,也有些寂寞。那天夜里,英子攥着敌敌畏的瓶子,一定像攥住颗逃跑的心。她一定醒得比月亮还早。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伯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