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梦中传彩笔”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_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世纪一百年,已届最后一个十年光景了。这时候,岁月荏苒之感格外容易拂来。做事、睡倒之余,读几本旧书,更不觉会想到这上面去。有诗漫道:吟到天荒心事涌,长天一月坠林梢。譬如“五四”那时的作家,算上稍晚一点的,仍健在者恐怕已晨星寥寥;翻看给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七年的文学作记载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将作者数数,大约也只有俞平伯、冰心、冯至等尚在的几位了,最近才辞世的是曾写出“世态一角”的凌叔华女士。我读这本新文学的旧集子,不知怎地就想到了“逝者如斯”。
  这本集子,收入冯文炳的几篇小说。冯文炳又叫废名,两个名字都听说过,但其人其文却不知其详。这难怪,因为一来种种文学史不大提他,大概觉得提不起劲来,二来,其生涯和创作均未于时代生活留下较深的触痕。悄悄来,无声去,废名死于一九六七年,不知是否善终。一辈子常在做着教师的事。他的作品不多,写作,从四十年代后就不勤了,稀少以至于无,除了一两种讲义。在还有一些名气的现代作家中,废名的信息实在不多。文学史之忽视他,也在常情之内。
  总觉得有个朦胧、模糊的影子似的。
  我想多查一些关于废名的资料,所获无几,幸亏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印了一部《冯文炳选集》,把“影子”显出来不少——一个在树荫下打坐、幻想的废名,文有奇气而生活平淡朴讷的废名。履历也确实平淡,照例应该说:湖北黄梅人,一九○一年生,一九二二年入北大预科,后入本科英文系学习,一九二九年毕业,留校任教,抗战时回乡教书,之后重任教于北大,一九五二年转吉林大学。倒不是有意省略,让人扫兴,废名的经历就这么个寻常样子。那么他的作品呢?也少令人激动,兼难读。有特色的集子,我以为是《竹林的故事》,《桃园》,《桥》,均出版于一九三二年之前。还有若干出入文史的小文章,味道特别,与他的小说一样,旨趣微妙而恍惚,似乎是李商隐以后,现代能找到的第一个朦胧派罢。
  废名的文字像他的人,多空灵气,倒不一定是“做”出来的。究竟如何?想了解,待有所了解之后,又觉真是不易了然。然而废名曾引日本作家佐藤春夫的话说:“一个人所说的话,在别人听了,决不能和说话的人的心思一样。但是,人们呵,你们却不可因此便生气呵。”得承认这话透着几分哲理:世上事究竟有不少难以完全了解,了解亦不免“错位”。而废名自己的话——“最高兴我的文章的是我自己,最不高兴我的文章的是我自己。”竟带着禅机了。据说,废名曾一度有厌世倾向,心好佛老,比较了解他的是周作人——
  “余识废名在民十以前,于今将二十年,其间可记事颇多,但细思之又空空洞洞一片,无从下笔处。废名之貌奇古,其额如螳螂,声音苍哑,初见者每不知其云何。所写文章甚妙,只是不易读耳。……废名在北大读莎士比亚,读哈代,转过来读本国的杜甫、李商隐、诗经、论语、老子庄子,渐及佛经,在这一时期我觉得他的思想最是圆满,只可惜不曾更多所著述,这以后似乎更转入神秘不可解的一路去了。……废名平常颇佩服其同乡熊十力翁,常与谈论儒道异同等事,等到他着手读佛书以后,却与专门学佛的熊翁意见不合,而且多有不满之意。有余君与熊翁同住在二道桥,曾告诉我说,一日废名与熊翁论僧肇,大声争论,忽而静止,则二人已扭打在一处,旋见废名气哄哄地走出,但至次日,乃见废名又来,与熊翁在讨论别的问题矣。废名自云喜静坐深思,不知何时乃忽得特殊的经验,跌坐少顷,便两手自动,作种种姿态,有如体操,不能自已……照我个人意见说来,废名谈中国文章与思想确有其好处,若舍而谈道,殊为可惜。废名曾撰联语见赠云‘微言欣其知之为海,道心恻于人不胜天’,今日找出来抄录于此,废名所赞虽是过量,但他实在是知道我的意思之一人。”(《怀废名》)
  性情内向,甚至落落寡合,狷而不至于狂,这是废名之为废名(他会忽然一个人住到雍和宫的喇嘛庙里去),生前身后寂寞,却也有他的超旷。他的天地不大,但艺术感觉不错,也就不专是小,如汪曾棋指出,“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废名自语),“说穿了,就是重感觉,重意境”,也就成为另一个路子。虽然缺少“入世”的意态,但说他不倚门户比较淡泊,也还可以的。因此废名虽一度为“语丝”中人,却与社团纷立冲突甚多的文坛瓜葛最少,也是不入时尚的地方。比较相知的当然是苦茶庵,废名的几本集子的序都由周作人来作,可见。
  鲁迅先生有三言两语说到废名作品,恰到分寸,一是“冲淡中有哀怨”,一是不大“闪露”,“于是从直率的读者看来,就只见其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直率”似乎是我们多年来更为习惯的一种阅读情境,从这一面去看,废名的短处明摆着;若从另一面看呢?“低徊”、“顾影”也便意味创作个性上的一种“废名风”,又何妨树荫下闲坐时看其一枝一叶……
  在废名那儿,生活枝叶的形影有恍惚迷离之致,猛一看就不大实在。譬如说,情节淡、主题也淡,没有一般作小说多见的交代详细,起承转合那一类,叙述起来,感觉到同别人不一样,一是“简”,一是“跳跃”,留空白而利用空白,便造成文章的奇气,一是似乎自言自语,叙述者和叙述对象之间有一种自相缠绕然而又“梦非梦花非花”的关系,这同他语言“泉在涧石”的特色又是接近的。
  ——“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查查作响。三姑娘渐渐把爸爸站在那里都忘掉了;头毛低到眼边,才把脑壳一扬,不觉也就瞥到那滔滔水流上的一堆白沫,顿时兴奋起来,然而立刻不见了,偏头已给树叶遮住了,——使得眼光回复到爸爸的身上,是突然一声‘阿呀!’这回是一尾大鱼!而妈妈也沿坝走来,说盐钵里的盐怕还够不了一餐饭。”(《竹林的故事》)
  ——“秋深的黄昏。阿毛病了也坐在门槛上玩,望着爸爸取水。桃园里面有一口井。桃树,长大了的不算又栽了小桃,阿毛真是爱极了,爱得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姑娘,清早起来辫子也没有梳!桃树仿佛也知道了,阿毛姑娘今天一天不想端碗扒饭吃哩!……古旧的城墙同瓦一般黑,墙砖上青苔阴阴的绿——这个也逗引阿毛。阿毛似乎看见自己的眼睛是亮晶晶的!她不相信天是要黑下去,——黑了岂不连苔也看不见?她的桃园倘若是种桔子才好,苔还不如桔子的叶子是真绿!她曾经在一个人家的院子旁边走过,一棵大桔露到院子外——桔树的浓荫俨然就遮映了阿毛了!但小姑娘的眼睛里立刻又是一园的桃叶。
  阿毛如果道得出她的意思,这时她要说不称意罢。”(《桃园》)
  平常的乡间人事在废名笔下,自有生趣和难言的哀怨,即或是表达“哀怨”的题旨,也未必应该仅局限在一般的表意上。废名的“低徊”大概较早见出王夫之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的意思。我想,他的“简”,他的“跳动”,令人觉陌生的情调,气氛,并非出于修饰的需要,乃是在用语言来编织现实时,试图越过形似而呈示耐得寻味的心理空间。或者是梦,梦是“另一个世界”,梦是美丽的画。
  ——“菱叶差池了水面,约半荡,余则是白水。太阳当顶时,林茂无鸟声,过路人不见水的过去。如果是熟客,绕到进口的地方进去玩,一眼要上下闪,天与水。停了脚,水里唧唧响,——水仿佛是这一个一个的声音填的!偏头,或者看见一人钓鱼,钓鱼的只看他的一根线。一声不响的你又走出来了。好比是进城去,到了街上你还是菱荡的过客。
  这样的人,总觉得有一个东西是深的,碧蓝的,绿的,又是那么圆。”(《菱荡》)
  也许废名的笔墨多不合于狭义的小说,却近于广义的美文。《桥》的非连续性和“自语”性几乎走到文体更边缘的地方,神光离合,扑朔不定,非梦似梦。有人说,小说就是写故事,至少废名不完全是。
  中国文人有不少是喜欢写梦的,庄周,陶渊明,李商隐,汤显祖,曹雪芹,而且都写得不坏,尽管近世往往厚“实”薄“虚”。这多半也有些缘由。
  有人讲废名小说好在其“乡土文学”的一格,或“田园风味”如何,总像浮在表面的认识。进一层不如说,在废名那儿,梦的世界有意低徊:“我感不到人生如梦的真实,但感到梦的真实与美。”(《桥》)废名还说:“中国人生在世,确乎是重实际,少理想,更不喜欢思索那‘死’,因此不但生活上就在文艺里也多是凝滞的空气,好像大家缺少一个公共的花园似的。……李商隐诗,‘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这个意思很难得。中国人的思想大约都是‘此间乐,不思蜀’,或者就因为这个原故在文章里乃失却一份美丽了……读庚信文章,觉得中国文字真可以写好些美丽的东西,‘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霜随柳白,月逐坟圆’,都令我喜悦。‘月逐坟圆’这一句,我直觉的感得中国难得有第二人这么写……求之六朝岂易得,去矣千秋不足论也。”(《中国文章》)话说到这样,我们看他的文字中有六朝、晚唐、南宋的影子是很自然的。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朦胧”倒不都是故作晦涩、曲笔,有时却需要一些自由而达于深远的性情与寄托:“庚信的文章,我是常常翻开看的,今年夏天捧了《小园赋》读,读到‘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怎么忽然有点眼花,注意起这几个数目字来,心想,一个是二寸,一个是两竿,两不等于二,二不等于两吗?于是我自己好笑,我想我写文章决不会写这么容易的好句子,总是在意义上那么的颠斤簸两。因此我对于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很有感情了。我又记起一件事,苦茶庵长老曾为闲步足写砚,写庚信行雨山铭四句,‘树入床头,花来镜里,草绿衫同,花红面似。’那天我也在茶庵,当下听着长老法言道,‘可见他们写文章是乱写的,四句里头两个花字。’真的,真的六朝文是乱写的,所谓生香真色人难学也。”(《三竿两竿》重点为引者所加)语言或者美文后面,也许隐含着与道统、文统相异其趣的自由意志罢,也就可见五四那时也正是一个难得的时代。
  所谓“自由意志”,在废名,也不过闲坐树荫下,但他写过《陶渊明爱树》,很向往“坐止高荫下”的陶令公的:“《山海经》云,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逮之于禺谷,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故事很是幽默。夸父杖化为邓林,故事又很美。陶诗又何其庄严幽美耶,抑何质朴可爱。陶渊明之为儒家,于此诗可以见之。其爱好庄周,于此诗亦可以见之。‘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是作此诗者画龙点晴。语云,前人栽树,后人乘荫,便是陶诗的意义,是陶渊明仍为孔丘之徒也。最令我感动的,陶公仍是诗人。他乃自己喜欢树荫,故不觉而为此诗也。‘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他总还是孤独的诗人。”这也都见出性情真切而又感觉微妙的地方,这里面包含着欲求解脱而又难解脱的怅然困惑,又未必只能以“平淡”,“隐遁”概而言之的。
  读废名的一些小说,虽然还不到“视觉的盛宴”,对语言的感觉总比较地突出,包括因陌生感而产生的累,因模糊不定面产生的隔膜。废名有“过”和“僻”的地方,当然就作了追求的代价。也因注重疏脱的想象而突出了语言在文学表达中的地位。这同雕字琢句不一回事,同浪漫式的抒情也不一回事,他大抵只是在幻想,画他的幻想,也玩味,包括某些无法说清的东西,意义,于是便有空白,有不连续的跳动,有一种莫可名状的恍惚了。同时又带着一种氛围、空气……仿佛把书拿来就可以感到、嗅出。我觉得这是就文学语言本身来做努力的,同只借语言来抒情、表意有所区别。他似乎不仅仅把语言当成工具,语言也是我们存在的本体,文化的生成,不论是什么样的语言。而想象活动以至于非常规的表达把生活的神秘显现出一些来,让人感到那是一个完全的东西。如汪曾祺说到,隐喻、象征,避开正面描写,为了引起诗意的,美的联想。“弄明白了,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有意思的不是明白,是想。弄明白,是心理学家的事;想,是作家的事。”(《林斤澜的矮凳桥》)
  怎么想?名堂很多,废名便向往凡人的感觉美:“说着瑶池归梦,便真个碧桃闲静矣。说着嫦娥夜夜,便真个月夜的天,月夜的海,所谓‘沧海月明珠有泪’也无非是一番描写罢了。最难是此夜月明人尽望,他却从沧海取一蚌蛤。”(《神仙故事》)这也需要取一番自由的心态,创造并非亦步亦趋的。“庸熟之极不能不趋于变”,语言时尚的背后是文化的格局。这大概也是废名沉浮的意义。
  废名的影响有人不重视,有人重视。好像沈从文、何其芳、汪曾棋都受过影响,或者还可以顺便扯到林斤澜、何立伟等等,这倒真有“欲书花叶寄朝云”的意味,使人想到废名的那枝“彩笔”。
  
  一九九○.七.北京小街
  
  (《冯文炳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三月第一版,3.15元)
其他文献
《王统照文集》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中有几首旧体诗与陆游的几首几乎完全相同,现共录于下:    王诗陆诗    百疾二首寓规    一   百疾皆有源,  百疾皆有始,虽愚犹自知。  虽愚犹自知。惟其忽不念,  惟其忽不念,所以悔莫追。  所以悔莫追。微隙为无伤,  微隙似无伤,一坏谁能支。  一坏谁能支!宴安比鸩毒,  宴安比鸩毒,先民不吾欺。  先民不吾欺。  又(之三)  
近年来颇多旧籍新刊,这些新刊的旧籍使不少读者产生面对故友似的亲切感;而重读之后,又每每仍有耳目一新之感。古人说“好书不厌千回读”,似乎还可以说成“好书不厌千回印”呢。王瑶先生的《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就是这样一部好书。它的前身《中古文学思想》、《中古文人生活》和《中古文学风貌》(棠棣出版社,一九五一年版)及其选萃本《中古文学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五六、一九八一年版)
又记起来,是否清人高士奇的。前四句是: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到处栽。雪里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下四句忘了。请问一下文史馆老先生,便知。    按,此信紧接前信,却署“八时”,似误记。又,高士奇撰有《左传纪事本末》等著作,因与青丘子同姓而混淆。至于毛泽东为什么急急查询高启《梅花》诗,是因为情动于中,构思《咏梅》诗词,抑或重温《红楼梦·终身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
晓青会嫁给一个“凤凰男”,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当年大学寝室6个女孩,她是最务实的一个。连挑选修课,她都要反复衡量,哪门课课程最少,又最容易拿学分——性价比要合适。更重要的是,她还有一个势利的妈。她妈妈从小就教育她,以后找老公,必须非富即贵。不承想,她找了个“凤凰男”。  其实这个“凤凰男”如果不考虑出身,各方面条件都还不错。清华大学的研究生,现在是一家著名网络公司的业务骨干,年薪20多万,税后。
我本该更加熟识宗先生的!一九五二年,我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那时刚院系调整,全国只留下北大一个哲学系,所以这个系集中了中国百分之九十的哲学方面的教授学者,但我在校期间,这些老师们很少授课,而我又不象有的同学经常拜访他们,所以尽管我一直喜欢美学,这几年里连宗先生的面都很少见到。六十年代,我在《美学原理》教材编写组,住在西郊,所以有几次机会到宗先生家里去拜访,又读了他那个时期发表的一些文章,听他在一些学
换帅如换刀亦或双刃剑  新赛季361°中国女排联赛最引人瞩目的变化之一就是多支参赛队更换了主帅。除上赛季联赛前三名的天津渤海银行女排、广东恒大女排和浙江嘉善农商银行女排依旧分别是王宝泉、郎平和吴胜挂帅,以及上赛季才上任的山东莱商银行女排主教练的安家杰帅位稳定外,其余8支球队竟然不约而同地齐齐更换了主教练,掀起近年联赛中罕见的“换帅潮”。  “换帅潮”中震动最大的莫过于北京汽车队未与蔡斌续约而聘请张
一    “今天,我们来做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初三(2)班的班主任站在教室中央,眼睛扫过教室,“这是这学期的最后一堂课,每一个接到花的人,都可以对大家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同学们将桌椅围成一个圈,林小凡坐在圈的正中间,而苗青则坐在靠近门口的位子上。老师手里拿着鼓锤,一下子击在鼓上,花就开始从苗青手里传出去。  鼓点激越急促,而花却在每一个人手里不疾不徐地传着。和以前不同,这一次击鼓传花,每个人
这两年,西藏的中长跑项目进步飞快,不断涌现出优秀人才,今年世锦赛上,藏族选手多布杰引来媒体的注意。高海拔、人种优势……西藏田径人才的培养也被笼上了一丝神秘色彩。不过,教练格桑次仁不觉得这有什么神秘,因为在雪域高原的训练只是平时训练的一部分。在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拉萨队有6人参加田径比赛,全是中长跑项目,最好成绩是努增旺姆获得女子10000米第四名,达瓦吉拉获得女子5000米第四名。17岁的达瓦
告诉我:明亮的世界  为什么美好?  到处都在阳光里——连  高塔的背面也在阳光里  金黄地闪耀  树木摇晃它们的新指头  撒在屋顶上的阳光  像盘香甜的薯条  告诉我:明亮的世界  为什么这么美好?  天空从远处先是发白,向上  慢慢蓝起来。越来越  清脆,活泼,直到太阳那里  又变得忙碌,欢闹,那是因为  在太阳周围,成千上万的人  在梳理太阳的头发,浇灌太阳心  给太阳的轮轴里抹润滑油  —
点缀着奶油的纸杯蛋糕、飞机造型的派对邀请函、弥漫着水果香的下午茶……打开玛莎·斯图尔特的官方网站,暖暖的色调里,每一样看上去都那么诱人、美好。正是靠推行这种美妙的生活方式,玛莎白手起家,坐拥十几亿身家,成为全美第二女富豪。最近,美国两大零售业巨头杰西潘尼和梅西百货争夺“玛莎斯图尔特”品牌销售权的官司即将宣判,玛莎再一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最有可能成功的人”  玛莎如今是高雅品位的象征,但她并